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135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设置于拉链(fastener)等的圈状链齿成型装置的前面、且对作为线材的单丝(monofilament)的输送量加以调整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在拉链等的圈状链齿成型装置的前面,通常设置有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在将单丝供给至圈状链齿成型装置时,为了事先对所述供给的单丝的输送量加以调整而使用所述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此外,在将单丝供给至圈状链齿成型装置时,需要将单丝的张力及输送量保持为一定。现有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已知有如下装置,其包括:第1驱动辊及第2驱动辊,转速彼此不同、且在外周部与线材接触并分别对线材加以搬送;被动辊(调节辊),在第1驱动辊及第2驱动辊的下游侧与线材接触并对线材加以引导;切换气缸,选择性地切换第1驱动辊或第2驱动辊与线材的接触状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被动辊设置成可上下移动,且根据线材的输送量上下地移动。另外,设置有在被动辊位于下限位置时对被动辊进行检测的第1传感器、及在被动辊位于上限位置时对被动辊进行检测的第2传感器。如所述般构成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在第1传感器或第2传感器检测到被动辊处于下限位置或上限位置时,切换气缸选择性地切换第1驱动辊或第2驱动辊的接触状态,从而自动地调整线材的输送量。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0-00719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所述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包括传感器或切换气缸等电子零件、以及对这些电子零件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因此机构复杂且维护繁琐。另外,零件数量多,因此制造成本会增加。本发明是鉴于所述情况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用复杂的机构便可将线材的张力及输送量保持为一定、由此可容易地进行维护且可削减制造成本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本发明的所述目的利用下述构成而达成。(1)一种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调整线材的输送量的输送量调整单元,所述输送量调整单元包括:驱动轴及从动轴;1次辊,配置于驱动轴上且直径自基部朝向顶端逐渐减小;2次辊,与1次辊逆向地配置于从动轴上且直径自顶端朝向基部逐渐减小;传送构件,与1次辊及2次辊摩擦接触并传送驱动力;搬送辊,配置于从动轴上且搬送线材;以及摆动构件,使传送构件移动;并且传送构件移动而使自1次辊至2次辊的驱动力传送比变化。(2)根据(1)所述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调节辊(dancerroller),对由搬送辊搬送的线材加以引导;移动部,以调节辊可转动的方式对调节辊加以支承,且被设置成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及重物(weight),可装卸地安装于移动部,且对线材的张力进行调整。(3)根据(2)所述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摆动构件根据移动部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而摆动,并使传送构件移动。(4)根据(3)所述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移动部根据线材的输送量而经由调节辊在上下方向上移动。(5)根据(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线材的输送量少于规定量时,移动部向上方移动,从而使传送构件向增加搬送辊的输送量的方向移动;在线材的输送量多于规定量时,移动部向下方移动,从而使传送构件向减少搬送辊的输送量的方向移动。(6)根据(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输送量调整单元还包括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将移动部的上下移动转变为摆动构件的摆动运动。(7)根据(6)所述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连杆机构包括:狭缝槽,形成于移动部的侧壁且相对于移动部的上下移动方向而倾斜地形成;以及卡合销,设置于摆动构件的一端且卡合于狭缝槽。(8)根据(7)所述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摆动构件的另一端设置有辊,所述辊在对传送构件的转动加以引导的同时使传送构件移动。(9)根据(8)所述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辊的外周面形成有剖面大致凹状的周槽,所述周槽对传送构件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加以收容。(10)根据(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输送量调整单元还包括一对导杆,所述一对导杆对移动部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加以引导。(11)根据(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2个输送量调整单元,并且将一个输送量调整单元的1次辊设为转动驱动源,利用动力传送带将成为所述转动驱动源的1次辊与另一个输送量调整单元的1次辊加以连接。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输送量调整单元包括:驱动轴及从动轴;1次辊,配置于驱动轴上且直径自基部朝向顶端逐渐减小;2次辊,与1次辊逆向地配置于从动轴上且直径自顶端朝向基部逐渐减小;传送构件,与1次辊及2次辊摩擦接触并传送驱动力;搬送辊,配置于从动轴上且搬送线材;以及摆动构件,使传送构件移动;并且传送构件移动而使自1次辊至2次辊的驱动力传送比变化,因此不使用复杂的机构便可将线材的张力及输送量保持为一定。由此,可容易地进行维护,另外,可减少零件数量并削减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的一实施形态的正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的拆除了第1支承板的状态的正视图。图3是图2所示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的侧视图。符号的说明10: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13:动力传送带20a:第1输送量调整单元20b:第2输送量调整单元21:驱动轴22:从动轴23:1次辊24:2次辊25:传送构件26:搬送辊27:调节辊28:重物30:移动部31:导杆32:挡块36:侧面板(侧壁)37:支承轴40:摆动构件41:第1平面部42:第2平面部50:连杆机构51:狭缝槽52:卡合销M:单丝(线材)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的一实施形态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关于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上侧为相对于图1的纸面的上侧,下侧为相对于图1的纸面的下侧,左侧为相对于图1的纸面的左侧,右侧为相对于图1的纸面的右侧,前侧为相对于图1的纸面的近前侧,后侧为相对于图1的纸面的内侧。另外,左右方向也称作宽度方向。本实施形态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10是在线材即单丝M的供给路径中,设置于未图示的线材供给装置与未图示的圈状链齿成型装置之间且将供给到圈状链齿成型装置的单丝M的张力及输送量保持为一定的装置。而且,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10对2根单丝M的输送量加以调整,并且如图1~图4所示,包括沿上下方向及宽度方向配置的矩形平板状的第1支承板11a及第2支承板11b、以及配置于第1支承板11a及第2支承板11b之间的第1输送量调整单元20a及第2输送量调整单元20b。第1支承板11a及第2支承板11b以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的收纳空间S1的方式平行地配置。此外,第1输送量调整单元20a及第2输送量调整单元20b是大致相同的构成,因此,以下对第1输送量调整单元20a(图中的右侧的单元)进行说明。第1输送量调整单元20a如图1~图4所示,包括:驱动轴21及从动轴22,两端部支承于第1支承板11a及第2支承板1lb,且沿前后方向进行配置;1次辊23,配置于驱动轴21上;2次辊24,与1次辊23逆向地配置于从动轴22上;传送构件25,与1次辊23及2次辊24摩擦接触并传送驱动力;大致圆筒状的搬送辊26,配置于从动轴22上且搬送单丝M;调节辊27,对由搬送辊26搬送的单丝M加以引导;移动部30,以调节辊27可转动的方式对调节辊27加以支承,且被设置成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摆动构件40,根据移动部3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而摆动,并使传送构件2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重物28,可装卸地安装于移动部30,且对单丝M的张力进行调整;连杆机构50,将移动部30的上下移动转变为摆动构件40的摆动运动;一对导杆31,对移动部3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加以引导;第1导辊61,将单丝M引导至搬送辊26;第2导辊62,对较调节辊27更靠下游侧的单丝M加以引导。此外,单丝M以描绘8字状的方式卷挂于搬送辊26与第1导辊61。另外,第1输送量调整单元20a的驱动轴21是由圈状链齿成型装置的驱动马达12驱动,且输入至所述驱动轴21的驱动力经由动力传送带13传送至第2输送量调整单元20b的1次辊23。动力传送带13卷挂于第1输送量调整单元20a的1次辊23、第2输送量调整单元20b的1次辊23、以及惰轮(idlepulley)14(参照图3)。因此,第1输送量调整单元20a的1次辊23是第2输送量调整单元20b的1次辊23的转动驱动源,且第1输送量调整单元20a及第2输送量调整单元20b由1个驱动马达12驱动。另外,驱动马达12设置于固定有第2支承板11b的基板(baseplate)15上。1次辊23及2次辊24如图3及图4所示,配置于收纳空间S1内。1次辊23是直径自基部朝向顶端逐渐减小的形状,且以其小径部朝向第1支承板11a侧的方式安装于驱动轴21。2次辊24是直径自顶端朝向基部逐渐减小的形状,且以其大径部朝向第1支承板11a侧的方式安装于从动轴22。另外,传送构件25是剖面为圆形的环状构件,且以包围2次辊24的方式进行配置。另外,在第2支承板11b的下端部安装有向前方突出的基块(baseblock)16,且在所述基块16的下表面安装有一对导杆31。在一对导杆31的顶端部安装有防止移动部30脱落的挡块(stopper)32。移动部30是通过压制加工等将金属板成形为箱状而成,且如图2及图4所示般具有:前面板33,安装有调节辊27;上面板34及下面板35,分别自前面板33的上下端部向后方延伸、且由一对导杆31加以引导;以及一对侧面板36,分别自前面板33的左右端部向后方延伸。另外,用以支承重物28的支承轴37以调节辊27可转动的方式对调节辊27加以支承,并且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于移动部30的前面板33。支承轴37的顶端部向斜上方弯曲。另外,重物28可通过与支承轴37嵌合而进行安装,因此相对于支承轴37可装卸。另外,在移动部30的右侧的侧面板36形成有构成连杆机构50的狭缝槽51。所述狭缝槽51相对于移动部30的上下移动方向倾斜地形成,更具体而言,随着朝向上方而向靠近第1支承板11a的方向倾斜地形成。调节辊27以对单丝M的供给路径进行180°转向的方式对单丝M加以引导。而且,调节辊27根据单丝M的输送量而与移动部30同时在上下方向上移动。更具体而言,在单丝M的输送量少时,调节辊27被向上方牵拉且移动部30向上方移动;在单丝M的输送量多时,调节辊27被向下方牵拉且移动部30向下方移动。摆动构件40是包含金属板的长条构件,且如图2及图4所示般具有:第1平面部41,与移动部30的侧面板36平行地配置;第2平面部42,自第1平面部41的上部向上方延伸且与第1平面部41正交地形成。而且,摆动构件40的第1平面部41的中间部利用螺栓43而可摆动地安装于基块16的右侧面。因此,摆动构件40被安装成相对于基块16在前后方向上可摆动。另外,如图2~图4所示,在摆动构件40的第2平面部42的上端部可转动地安装有辊44。而且,在辊44的外周面形成有剖面大致凹状的周槽44a,且传送构件25的圆周方向的一部分被收容于所述周槽44a。由此,辊44能够在对传送构件25的转动加以引导的同时,根据摆动构件40的摆动使传送构件25沿着2次辊24的轴方向移动。而且,在传送构件25位于第2支承板11b侧时,传送构件25与1次辊23的大径侧的外周面接触,同时与2次辊24的小径侧的外周面接触,因此搬送辊26(2次辊24)的转速变快,单丝M的输送量增加。另外,在传送构件25位于第1支承板11a侧时,传送构件25与1次辊23的小径侧的外周面接触,同时与2次辊24的大径侧的外周面接触,因此搬送辊26(2次辊24)的转速变慢,单丝M的输送量减少。如此,通过使传送构件25移动,自1次辊23至2次辊24的驱动力传送比变化。另外,如图4所示,在摆动构件40的第1平面部41的下端部安装有卡合于移动部30的狭缝槽51的卡合销52。而且,在移动部30向上方移动时,卡合销52借由狭缝槽51向远离第2支承板11b的方向移动,因此摆动构件40以螺栓43为中心向靠近第2支承板11b的方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摆动,从而摆动构件40的辊44使传送构件25向靠近第2支承板11b的方向移动。另外,在移动部30向下方移动时,卡合销52借由狭缝槽51向靠近第2支承板11b的方向移动,因此摆动构件40以螺栓43为中心向远离第2支承板11b的方向(图4的逆时针方向)摆动,从而摆动构件40的辊44使传送构件25向远离第2支承板11b的方向移动。如此,由移动部30的狭缝槽51与摆动构件40的卡合销52来构成将移动部30的上下移动转变为摆动构件40的摆动运动的连杆机构50。而且,如所述般构成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10在单丝M的输送量少于规定量时,移动部30向上方移动,因此摆动构件40向靠近第2支承板11b的方向摆动,从而使传送构件25向靠近第2支承板11b的方向移动。因此,搬送辊26(2次辊24)的转速变快,从而使单丝M的输送量增加。另外,在单丝M的输送量多于规定量时,移动部30向下方移动,因此摆动构件40向远离第2支承板11b的方向摆动,从而使传送构件25向远离第2支承板11b的方向移动。因此,搬送辊26(2次辊24)的转速变慢,从而使单丝M的输送量减少。如以上所说明般,根据本实施形态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10,第1输送量调整单元20a及第2输送量调整单元20b包括:驱动轴21及从动轴22;1次辊23,配置于驱动轴21上;2次辊24,与1次辊23逆向地配置于从动轴22上;传送构件25,与1次辊23及2次辊24摩擦接触并传送驱动力;搬送辊26,配置于从动轴22上且搬送单丝M;摆动构件40,使传送构件25移动;并且传送构件25移动而使自1次辊23至2次辊24的驱动力传送比变化,因此不使用复杂的机构便可将单丝M的张力及输送量保持为一定。由此,可容易地进行维护,另外,可减少零件数量并削减制造成本。另外,根据本实施形态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10,连杆机构50包括:狭缝槽51,形成于移动部30的侧面板36且相对于移动部30的上下移动方向而倾斜地形成;以及卡合销52,设置于摆动构件40的下端部且卡合于狭缝槽51,因此,能够以少的零件数量构成连杆机构50,且可进一步削减制造成本。另外,连杆机构50是简单的构成,因此可提高维护性。另外,根据本实施形态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10,在摆动构件40的上端部设置有辊44,所述辊44在对传送构件25的转动加以引导的同时使传送构件25移动,因此可无损传送构件25的驱动力传送功能地使传送构件25的移动顺利地进行。另外,根据本实施形态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10,包括对移动部3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加以引导的一对导杆31,因此可精度良好且顺利地进行移动部30的上下方向的移动。由此,可精度良好且顺利地进行摆动构件40的摆动。另外,根据本实施形态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10,包括第1输送量调整单元20a及第2输送量调整单元20b,且将第1输送量调整单元20a的1次辊23设为转动驱动源,并利用动力传送带13将成为所述转动驱动源的1次辊23与第2输送量调整单元20b的1次辊23加以连接,因此可利用1个转动驱动源对2根单丝M的输送量加以调整。另外,通过共用1个转动驱动源,可减少零件数量并可削减制造成本,且可提高维护性。且说,在因停电等而线材供给装置、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及圈状链齿成型装置同时停止的情形时,因圈状链齿成型装置的惯性运动,某程度的长度的单丝会被搬送至圈状链齿成型装置,如所述专利文献1般的现有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中,因停电而全部的电子设备会立即停止,因此,因所述惯性运动,单丝被强制地搬送至圈状链齿成型装置侧,而有单丝会断开的可能性。而且,在如所述般单丝被断开时,必须再次重新设置单丝,因此在修复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相对于此,本实施形态的线材输送量调整装置10与圈状链齿成型装置共用作为驱动源的驱动马达12,且不使用之前那样的电子设备,因此即便停电,伴随着所述惯性运动,单丝M也被正常地搬送至圈状链齿成型装置侧。因此,单丝M不会断开,故在电源恢复后可立即重新开始作业。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形态中例示的内容,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适当变更。例如,所述实施形态中将圈状链齿成型装置的驱动马达设为驱动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构成为利用专用的驱动马达进行驱动。另外,所述实施形态中为了将单丝供给至用于成型2根圈状链齿的类型的圈状链齿成型装置,准备了2个输送量调整单元,但并不限定于此,在为用于成型1根圈状链齿的类型的圈状链齿成型装置的情形时,输送量调整单元可为1个。另外,所述实施形态中例示了对供给至圈状链齿成型装置的单丝的输送量加以调整的情形,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对单丝以外的线材的输送量加以调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