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卷绕装置、接头方法以及接头单元与流程

文档序号:11924317阅读:981来源:国知局
纱线卷绕装置、接头方法以及接头单元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卷绕从喂纱筒管退绕的纱线形成卷装的纱线卷绕装置、在纱线卷绕装置中进行接头的接头方法、以及在纱线卷绕装置等中进行接头的接头单元。



背景技术:

国际公开公报第2011/040544号所记载的自动络纱机通过将多个纱线卷绕装置排列成多排而构成。在各纱线卷绕装置中,在通过清纱器检测到纱疵时,通过清纱器具备的切割器进行纱线的切断。之后,拉出储纱器所存储的纱线,通过上侧中转管捕捉拉出的纱线,并将其向接头部的接头执行部引导。另一方面,通过下侧中转管捕捉存在于纱线检测部的周边的纱线(喂纱部侧的纱线),并将其向接头部的接头执行部引导。然后,对被引导至接头执行部的两根纱线进行接头。由此,在国际公开公报第2011/040544号中,能够在纱疵被除去了的基础上,对喂纱部侧的纱线与储纱器侧(卷绕部侧)的纱线进行接头。

这里,在国际公开公报第2011/040544号中,如上所述,在检测到纱疵时切断纱线,之后,通过上侧中转管捕捉储纱器侧的纱线并将其向接头部的接头执行部引导,并且通过下侧中转管捕捉喂纱部侧的纱线并将其向接头执行部引导。然而,此时,上侧中转管对从储纱器拉出的纱线的捕捉、下侧中转管对喂纱部侧的纱线的捕捉容易失败。其结果是,在上侧以及下侧中转管对纱线的捕捉成功之前,需要多次重复进行上述捕捉等,从而存在接头所需的时间延长的担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缩短除去纱疵时的接头所需的时间的纱线卷绕装置、纱线卷绕方法以及接头单元。

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具备:喂纱部,其具有支承喂纱筒管的筒管支承部;卷绕部,其卷绕从上述喂纱筒管退绕的纱线并形成卷装;接头 部,其用于进行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与上述卷绕部侧的纱线的接头;纱线导入部,其用于将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以及上述卷绕部侧的纱线导入上述接头部;纱线切断部,其设置于上述接头部,并通过将被导入上述接头部的、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以及上述卷绕部侧的纱线分别切断,来除去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以及上述卷绕部侧的纱线的不需要的部分;纱疵检测部,其设置于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并检测上述纱疵;以及进行如下控制的控制部,即:在通过上述纱疵检测部检测到上述纱疵时,使上述纱线导入部,将相比纱疵更靠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与相比上述纱疵更靠上述卷绕部侧的纱线部分以相互连结的状态向上述接头部导入,使上述纱线切断部,将被导入上述接头部的相比上述纱疵更靠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以及相比上述纱疵更靠上述卷绕部侧的纱线部分分别切断,除去上述纱疵,使上述接头部,对除去了上述纱疵的纱线的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与上述卷绕部侧的纱线部分进行接头。

若切断有纱疵的纱线,之后将喂纱部侧的纱线与卷绕部侧的纱线向接头部导入并进行接头,则纱线端的捕捉失败等、将纱线导入接头部的操作容易失败。其结果是,存在需要多次重复进行用于接头的动作的担忧。在本发明中,使相比纱疵更靠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与相比纱疵更靠卷绕部侧的纱线部分以相互连结的状态导入接头部,之后将相比纱疵更靠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以及相比纱疵更靠卷绕部侧的纱线部分切断除去纱疵。因此,与上述那样的情况相比,将纱线导入接头部的操作不容易失败,从而能够缩短接头所需的时间。

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还具备储纱部,其设置于上述接头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并存储从上述喂纱筒管退绕的纱线,上述卷绕部拉出并卷绕上述储纱部所存储的纱线。

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有储纱部,能够在接头中也继续进行卷绕部对纱线的卷绕。另外,为了在接头中继续进行卷绕部对纱线的卷绕,需要在储纱部存储足够量的纱线。然而,若为此增多在储纱部存储的纱线的量,则需要将储纱部大型化。另外,若增多在储纱部存储的纱线的量,则在储纱部产生故障时等,会存在大量废弃储纱部所存储的纱线的担忧。在本发明中,如上所述,不容易产生纱线向接头部的导入的失败, 从而能够缩短接头所需的时间,因此能够减少储纱部所存储的纱线的量。

对于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而言,上述储纱部构成为能够选择性地进行从上述喂纱筒管退绕并存储纱线的操作、以及使所存储的纱线向上述喂纱部侧返回的操作,对上述控制部而言,在通过上述纱疵检测部检测到上述纱疵时,使上述储纱部进行如下操作,即:使来自上述喂纱筒管的纱线的退绕停止,使所述存储的纱线向所述喂纱部侧返回如下长度,即相比上述纱疵更靠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与相比上述纱疵更靠上述卷绕部侧的纱线部分被导入上述接头部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使储纱部所存储的纱线向喂纱部侧返回如下长度,即相比纱疵更靠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与相比纱疵更靠卷绕部侧的纱线部分导被入接头部的长度,因此通过纱线导入部向接头部导入纱线,并通过纱线切断部切断纱线,由此能够除去纱疵。

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还具备纱线捕捉部,其相比上述接头部配置于上述喂纱部侧,并捕捉从上述储纱部返回的纱线,在上述纱疵被上述纱线捕捉部捕捉之前,上述控制部使上述储纱部所存储的纱线向上述喂纱部侧返回。

根据本发明,使储纱部所存储的纱线向喂纱部侧返回在纱线捕捉部捕捉纱疵的长度,由此能够可靠地以将相比纱疵更靠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与相比纱疵更靠卷绕部侧的纱线部分导入接头部的长度,使储纱部所存储的纱线向喂纱部侧返回。

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的上述纱疵检测部配置于上述储纱部与上述纱线捕捉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使纱线从储纱部向喂纱部侧返回,在纱疵被纱线捕捉部捕捉为止的期间,纱疵被向纱疵检测部导入,因此还能够使用纱疵检测部用于确认纱疵返回的情况。

对于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而言,上述纱线导入部具有:升降杆,其使相比上述接头部位于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向相比上述接头部更靠上述卷绕部侧移动;以及导纱杆,其通过使借助上述升降杆进行移 动的状态的纱线朝向上述接头部移动将该纱线向上述接头部导入。

根据本发明,通过升降杆使相比接头部位于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向相比接头部更靠卷绕部侧移动,之后,通过导纱杆使纱线导入接头部,由此能够使相比纱疵更靠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与相比纱疵更靠卷绕部侧的纱线部分以相互连结的状态导入接头部。

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还具备纱线拉出部,其将从上述储纱部返回的纱线向上述喂纱部侧拉出。

根据本发明,能够将从储纱部向喂纱部侧返回的纱线可靠地向喂纱部侧拉出。

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还具备:纱线检测部,其检测上述喂纱筒管的纱线用尽的情况;以及递纱部,其用于将上述喂纱筒管的纱线向上述纱线导入部传递,上述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即:在通过上述纱线检测部检测到上述喂纱筒管的纱线用尽的情况时,通过上述递纱部将新供给的上述喂纱筒管的纱线向上述纱线导入部传递,通过上述纱线导入部使卷绕部侧的纱线与从上述递纱部传递的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向上述接头部导入,使上述接头部对所导入的纱线彼此进行接头。

根据本发明,在喂纱筒管的纱线用尽时,能够通过对卷绕部侧的纱线与新供给的喂纱筒管的纱线进行接头,继续卷装的形成。另外,在本发明中,通过递纱部将新供给的喂纱筒管的纱线向纱线导入部传递,使纱线导入部将卷绕部侧的纱线与从递纱部传递的喂纱部侧的纱线向接头部导入。由此,能够使用用于对相比纱疵更靠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与相比纱疵更靠卷绕部侧的纱线部分以相互连结的状态进行纱线导入的纱线导入部,在更换喂纱筒管时,将未相互连结的喂纱部侧的纱线与卷绕部侧的纱线向接头部导入。

对于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而言,上述喂纱部具备进行上述喂纱筒管的更换的筒管更换部,上述筒管更换部具有:多个上述筒管支承部;以及移动部,其通过使多个上述筒管支承部移动,选择性地使多个上述筒管支承部中的一个上述筒管支承部位于从上述喂纱筒管退绕纱线的退绕位置,并使剩余的上述筒管支承部位于从上述退绕位置离开的位 置,上述控制部进行如下控制,即:在通过上述纱线检测部检测到上述喂纱筒管的纱线用尽的情况时,使上述移动部,将位于上述退绕位置的上述筒管支承部向从上述退绕位置离开的位置移动,将支承接下来退绕纱线的上述喂纱筒管的上述筒管支承部向上述退绕位置移动,通过上述递纱部将接下来退绕纱线的上述喂纱筒管的纱线向上述纱线导入部移动。

根据本发明,在喂纱筒管用尽时,通过移动部,使对目前为止退绕纱线的喂纱筒管进行支承的筒管支承部移动至从退绕位置离开的位置,使被新供给了喂纱筒管的筒管支承部移动至退绕位置,由此能够迅速进行喂纱筒管的更换。

对于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而言,上述移动部是构成为能够以与上述筒管支承部所支承的上述喂纱筒管的轴向平行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台,上述多个筒管支承部沿着上述转台的周向进行排列。

根据本发明,在喂纱筒管的纱线用尽时,能够通过使转台旋转迅速进行喂纱筒管的更换。

对于本发明的接头方法而言,在如下纱线卷绕装置中进行接头,其中,该纱线卷绕装置具备:喂纱部,其具有支承喂纱筒管的筒管支承部;卷绕部,其卷绕从上述喂纱筒管退绕的纱线并形成卷装;以及接头部,其设置于上述喂纱部与上述卷绕部之间,并进行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与上述卷绕部侧的纱线的接头,在该接头方法中,以将相比纱疵更靠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与相比上述纱疵更靠上述卷绕部侧的纱线部分相互连结的状态,将纱线向上述接头部导入,通过将被导入上述接头部的、相比上述纱疵更靠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以及相比上述纱疵更靠上述卷绕部侧的纱线分别切断,来除去上述纱疵,对被切断了的纱线的、上述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与上述卷绕部侧的纱线部分进行接头。

本发明的接头单元具备:接头部,其用于进行接头;纱线导入部,其用于将纱线向上述接头部导入;纱线切断部,其设置于上述接头部,并通过被导入的纱线切断来除去纱线的不需要的部分;以及进行如下控制的控制部,即:使上述纱线导入部将位于纱疵的两侧的两个纱线部分以相互连结的状态向上述接头部导入,使上述纱线切断部将被导入的两 个上述纱线部分分别切断来除去上述纱疵,使上述接头部对被切断的两个上述纱线部分进行接头。

若切断存在纱疵的纱线,之后将喂纱部侧的纱线与卷绕部侧的纱线向接头部导入并进行接头,则纱线端的捕捉失败等、将纱线导入接头部的操作容易失败。其结果是,存在需要多次重复进行用于接头的动作的担忧。在上述发明中,使相比纱疵更靠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与相比纱疵更靠卷绕部侧的纱线部分以相互连结的状态向接头部导入,之后将相比纱疵更靠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以及相比纱疵更靠卷绕部侧的纱线部分切断来除去纱疵。因此,与上述那样的情况相比,将纱线导入接头部的操作不容易失败,从而能够缩短接头所需的时间。

本发明的接头单元的上述纱线导入部构成为能够将未连结的两根纱线分别导入上述接头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用用于对相比纱疵更靠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与相比纱疵更靠卷绕部侧的纱线部分以相互连结的状态进行纱线导入的纱线导入部,在更换喂纱筒管时等,将未相互连结的喂纱部侧的纱线与卷绕部侧的纱线向接头部导入。

根据本发明,在除去纱疵进行接头的情况下,将纱线导入接头部的操作不容易失败,从而能够缩短接头所需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卷绕单元的示意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从箭头II的方向观察图1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纱线卷绕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4a是图1的转台附近的部分的放大图,图4b是转台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储纱部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6是用于对卷绕单元的动作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纱疵除去动作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8a、图8b是纱疵除去动作的中途的状态下的从图2的方向观察的纱线处理部及其周边部分的图,图8a表示在纱疵除去动作中从储纱部拉出纱线的状态,图8b表示使下侧吸气件退避的状态。

图9a、图9b是在纱疵除去动作中通过升降杆抬起纱线的状态下的纱线处理部及其周边部分的图,图9a是从图1的方向观察的图,图9b是从图2的方向观察的图。

图10a、图10b是在纱疵除去动作中通过导纱杆将纱线导入接头装置的状态下的纱线处理部及其周边部分的图,图10a是从图1的方向观察的图,图10b是从图2的方向观察的图。

图11a、图11b是在纱疵除去动作中通过切割器切断纱线后的状态下的纱线处理部及其周边部分的图,图11a是从图1的方向观察的图,图11b是从图2的方向观察的图。

图12a、图12b是通过拉纱杆拉出从解捻喷嘴解捻的纱线部分后的状态下的纱线处理部及其周边部分的图,图12a是从图1的方向观察的图,图12b是从图2的方向观察的图。

图13是表示筒管更换动作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14a、图14b是筒管更换动作的中途的状态下的从图1的方向观察的纱线处理部及其周边部分的图,图14a表示使喂纱筒管移动并通过递纱杆使纱线靠近升降杆时的状态,图14b表示通过升降杆抬起纱线的状态。

图15a、图15b是筒管更换动作的中途的状态下的从图1的方向观察的纱线处理部及其周边部分的图,图15a表示通过导纱杆将纱线导入接头装置时的状态,图15b表示在通过切割器切断喂纱部侧的纱线后的状态下通过纱线升降杆抬起纱线的状态。

图16是一个变形例中的与图5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卷绕单元1(本发明的“纱线卷绕装置”)通过沿着图1的左右方向排列构成自动络纱机。如图1~图5所示,卷绕单元1具有喂纱部11、储纱部12、卷绕部13以及纱线处理部14。此外,在图1中省略了后述的纱库装置23、引导滑槽24等的图示。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后述的递纱杆(递纱部)68、引纱喷嘴69等的图示。另外,以下,将图1的左右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并且将图1的左侧以及右侧分别设为“左侧”以及“右侧”。另外,将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并且将图1的纸面垂直方向的近前侧以及里侧分别设为“近前侧”以及“里侧”。另外,将图1的上下方向设为“上下方向”,并且将图1的上侧以及下侧分别设为“上侧”以及“下侧”。

喂纱部11具有转台21(本发明的“移动部”)、三个销钉22(本发明的“筒管支承部”)、纱库装置23、引导滑槽24以及退绕辅助装置26。

转台21是圆形的板状部件。转台21能够借助转台驱动马达19a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21a为中心旋转。三个销钉22设置于转台21的上表面的以旋转轴21a为中心分别分离了约120°的部分。而且,若使转台21旋转,则三个销钉22与转台21一体地以旋转轴21a为中心旋转,从而其位置发生变更。另外,销钉22以立起的状态被固定。或者,也可以使销钉22能够沿着前后方向摆动。此时,如后所述,在从纱库装置23供给喂纱筒管B时,喂纱筒管B成为其前端部朝向引导滑槽24侧(近前侧)倾斜的姿势,在卷绕纱线Y时,喂纱筒管B成为立起的姿势。

而且,在卷绕单元1中,从三个销钉22中的位于图4b的最里侧的销钉22(以下,将该销钉22的位置设为“退绕位置”)所支承的喂纱筒管B退绕纱线Y。另外,向三个销钉22中的位于图4b的最左侧的销钉22(以下,将该销钉22的位置设为“供给位置”),如后所述地从纱库装置23供给喂纱筒管B。另外,在三个销钉22中的位于图4b的最右侧的销钉22(以下,将该销钉22的位置设为“排出位置”),如后所述地在进行喂纱筒管B的更换时,支承有纱线Y用尽的喂纱筒管B。位于排出位置的销钉22所支承的喂纱筒管B被操作人员回收。或者,也可以在喂纱部11设置用于弹起销钉22的弹起板,通过弹起板弹起位于排出位置的销钉22,从而排出喂纱筒管B。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转台21与三个销钉22结合而成的部分相当于本发明的筒管更换部。

在纱库装置23形成有沿着周向配置并分别收容有喂纱筒管B的多个筒管收容孔23a。另外,在纱库装置23的下侧设置有承受在多个筒管收容孔23a分别收容的多个喂纱筒管B的筒管承受板31。在筒管承受板31形成有切口部31a。

另外,纱库装置23能够借助纱库驱动马达19b以转动轴23b为中心进行转动。而且,在某个筒管收容孔23a到达切口部31a的上方时,在该筒管收容孔23a收容的喂纱筒管B经由切口部31a向引导滑槽24落下。引导滑槽24将从纱库装置23落下来的喂纱筒管B引导至位于上述供给位置的销钉22。

退绕辅助装置26具备上侧气圈限制装置36和下侧气圈限制装置37。上侧气圈限制装置36具有多个气圈按压部件36a,所述多个气圈按压部件36a配置为包围位于退绕位置的销钉22所支承的喂纱筒管B的上侧的部分。下侧气圈限制装置37配置于上侧气圈限制装置36的下侧,并具有多个气圈按压部件37a,所述多个气圈按压部件37a配置为包围位于退绕位置的销钉22所支承的喂纱筒管B的高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的部分。

多个气圈按压部件36a以及多个气圈按压部件37a通过被退绕辅助装置驱动部18a驱动,能够沿着喂纱筒管B的径向移动。而且,在喂纱筒管B的纱线Y的余量多(例如,满卷的状态的一半以上)的状态下,使多个气圈按压部件36a向喂纱筒管B的径向内侧移动地靠近喂纱筒管B。由此,从喂纱筒管B的上侧的部分退绕的纱线Y与气圈按压部件36a接触,从而由于退绕的纱线向喂纱筒管B的径向外侧膨胀而产生的所谓的气圈被抑制。另外,在喂纱筒管B的纱线Y的余量较少(例如,不足满卷的状态的一半)的状态下,保持使多个气圈按压部件36a位于喂纱筒管B的径向内侧的状态,使气圈按压部件37a向喂纱筒管B的径向内侧移动地靠近喂纱筒管B。由此,从喂纱筒管B的下侧的部分退绕的纱线Y与气圈按压部件37a接触,从而退绕的纱线Y的气圈被抑制。

储纱部12相比喂纱部11配置于上方(纱线道的下游侧)。如图5所示,储纱部12具备储纱体41和卷绕臂42。

储纱体41构成为越靠近上侧直径变得越小的柱状。另外,在储纱体41的外周面,与轴41a平行地延伸的槽41b沿周向形成为等间隔。另外,在储纱体41的下侧,且在位于轴41a上的部分设置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输出轴43。储纱体41经由省略图示的轴承44支承于输出轴43的上端部。另外,储纱体41被支承体45从下方支承。

卷绕臂42在内部形成有能够供纱线移动的纱线路径42a,并与输出轴43的外周面连结。卷绕臂42从输出轴43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直线地延伸,并且在前端部弯曲,前端部的纱线路径42a的开口与储纱体41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对置。

另外,在输出轴43的内部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纱线路径43a。纱线路径43a在下端部开口,并在上端部与卷绕臂42的纱线路径42a连接。另外,在输出轴43的下端部安装有上侧吸气件46(本发明的“纱线拉出部”)。在上侧吸气件46的内部形成有纱线路径46a与喷射路径46b。纱线路径46a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上下两端部开口,在上端部与纱线路径43a连接。喷射路径46b与纱线路径46a的中途部连接,并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使得越靠近与纱线路径46a的连接部分越位于下侧。喷射路径46b经由电磁阀47与压力空气源48连接。若打开电磁阀47,则压力空气源48的压缩空气从喷射路径46b流入纱线路径46a,从而在纱线路径46a产生向下的空气流。

另外,输出轴43安装于卷绕臂驱动马达19c,并能够借助卷绕臂驱动马达19c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将从喂纱筒管B退绕的纱线Y从下侧插通于纱线路径43a,通过纱线路径43a以及纱线路径42a,向储纱体41侧拉出。并且,将拉出至储纱体41侧的纱线Y,从上侧观察沿着顺时针方向卷绕于储纱体41。在该状态下,若使输出轴43,从上侧观察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则卷绕臂42从上侧观察也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纱线Y卷绕于储纱体41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如上所述,储纱体41是越靠近上侧外周尖端越细的筒体,因此卷绕于储纱体41的纱线Y沿着储纱体41的外周面向上方被输送。由此,将从喂纱筒管B退绕的纱线Y存储于储纱体41。

另一方面,若使输出轴43,从上侧观察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卷绕臂42从上侧观察也绕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卷绕于储纱体41的纱线Y从储纱体41退绕,并且返回至喂纱部11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此时,如上所述,打开电磁阀47,使纱线路径46a产生向下的空气流。由此,能够将从储纱体41返回的纱线Y可靠地向喂纱部11侧拉出。

卷绕部13具备:摇架51,其具有将卷绕管50支承为能够旋转并且能够拆装的一对摇架臂;和横动滚筒52,其能够与摇架51所支承的卷绕管50的表面、或者形成于卷绕管50的卷装P的表面接触。而且,卷绕部13在横动滚筒52与卷绕管50(或者卷装P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通过借助横动滚筒驱动马达19d驱动横动滚筒52旋转,使卷绕管50连动而旋转。由此,卷绕于储纱体41的纱线Y退绕,并将退绕了的纱线Y卷绕于卷绕管50的外周面。另外,在横动滚筒52的外周面形成有横动槽52a。由此,纱线Y一边横动一边被卷绕于卷绕管50。

另外,在储纱部12与卷绕部13之间设置有导纱器56与张力器57。从储纱体41退绕的纱线Y被钩挂于导纱器56,并且在被张力器57施加有张力之后,被向卷绕部13输送。

纱线处理部14具备纱线检测部61、清纱器62(本发明的“纱疵检测部”)、接头装置63、下侧吸气件64、导纱器65、升降杆66、两根导纱杆67a、67b、递纱杆68、引纱喷嘴69以及两根拉纱杆70a、70b。

纱线检测部61配置于位于上述退绕位置的销钉22所支承的喂纱筒管B的大致正上方(纱线道的下游侧),并检测有无移动的纱线Y。纱线检测部61具有多个(例如三个)纱线传感器61a,它们沿着位于退绕位置的销钉22所支承的喂纱筒管B的周向排列,能够检测纱线的有无。而且,纱线检测部61在至少一个纱线传感器61a检测到纱线Y时,判定为存在移动的纱线,在全部纱线传感器61a均未检测到纱线Y时,判定为不存在移动的纱线Y。由此,防止在纱线Y摆动从而借助一部分纱线传感器61a未检测到纱线Y的情况等,误判断为不存在移动的纱线Y。另外,在纱线检测部61中,能够这样根据是否全部纱线传感器61a未检测到纱线Y而检测移动的纱线的有无,因此,例如在喂纱筒管B的纱线Y用尽时,能够立即检测该情况。由此,能够防止从喂纱筒管B退绕的纱线Y的纱线端被卷入储纱体41,从而在后述的喂纱筒管B的 更换时,能够容易地进行纱线Y的捕捉。

清纱器62配置于上侧吸气件46的下方近处。清纱器62用于检测粗节等纱疵、纱线Y的有无。此外,与上述的国际公开公报第2011/040544号等不同,本实施方式的清纱器62也可以不具有纱线切断用的切割器。

接头装置63配置于清纱器62的下方。如后所述,接头装置63在清纱器62检测到纱疵时的纱疵除去时、喂纱筒管B的纱线用尽而更换喂纱筒管B的筒管更换时等,对喂纱侧的纱线与卷绕侧的纱线进行接头。

接头装置63是所谓的空气捻接器,并具有下纱线解捻喷嘴71、上纱线解捻喷嘴72、接头孔73、上纱线夹74、下纱线夹75、下纱线切割器76以及上纱线切割器77。另外,接头装置63被接头装置驱动部18b驱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下纱线切割器76与上纱线切割器77而成的部分相当于本发明的“纱线切断部”。

下纱线解捻喷嘴71设置于接头装置63的左上端部附近的部分。上纱线解捻喷嘴72设置于接头装置63的右下端部附近的部分。解捻喷嘴71、72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近前侧的端部开口。解捻喷嘴71、72与未图示的负压源连接,用于吸引被导入接头装置63的纱线Y的纱线端部分从而解捻吸引的纱线端部部分。

接头孔73设置于接头装置63的中央部,在上下两端部以及前侧端部开口。另外,在接头孔73的成为左右方向的壁的部分形成有朝向接头孔73喷射压缩空气的喷射口73a,若从喷射口73a向接头孔73喷射压缩空气,则在接头孔73内产生用于接头的旋转流。

上纱线夹74设置于接头装置63的右上端部。下纱线夹75设置于接头装置63的左下端部。夹74、75如后所述用于在进行纱线Y向接头装置63的导入时保持纱线Y。

下纱线切割器76设置于接头装置63的左上端部,并相比下纱线夹75位于上侧。下纱线切割器76通过在相比由下纱线夹75保持的部分位于上侧的部分将纱线Y切断,来除去纱线Y的不需要的部分。上纱线 切割器77设置于接头装置63的右下端部,并相比上纱线夹74位于下侧。上纱线切割器77通过在相比由上纱线夹74保持的部分位于下侧的部分将纱线Y切断,来除去纱线Y的不需要的部分。

下侧吸气件64设置于纱线检测部61与接头装置63之间。在下侧吸气件64的内部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在近前侧的端部开口的内部空间64a。下侧吸气件64与未图示的负压源连接,并能够吸引捕捉纱线Y。另外,下侧吸气件64通过被下侧吸气件驱动部18c驱动,能够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导纱器65配置于下侧吸气件64的下侧近处。从喂纱筒管B退绕并脱离纱线检测部61的纱线Y在被钩挂于导纱器65的基础上向上侧输送。

升降杆66设置于清纱器62的右侧。升降杆66能够借助升降杆驱动马达19e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66a为中心转动。而且,如后所述,除进行接头时以外,升降杆66从安装于转动轴66a的部分向下侧,在配置有接头装置63、下侧吸气件64以及导纱器65的范围延伸。这里,如后所述,升降杆66用于在进行接头时抬起纱线Y。

两根导纱杆67a、67b配置于接头装置63的左侧,并安装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67c。导纱杆67a相比接头装置63位于上侧。导纱杆67b相比接头装置63位于下侧。另外,如后所述,导纱杆67a与导纱杆67b除进行接头时以外,从安装于转动轴67c的部分向近前侧相互平行地延伸。另外,安装有导纱杆67a、67b的转动轴67c能够借助导纱杆驱动马达19f转动。而且,若使转动轴67c转动,则导纱杆67a、67b以转动轴67c为中心一体地转动。这里,如后所述,导纱杆67a、67b用于将被升降杆66抬起的纱线Y向接头装置63导入。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升降杆66与导纱杆67a、67b而成的部分相当于本发明的纱线导入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接头装置63、下侧吸气件64、升降杆66以及导纱杆67a、67b而成的部分相当于本发明的接头单元。

递纱杆68配置于下侧吸气件64以及导纱器65的左侧。递纱杆68能够借助递纱杆驱动马达19g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68a为中心转动。另外,如后所述,除进行喂纱筒管B的更换时以外,递纱杆68 从安装于转动轴68a的部分向左上侧延伸。引纱喷嘴69配置于递纱杆68的左侧。在引纱喷嘴69的内部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在近前侧的端部开口的内部空间69a。内部空间69a与未图示的负压源连接,并能够吸引捕捉纱线Y。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纱库装置23向位于供给位置的销钉22供给喂纱筒管B时,在操作人员将该喂纱筒管B的纱线Y钩挂于递纱杆68的基础上,使引纱喷嘴69吸引捕捉该纱线Y的纱线端。

两根拉纱杆70a、70b配置于接头孔73的右侧,并安装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转动轴70c。拉纱杆70a相比下纱线解捻喷嘴71位于上侧。拉纱杆70b相比上纱线解捻喷嘴72位于下侧。另外,如后所述,除进行接头时以外,拉纱杆70a与拉纱杆70b,从安装于转动轴70c的部分向右侧相互平行地延伸。另外,安装有拉纱杆70a、70b的转动轴70c能够借助拉纱杆驱动马达19h转动。而且,若使转动轴70c转动,则拉纱杆70a、70b以转动轴70c为中心一体地转动。这里,如后所述,拉纱杆70a用于从下纱线解捻喷嘴71拉出解捻的纱线端部分。另外,如后所述,拉纱杆70b用于从上纱线解捻喷嘴72拉出解捻的纱线端部分。

(控制装置)

接下来,对控制装置10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控制装置10由作为运算处理装置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存储有CPU执行的程序以及程序所使用的数据的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以及在程序执行时用于临时存储数据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等构成。而且,上述部件进行纱线检测部61、清纱器62的检测结果的接收、马达19a~19h、驱动部18a~18c、电磁阀47的动作的控制等。

(卷绕单元的动作)

接下来,对卷绕单元1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卷绕单元1中,在电源接通并且进行了必要的纱线钩挂等之后,开始通过使卷绕臂42从上侧观察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从位于上述退绕位置的销钉22所支承的喂纱筒管B退绕纱线Y并将退绕了的纱线Y卷绕并存储于储纱体41的存储动作、以及通过卷绕部13将储纱体41所存储的纱线 Y退绕并卷绕于卷绕管50的卷绕动作(S101)。然后,在通过清纱器62未检测到纱疵(S102:否)并且通过纱线检测部61检测到移动的纱线Y(S103:否)期间,继续上述存储动作以及卷绕动作。

在通过清纱器62检测到纱疵时(S102:是),使存储动作停止(S104),并通过后述的纱疵除去动作进行纱疵的除去(S105),之后使存储动作重新开始(S106),并返回至S102。另外,在喂纱筒管B的纱线Y用尽并通过纱线检测部61未检测到移动的纱线Y时(S103:是),使存储动作(基于卷绕臂42的纱线Y的卷绕)停止(S107),并进行后述的筒管更换动作(S108),之后使存储动作重新开始(S109),并返回至S102。此外,卷绕动作在S104~S106的期间、以及S107~S109的期间也继续。

(纱疵除去动作)

接下来,对上述S105的纱疵除去动作进行说明。在纱疵除去动作中,如图7、图8a所示,首先,将卷绕于储纱体41的纱线Y退绕向喂纱部11侧拉出,并使拉出的纱线Y吸引保持于下侧吸气件64(S201)。更详细地进行说明,在S201中,通过使卷绕臂42从上侧观察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将卷绕于储纱体41的纱线Y退绕并使之向喂纱部11侧返回。并且,如上所述,在上侧吸气件46的纱线路径46a产生向下的空气流,将返回的纱线Y向喂纱部11侧拉出。然后,通过下侧吸气件64吸引保持拉出的纱线Y。此时,将卷绕于储纱体41的纱线Y退绕被下侧吸气件64吸引捕捉的纱疵Ya的程度的长度。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清纱器62相比下侧吸气件64配置于上方。因此,从储纱体41拉出的纱疵Ya在被下侧吸气件64吸引捕捉时被导入清纱器62。由此,还能够将清纱器62用于确认拉出纱疵Ya的情况。

接下来,如图8b所示,使下侧吸气件64向里侧退避至不与升降杆66干扰的位置(S202)。接着,如图9a、图9b所示,使升降杆66从图9a的方向观察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约90°(S203)。由此,将纱线Y中的通过S202而变得与升降杆66对置的、相比接头装置63更靠下侧的部分抬起至相比接头装置63更靠上侧。

接下来,如图10a、图10b所示,使导纱杆67a、67b从上侧观察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约90°(S204)。这样一来,喂纱筒管B与升降杆66 之间的纱线部分(本发明的“相比纱疵更靠喂纱部侧的纱线部分”)被导纱杆67a、67b按压,从而被导入下纱线夹75、下纱线切割器76以及接头孔73。另外,上侧吸气件46与下侧吸气件64之间的纱线部分(本发明的“相比纱疵更靠卷绕部侧的纱线部分”)被导纱杆67a、67b按压,从而被导入上纱线夹74、上纱线切割器77以及接头孔73。由此,喂纱筒管B与升降杆66之间的纱线部分、以及上侧吸气件46与下侧吸气件64之间的纱线部分以相互连结的状态被导入接头装置63。

接下来,在该状态下,通过切割器76、77切断纱线Y(S205)。这样一来,如图11a、图11b所示,除去纱线Y中的被下纱线切割器76切断的部分与被上纱线切割器77切断的部分之间的切断纱线。由于在该切断纱线中还包含有下侧吸气件64所吸引保持的纱疵Ya,所以由此纱疵被除去。另外,被切断的纱线Y中的喂纱部11侧的纱线Y(下纱线)的纱线端部分以及储纱部12侧(卷绕部13侧)的纱线Y(上纱线)的纱线端部分分别被下纱线解捻喷嘴71以及上纱线解捻喷嘴72吸引。此外,在图11a中,用点划线示出了在S205中除去的纱线部分以供参考。接着,在解捻喷嘴71、72解捻被吸引了的纱线端部分(S206)。

接下来,如图12a、图12b所示,通过使拉纱杆70a、70b转动,从解捻喷嘴71、72拉出被解捻了的纱线端部分并向接头孔73导入(S207)。更详细地进行说明,若拉纱杆70a转动,则相比上纱线解捻喷嘴72以及接头孔73更靠卷绕部13侧的纱线Y(上纱线)被拉纱杆70a按压,由此将位于上纱线解捻喷嘴72内的纱线Y(上纱线)的被解捻的纱线端部分从上纱线解捻喷嘴72拉出并向接头孔73导入。同样,若拉纱杆70b转动,则纱线Y的相比下纱线解捻喷嘴71以及接头孔73更靠喂纱部11侧的纱线Y(下纱线)被拉纱杆70b按压,由此将位于下纱线解捻喷嘴71内的纱线Y(下纱线)的被解捻的纱线端部分从下纱线解捻喷嘴71拉出并向接头孔73导入。

接下来,如上所述,使接头孔73产生旋转流,由此执行在S205中被切断、在S206中被解捻、在S207中从解捻喷嘴71、72被拉出并被导入接头孔73的、喂纱部11侧的纱线端部分与储纱部12侧(卷绕部13侧)的纱线端部分的接头(S208)。然后,在接头结束后,使拉纱杆70a、70b、导纱杆67a、67b、升降杆66以及下侧吸气件64返回至原 来的位置(S209),并进入S106。

这里,还能够考虑与本发明不同,例如如上述的国际公开公报第2011/040544号那样,使清纱器62具有纱线切断用的切割器,并在通过清纱器62检测到纱疵Ya时,利用该切割器进行纱线Y的切断,然后使喂纱部11侧的纱线与储纱部12侧的纱线向接头装置63导入(以下,作为比较例)。然而,在该比较例的情况下,在使喂纱部11侧的纱线以及储纱部12侧的纱线向接头装置63导入时,需要捕捉它们的纱线端,有时这种纱线端的捕捉会失败。因此,在比较例的情况下,有时不得不多次重复进行用于使纱线向接头装置63导入的动作。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将相比纱疵Ya更靠喂纱部11侧的纱线部分、与更靠储纱部12侧(卷绕部13侧)的纱线部分以相互连结的状态向接头装置63导入,之后通过利用切割器76、77切断纱线Y来除去纱疵Ya。因此,与上述比较例相比,向接头装置63导入纱线Y不容易失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进行S104的纱疵除去动作的期间,还继续卷绕动作。因此,在纱疵除去动作的期间,需要在储纱体41存储有在卷绕部13中被卷绕的以上的量的纱线Y。然而,为了增多储纱体41所存储的纱线Y的量,需要将储纱体41大型化而导致装置的大型化。另外,在储纱部12产生了某种故障时,在消除故障的过程中,有时会废弃储纱体41所存储的纱线Y。此时,若储纱体41所存储的纱线Y的量较多,则废弃的纱线Y的量变多。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纱线Y向接头装置63的导入不容易失败,因此与上述比较例相比,S104的纱疵除去动作所需的时间可以较短。因此,能够减少储纱体41所存储的纱线Y的量。

(筒管更换动作)

接下来,对S108的筒管更换动作进行说明。在筒管更换动作中,如图13、图14a所示,首先,通过下侧吸气件64吸引并捕捉储纱部12侧的Y的纱线端(S301)。接下来,通过使转台21从上侧观察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约120°,使位于退绕位置的销钉22向排出位置移动(从退 绕位置离开),并且使位于供给位置的销钉22向退绕位置移动(S302)。接着,使递纱杆68从图14a的方向观察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S303)。由此,递纱杆68所钩挂的纱线部分向右侧移动,靠近升降杆66。此外,S301与S302、S303可以以与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也可以并行地进行。另外,S302与S303同样可以以与上述相反的顺序进行,也可以并行地进行。

接下来,如图14b所示,使升降杆66从附图的方向观察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约90°(S304)。由此,递纱杆68附近的纱线部分被抬起至相比接头装置63更靠上侧。

接着,如图15a所示,使导纱杆67a、67b从附图的方向观察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约90°(S305)。由此,下侧吸气件64所吸引捕捉的储纱部12侧(卷绕部13侧)的纱线Y被向上纱线夹74、上纱线切割器77以及接头孔73导入。另外,喂纱筒管B的纱线Y被向下纱线夹75、下纱线切割器76以及接头孔73导入。

接下来,通过切割器76、77分别切断喂纱部11侧的纱线Y以及储纱部12侧的纱线Y(S306)。这样一来,如图15b所示,喂纱部11侧的纱线Y中的下纱线切割器76与引纱喷嘴69之间的纱线部分被除去,并被引纱喷嘴69吸引。另外,切断的喂纱部11侧的纱线Y(下纱线)的纱线端部分被下纱线解捻喷嘴71吸引。另一方面,储纱部12侧的纱线Y中的上纱线切割器77与下侧吸气件64之间的部分被除去,并且被下侧吸气件64吸引并被除去。另外,切断的储纱部12侧的纱线Y(上纱线)的纱线端部分被上纱线解捻喷嘴72吸引。接着,与S206同样,在解捻喷嘴71、72解捻被吸引的纱线端部分(S307)。

接下来,与S207同样,通过使拉纱杆70a、70b转动,将解捻喷嘴71、72内的被解捻的纱线部分拉出并向接头孔73(S308)导入。然后,与S208同样,通过在接头孔73内产生旋转流,执行喂纱部11侧的纱线Y与储纱部12侧(卷绕部13侧)的纱线Y的接头(S309)。然后,在接头结束后,使拉纱杆70a、70b、导纱杆67a、67b、升降杆66以及递纱杆68返回至原来的位置(S310),并进入S109。此外,递纱杆68也可以在S304之后的其它时刻返回至原来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从位于退绕位置的销钉22所支承的喂纱筒管B退绕纱线Y的期间,预先从纱库装置23向位于供给位置的销钉22供给喂纱筒管B。然后,在S108的筒管更换动作中,如S302那样,通过使转台21旋转,使位于退绕位置的销钉22向排出位置移动,并且使位于供给位置的销钉22向退绕位置移动。由此,能够迅速进行喂纱筒管B的更换,从而能够使在喂纱筒管B的纱线Y用尽而停止存储动作后直至重新开始存储动作位置的时间变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利用递纱杆68将新供给的喂纱筒管B的纱线Y向升降杆66传递,由此能够使用升降杆66与导纱杆67a、67b使储纱部12侧的纱线Y与传递至升降杆66的喂纱部11侧的纱线Y向接头装置63导入。即,使用在上述的纱疵除去动作中用于将相比纱疵Ya更靠喂纱部11侧的纱线部分与相比纱疵Ya更靠储纱部12侧(卷绕部13侧)的纱线部分以相互连结的状态向接头装置63导入的升降杆66以及导纱杆67a、67b,能够在筒管更换动作中,使未相互连结的储纱部12侧的纱线Y与喂纱部11侧的纱线Y向接头装置63导入。

此外,虽然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在卷绕单元1中,除了在除去上述的纱疵时以及在更换喂纱筒管B时之外,有时会产生纱线Y由于自身的张力而断开的断纱。此时,例如,操作人员通过手动使喂纱部11侧的纱线Y与储纱部12侧的纱线Y向接头装置63导入。另外,由于纱线Y的断纱所产生的位置,有时会在断纱产生之后,通过纱线检测部61还继续检测到纱线Y,因此为了准确地检测断纱,例如需要设置其他专用的传感器。其中,断纱与纱疵的检测、喂纱筒管B的更换相比产生的频度较小。

接下来,针对对本实施方式施加了各种变更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转台21的上表面设置有三个销钉22,并通过使转台21旋转切换位于退绕位置的销钉22,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销钉2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者四个以上。或者,也可以在沿着前后方向、左右方向等的一个方向移动的滑块上设置多个销钉22,通过使滑块沿着一个方向移动,切换位于退绕位置的销钉2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纱库装置23向位于供给位置的销钉22供给喂纱筒管B,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通过与纱库装置23不同的筒管供给装置向位于供给位置的销钉22供给喂纱筒管B。或者,也可以操作人员通过手动向位于供给位置的销钉22供给喂纱筒管B。

此外,并不限定于在喂纱部11设置多个销钉22。例如,也可以在喂纱部11仅设置有一个销钉22。此时,例如,从该销钉22所支承的喂纱筒管B退绕纱线Y。而且,在喂纱筒管B的纱线Y用尽时,使纱线Y用尽的喂纱筒管B从该销钉22排出,之后,向该销钉22供给新的喂纱筒管B,由此进行喂纱筒管B的更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递纱杆68,能够将用于在纱疵除去动作中使喂纱部11侧的纱线部分与储纱部12侧的纱线部分以相互连结的状态向接头装置63导入的升降杆66以及导纱杆67a、67b,也应用于在筒管更换动作中将未相互连结的喂纱部11侧的纱线Y与储纱部12侧的纱线Y向接头装置63导入,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具有递纱杆68,而是相对升降杆66、导纱杆67a、67b另行设置有用于在筒管更换动作中将未相互连结的喂纱部11侧的纱线Y与储纱部12侧的纱线Y向接头装置63导入的机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升降杆66将相比接头装置63位于下侧的纱线部分抬起至相比接头装置63更靠上侧,在该状态下,通过导纱杆67a、67b使纱线Y向接头装置63导入,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通过能够将相比纱疵Ya更靠喂纱部11侧的纱线部分与相比纱疵Ya更靠储纱部12侧(卷绕部13侧)的纱线部分向相互连结的接头装置63导入的其它结构,使上述的纱线部分向接头装置63导入。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上侧吸气件46将从储纱体41返回至喂纱部11侧的纱线Y向喂纱部11侧拉出,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有时在纱疵除去动作中,在纱线Y被向接头装置63导入之前,纱线Y未被切断,因此能够仅通过下侧吸气件64吸引纱线Y,将从储纱体41返回至喂纱部11侧的纱线Y向喂纱部11侧拉出。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上侧吸气件46。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清纱器62相比下侧吸气件64配置于上 侧(储纱部12侧),但并不限定于此。清纱器62也可以相比下侧吸气件64配置于下侧(喂纱部11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通过下侧吸气件64吸引捕捉纱疵之前,使储纱体41所存储的纱线Y向喂纱部11侧返回,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使纱疵Ya为纱线Y的在S205中利用切割器76、77切断纱线Y后被除去的部分,也可以形成为从储纱体41向喂纱部11侧返回的纱线Y的长度比上述实施方式短,纱疵Ya未到达下侧吸气件6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储纱部12借助卷绕臂42将纱线Y卷绕于储纱体41,但并不限定于此。在一个变形例中,如图16所示,储纱部100具备旋转存储滚筒101、导纱器102、导纱器部件103以及吹下喷嘴104等。

旋转存储滚筒101是借助旋转存储滚筒马达106以轴E为中心旋转的滚筒。另外,在旋转存储滚筒101的轴向上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越靠近相反侧的端部直径变得越小的锥形部101a、101b。另外,旋转存储滚筒101的锥形部101a与锥形部101b之间的部分形成为直径大致恒定的直线部101c。从喂纱部11侧供给的纱线Y主要通过卷绕于直线部101c而被存储于旋转存储滚筒101。另外,在直线部101c的锥形部101b侧的端部卷绕有由橡胶材料等构成的环状部件109。从旋转存储滚筒101退绕的纱线Y通过直线部101c与环状部件109之间的间隙被向卷绕部13侧输送。由此,所谓的气圈被抑制,即,从旋转存储滚筒101退绕纱线Y向卷绕部13侧被输送的纱线Y由于离心力沿着旋转存储滚筒101的径向膨胀的情况被抑制。

导纱器102配置于旋转存储滚筒101的轴向上的卷绕部13侧(附图的右上侧),并位于旋转存储滚筒101的轴E上。从旋转存储滚筒101退绕并通过直线部101c与环状部件109之间的间隙的纱线Y在被钩挂于导纱器102的基础上,从导纱器102朝向卷绕部13输送。

导纱器部件103是直线状地延伸的管,一侧的端部(图15a、图15b中的左上端部)配置为与锥形部101a对置。由此,从喂纱部11侧移动至导纱器部件103的纱线Y被导纱器部件103向锥形部101a引导。

吹下喷嘴104配置为与导纱器部件103邻接,具有与导纱器部件103的内部流路103a连接的纱线流路104a以及与纱线流路104a连接并且相对于纱线流路104a倾斜地延伸的吹下流路104b。纱线流路104a在导纱器部件103侧的端部与内部流路103a对置,并从导纱器部件103侧的端部向右下方延伸,在与导纱器部件103相反一侧的端部向下侧弯曲。吹下流路104b经由电磁阀107与压力空气源108连接。

而且,在本变形例中,若使旋转存储滚筒101从轴向的锥形部101b侧观察沿着逆时针旋转,则从喂纱筒管B退绕纱线Y。另外,退绕的纱线Y被吹下喷嘴104、导纱器部件103等引导至锥形部101a,并被卷绕于锥形部101a。另外,卷绕于锥形部101a的纱线Y沿着锥形部101a的外周面的倾斜移动至直线部101c。由此,将纱线Y存储于直线部101c

另一方面,若使旋转存储滚筒101绕与卷绕时相反的方向旋转,则卷绕于旋转存储滚筒101的纱线Y从旋转存储滚筒101退绕并且向喂纱部11侧返回。并且,此时,打开电磁阀107,使压力空气源108的压力空气经由吹下流路104b流入纱线流路104a,由此在纱线流路104a产生从导纱器部件103侧朝向清纱器62侧(旋转存储滚筒101侧)的空气流。由此,即便在由于意外的纱线切断导致切断了的纱线卷绕于旋转存储滚筒101的情况下,也能够从旋转存储滚筒101吸引并拉回卷绕了的纱线的纱线端。因此,能够将从旋转存储滚筒101拉回的纱线Y可靠地向喂纱部11侧拉出。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喂纱部11与卷绕部13之间设置有储纱部12,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卷绕部13从喂纱筒管B退绕纱线Y并将退绕了的纱线Y卷绕于卷绕管50来形成卷装P,而不具有储纱部12。此时,在通过清纱器62检测到纱疵Ya时,使卷绕部13对纱线Y的卷绕停止,并使卷绕管50相对于卷绕时进行反转,由此使卷绕的纱线Y向喂纱部11侧返回。而且,在纱疵除去动作结束后,使卷绕部13对纱线Y的卷绕重新开始。另外,在通过纱线检测部61检测不到移动的纱线Y时,使卷绕部13对纱线Y的卷绕停止,在筒管更换动作结束后,使卷绕部13对纱线Y的卷绕重新开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纱线Y通过被横动滚筒52的横动槽52a引导而横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所谓的臂式横动装置 进行纱线Y的横动,其中该臂式横动装置具有使纱线Y沿着卷绕管50的轴向往复移动的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