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出容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249750阅读:99来源:国知局
排出容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排出容器。该排出容器具备具有内容器及外容器的容器主体和排出盖,在所述外容器上形成有将外部空气吸入其与所述内容器之间的吸气孔,所述排出盖具备切换所述排出盖的外部与所述吸气孔之间的连通及切断的空气阀和闭塞所述排出口的可弹性变形的排出膜,在所述排出膜上形成有狭缝,伴随所述内容器的内压的上升,所述排出膜弹性变形,从而扩开所述狭缝而开放所述排出口。
【专利说明】排出容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排出容器。特别是,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容器主体和组装在该容器主体的口部上的排出盖组合而成的排出容器,该容器主体在形成外壳的外容器内剥离自如地层压形成了形成减容变形自如的内袋的内容器。本申请基于2011年10月31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1-238557号及2011年11月29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1-260052号要求优先权,并且在此援引双方的内容。
【背景技术】
[0002]以往,已知例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排出容器,该排出容器具备:具有内容器和外容器的容器主体,该内容器收容有内容物,并且富有伴随其内容物的收容量的减少而压瘪变形的可挠性,该外容器内装有该内容器且可弹性变形;和排出盖,安装于容器主体的口部,并且形成有排出内容物的排出口。在该排出容器中,在外容器的瓶体部的上下左右的大致中间位置,形成有向其与内容器之间吸入外部空气的吸气孔。另外,排出盖具备:连通孔,使排出口与内容器的内部之间连通;和阀部件,切换排出口与连通孔之间的连通及切断。
[0003]在该排出容器中,当使容器主体的内容器中收容的内容物排出时,使容器主体的外容器进行挤压变形(弹性变形)。由此,内容器与外容器一起进行变形而被减容。而且,伴随该减容变形,内容器的内压成为正压。通过该正压来打开阀部件,并且排出口和内容器的内部通过连通孔而连通。由此,从排出口排出收容于内容器的内容物。
[0004]另外,作为可排出地收容洗发剂和调味剂等具有粘稠性的内容物的排出容器,已知有可进行减容变形及复原变形的合成树脂制瓶子。作为这种合成树脂制瓶子,已知有内容器从外容器剥离从而使其体积减少的所谓叠层瓶子类型的排出容器。这种叠层瓶子类型的排出容器具有形成内容物的排出口的排出阀和使外部空气导入到外容器与内容器之间的吸气阀。
[0005]排出阀形成内容物的排出口。一般而言,具有粘稠性的内容物难以得到良好的断液。因此,想到如专利文献2所示的现有技术那样,使用软质弹性材料制的狭缝阀作为排出阀,得到良好的“断液”的结构。在使用狭缝阀作为排出阀的上述结构中,即使内容物具有粘稠性,也能够得到良好的断液的作用。
[0006]专利文献1:特开2009-291326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特开2004-001780号公报
[0008]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排出容器中,进行排出后在排出口与阀部件之间残留的内容物具有例如进行下次的排出操作时等从排出口意外漏出的可能性。
[0009]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技术中,希望对狭缝阀结构的排出阀给予切实的止回功能。因此,要求增加排出阀的阀作用部分的壁厚,将排出阀的形状形成为炮弹形状,并且指出材料费用增多的问题点和设计的自由度低的问题点等。为此,提出减少高价的软质弹性材料的单位消费量,去掉关于排出阀的形状的限制,提高设计的自由度的要求。
【发明内容】

[0010]本发明是鉴于这种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保内容物的品质的同时,能够防止从排出口漏液而不增加零件件数的排出容器。
[0011]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出容器,该排出容器将狭缝阀结构的排出阀维持通常的狭缝阀的壁厚及形状,能够发挥较高的止回功能,并且能够得到高价的软质弹性材料的单位消费量的少量化和较大的设计的自由度。
[0012]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排出容器具备:容器主体,具有收容有内容物并且伴随所述内容物的减少进行压瘪变形的内容器及内装有所述内容器且可进行弹性变形的外容器;和排出盖,安装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口部,并且形成有排出所述内容物的排出口及连通所述排出口与所述内容器的内部之间的连通孔。而且,在所述外容器上形成有将外部空气吸入到其与所述内容器之间的吸气孔。进一步,所述排出盖具备:空气阀,切换所述排出盖的外方与所述吸气孔之间的连通及切断;和排出膜,闭塞所述排出口并能够弹性变形。另夕卜,在所述排出膜上形成有狭缝,伴随所述内容物的内压的上升,所述排出膜弹性变形,从而扩开所述狭缝而开放所述排出口。
[0013]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排出容器中,所述排出盖具备:外部空气导入孔,连通外部和所述吸气孔;和阀部件,切换所述排出口与所述连通孔之间的连通及切断。进一步,所述空气阀切换所述吸气孔与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孔之间的连通及切断,所述连通孔的内部与所述内容器的内部连通,并且所述连通孔形成在从所述容器主体的口部朝向所述容器主体的沿容器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有顶筒状体的顶部。
[0014]在上述方式所涉及的排出容器中,当排出收容于容器主体的内容器中的内容物时,使容器主体的外容器进行挤压变形(弹性变形)。由此,内容器与外容器一起进行变形而被减容。而且,伴随该减容变形,内容器的内压成为正压。而且,通过该正压来打开阀部件,并且通过连通孔连通排出口和内容器的内部。此外,此时,在使容器主体倾斜的情况下,内容物的自重也作用于阀部件。
[0015]而且,如此,通过打开阀部件,内容器的内压(正压)及使容器主体倾斜的情况下的内容物的自重作用于排出膜,以使排出膜进行弹性变形而扩开狭缝,从而排出口被打开。其结果,收容于内容器中的内容物从排出口排出。
[0016]之后,若内容器的内压下降,则阀部件被关闭,切断贯通排出口和内容器的内部的连通孔。而且,排出膜通过弹性恢复力而进行恢复变形,从而关闭狭缝,并且关闭排出口。如此,通过关闭阀部件,密封内容器,进一步若解除前述的挤压变形,则外容器作用有恢复变形的力。此时,在外容器与内容器之间产生的负压通过吸气孔作用于空气阀,从而起动该空气阀,吸气孔和外部通过外部空气导入孔连通,外部空气吸入到外容器与内容器之间。
[0017]而且,若通过吸入外部空气,外容器与内容器之间的内压上升至大气压,则空气阀进行恢复变形而切断吸气孔和外部导入孔。如此,通过外部空气吸入到外容器与内容器之间,保持内容器的减容形状。
[0018]若从该状态再次使容器主体的外容器进行挤压变形,则由于空气阀为切断状态,因此外容器与内容器之间的内压成为正压,并且由于该正压内容器进行减容变形。通过内容器进行减容变形,从而得到与前述相同的作用,并且排出内容物。
[0019]而且,由于在上述方式所涉及的排出容器中,除了排出内容物时之外,阀部件关闭内容器呈密封状态,因此可确保内容物的品质。进一步,上述方式所涉及的排出容器直至排出膜进行弹性变形而扩开狭缝为止排出口不会被打开。为此,提高排出容器的密封性。因此,即使进行排出后,在排出口与阀部件之间残留有内容物,也能够防止内容物从排出口意外漏出。
[0020]另外,由于上述方式所涉及的排出容器具备排出膜进行恢复变形而关闭狭缝的结构,因此提高排出口的断液性的同时,能够防止内容物的垂滴。
[0021]另外,由于上述方式所涉及的排出容器具备通过排出膜的弹性变形及恢复变形而使排出口关闭的简单的结构,因此可削减零件件数,并且可取得前述的显著的效果。进一步,上述方式所涉及的排出容器的连通孔与内容器的内部连通,并且形成在从容器主体的口部所述容器主体的朝向沿容器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有顶筒状体的顶部。为此,能够使连通孔与排出口之间的距离靠近,在其之间生成的空间变小。而且,如此在使连通孔与排出口之间的空间变小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滞留在该空间的内容物的量。其结果,能够进一步切实地防止如内容物从排出口意外漏出的现象。
[0022]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所涉及的排出容器中,所述排出膜形成为朝向所述容器主体的沿容器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曲面状,在所述排出膜的中央部形成有所述狭缝。
[0023]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所涉及的排出容器的情况下,由于即使不通过内容器的内压来使排出膜变形得较大,也扩开狭缝,因此能够顺利进行内容物的排出。
[0024]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内容器中,使抑制力作用于所述内容物的流动的抑制部位于排出膜的内侧附近。
[0025]在上述方式所涉及的排出容器中,若去除对容器主体的按压力,则外容器通过其恢复力而恢复原形,因此在容器主体内产生减压。通过该减压,迅速打开空气阀,在外容器与内容器之间吸入外部空气,使产生的减压消失。此时,减压还作用于排出膜。然而,由于内容物以被抑制部抑制流动的状态,即,内容物难以移动的状态收容在排出膜的内侧,因此无法迅速阀开排出膜。其结果,在产生减压的状态下,能够切实发挥止回阀功能。另外,由于即使不在通过抑制部来抑制内容物的流动的状态下,也通过排出膜与靠近配置的抑制部抵接,从而阻碍排出膜的朝向内容器侧的开放变形,因此能够在产生减压的状态下进一步切实地发挥止回阀功能。
[0026]此外,当按压容器主体以使内容物排出时,抑制部对排出的内容物带来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带来当打开排出膜以使内容物排出时,需要稍微加大作用于容器主体的按压力的程度的影响。即,实际使用时,完全没有由于该影响而产生不良情况。
[0027]如此,通过组合抑制部,即抑制部对位于排出膜的内侧的内容物的流动抑制作用,能够得到排出膜所发挥的切实的止回阀功能。为此,能够以可迅速获得该开闭阀作用的通常的薄壁的狭缝阀结构形成排出膜。另外,还可以将排出阀的形状自由地设定为所需的形状而不特定于炮弹形状。
[0028]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第四方式所涉及的排出容器中,具备:盖主体,具有将排出盖外装于容器主体的口部的外筒体;支撑中栓,紧密组装在口部的开口端,且形成为具有顶部的筒状;和阀体,以夹持在该支撑中栓及盖主体之间的方式被紧密组装固定,并且在位于阀体上设置的排出膜的内侧附近的支撑中栓的顶板部分残留梁板片状的挡板片且开设连通孔,将挡板片作为抑制部。
[0029]在与盖主体之间夹持排出筒体的支撑中栓上设置抑制部,并且由该抑制部构成挡板片,从而能够使抑制部稳定地且切实地位于排出膜的内侧附近。
[0030]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上述第五方式所涉及的排出容器中,将排出膜上设置的狭缝形成为十字形状,将挡板片形成为与狭缝对置的十字梁片状。
[0031]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挡板片切实地位于作为排出膜的开闭孔部的狭缝附近。为此,挡板片对位于狭缝的内侧的内容物的流动带来直接抑制作用。由此,能够非常有效地发挥抑制部对内容物的抑制作用。
[0032]根据上述排出容器,能够确保内容物的品质,并且防止从排出口的漏液而不增加零件件数。
[0033]另外,上述排出容器通过抑制部对位于排出膜的内侧的内容物的流动抑制作用,能够得到切实的止回阀功能。为此,能够以通常的薄壁的狭缝阀结构形成排出膜。此外,还可以将排出膜的形状自由地设定为所需的形状。其结果,能够减少成型排出膜的高价的软质弹性材料的使用量,从而得到材料费的减少,并且提高排出膜的结构的设定中的自由度。
[0034]另外,能够使抑制部稳定地且切实地位于排出膜的内侧附近。为此,能够使由抑制部对内容物的抑制作用成效地且有效地发挥排出膜的止回阀功能的作用。
[0035]进一步,能够使挡板片切实地位于作为排出膜的开闭孔部的狭缝附近。为此,能够非常有效地发挥抑制部对内容物的抑制作用。由此,能够使排出膜稳定地发挥切实的止回阀功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6]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容器的主要部分的侧面剖视图。
[0037]图2是说明图1的排出容器中的排出膜的狭缝的形状的图。
[0038]图3是说明从图1的排出容器的排出口排出内容物的状态的图。
[0039]图4是在图1的排出容器中,说明进行内容物的排出后的状态的图。
[0040]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容器的图,是局部剖视的总体图。
[0041]图6是表示图5中排出阀关闭的状态的图,是局部剖视的放大图。
[0042]图7是图5的排出膜的放大俯视图。
[0043]图8是图5的抑制部的放大俯视图。
[0044]图9是表示图5的排出阀打开的状态的图,是局部剖视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第一实施方式)
[0046]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容器进行说明。
[0047]如图1所示,排出容器I具备容器主体4、排出盖6和顶盖7。容器主体4具备收容有内容物且具有可挠性而伴随所述内容物的减少进行压瘪变形的内容器2及内装有内容器2且可弹性变形的外容器3。排出盖6安装于容器主体4的口部4a,并且形成有排出内容物的排出口 5。顶盖7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排出盖6。[0048]容器主体4形成为具有底部的筒状,顶盖7形成为具有顶部的筒状。这些容器主体4及顶盖7的中心轴位于共同的轴上。以下,将该共同的轴称作容器轴0,沿容器轴O方向将顶盖7侧称作上侧,将容器主体4的底部侧称作下侧。另外,与容器轴O正交的方向称作径向,围绕容器轴O旋转的方向称作圆周方向。
[0049]容器主体4构成为内容器2可剥离地层压在外容器3的内表面上的所谓叠层瓶子。容器主体4的口部4a形成为具有位于上侧的上筒部8和位于下侧且形成为直径大于上筒部8的下筒部9的两级筒状。
[0050]在上筒部8中的由外容器3构成的部分(以下,称作外上筒部)8a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部Sb。在外上筒部8a中的与外螺纹部Sb相比位于下侧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向与内容器2之间吸入外部空气的吸气孔8c。在外上筒部8a的外周面中的与吸气孔8c对应的部分及位于其上侧的部分,形成有沿容器轴O方向延伸的槽8d。外螺纹部Sb通过槽8d沿圆周方向被分割。
[0051]在外上筒部8a的内周面上层压有上筒部8中的由内容器2构成的部分(以下,称作内上筒部)8e。内上筒部Se的上端部向径向的外侧折回且配置在外上筒部8a的上端的开口边缘上。容器主体4例如通过共挤压成型的双层结构的型坯经吹塑成形而成型。作为一例,外容器3为聚乙烯树脂制品,内容器2由相对于聚乙烯树脂没有相溶性的聚酰胺类的合成树脂制品构成。
[0052]排出盖6具备内筒体10、外筒体11、阀筒体12和排出筒体15。内筒体10具备顶壁部IOa及周壁部10b,形成为具有顶部的筒状。在顶壁部IOa上竖立设置有直径小于周壁部IOb的卡止筒10c,并且进一步竖立设置有直径小于卡止筒IOc的有顶筒状体100。在此,周壁部10b、卡止筒IOc及有顶筒状体100被配置成与容器轴O同轴。
[0053]有顶筒状体100内部与内容器2的内部连通,从容器主体4的口部4a朝向上侧突出,并且形成为沿容器轴O方向比卡止筒IOc长。在有顶筒状体100与卡止筒IOc之间形成有径向的间隙。另外,有顶筒状体100形成为具备位于上侧的上筒部101和位于下侧且形成为直径大于上筒部101的下筒部102的两级筒状。
[0054]内筒体10的周壁部IOb嵌合在容器主体4的口部4a内。在周壁部IOb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环状的凸肩部10d。凸肩部IOd被配置在口部4a的上端的开口边缘上。在此,在凸肩部IOd的外缘部朝向上方突出设置有嵌合筒部10e。另外,在嵌合筒部IOe的下端部,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沿径向贯通且朝向下方开口的外部空气流通孔IOf。
[0055]在有顶筒状体100的顶部IOOa的径向中央形成有沿容器轴O方向贯通的连通孔IOgo连通孔IOg连通排出筒体15的排出口和内容器2的内部。顶部IOOa中的连通孔IOg的圆周边缘部构成后述的阀体12d的阀座10h。在此,有顶筒状体100的下端部位于与容器主体4的口部4a的上端边缘相比更上方或者与该上端边缘大致同一平面的位置,有顶筒状体100的顶部IOOa相对于口部4a向上方以一定距离分离。
[0056]外筒体11具备顶壁部Ila及周壁部11b,并且形成为具有顶部的筒状,被配置成与容器轴O同轴。在顶壁部Ila形成有以容器轴O为中心的开口。而且,外筒体11具备连结筒17、凸缘18和排出筒按压部件19。连结筒17竖立设置在顶壁部Ila的开口的圆周边缘部上。凸缘18形成为环状,从连结筒17的上端开口部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排出筒按压部件19形成为直径小于连结筒17的筒状,其外周面的沿容器轴O方向的中央部与凸缘18的径向内侧的开口圆周边缘部连结。
[0057]在顶壁部Ila的下表面抵接有嵌合筒部IOe的上端部。另外,在顶壁部Ila的下表面中,位于与嵌合筒部IOe的抵接部分相比更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形成有朝向下侧突出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环状的空气阀座He。在此,有顶筒状体100的顶部IOOa位于与顶壁部Ila的上表面相比更上方。
[0058]另外,在周壁部Ilb的上端部的内周面抵接有嵌合筒部IOe的外周面。另外,在周壁部Ilb的内周面形成有与嵌合筒部IOe的下端部抵接的环状突起lli。环状突起Ili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
[0059]在周壁部Ilb的内周面中,在位于环状突起Ili的下侧的部分形成有与容器主体4的口部4a的外螺纹部Sb螺纹旋合的内螺纹部llh。另外,口部4a的下筒部9以气密状态嵌合在周壁部Ilb的下端部内。由此,防止吸气孔Sc从外筒体11的周壁部Ilb的下侧与排出容器I的外部连通。
[0060]在连结筒17的下端部中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设置有沿径向贯通而形成的外部空气导入孔lid。该外部空气导入孔Ild以连通外部和吸气孔8c的方式构成。该外部空气导入孔Ild的下侧部分以切掉顶壁部Ila中朝向径向内侧的圆周边缘部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
[0061]另外,在顶壁部Ila的上表面中的外部空气导入孔Ild的开口圆周边缘部竖立设置有障壁Ilf。障壁Ilf以从径向外侧覆盖在连结筒17上开口的外部空气导入孔Ild的开口圆周边缘部中的下端部的方式形成。另外,障壁Ilf以随着朝向上侧壁厚逐渐变薄的方式形成。
[0062]另外,在排出筒按压部件19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环状的卡合突起19a。另外,在排出筒按压部件19中,在从与凸缘18连结的中央部向下侧延伸的下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凹陷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环状的卡合凹部1%。
[0063]阀筒体12具备连通筒12a和阀部件12b。连通筒12外嵌于有顶筒状体100。阀部件12b配设在连通筒12a的上端部内,并且以切换排出口 5与连通孔IOg的连通及切断的方式构成。连通筒12a形成为按照有顶筒状体100的外形形状的两级筒形状。连通筒12a的下端开口边缘与内筒体10的顶壁部IOa的上表面抵接。
[0064]阀部件12b具备阀体12d和弹性连结片12e。阀体12d以从上侧开闭自如地闭塞内筒体10的连通孔IOg的方式构成。弹性连结片12e以连通阀体12d和连通筒12a,并且根据内容器2的内压变动及内容物的自重等弹性变形以使阀体12d动作而开闭连通孔IOg的方式构成。
[0065]阀体12d具有圆板状的形状。阀体12d的外缘部从上侧抵接于内筒体10的有顶筒状体100的顶部IOOa的阀座10h。另外,从上侧观察阀部件12b的俯视图中弹性连结片12e具有圆弧形状,连结阀体12d的外缘部和连通筒12a的内周面的上端部。弹性连结片12在连通筒12a与阀体12d之间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e。通过弹性连结片12e进行弹性变形,阀体12d能够相对于顶部IOOa朝向上侧位移,并且开放连通孔10g。如此,当阀体12d从阀座IOh分离时,内容物在沿圆周方向相邻的弹性连结片12e彼此之间的间隙中流通。
[0066]其次,排出筒体15具备顶壁部15a和从顶壁部15a的外圆周边缘部向下方延伸并且被配置在阀筒体12的连通筒12a的径向外侧的周壁部15b。顶壁部15a相对于容器主体4的口部4a位于上方,在顶壁部15a的径向的中央领域形成有上述排出口 5。在顶壁部15a设置有闭塞排出口 5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排出膜20。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排出口 5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设置有排出膜20。
[0067]周壁部15b按照阀筒体12的连通筒12a的外形形状形成为具备位于上侧的上筒部151和位于下侧且形成为直径大于上筒部151的下筒部152的两级筒形状。下筒部152的下端部与内筒体10的顶壁部IOa的上表面抵接。在此,有顶筒状体100以插入的方式位于周壁部15b内。进一步,有顶筒状体100的筒部、阀筒体12的连通筒12a及排出筒体15的周壁部15b以在径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
[0068]在上筒部151与下筒部152之间形成有环状的阶梯部153,阶梯部153的下表面与阀筒体12上形成的阶梯部抵接。进一步,阶梯部153的上表面与排出筒按压部件19抵接,排出筒体15从上侧按压于外筒体11。进一步,在下筒部152的上部外周面,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环状的卡合突起152a。该卡合突起152a与在排出筒按压部件19上形成的卡合凹部19b卡合。
[0069]而且,排出膜20形成为朝向上侧突出的突曲面形状。在图2所示的排出膜20的俯视图中,在排出膜20的中央部形成有狭缝20a。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狭缝20a形成为X字形状(十字形状)。而且,伴随内容器2的内压的上升,排出膜20弹性变形,从而扩开狭缝20a,打开排出口 5。
[0070]另外,在周壁部15b的下筒部152的下部外周面设置有空气阀15c。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膜20和空气阀15c形成为一体。空气阀15具有从下筒部152的沿容器轴O方向的中央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环状的形状,构成为可进行弹性变形。在图1所示的排出容器I的纵剖视图中,空气阀15c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逐渐朝向上侧延伸。另外,在空气阀15c的外缘部形成有朝向上侧突出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环状突起15f。环状突起15f从空气阀座Ile的下侧与空气阀座Ile抵接,并且通过空气阀15c的弹性变形可朝向下侧从空气阀座He分离。
[0071]其次,顶盖7形成为具有具备顶壁部7a及周壁部7b的顶部的筒状。在顶壁部7a的径向中央形成有与排出膜20抵接的抵接部7c。抵接部7c朝向下侧膨出形成。抵接部7c呈从顶壁部7a朝向下侧突出的圆顶形状或半球面形状。
[0072]另外,在顶壁部7a形成有内筒部7d和外筒部7e。内筒部7d被配置在抵接部7c的径向外侧,朝向下侧突出形成。外筒部7e被配置在内筒部7d的径向外侧,朝向下侧突出形成。内筒部7d被嵌合在排出筒按压部件19的上端部内。另外,夕卜筒部7e被外嵌在排出筒按压部件19的上端部。在外筒部7e的下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环形状的卡合突起7f。卡合突起7f从下侧与排出筒按压部件19的卡合突起19a抵接,从而在底切部分嵌合。
[0073]另外,在顶盖7的周壁部7b的下端部和外筒体11的周壁部Ilb的上端部之间设置有将其连结的合叶14。合叶14被配置在外部空气导入孔Ild所在的圆周方向位置,即外部空气导入孔Ild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在顶盖7的周壁部7b的上端部中,在径向上隔着容器轴O的合叶14的相反侧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开闭操作片7g。
[0074]在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排出容器I中,当排出容器主体4的内容器2中收容的内容物时,通过操作开闭操作片7g来打开顶盖7。而且,如图3所示,在使排出容器I呈如排出膜20朝向斜下方的排出姿势的状态下,使容器主体4的外容器3进行挤压变形(弹性变形)。由此,内容器2与外容器3 —起变形而被减容。
[0075]而且,伴随该减容变形,内容器2的内压成为正压。通过该正压来使弹性连结片12e弹性变形,并使阀体12d从阀座IOh分离而打开阀部件12b,并且通过连通孔IOg连通排出口 5和内容器2的内部。此时,在使容器主体4倾斜的情况下,内容物的自重也作用于阀部件12b。
[0076]如此,通过打开阀部件12b,内容器2的内压(正压)、进一步内容物的自重作用于排出膜20,排出膜20弹性变形的同时打开狭缝20a,从而排出口 5被打开。由此,收容于内容器2的内容物从排出口 5排出。
[0077]之后,若内容器2的内压下降,则弹性连结片12e通过弹性恢复力而进行恢复变形,并且阀体12d归位到阀座IOh而关闭阀部件12b。由此,切断贯通了排出口 5和内容器2的内部的连通孔IOg的连通,排出膜20通过弹性恢复力而进行恢复变形,以使狭缝20a关闭,并且关闭排出口 5。如此,通过关闭阀部件12b,密封内容器2,进一步,若解除前述的挤压变形,则欲进行恢复变形的力作用在外容器3上。此时,在外容器3与内容器2之间产生的负压通过吸气孔8c作用于空气阀15c。由此,该空气阀15c朝向吸气孔8c侧打开,吸气孔8c和外部通过外部空气导入孔Ild连通,从而外部空气通过外部空气导入孔lid、外部空气流通孔IOf及槽8d从吸气孔Sc吸入到外容器3与内容器2之间。
[0078]而且,通过吸入外部空气,若外容器3与内容器2之间的内压上升至大气压,则空气阀15c进行恢复变形而切断吸气孔Sc和外部空气导入孔lid。如此,通过在外容器3与内容器2之间吸入外部空气,从而保持内容器2的减容形状。
[0079]图4是表示在外容器3与内容器2之间吸入有外部空气的状态。
[0080]若从该状态若使容器主体4的外容器3再次挤压变形,则由于空气阀15c呈切断状态,因此外容器3与内容器2之间的内压成为正压,并且通过该正压来使内容器2减容变形。通过内容器2进行减容变形得到与上述相同的作用,从而排出内容物。
[0081]在内容物排出之后,通过操作开闭操作片7g来关闭顶盖7,并且安装在排出盖6上。
[0082]根据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排出容器1,由于除了排出内容物时之外,关闭阀部件12b内容器2保持为密封状态,因此可确保内容物的品质。进一步,由于直到排出膜20弹性变形而扩开狭缝20a之前排出口 5未打开,因此提高了容器的密封性。因此,即使排出之后,在排出口 5与阀部件12b之间残留有内容物,也能够防止内容物从排出口 5意外漏出。
[0083]另外,通过排出膜20进行恢复变形来关闭狭缝20a,从而提高了排出口 5的断液性,并且还可以防止内容物的垂滴。
[0084]另外,由于具有通过排出膜20的弹性变形及恢复变形来关闭排出口 5的简单的结构,因此削减零件件数的同时,取得前述的显著的效果。
[0085]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孔IOg的内部与内容器2的内部连通,并且连通孔IOg形成在从容器主体4的口部4a朝向容器主体4的沿容器轴O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有顶筒状体100的顶部IOOa上。由此,使连通孔IOg与排出口 5之间的距离靠近(接近),在其间生成的空间变小。而且,如此在使连通孔IOg与排出口 5之间的空间变小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滞留在该空间的内容物的量。因此,能够进一步切实地防止内容物从排出口意外漏出。此外,在上述中,说明了有顶筒状体100从容器主体4的口部4a朝向容器主体4的沿容器轴O方向的外侧突出。详细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有顶筒状体100从位于口部4a的上端边缘的径向内侧的区域处的内筒体10的顶壁部IOa竖立设置。
[008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膜20形成为朝向容器主体4的沿容器轴O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曲面状,在排出膜20的中央部形成有狭缝20a。此时,由于即使不通过内容器2的内压来使排出膜变形得较大,也扩开狭缝20a,因此能够顺利进行内容物的排出。
[0087](第二实施方式)
[0088]下面,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0089]图5是表示关闭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排出容器200的盖体部(顶盖)216的状态的图,是局部剖视的总体图。如图6所示,容器体(容器主体)201具有外层(外容器)202和内层(内容器)203。对容器体201进行吹塑成型而构成为叠层瓶子类型的容器。外层202为低密度聚乙烯制品,可挤压变形且具有恢复自如的可挠性。内层203为尼龙制品,可剥离地层压在外层202上。另外,内层203收容具有粘稠性的内容物N,并且成型为通过内压的减少而自如地减容变形的袋状。
[0090]瓶体部207具有有底圆筒形状,在其上端具有肩阶部206。在瓶体部207的上方经由圆弧状地缩径的肩部起立设置有圆筒状的口筒部(口部)204。在构成该口筒部204的外层202上,与其大致一半相比更上方的外筒部204c的外周面雕刻设置有螺纹条(外螺纹)204a。另外,在与构成口筒部204的外层202的大致一半相比更下方的外下筒部204d,开设有用于将外部空气吸气到外层202与内层203之间的吸气孔205。在肩阶部206的外周面形成有与螺纹条的突出端相比位于更外侧的平滑面。在外上筒部204c的内周面层压有由内层203构成的内上筒部203e。内上筒部203e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折回且被配置在外上筒部204c的上端的开口边缘204b上。
[0091]如图6所示,组装在容器体201的口筒部204上的盖体208由盖主体(排出盖)209和盖体部216构成。盖主体209将主体部(外筒部)210、软质弹性材料制的阀体(排出筒体)220和支撑中栓(内筒体)225组合而构成。主体部210组装在容器体201的口筒部204上。盖体部216通过合叶219与主体部210结合成一体。
[0092]主体部210具有外装于口筒部204且被螺纹旋合而组装的组装筒(周壁部)211和顶壁(外筒体的顶壁部)213,呈具有顶部的圆筒形状。在组装筒211的内周面的上方形成有与口筒部204的外螺纹部204a螺纹旋合的内螺纹部211h。另外,在组装筒211的内周面下端部形成有与肩阶部206的上部的平滑的外周面(下筒部)204d紧密接触而防止吸入的外部空气的漏出的密封部212。进一步,在顶壁213的中央起立设置有在其基端部开设了吸气口(外部空气导入孔)215的筒片(排出筒按压部件)214。在主体部210的顶壁213的上表面中的吸气口 215的开口圆周边缘部竖立设置有障壁213f。障壁213f以从径向外侧覆盖吸气口 215的开口圆周边缘部中的下端部的方式形成。另外,障壁213f以随着朝向上侧壁厚逐渐变薄的方式形成。[0093]在通过合叶219结合到主体部210的盖体部216中,在顶板的下表面中央下垂地设置有可紧密嵌入到主体部210的筒片214中的栓筒片(内筒部)217。进一步,盖体部216具有使该栓筒片217的内侧的顶板部分球弧形状地凹陷的按压顶板218。
[0094]阀体220基本上呈具有顶部的圆筒结构。阀体220具备顶壁部220a和从顶壁部220a的外圆周边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圆筒状的组装主体(周壁部)221。顶壁部220a相对于容器体201的口筒部204位于上方,沿盖体部216的按压顶板218的内表面形状具有球弧形状地凹陷的形状。阀体220从组装主体221的下筒部221a的外周面外凸状地设置吸气阀(空气阀)222,并且将球弧状地凹陷的顶壁部分构成作为排出阀(排出膜)223。吸气阀222成型为薄壁的外凸肩状。吸气阀222通过使周端部紧密地接触到与吸气口 215相比更外侧的顶壁213下表面部分而允许来自吸气口 215的外部空气的进入,但是发挥阻止外部空气从吸气口 215的排出的止回阀的功能。
[0095]如图7所示,形成于顶壁部220a的排出阀223通过在该顶壁部220a上设置十字状的狭缝224,从而构成为薄壁的狭缝阀结构。此外,在上端形成有排出阀223的筒状体位于主体部210的筒片214内,构成为在圆周方向上保护在内侧的状态。
[0096]支撑中栓225紧密嵌入地组装在口筒部204的开口端上,并且牢固地嵌入组装在盖主体209中的组装筒211的内周面的上端部分上。如此,以夹持的方式将阀体220保持在盖主体209的主体部210与支撑中栓225之间。
[0097]支撑中栓225具备顶壁部225a及周壁部225b,形成为具有顶部的筒状。在支撑中栓225的顶壁部225a竖立设置有直径小于周壁部225b的卡止筒225c,进一步,竖立设置有直径小该卡止筒225c的支撑筒部(有顶筒状体)226。在此,周壁部225b、卡止筒225c及支撑筒部226被配置成与容器轴O同轴。
[0098]支撑筒部226其内部与内层203的内部连通,从容器体201的口筒部204朝向上侧突出,并且形成为与卡止筒225c相比沿容器轴O方向更长。在支撑筒部226与卡止筒225c之间形成有径向的间隙。
[0099]组装主体221的下筒部221a的下端部与支撑中栓225的顶壁部225a的上表面抵接。在此,支撑筒部226以插入方式位于组装主体221的下筒部221a内。进一步,支撑筒部226的筒部、阀体220的组装主体221以在径向上重叠的方式设置。
[0100]支撑中栓225的周壁部225b嵌合在容器体201的口筒部204内。在周壁部225b中的上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环状的凸肩部225d。凸肩部225d被配置在口筒部204的上端的开口边缘上。在此,在凸肩部225d的外缘部朝向上方突出设置有嵌合筒部225e。另外,在嵌合筒部225e的下端部,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沿径向贯通且朝向下方开口的外部空气流通孔225f。
[0101]在主体部210的顶壁213的下表面抵接有支撑中栓225的嵌合筒部225e的上端部。另外,支撑筒部226的顶部IOOa位于与顶壁213的上表面相比更上方。
[0102]另外,如图8所示,在具有中央处立起的顶部的圆筒状的支撑筒部226的位于靠近排出阀223的顶壁部分(顶部100a)开设有四个通孔(连通孔)228。如图8所示,通孔228形成为残留有十字状的梁板片状的挡板片227a,该挡板片227a作为抑制部227发挥功能。与各挡板片227a相邻的通孔228位于该梁板片状的挡板片227a上。为此,进行内容物N的排出动作时,不会对从通孔228向狭缝224流动的内容物N带来较大的抑制力。[0103]另外,根据内容物N的粘度的大小设定挡板片227a与通孔228的尺寸关系。在内容物N的粘度较大的情况下,将挡板片227a形成为较细,以使通孔228的开口扩大。相反地,在内容物N的粘度较小的情况下,将挡板片227a形成为宽幅,以使通孔228的开口缩小。由此,通过调整抑制部227对内容物N的限制作用来设定。
[0104]其次,按顺序说明图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例子。
[0105]在图5所示的盖体部216关闭的状态下,盖体部216的按压顶板218构成为与排出阀223接触的状态或者极其接近地配置,以防止引起排出阀223打开动作。因此,即使由于按压力作用于瓶体部207而使容器体201的内压上升,排出阀223被按压顶板218按压不会引起开阀动作,安全地保持容器不产生内容物N意外排出的状态。
[0106]在图9所示的盖体部216打开的状态下,若按压容器体201的瓶体部207而内压上升,则由于上升的内压内容物N推开排出阀223,从该排出阀223排出内容物N。若排出所需量的内容物N后去除向容器体201的按压力,则排出阀223关闭结束排出操作。若结束排出操作,则在外层202上产生恢复力而在容器体201内产生减压,从吸气口 215吸入外部空气。通过吸入的外部空气来打开吸气阀222,并且经由形成于支撑中栓225的通孔及口筒部204与组装筒211的螺纹旋合组装部分,从吸气孔205吸入到外层202与内层203之间。其结果,容器体201内被减压的状态迅速消失。
[0107]此时,上升的容器体201的减压还同时作用于排出阀223。在此,收容于排出阀223的内侧的内容物N其流动被抑制部227抑制而呈难以流动移动的状态。为此,在进行由吸气阀222引起的迅速的减压消失动作期间,内容物N不会流动至能够打开排出阀223的位置。为此,排出阀223不会因容器体201的减压而使外部空气进入,其结果能够稳定地发挥切实的止回阀功能。另外,即使在内容物N引回到内容器内的情况下,抑制部也与排出阀抵接而抑制排出阀的开放,因此能够发挥稳定的止回阀功能。
[0108]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范围内,能够加以各种变更。
[0109]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顶盖7是以合叶14为中心转动且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排出盖6的合叶式盖。然而,并不限定于此,顶盖7还可以具有可从排出盖6脱离地安装的结构。此时,顶盖7还可以是通过螺纹旋合而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排出盖6的螺纹式盖,或通过压入操作而装卸自如地安装于排出盖6的嵌合式盖。
[0110]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排出膜20的狭缝20a形成为X字形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形成为Y字形状或I字形状等。
[0111]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在阀部件12b中弹性连结片12e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圆弧状,且在连通筒12a与阀体12d之间沿圆周方向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并且连结连通筒12a和阀体12d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即,阀部件12b还可以是例如一个弹性连结片12e连结连通筒12a和阀体12d的单点阀等。
[0112]另外,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容器主体4为内容器2可剥离地层压在外容器3的内表面上的所谓叠层瓶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容器主体4还可以是分别形成内容器2和外容器3的双重容器。
[0113]另外,第一实施方式为通过螺纹旋合容器主体4的口部4a的外螺纹部Sb和外筒体11的内螺纹部Ilh而将排出盖6安装于口部4a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即,代替使用外螺纹部8b和内螺纹部llh,例如还可以是从外筒体11朝向径向内侧突出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环状突起底切嵌合于从口部4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并且沿圆周方向延伸的环状突起的结构。
[0114]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将底杯紧密组装在瓶体部207的下端部且作为吸气阀发挥功能的部分形成于例如该底杯和容器体201的底部的夹紧部的结构。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挡板片227a设为单纯的平板形状而不是十字梁片状。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代替将盖主体209设为合叶盖的结构,还可以是将主体部210和盖体部216设为异体物的结构。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排出阀223设为平板状或球弧形状地膨出的结构,而不是球弧形状地凹陷的结构。进一步,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狭缝224设为一条线形状或三条线形状,而不是十字形状。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轴对称地设置一对吸气孔205,在避开两个吸气孔205的外层202与内层203之间,在容器体201的整个高度范围设置带状的粘接带。
[0115]另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部件变换为公知的结构部件,另外,还可以适当组合上述变形例。
[0116]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117]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确保内容物的品质,并且防止从排出口的漏液而不增加零件件数的排出容器。另外,上述排出容器能够将结构极其简单且可进行迅速的阀动作的狭缝阀安全地使用于叠层瓶子类型的排出容器中。因此,发挥使叠层瓶子类型的排出容器中的排出膜部分廉价且简单化的效果。特别是,能够广泛利用于叠层瓶子类型的排出容器中。
[0118]符号说明
[0119]I排出容器
[0120]2内容器
[0121]3外容器
[0122]4容器主体
[0123]4a 口部
[0124]5 排出口
[0125]6排出盖
[0126]8c、205 吸气孔
[0127]IOg连通孔
[0128]Ild外部空气导入孔
[0129]12b 阀部件
[0130]15c 空气阀
[0131]20排出膜
[0132]20a 狭缝
[0133]100有顶筒状体
[0134]O容器轴
[0135]201容器体(容器主体)
[0136]202外层(外容器)
[0137]203内层(内容器)[0138]204口筒部(口部)
[0139]206肩阶部
[0140]207瓶体部
[0141]208盖体
[0142]209盖主体(排出盖)
[0143]210主体部(外筒体)
[0144]211组装筒(周壁部)
[0145]212密封部
[0146]213顶壁(顶壁部)
[0147]214筒片(排出筒按压部件)
[0148]215吸气口(外部空气导入孔)
[0149]216盖体部(顶盖)
[0150]217栓筒片(内筒部)
[0151]218按压顶板
[0152]219合叶
[0153]220阀体(排出筒体)
[0154]221组装主体(周壁部)
[0155]222吸气阀(空气阀)
[0156]223排出阀(排出膜)
[0157]224狭缝
[0158]225支撑中栓(内筒部)
[0159]226支撑筒部(有顶筒状体)
[0160]227抑制部
[0161]227a挡板片
[0162]228通孔(连通孔)
[0163]N内容物
【权利要求】
1.一种排出容器,具备: 容器主体,具有收容有内容物并且伴随所述内容物的减少进行压瘪变形的内容器及内装有所述内容器且能够弹性变形的外容器;和 排出盖,安装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口部,并且形成有排出所述内容物的排出口及连通所述排出口与所述内容器的内部之间的连通孔, 在所述外容器上形成有将外部空气吸入到所述外容器与所述内容器之间的吸气孔, 所述排出盖具备: 空气阀,切换所述排出盖的外方与所述吸气孔之间的连通及切断;和 排出膜,闭塞所述排出口并能够弹性变形, 在所述排出膜上形成有狭缝,伴随所述内容物的内压的上升,所述排出膜弹性变形,从而扩开所述狭缝而开放所述排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出容器,其中, 所述排出盖进一步具备: 外部空气导入孔,连通外部和所述吸气孔;和 阀部件,切换所述排出口与所述连通孔之间的连通及切断, 所述空气阀切换所述吸气孔与所述外部空气导入孔之间的连通及切断, 所述连通孔的内部与所述内容器的内部连通,并且所述连通孔形成在从所述容器主体的口部朝向所述容器主体的沿容器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有顶筒状体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出容器,其中, 所述排出膜形成为朝向所述容器主体的沿容器轴方向的外侧突出的突曲面状,在所述排出膜的中央部形成有所述狭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出容器,其中, 使抑制力作用于所述内容物的流动的抑制部位于所述排出膜的内侧附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出容器,具备: 盖主体,具有将所述排出盖外装于所述容器主体的所述口部的外筒体; 支撑中栓,紧密组装在所述口部的开口端,且形成为具有顶部的筒状;和 阀体,以夹持在所述支撑中栓及盖主体之间的方式被紧密组装固定, 在位于所述阀体上设置的排出膜的内侧附近的支撑中栓的顶板部分残留梁板片状的挡板片且开设连通孔, 将所述挡板片作为抑制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排出容器,其中, 将所述排出膜上设置的所述狭缝形成为十字形状,将所述挡板片形成为与所述狭缝对置的十字梁片状。
【文档编号】B65D83/00GK103917457SQ201280052811
【公开日】2014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31日
【发明者】古泽光夫, 星野真弥, 饭塚茂雄 申请人: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