一种全自动双头灌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69163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全自动双头灌装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是ー种全自动双头灌装机。
背景技术
在食品加工等领域中,物料的灌装是十分常见的步骤之一,传统的方式多采用人エ进行灌装,其劳动强度大,灌装效率低,卫生情况无法得到保证。目前有用于灌装食品的装置,其将物料置于箱体中,用压料机构将食品从箱体所开的出料ロ压出,其出料ロ直接对应待灌装的包装袋或包装瓶,灌装量无法得到精确地控制。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申请人申请了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灌装机》,但是该结构为半自动生产方式,出料端需要人工接料,无法与现有的全自动制袋机配合形成全自动化生产线模式,另外现有的灌装机结构,其在料斗出料ロ端与转盘的配合存在漏料、灌装量不准确的问题,而且由于转盘与储料孔成型为一体以至于灌装的量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通用性不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与现有全自动制袋机配合形成全自动化生产线模式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ー种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包括机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两组相互独立的灌装机构,所述灌装机构包括储料斗和出料机构,在所述储料斗下方设置有由驱动电机驱动旋转的转盘,在所述转盘上设置有若干与储料斗出料端对应的通孔,在所述转盘下方、通孔对应处设置有储料计量筒,在所述储料计量筒下方设置有固定底板,在所述固定底板上设置有与储料计量筒对应的出料ロ,在所述转盘上方、出料ロ对应处设置有下料机构,所述两组灌装机构的出料ロ在同一水平直线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在所述转盘上端面设置有压料板,所述压料板与设置在支架上的调节手轮连接,在所述压料板上分別设置有与转盘上通孔和与固定底板上出料ロ对应的孔,所述压料板上的孔与储料斗出料端对应且压料板上端面与储料斗下端端面紧密贴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在所述转盘下端面设置有通过快速拆装机构与所述转盘连接的卡套,所述储料计量筒与卡套套接,所述快速拆装机构包括转盘下方、通孔周边的至少两个定位螺钉以及所述卡套上与定位螺钉对应配合的快速卡接槽,所述快速卡接槽由定位孔和卡接滑槽组成,所述定位孔与定位螺钉匹配,所述卡接滑槽的孔径小于定位孔的孔径,所述卡接滑槽由与定位孔连通端向卡套转动相反的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所述定位螺钉的定位头与转盘下端面有一定间隙,所述卡套的卡盘与所述间隙配合,所述快速卡接槽设置在卡盘上;所述定位螺钉以对应的通孔的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在通孔周边、同一圆周之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所述出料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出料驱动电机以及与出料驱动电机动カ输出端连接的出料螺杆,所述出料螺杆下部置于储料斗内。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所述出料螺杆包括传动轴、螺旋轴和固定套,所述传动轴上端与出料驱动电机动カ输出端连接,其下端与螺旋轴上端可拆卸式卡接在一起,所述螺旋轴为与储料斗形状相匹配的、由上至下逐渐缩小的螺旋状,所述固定套套接在传动轴和螺旋轴的连接部,在所述传动轴下部设置有卡接凸块,在所述固定套上设置有与卡接凸块配合的卡槽。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所述传动轴下端和螺旋轴上端分别为相互配合的半圆柱结构,在所述传动轴下端的半圆柱结构上设置有定位凸块,在所述螺旋轴上端的半圆柱结构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块配合的定位通孔;所述卡槽呈类似J形,其起始端由固定套上端面向下延伸,末端置于固定套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所述下料机构包括下料气缸以及连接在下料气缸的活塞杆上的下料头,所述两组灌装机构的下料机构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且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同步动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在所述储料斗内设置有搅拌杆,所述搅拌杆上端与设置在机架上搅拌驱动电机通过链条驱动连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所述两组灌装机构集成在ー个机架上,在所述固定底板上对应每组灌装机构设置有溢液ロ。本实用新型将两组灌装机构集成在一起,使其出料ロ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从而与现有全自动制袋机配合,形成连续式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模式,相对于现有半自动化的灌装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同时降低了劳动强度;而且在具体灌装过程中,解决了现有灌装漏料、灌装量不准确且不可调的问题。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的主视图。图3是图I的俯视图。图4和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转盘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卡套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的主视图。图8是图7中A-A剖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送料螺杆的结构示意图。图10、图11和图12是送料螺杆的拆装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为机架,2为储料斗,3为驱动电机,4为转盘,5为通孔,6为储料计量筒,7为固定底板,8为出料ロ,9为压料板,10为支架,11为调节手轮,12为出料驱动电机,13为出料螺杆,14为传动轴,15为螺旋轴,16为固定套,17为卡接凸块,18为卡槽,19为定位凸块,20为定位通孔,21为卡套,22为定位螺钉,23为快速卡接槽,24为定位孔,25为卡接滑槽,26为定位头,27为卡盘,28为下料气缸,29为搅拌杆,30为搅拌驱动电机,31为溢液ロ,32为定位段,33为套接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歩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如图I、2和3所示,ー种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包括机架I,在所述机架I上设置有两组相互独立的灌装机构,所述灌装机构包括储料斗2和出料机构,在所述储料斗2下方设置有由驱动电机3驱动旋转的转盘4,在所述转盘4上设置有若干与储料斗2出料端对应的通孔5,在所述转盘4下方、通孔5对应处设置有储料计量筒6,在所述储料计量筒6下方设置有固定底板7,在所述固定底板7上设置有与储料计量筒6对应的出料ロ 8,在所述转盘4 上方、出料ロ 8对应处设置有下料机构,所述两组灌装机构的出料ロ 8在同一水平直线上。其中,在所述转盘4上端面设置有压料板9,所述压料板9与设置在支架10上的调节手轮11连接,在所述压料板9上分別设置有与转盘4上通孔5和与固定底板7上出料ロ8对应的孔,所述压料板9上的孔与储料斗2出料端对应且压料板9上端面与储料斗2下端端面紧密贴合,以防止出料时出现漏料现象。所述出料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I上的出料驱动电机12以及与出料驱动电机12动カ输出端连接的出料螺杆13,所述出料螺杆13下部置于储料斗2内;所述下料机构包括下料气缸28以及连接在下料气缸28的活塞杆上的下料头,所述两组灌装机构的下料机构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且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同步动作;在所述储料斗2内设置有搅拌杆29,所述搅拌杆29上端与设置在机架I上搅拌驱动电机30通过链条驱动连接;所述两组灌装机构集成在一个机架I上,在所述固定底板7上对应每组灌装机构设置有溢液ロ 31。其中,该灌装机还包括补液机构,所述补液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I上的补液箱以及对应设置在出料ロ 8处的补液头,所述补液头通过组合阀体与补液箱连通,其中所述组合阀体为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1020223164. 8公开的结构,在每次灌装的同时,补液机构能够完成定量的补液功能。如图4和5所示,在所述转盘4下端面设置有通过快速拆装机构与所述转盘4连接的卡套21,所述储料计量筒6与卡套21套接,所述快速拆装机构包括转盘4下方、通孔5周边的两个定位螺钉22以及所述卡套21上与定位螺钉22对应配合的快速卡接槽23,所述定位螺钉22以对应的通孔5的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在通孔5周边、同一圆周之上;所述定位螺钉22的定位头26与转盘4下端面有一定间隙,所述卡套21的卡盘27与所述间隙配合,所述快速卡接槽23设置在卡盘27上,所述卡套21的定位段32与通孔5对应,卡套21的套接段33与储料计量筒6套接,根据实际灌装情況,储料计量筒可相对于卡套在轴向上移动调整。如图6、7和8所示,所述快速卡接槽23由定位孔24和卡接滑槽25组成,所述定位孔24与定位螺钉22匹配,所述卡接滑槽25的孔径小于定位孔24的孔径,所述卡接滑槽25由与定位孔24连通端向卡套21转动相反的方向延伸。装配吋,将卡套上快速卡接槽的定位孔与定位螺钉对准扣上后,转动卡套,使定位螺钉沿卡接滑槽移动,即完成卡套与转盘的快速装配,拆卸反之。综上,转盘与卡套通过结构设计可快速的装配在一起,储料计量筒则套接在卡套上,这样使其装配简单,同时拆卸也十分方便,而且通过调整,储料计量筒与卡套的位置还能调整储料的多少。如图9-12所示,所述出料螺杆13包括传动轴14、螺旋轴15和固定套16,所述传动轴14上端与出料驱动电机12动カ输出端连接,所述传动轴14下端和螺旋轴15上端分别为相互配合的半圆柱结构,在所述传动轴14下端的半圆柱结构上设置有定位凸块19,在所述螺旋轴15上端的半圆柱结构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块19配合的定位通孔20,通过定位凸块与定位通孔的配合,所述传动轴14下端与螺旋轴15上端可拆卸式卡接在一起,所述螺旋轴15为与储料斗2形状相匹配的、由上至下逐渐缩小的螺旋状;其中,所述固定套16套接在传动轴14和螺旋轴15的连接部,在所述传动轴14下部设置有卡接凸块17,在所述固定套16上设置有与卡接凸块17配合的卡槽18,所述卡槽18呈类似J形,其起始端由固定套16上端面向下延伸,末端置于固定套16上。如图10所示,在传动轴和螺旋轴连接前,先将固定套套在螺旋轴上部,然后将传动轴和螺旋轴卡接在一起,向上移动固定套,使传动轴下部的卡接凸块由卡槽的起始端进入,沿卡槽的开设轨迹移动到固定套上、卡槽的末端即可,这样,由于固定套的设置,使简单 卡接在一起的传动轴和螺旋轴稳定的连接为一体。其次,在固定套上还设置有锁紧孔,通过锁紧螺钉的设置可加强固定套对传动轴和螺旋轴连接部的固定作用。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ー种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包括机架(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架(I)上设置有两组相互独立的灌装机构,所述灌装机构包括储料斗(2)和出料机构,在所述储料斗(2)下方设置有由驱动电机(3)驱动旋转的转盘(4),在所述转盘(4)上设置有若干与储料斗(2)出料端对应的通孔(5),在所述转盘(4)下方、通孔(5)对应处设置有储料计量筒(6),在所述储料计量筒(6)下方设置有固定底板(7),在所述固定底板(7)上设置有与储料计量筒(6)对应的出料ロ(8),在所述转盘(4)上方、出料ロ(8)对应处设置有下料机构,所述两组灌装机构的出料ロ(8)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盘(4)上端面设置有压料板(9 ),所述压料板(9 )与设置在支架(10 )上的调节手轮(11)连接,在所述压料板(9)上分別设置有与转盘(4)上通孔(5)和与固定底板(7)上出料ロ(8)对应的孔,所述压料板(9)上的孔与储料斗(2)出料端对应且压料板(9)上端面与储料斗(2)下端端面紧密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盘(4)下端面设置有通过快速拆装机构与所述转盘(4)连接的卡套(21),所述储料计量筒(6)与卡套(21)套接,所述快速拆装机构包括转盘(4)下方、通孔(5)周边的至少两个定位螺钉(22)以及所述卡套(21)上与定位螺钉(22 )对应配合的快速卡接槽(23 ),所述快速卡接槽(23 )由定位孔(24)和卡接滑槽(25)组成,所述定位孔(24)与定位螺钉(22)匹配,所述卡接滑槽(25)的孔径小于定位孔(24)的孔径,所述卡接滑槽(25)由与定位孔(24)连通端向卡套(21)转动相反的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螺钉(22)的定位头(26)与转盘(4)下端面有一定间隙,所述卡套(21)的卡盘(27)与所述间隙配合,所述快速卡接槽(23)设置在卡盘(27)上;所述定位螺钉(22)以对应的通孔(5)的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在通孔(5)周边、同一圆周之上。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I)上的出料驱动电机(12)以及与出料驱动电机(12)动カ输出端连接的出料螺杆(13 ),所述出料螺杆(13 )下部置于储料斗(2 )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螺杆(13)包括传动轴(14)、螺旋轴(15)和固定套(16),所述传动轴(14)上端与出料驱动电机(12)动カ输出端连接,其下端与螺旋轴(15)上端可拆卸式卡接在一起,所述螺旋轴(15)为与储料斗(2)形状相匹配的、由上至下逐渐缩小的螺旋状,所述固定套(16)套接在传动轴(14)和螺旋轴(15)的连接部,在所述传动轴(14)下部设置有卡接凸块(17),在所述固定套(16)上设置有与卡接凸块(17)配合的卡槽(1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轴(14)下端和螺旋轴(15)上端分别为相互配合的半圆柱结构,在所述传动轴(14)下端的半圆柱结构上设置有定位凸块(19),在所述螺旋轴(15)上端的半圆柱结构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块(19)配合的定位通孔(20);所述卡槽(18)呈类似J形,其起始端由固定套(16)上端面向下延伸,末端置于固定套(16)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机构包括下料气缸(28)以及连接在下料气缸(28)的活塞杆上的下料头,所述两组灌装机构的下料机构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且在控制机构的控制下同步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储料斗(2)内设置有搅拌杆(29 ),所述搅拌杆(29 )上端与设置在机架(I)上搅拌驱动电机(30 )通过链条驱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组灌装机构集成在一个机架(I)上,在所述固定底板(7)上对应每组灌装机构设置有溢液ロ(3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自动双头灌装机,包括机架,在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两组相互独立的灌装机构,所述灌装机构包括储料斗和出料机构,在所述储料斗下方设置有由驱动电机驱动旋转的转盘,在所述转盘上设置有若干与储料斗出料端对应的通孔,在所述转盘下方、通孔对应处设置有储料计量筒,在所述储料计量筒下方设置有固定底板,在所述固定底板上设置有与储料计量筒对应的出料口,在所述转盘上方、出料口对应处设置有下料机构,所述两组灌装机构的出料口在同一水平直线上。本实用新型将两组灌装机构集成在一起,使其出料口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从而与现有全自动制袋机配合,形成连续式的全自动化生产线模式,相对于现有半自动化的灌装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文档编号B65B1/12GK202499288SQ20122008267
公开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7日
发明者郑友林 申请人:成都海科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