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8333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片材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以下公开涉及一种输送片材的片材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见图像记录装置具有输送路径,待打印片材经由该输送路径输送。即,图像记录装置具有作为片材输送装置的功能。图像记录装置包括具有这种片材输送路径的主单元。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4-196193)公开了一种图像记录装置,该图像记录装置包括将片材引导到输送路径的手动放置片材供给器。手动放置片材供给器被设置在主单元的后表面上。手动放置片材供给器包括用于支撑被执行图像记录的片材的盘主体。

当不使用手动放置片材供给器时,盘主体位于盘主体沿主单元的后表面延伸的直立位置。当使用手动放置片材供给器时,盘主体位于倾斜位置处,在该倾斜位置处,盘主体的上部比在直立位置处时离主单元的后表面远。

盘主体的上部设有盘盖,当不使用手动放置片材供给器时,该盘盖覆盖在盘主体和主单元之间形成的空间。盘盖由盘主体的上部可枢转地支撑。盘盖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枢转,在该关闭位置处,盘盖覆盖在盘主体和主单元的后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在该打开位置处,该空间对其上侧露出。

当使用手动放置片材供给器供给片材时,盘主体位于倾斜位置处,并且盘盖被摆动到打开位置。作为结果,在盘主体的上部和主单元之 间形成的空间露出。在该状态下,片材被放置到位于倾斜位置处的盘主体上。放置在盘主体上的片材被供给到形成在主单元中的输送路径。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上述图像记录装置中,即使当在盘主体位于倾斜位置处的状态下盘盖从打开位置摆动到关闭位置时,盘主体也保持在倾斜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在预定状态下盘盖不能覆盖形成在主单元和盘主体之间的空间,这可能导致异物例如灰尘进入该空间。为了建立该空间被盘盖覆盖的预定状态,使用者需要将盘主体从倾斜位置摆动到直立位置。该操作对于使用者可能是繁琐的。

因此,本公开的方面涉及片材输送装置,当盘主体位于倾斜位置处时,该片材输送装置允许使用者仅通过将盘盖从打开位置返回到关闭位置而将盘主体返回到直立位置。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片材输送装置包括:主单元,所述主单元限定输送路径,通过所述输送路径输送片材;盘主体,所述盘主体被构造成支撑被供给到所述输送路径的所述片材,所述盘主体能够相对于所述主单元绕第一轴线在直立位置和倾斜位置之间枢转;和盘盖,所述盘盖被连接到所述盘主体,并且所述盘盖能够相对于所述盘主体绕与所述第一轴线平行的第二轴线在弯曲位置和笔直位置之间枢转,在所述弯曲位置处,所述盘盖相对于所述盘主体弯曲,在所述笔直位置处,所述盘盖相对于所述盘主体笔直延伸。相对于在所述直立位置处的所述盘主体位于所述弯曲位置处的所述盘盖覆盖在所述主单元和所述盘主体之间形成的空间,并且相对于在所述倾斜位置处的所述盘主体位于所述笔直位置处的所述盘盖使所述空间露出。所述盘盖相对于在所述倾斜位置处的所述盘主体从所述笔直位置枢转到所述弯曲位置引起所述盘主体从所述倾斜位置枢转到所述直立位置,由此所述盘盖覆盖所述空间。

在所述片材输送装置中,所述盘盖包括第一构件,所述第一构件被构造成当所述盘盖覆盖所述空间时位于所述空间中,并且所述主单元包括第二构件。所述第一构件被构造成:当所述盘盖相对于在所述倾斜位置处的所述盘主体从所述笔直位置枢转到所述弯曲位置时,通过所述盘盖的重量进行与所述第二构件的滑动接触。所述滑动接触引起所述盘主体从所述倾斜位置枢转到所述直立位置。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当盘主体位于倾斜位置处时,当盘盖通过其自重摆动到关闭位置时,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彼此滑动接触。作为结果,整个盘盖被摆动到直立位置。

在所述片材输送装置中,所述盘盖具有支撑表面,当所述盘盖相对于在所述倾斜位置处的所述盘主体位于所述笔直位置时,所述支撑表面与所述盘主体一起支撑所述片材。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当片材被使用者设定在盘主体上时,片材被稳定地支撑在位于倾斜位置处的盘主体和位于打开位置处的盘盖的支撑表面上。

在所述片材输送装置中,所述第一构件具有第一滑动接触表面。所述第二构件具有第二滑动接触表面。所述第一滑动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中的一个是弯曲表面,所述弯曲表面朝向所述第一滑动接触表面和所述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中的另一个呈圆弧形状突出。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当第一滑动接触表面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彼此滑动接触时,随着第一构件朝向主单元的运动,盘主体平滑地摆动到直立位置。

在所述片材输送装置中,随着所述第一滑动接触表面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轴线之间的距离减小,所述第一滑动接触表面的所述一部分 和所述支撑表面之间的角度减小。所述第二滑动接触表面是所述弯曲表面。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当第一滑动接触表面和第二滑动接触表面之间的滑动接触继续时,随着第一构件朝向主单元的运动,盘主体缓和地摆动到直立位置。

在所述片材输送装置中,所述第一构件包括接合部,所述接合部被构造成:当所述盘盖覆盖所述空间时,所述接合部与所述第二构件接合,以抑制所述盘主体从所述直立位置到所述倾斜位置的枢转运动。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由于接合部与位于关闭位置处的盘盖接合,盘主体被稳定地保持在直立位置处。

在所述片材输送装置中,所述第一构件被构造成引导被支撑在所述盘主体上的所述片材的边缘。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被支撑在位于倾斜位置处的盘主体和位于打开位置处的盘盖上的片材被第一构件稳定地供给到形成在主单元中的输送路径。

所述片材输送装置包括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被设置在所述盘盖和所述盘主体中的一个上。所述接触部被构造成在离所述第二轴线比所述盘盖的重心离所述第二轴线近的位置处接触所述盘盖和所述盘主体中的另一个,以在所述盘主体的上部处产生力矩,并且所述力矩指向所述主单元,并且所述力矩在大小方面比由于所述盘主体的重量而产生的力矩大。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接触部被构造成接触盘盖和盘主体中的另一个以在盘主体的上部处产生力矩,并且该力矩指向主单元且在大小 方面比由于盘主体的重量产生的力矩大。盘主体由于该力矩被更平滑地摆动到直立位置。

在所述片材输送装置中,所述主单元包括图像记录器,该图像记录器被构造成在沿所述输送路径输送的片材上记录图像。

所述片材输送装置进一步包括:枢转单元,所述枢转单元能够绕与所述第二轴线平行的第三轴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枢转;和

连动机构,所述连动机构被构造成与所述枢转单元从所述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的枢转运动相关联地将所述盘盖相对于在所述直立位置处的所述盘主体从所述弯曲位置枢转到所述直立位置。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当枢转单元从第一位置枢转到第二位置时,盘盖通过连动机构移动到打开位置。

效果

根据本发明,仅通过将盘盖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使用者能够将盘主体从倾斜位置移动回到直立位置。

附图说明

当与附图结合考虑时,通过阅读以下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目的、特征、优势和技术及工业意义,其中:

图1是多功能外设(MFP)的外部透视图;

图2是当执行手动放置片材供给时MFP的后部的透视图;

图3是示出主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竖直剖视立面图;

图4是当执行手动放置片材供给时MFP的后部的剖面图;

图5是当不执行手动放置片材供给时文件盖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MFP的后部的剖面图;

图6是当旁路盘的盘主体在水平状态下时MFP的后部的透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盘支撑件和旁路盘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8是彼此分离的盘支撑件和旁路盘的盘主体的透视图;

图9A是当不执行手动放置片材供给时旁路盘的剖面图,图9B是当执行手动放置片材供给时旁路盘的剖面图;并且

图10是在盘主体位于倾斜位置的状态下当盘盖从打开位置摆动到关闭位置时旁路盘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通过参考附图描述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多功能外设(MFP)10(作为片材输送装置的一个示例)。应该理解以下实施例仅通过示例方式描述,在不偏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本公开可以另外以各种变型实施。

MFP的总体构造

图1中示出的MFP10具有各种功能(例如打印功能、扫描功能和传真功能)。MFP10在图1中示出的状态下使用。在本实施例中,图1中示出的箭头指示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就图1中示出的MFP10的状态(即MFP10在正常状态下)而言来定义这些方向。在该状态下,左右方向9与MFP10的宽度方向重合,该宽度方向在下文中可以被称为“宽度方向9”。

MFP10包括能够执行打印的主单元11和设置在主单元11上的扫描器单元70。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设有旁路盘60。

MFP10包括安装在主单元11的下部的供给盘13。供给盘13能够安装在主单元11上和从主单元11拆除。供给盘13能够存储被记录图像的片材。主单元11在从供给盘13供给的片材上记录图像。旁路盘60支撑与包含在供给盘13中的片材不同的片材。主单元11能够在从旁路盘60供给的片材上记录图像。应该注意,来自旁路盘60的片材供给在下文中可被称为“手动放置片材供给”。扫描器单元70用于获得表示文件的图像数据。

当不执行手动放置片材供给时,旁路盘60在图1中示出的状态下。当执行手动放置片材供给时,旁路盘60在图2中示出的状态下。如图2中示出,旁路盘60由支撑在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的左、右端处的盘支撑件50支撑。后面将详细描述旁路盘60。

主单元11

如图3中示出,输送路径14被限定在主单元11中。从供给盘13供给的每张片材被沿输送路径14输送。图像记录器31被设置在主单元11的上部。图像记录器31是被构造成在沿输送路径14输送的片材上记录图像的喷墨记录装置。压板38被设置在图像记录器31下方以支撑将由图像记录器31记录图像的每张片材。

输送路径14具有在主单元11的后部中用于从供给盘13向上引导每张片材的第一输送路径14A。输送路径14具有与第一输送路径14A连续的第二输送路径14B。第二输送路径14B从主单元11的后部向前线性地引导片材。第二输送路径14B在图像记录器31和压板38之间延伸。设置在旁路盘60上的片材也被供给到第二输送路径14B。

主单元11包括片材供给器15,该片材供给器15被构造成将每张片材从供给盘13供给到输送路径14的第一输送路径14A。片材供给器15包括设置在供给盘13上的支撑臂15B。支撑臂15B的前端部由在宽度方向9上延伸的支撑轴15C支撑。支撑臂15B的后端部支撑可旋转地设置以便在宽度方向9上延伸的供给辊15A。

当支撑臂15B绕支撑轴15C摆动使得支撑臂15B的后端部向下移动时,使供给辊15A与供给盘13中的片材的最上面的片材接触。当支撑臂15B绕支撑轴15C摆动使得支撑臂15B的后端部向上移动时,供给辊15A从最上面的片材移动离开。由动力传递机构15D从未示出的马达传递来的动力使供给辊15A在特定方向上旋转。供给盘13中的最 上面的片材由正被旋转的供给辊15A供给到输送路径14的第一输送路径14A中。

第一辊对21被设置在第一输送路径14A和第二输送路径14B之间。第一辊对21将片材从第一输送路径14A输送到第二输送路径14B。第一辊对21包括:与片材的上表面接触的一个第一输送辊22;和与片材的下表面接触的多个夹持辊23。在夹持辊23与第一输送辊22接触的状态下,通过第一输送辊22的旋转使夹持辊23旋转。当片材被输送到第一输送辊22和正被旋转的夹持辊23时,片材被夹压在第一输送辊22和夹持辊23之间,且被输送到压板38上。

插入开口26被形成在第一辊对21的后方。从旁路盘60通过该插入开口26供给片材。如图4中示出,旁路片材供给器25被设置在插入开口26的后上方。旁路片材供给器25将片材从旁路盘60供给到第一辊对21。后面将描述旁路片材供给器25的构造。

如图3中示出,第二辊对41被设置在压板38的在片材输送方向上的下游。第二辊对41包括布置在第二输送路径14B下方的多个第二输送辊42和布置在第二输送辊42上方的多个齿辊43。每一个齿辊43在它的周向方向上交替地突出和凹入。齿辊43能够在齿辊43与第二输送辊42分离的位置和齿辊43保持与相应第二输送辊42接触的位置之间移动。在齿辊43与第二输送辊42接触的状态下,齿辊43通过第二输送辊42的旋转而旋转。当片材被输送到第二输送辊42和正被旋转的齿辊43时,片材被夹持在第二输送辊42和齿轮43之间且排出到片材输出盘17上。片材输出盘17被设置在供给盘13的上方。

扫描器单元70

如图1中所示出,扫描器单元70是平板扫描器,包括:设置在主单元11上的扫描器本体71;和设置在扫描器本体71上的文件盖72(作为枢转单元的一个例子)。文件盖72的后部位于扫描器本体71的后部。 文件盖72的后部和扫描器本体71的后部被彼此联接,使得文件盖72能够绕在宽度方向9上延伸的轴线72L(作为第三轴线的一个示例)枢转。文件盖72的前端部是当文件盖72绕轴线72L摆动时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的自由端部。

如图5中示出,用于支撑文件的压板玻璃71A被设置在扫描器本体71的上表面上。文件被放置在压板玻璃71A上。扫描器本体71包含未示出的图像传感器,该图像传感器能够光学读取被形成在放置在压板玻璃71A上的文件上的图像。

当压板玻璃71A被文件盖72覆盖时,文件盖72位于第一位置处。当文件盖72从第一位置摆动90度使得文件盖72的自由端部向上移动时,文件盖72位于第二位置处。

文件盖72设有未示出的自动文件馈送器(ADF),该自动文件馈送器(ADF)一张接一张地拾取且输送文件以用于图像记录。对于该MFP10采用公知的ADF,并且省略其详细说明。

主单元11的旁路片材供给器25

如图6中示出,设置在主单元11的后部上的旁路片材供给器25包括旁路辊25A,该旁路辊25A被设置在主单元11的在宽度方向9上的中央部处。经由图4中示出的动力传递机构25C传递来的动力使旁路辊25A旋转。

如图4中示出,旁路盖55被设置在动力传递机构25C的前方。旁路盖55覆盖动力传递机构25C的前部。旁路盖55由以下将描述的盘支撑件50支撑。后面将详细描述旁路盖55。

主单元11的盘支撑件50

在图7中示出,设置在主单元11的后部上的盘支撑件50具有在 宽度方向9上的左、右侧壁51。侧壁51分别支撑旁路盖55的在宽度方向9上的两个相反端部的下部。旁路盖55被设置成在侧壁51之间延伸。如图8中示出,下引导板52和后板53被设置在侧壁51之间。旁路盘60的盘主体61的下部位于下引导板52的后部。图7中示出的盘盖62被支撑在盘主体61的上部上。

如在图6中示出,连动机构80被设置在主单元11的在宽度方向9上的左侧壁51上。通过该连动机构80,扫描器单元70的文件盖72的枢转运动和设置在旁路盘60上的盘盖62的枢转运动被彼此关联执行。后面将详细描述连动机构80。

如在图7中示出,每一个侧壁51在宽度方向9上具有外侧壁盖51A。侧壁盖51A形如在上下方向7上伸长的板且沿前后方向8设置。每一个侧壁51具有内侧表面51B,该内侧表面51B被设置于在宽度方向9上离主单元11的中央比侧壁盖51A离主单元11的中央近的位置处,并且内侧表面51B与侧壁盖51A平行设置。如在图8中示出,侧表面51B的后部在宽度方向9上位于侧表面51B的前部的外侧。沿上下方向7延伸的阶梯51J被形成在侧表面51B的前部和后部之间。

在侧表面51B的前边缘上,在其在上下方向7上的中央部处,设置盖支撑件51C。在旁路盖55的在宽度方向9上的两个相反端中的对应一端处,盖支撑件51C支撑旁路盖55的下端部。如在图8中所示出,每一个盖支撑件51C具有筒形形状,且被设置成使得盖支撑件51C的轴向方向沿上下方向7延伸。未示出的支撑件被分别设置在旁路盖55的下端部的在宽度方向9上的两个相反端上。这些支撑件被配合在相应盖支撑件51C中。

如在图4中示出,旁路盖55倾斜,使得它的上端部位于它的下端部的后方。旁路盖55的上端部设有呈圆弧形状向上突出的弯曲表面55A。向后延伸的上表面55B从该弯曲表面55A连续。上表面55B向 下倾斜。旁路盖55是第二构件的一个示例,弯曲表面55A是第二滑动接触表面的一个示例。

如在图8中示出,下引导板52和后板53彼此一体地构成。下引导板52具有平板形状。下引导板52被设置成在与相应的侧表面51B的在上下方向7上的中央部的高度对应的大致相同高度处在宽度方向9上延伸。后板53也具有平板形状且从下引导板52的后端部向上延伸。如在图4中示出,下引导板52的前端部位于插入开口26的下方。后板53的上端在与侧表面51B的后部的在上下方向7上的中央部的高度对应的相同高度处延伸。

如在图8中示出,主单元11的在宽度方向9上的左侧表面51B在后板53的上端上方的位置处设有向内突出的第一轴51E。尽管未示出,但是与设置在左侧表面51B上的第一轴51E的构造相同,主单元11的在宽度方向9上的右侧表面51B设有第一轴51E。每一个均具有圆柱形状的第一轴51E彼此同轴地布置。每一个第一轴51E的轴线与笔直的第一轴线51L重合。

每一个侧壁51均具有形成在对应的第一轴51E下方的引导槽51F。如以下将描述,旁路盘60的盘主体61设有引导轴61H。这些引导轴61H可滑动地配合在相应的引导槽51F中。每一个引导槽51F均具有第一引导件51G和第二引导件51H。第一引导件51G倾斜使得其下端部位于其上端部前方。第二引导件51H从第一引导件51G的下端部向后延伸。第一引导件51G的上端部位于第一轴51E附近。第二引导件51H形如沿以第一轴51E为中心的圆周弯曲的圆弧。

旁路盘60

旁路盘60包括图8中示出的盘主体61和支撑在盘主体61的上部上的盘盖62(见图7)。如在图8中示出,盘主体61被设置在盘支撑件50的侧壁51之间。

盘主体61包括:片材支撑件61A,该片材支撑件61A具有平板形状,且被设置成在宽度方向9上延伸;和盘侧构件61B,这些盘侧构件61B分别被形成在片材支撑件61A的在宽度方向9上的两个相反端上。片材支撑件61A被设置在盘支撑件50的侧壁51之间。盘侧构件61B与盘支撑件50的相应侧壁51的侧表面51B对置。

盘侧构件61B每一个形如分别沿片材支撑件61A的在宽度方向9上的两个相反边缘延伸的板。盘侧构件61B从片材支撑件61A向前突出。每一个盘侧构件61B的下部具有呈圆弧形状向前突出的接触部61K。当盘主体61位于倾斜位置处时,接触部61K与设置在盘支撑件50的侧表面51B中的对应一个上的阶梯51J接触。

每一个盘侧构件61B的下端位于片材支撑件61A的下端下方。每一个盘侧构件61B的下端部设有向外突出的引导轴61H。每一个均具有圆柱形形状的引导轴61H彼此同轴布置。每一个引导轴61H的轴线与直线61L重合。如在图10中示出,引导轴61H被可滑动地插入形成在盘支撑件50的相应侧表面51B中的引导槽51F中。

如在图8中示出,滑动槽61C(其中一个滑动槽61C在图8中未示出)被形成于在宽度方向9上面向外的相应的盘侧构件61B的下部中。每一个滑动槽61C接收设置在盘支撑件50的侧表面51B中的对应一个上的第一轴51E。如在图9A和图9B中示出,每一个滑动槽61C具有第一槽61E和第二槽61F。第一槽61E沿对应一个盘侧构件61B的纵向方向笔直延伸。第二槽61F从第一槽61E的下端部向前延伸。第二槽61F形如沿以引导轴61H为中心的圆周弯曲的圆弧。

分隔件61G被设置在第一槽61E的上部中,以分隔第一槽61E的上端部。分隔件61G被设置成在第一槽61E的上端部中形成空间,使得第一轴51E可回转地配合在该空间中。分隔件61G在宽度方向9上 向外突出。当片材支撑件61A沿第一槽61E滑动离开第二槽61F时,配合在形成在第一槽61E的上端部的空间中的第一轴51E移动越过该分隔件61G。

盘主体61能够绕配合在相应的第一槽61E的空间中的第一轴51E的第一轴线51L(见图8)枢转。当盘主体61在它的上部朝向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移动的方向上即向前摆动时,盘主体61位于直立位置处,在该直立位置处,盘主体61沿后表面11B延伸。当盘主体61位于直立位置时,在片材支撑件61A和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之间形成空间。

当盘主体61摆动使得片材支撑件61A的上部移动离开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时,使引导轴61H与盘支撑件50的限定相应的引导槽51F的第二引导件51H的部分接触。而且,使设置在相应的盘侧构件61B的下部上的接触部61K与设置在盘支撑件50的相应的侧表面51B上的阶梯51J接触。作为结果,片材支撑件61A在盘主体61以特定角度倾斜的倾斜位置处停止。在盘主体61位于倾斜位置处的情况下,如以下将描述,当盘盖62移动到打开位置时,使用者能够将片材放置到倾斜的片材支撑件61A上。

当盘主体61位于倾斜位置处时,设置在盘主体61上的引导轴61H位于设置在盘支撑件50的相应的侧表面51B上的引导槽51F的第二引导件51H中。因而,当盘主体61绕第一轴51E的第一轴线51L摆动时,引导轴61H沿相应的第二引导件51H滑动。该构造使得盘主体61能够平滑地绕第一轴51E的第一轴线51L摆动。当盘主体61位于倾斜位置处时,每一个引导轴61H位于对应的第一引导件51G的下端部处,对应的第一引导件51G的下端部是引导槽51F的第二引导件51H的最前部。

当位于倾斜位置处的片材支撑件61A沿片材支撑件61A的倾斜方向向上滑动时,如上所述,配合在形成在第一槽61E的上端部的空间 中的每一个第一轴51E移动越过对应的分隔部61G。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轴51E沿第一槽61E朝第二槽61F滑动。

当第一轴51E滑动时,每一个引导轴61H在引导槽51F的第一引导件51G中从第一引导件51G的下端部向上滑动。当引导轴61H到达第一引导件51G的上端部时,第一轴51E位于滑动槽61C的第一槽61E的下端部处。

作为结果,引导轴61H从盘支撑件50的限定相应的引导槽51F的第二引导件51H的部分脱离。而且,相应的盘侧构件61B的接触部61K与盘支撑件50的相应的阶梯51J脱离。在该状态下,第一轴51E能够在相应的滑动槽61C的第二槽61F中滑动。作为结果,盘主体61的重量对盘主体61施加力使得盘主体61的上部绕引导轴61H向下枢转。该力使盘主体61的上部向下摆动,并且第一轴51E在相应的滑动槽61C的第二槽61F中滑动。当盘主体61大致水平时,使盘主体61与盘支撑件50的后板53的上端接触。作为结果,使盘主体61在如图6中示出的水平状态下停止。

如图8中示出,盘主体61的每一个盘侧构件61B的上部设有突出部61P,当盘主体61位于直立位置时,该突出部61P向前突出。突出部61P的上表面61Q在与片材支撑件61A垂直的方向上延伸。每一个盘侧构件61B在它的上部处具有圆形通孔61R。通孔61R被同轴地形成,并且通孔61R的轴线与笔直的第二轴线62L重合。如以下将描述,设置在盘盖62上的第二轴62Y(见图9A和图9B)作为枢轴被配合在相应的通孔61R中。

在图8中示出的状态下,伸出部61S被设置在片材支撑件61A的上部。该伸出部61S与突出部61P平行地向前突出。每一个伸出部61S被设置得在宽度方向9上离片材支撑件61A的中央比对应一个突出部61P离片材支撑件61A的中央近。每一个伸出部61S被设置在对应的 突出部61P的附近,以便与突出部61P对置。每一个伸出部61S具有上表面61T,在上表面61T和对应的突出部61P的上表面61Q位于相同高度的状态下,该上表面61T与上表面61Q平行。

如图7所示,由盘主体61支撑的盘盖62形如板且设置在盘盖62的纵向方向与宽度方向9重合的状态下。盘盖62具有两个相反边缘,即侧缘62A(下文中可称为“第一侧缘62A”)和侧缘62C(下文可称为“第二侧缘62C”),每一个侧缘在盘盖62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盘盖62被设置成使得该第一侧缘62A沿盘主体61的片材支撑件61A的上边缘延伸,并且第二侧缘62C位于文件盖72的后表面72B的附近。盘盖62C能够枢转,使得位于文件盖72的后表面72B的附近的第二侧缘62C上下移动。

如图9A中所示,当盘盖62的第二侧缘62C位于文件盖72的后表面72B的附近时,盘盖62在它的水平状态下。在该状态下的盘盖62的上表面被定义为表面62D。整个表面62D是大致平坦的。如图9A中所示,盘盖62具有平坦部62H,在盘盖62的水平状态下,这些平坦部62H面向下。

如在图2中示出,第二轴62Y被设置于在宽度方向9上的右平坦部62H处。如在图7中示出,第二轴62Y被设置于在宽度方向9上的左平坦部62H处。第二轴62Y被设置在盘主体61的相应的盘侧构件61B上。第二轴62Y可回转地插入在形成在相应的盘侧构件61B的上部中的通孔61R中。

每一个均具有圆柱形形状的第二轴62Y彼此同轴布置。如图8所示,第二轴62Y的轴线与第二轴线62L重合,该第二轴线62L与通孔61R的轴线重合。盘盖62能够相对于盘主体61绕第二轴线62L在弯曲位置和笔直位置之间枢转,在该弯曲位置处,盘盖62相对于盘主体61弯曲,在该笔直位置处,盘盖62相对于盘主体61笔直延伸。

在盘主体61沿着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位于直立位置的情况下,当盘盖62水平时,盘盖62覆盖在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和盘主体61的片材支撑件61的上部之间的空间。盘盖62的该位置在下文中可被称为“关闭位置”(见图9A)。当位于关闭位置处的盘盖62被摆动以便向上移动第二侧缘62C时,盘盖62不覆盖在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和片材支撑件61A的上部之间的空间,换言之,该空间被露出。盘盖62能够枢转到盘盖62沿片材支撑件61A延伸的状态。在以下描述中,沿片材支撑件61A延伸的盘盖62的位置被定义为打开位置(见图9B)。

在盘主体61位于倾斜位置处的情况下,盘盖62位于打开位置处,当片材被支撑在片材支撑件61A上时,片材的上部(尾端部)被支撑在盘盖62上。

如在图7中示出,盘盖62设有两个引导构件63,所述两个引导构件63当支撑在片材支撑件61A上的片材被供给到主单元11中时分别引导片材的在宽度方向9上的外边缘。引导构件63被布置在盘盖62的相应的平坦部62H上。引导构件63从平坦部62H在与表面62D露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突出。引导构件63由未示出的齿条和齿轮机构以连动方式操作,以便能够彼此相向和相离移动。

每一个引导构件63包括:形如平板的基部63A,在该基部63A上放置片材;和突出部63B,该突出部63B从基部63A在离开盘盖62的表面62D的方向上突出。基部63A被沿与盘盖62的纵向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基部63A具有:位于第二侧缘62C的附近的第一部分63M和位于第一侧缘62A的附近的第二部分63N。第一部分63M具有用于支撑片材的平坦片材支撑表面63D。第二部分63N的表面被定位得离盘盖62的表面62D比片材支撑表面63D离盘盖62的表面62D近。

每一个突出部63B被沿与盘盖62的纵向方向垂直的前后方向8 设置。突出部63B的在宽度方向9上彼此对置的表面是用于分别引导片材的在宽度方向9上的两个相反边缘的引导表面63G。当突出部63B以连动方式朝彼此移动时,引导表面63G使被支撑在片材支撑表面63D上的片材相对于主单元11的在宽度方向9上的中央对准。当被对准的片材被旁路片材供给器25一张接一张地供给到主单元11中时,片材的在宽度方向9上的两个相反边缘被相应的突出部63B的引导表面63G引导。

如在图9A和图9B中示出,每一个突出部63B具有远端63F,在该远端63F处,突出部63B从第一部分63M的突出量最大。远端63F在它的与第一部分63M间隔开最大距离的部分处具有平坦表面,并且该平坦表面与片材支撑表面63D平行。从远端63F连续的第一倾斜表面63J朝第一侧缘62A倾斜地延伸。第一倾斜表面63J相对于片材支撑表面63D倾斜相对大的角度,例如约80度。

第一倾斜表面63J连续到朝第一侧缘62A倾斜延伸的第二倾斜表面63K。第二倾斜表面63K相对于片材支撑表面63D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倾斜表面63J相对于片材支撑表面63D的倾斜角度,例如,第二倾斜表面63K的倾斜角度是约30度。

第二倾斜表面63K连续到朝第一侧缘62A倾斜延伸的第三倾斜表面63L。第三倾斜表面63L相对于片材支撑表面63D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倾斜表面63K相对于片材支撑表面63D的倾斜角度,例如,第三倾斜表面63L的倾斜角度是约10度。突出部63B是第一构件的示例。第一倾斜表面63J、第二倾斜表面63K和第三倾斜表面63L中的每一个均是第一滑动接触表面的一个示例。

凹入的接合部63H被形成在第三倾斜表面63L的与第二倾斜表面63K的相反侧上。如图9A中示出,当盘主体61位于直立位置处并且盘盖62位于关闭位置处时,设置在旁路盖55的上端部上的弯曲表面 55A与接合部63H接合。接合部63H与第一侧缘62A间隔开。

当在盘主体61位于如图9B中示出的倾斜位置处的状态下盘盖62摆动到如图10中示出的关闭位置时,使相应的突出部63B的第一倾斜表面63J与设置在旁路盖55的上端部上的弯曲表面55A接触。在第一倾斜表面63J保持与弯曲表面55A接触的位置处,盘盖62的重量作用在弯曲表面55A上。作为结果,来自弯曲表面55A的反作用力在弯曲表面55A的径向方向上作用在第一倾斜表面63J上。

作用在第一倾斜表面63J上的反作用力包含指向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的分力(即水平分力)。在第一倾斜表面63J保持与弯曲表面55A滑动接触的同时,该水平分力继续作用到第一倾斜表面63J上。作为结果,整个盘盖62朝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向前移动。当整个盘盖62向前移动时,盘主体61跟随盘盖62摆动,使得盘主体61的片材支撑件61A的上部向前移动。

当整个第一倾斜表面63J保持与弯曲表面55A滑动接触时,使第二倾斜表面63K从第一倾斜表面63J连续地与弯曲表面55A滑动接触。而且在该情况下,来自弯曲表面55A的反作用力作用在第二倾斜表面63K上。包含在来自弯曲表面55A的反作用力中的水平分力使盘盖62朝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移动。作为结果,盘主体61摆动,使得片材支撑件61A的上部向前移动。

当整个第二倾斜表面63K与弯曲表面55A接触时,使第三倾斜表面63L从第二倾斜表面63K连续地与弯曲表面55A接触。而且在该情况下,包含在来自弯曲表面55A的反作用力中的水平分力使整个盘盖62朝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移动。作为结果,盘主体61摆动使得片材支撑件61A的上部向前移动。

如上所述,当第一倾斜表面63J与弯曲表面55A滑动接触时,使 第一倾斜表面63J、第二倾斜表面63K和第三倾斜表面63L连续与弯曲表面55A滑动接触。作为结果,盘主体61连续摆动,使得片材支撑件61A的上部向上且向前移动。

当使整个第三倾斜表面63L与弯曲表面55A滑动接触时,与第三倾斜表面63L连续设置的接合部63H与弯曲表面55A接合。作为结果,盘盖62相对于弯曲表面55A的移动停止。因而,盘主体61的枢转运动即片材支撑件61A的上部的移动停止。作为结果,盘主体61位于直立位置处。

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倾斜表面63K相对于片材支撑表面63D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倾斜表面63J相对于片材支撑表面63D的倾斜角度。因而,与第一倾斜表面63J保持与弯曲表面55A滑动接触的情况相比,在第二倾斜表面63K保持与弯曲表面55A滑动接触的情况下包含在来自弯曲表面55A的反作用力中的水平分力较小。因此,与在第一倾斜表面63J保持与弯曲表面55A接触的情况相比,在第二倾斜表面63K保持与弯曲表面55A滑动接触的情况下,盘盖62朝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的移动速度较小。

第三倾斜表面63L相对于片材支撑表面63D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二倾斜表面63K相对于片材支撑表面63D的倾斜角度。因而,与第二倾斜表面63K保持与弯曲表面55A接触的情况相比,在第三倾斜表面63J保持与弯曲表面55A滑动接触的情况下,盘盖62朝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的移动速度小得多。

如在图7中示出,在第一侧缘62A的附近,每一个均在宽度方向9上延伸的接触肋62X(每一个接触肋62X作为接触部的一个示例)被设置在相应的平坦部62H上。即,接触肋62X被设置得离盘盖62能够绕着枢转的第二轴线62L比盘盖62的重心离第二轴线62L近。每一个接触肋62X被设置成与设置在盘主体61的盘侧构件61B中的对应一个盘 侧构件的上部上的突出部61P和伸出部61S对应。每一个接触肋62X在相同高度处从平坦部62H突出。当盘盖62从打开位置摆动到关闭位置时,使每一个接触肋62X与对应的突出部61P的上表面61Q和对应的伸出部61S的上表面61T接触。

如图10所示,当在盘主体61位于倾斜位置处的状态下盘盖62从打开位置摆动到关闭位置时,使每一个接触肋62X与对应的突出部61P的上表面61Q和对应的伸出部61S的上表面61T接触。作为结果,在盘盖62上,由于盘盖62的自重,就使每一个接触肋62X与对应的突出部61P的上表面61Q及对应的伸出部61S的上表面61T接触的位置而言产生力矩。即,该位置用作力矩的支点。在这种情况下,盘盖62的重心被定位得离第二侧缘62C比绕着产生力矩的接触肋62X离第二侧缘62C近。因而,向上力矩绕接触肋62X作用在盘盖62的第一侧缘62A上。该力矩包含使盘主体61绕第一轴51E摆动以使盘主体61的上部向前移动的力矩。

在与使盘主体61摆动以使盘主体61的上部朝向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移动的力矩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由于重力而引起的绕第一轴51E的力矩作用在盘主体61的上部上。然而,作用在盘主体61的上部上用于将上部朝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移动的力矩大于作用在盘主体61的上部上用于移动上部离开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的力矩。因而,盘主体61的上部可靠地向前移动。

如图7中示出,两个辅助臂63W被设置在盘盖62上。辅助臂63W从如图2中示出的辅助臂63W容纳在盘盖62中的状态从盘盖62向上摆动。作为结果,建立图7中示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的辅助臂63W支撑被放置在盘主体61和位于打开位置处的盘盖62上的片材。

连动机构80

如图5中示出,连动机构80包括枢转构件81,该枢转构件81沿 设置在盘支撑件50的在宽度方向9上的左端部上的侧壁51设置。枢转构件81具有在上下方向7上伸长的平板形状,且被设置在侧壁盖51A和侧表面51B之间。枢转构件81的下部由沿宽度方向9设置的枢轴82可枢转地支撑。枢转构件81的上部能够在前后方向8上枢转。

枢转构件81的上部设有与枢转构件81一体形成的扇形齿轮83。扇形齿轮83由内齿轮的一部分构成,且沿以枢轴82为中心的圆周设置。扇形齿轮83与枢转构件81一起在前后方向8上枢转。

如在图9B中示出,齿轮盖84被设置用于覆盖扇形齿轮83。齿轮盖84具有沿前后方向8设置在扇形齿轮83上方的上表面84B。上表面84B的前端部位于扇形齿轮83前部,且设有向上延伸的滑动接触构件84A。当扫描器单元70的文件盖72位于第一位置处时,滑动接触构件84A位于文件盖72的后表面72B的后方。在枢转构件81位于它的(在朝向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的方向上的)最向前位置的状态下,滑动接触构件84A与位于第一位置处的文件盖72的后表面72B的上部接触。

当文件盖72从第一位置摆动到第二位置时,随着文件盖72的枢转运动,使滑动接触构件84A与文件盖72的后表面72B滑动接触。在该操作中,文件盖72的后表面72B的上部从后表面72B沿上下方向7延伸的状态向后倾斜。随着文件盖72的后表面72B的倾斜运动,滑动接触构件84A向后摆动。当文件盖72从滑动接触构件84A与文件盖72的后表面72B接触的状态朝第二位置进一步摆动时,滑动接触构件84A与文件盖72的上表面72C接触。随着文件盖72的上表面72C朝倾斜状态的运动,滑动接触构件84向后摆动。当滑动接触构件84A向后摆动时,枢转构件81绕枢轴82向后摆动。

如在图5中示出,惰轮85被设置在扇形齿轮83的后部的下方。惰轮85包括与扇形齿轮83啮合的第一齿轮85A(见图5中放大图)和与第一齿轮85A一起旋转的第二齿轮85B。第二齿轮85B与第一齿轮85A 同轴设置。与第二齿轮85B啮合的小齿轮86被设置在惰轮85的下方。

滑动构件87被设置在小齿轮86的后方。滑动构件87具有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的杆形状。滑动构件87位于盘支撑件50的后部处。与小齿轮86啮合的齿条87A被形成在滑动构件87的前表面中。滑动构件87的上端部与位于关闭位置处的盘盖62的左端部的后部对置。

当扇形齿轮83与枢转构件81一起向后摆动时,与扇形齿轮83啮合的惰轮85的第一齿轮85A旋转。惰轮85的第二齿轮85B也一起旋转,这使小齿轮86旋转。在这种情况下,与小齿轮86啮合的齿条87A向上移动,使得整个滑动构件87向上滑动。

当文件盖72位于第一位置处并且枢转构件81不向后摆动时,滑动构件87位于它的最低位置处。在该状态下,滑动构件87的上端部与盘盖62的左端部的后部接触,或者位于盘盖62的左端部的后部的附近。

当文件盖72在该状态下摆动以便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滑动构件87向上滑动。作为结果,盘盖62被推压以便向上移动,并且位于关闭位置处的盘盖62摆动,使得位于文件盖72的后表面72B的附近的第二侧缘62C向上移动。在盘盖62的第二侧缘62C已向上且向后移动的状态下,当文件盖72从第一位置摆动到第二位置时,文件盖72的后表面72B不与盘盖62的第二侧缘62C接触。该构造使得文件盖72能够平滑地摆动到第二位置。

旁路盘60的操作

当不执行手动放置片材供给时,旁路盘60在图1中示出的状态下。在该状态下,盘主体61位于直立位置,以便沿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延伸,盘盖62位于用于覆盖盘主体61和主单元11之间的空间的关闭位置处。当位于关闭位置处时,盘盖62防止异物例如灰尘进入由盘主 体61和主单元11限定的空间中。

当要执行手动放置片材供给时,盘盖62位于打开位置处,并且盘主体61位于倾斜位置处。在该状态下,如图9B中示出,盘盖62沿盘主体61的片材支撑件61A延伸。使用者将片材放置到位于倾斜位置处的盘主体61的片材支撑件61A上。放置在片材支撑件61上的片材也被支撑在盘盖62的相应的引导构件63的片材支撑表面63D上。在该情况下,当需要时辅助臂63W被从盘盖62取出以支撑片材。

放置在片材支撑件61A上的片材被旁路片材供给器25供给到形成在主单元11中的输送路径14的第二输送路径14B。图像记录器31在沿第二输送路径14B输送的片材上记录图像。

当手动放置片材供给完成时,使作者将盘盖62从打开位置移动到盘盖62能够由于它的自重枢转的位置。在该状态下,盘盖62通过它的自重枢转到关闭位置。

使弯曲表面55A依次与第一倾斜表面63J、第二倾斜表面63K和第三倾斜表面63L滑动接触,第二倾斜表面63K相对于片材支撑表面63D的倾斜角度比第一倾斜表面63J相对于片材支撑表面63D的倾斜角度小,并且第三倾斜表面63L相对于片材支撑表面63D的倾斜角比第二倾斜表面63K相对于片材支撑表面63D的倾斜角度小。通过该构造,当盘主体61从倾斜位置摆动到直立位置时,盘主体61的移动速度逐渐减小。因此,盘主体61平滑地移动到直立位置。

使设置在相应的引导构件63上的突出部63B的第一倾斜表面63J、第二倾斜表面63K、第三倾斜表面63依次连续与设置在旁路盖55的上端部上的弯曲表面55A滑动接触。作为结果,盘盖62朝主单元11的后表面11B移动,从而使盘主体61移动到直立位置。之后,设置在引导构件63上的接合部63H与弯曲表面55A接合。

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当盘盖62通过它的自重摆动到关闭位置时,使突出部63B与旁路盖55滑动接触,使得盘主体61位于直立位置处。位于关闭位置处的盘盖62覆盖主单元11和位于直立位置处的盘主体61之间的空间。因而,盘盖62防止异物例如灰尘进入该空间。

盘盖62具有片材支撑表面63D,当盘盖62相对于位于倾斜位置处的盘主体61位于打开位置处时,该片材支撑表面63D与盘主体61一起支撑片材。通过该构造,由使用者放置的片材由位于倾斜位置处的盘主体61和位于打开位置处的盘盖62的片材支撑表面63D稳定地支撑。

旁路盖55具有呈圆弧形状突出的弯曲表面55A。设置在盘盖62上的相应的引导构件63的突出部63B具有与弯曲表面55A滑动接触的第一倾斜表面63J、第二倾斜表面63K和第三倾斜表面63L。该构造使得盘主体61能够平滑地摆动到直立位置。

当盘盖62位于关闭位置处时,旁路盖55的弯曲表面55A与相应的突出部63B的接合部63H接合以限制盘盖62的枢转运动。通过该构造,盘盖62被稳定地保持在关闭位置处。突出部63B沿片材被供给的方向引导由盘盖62支撑的片材的上部。因而,片材被稳定地供给到形成在主单元11中的输送路径14。

在离第二轴线62L比盘盖62的重心离第二轴线62L近的位置处,盘盖62设有接触肋62X。当盘盖62摆动到关闭位置时,使接触肋62X与盘主体61接触。由于接触肋62X和盘主体61之间的该接触,指向前方(朝向主单元11)的力矩作用在盘主体61的上部上,并且该力矩大于由盘盖62的重量产生的力矩。该力矩能够使得盘主体61更平滑地移动到直立位置。

变型

设置在盘盖62上的相应的引导构件63的突出部63B(每一个均作为第一构件的一个示例)具有第一倾斜表面63J、第二倾斜表面63K和第三倾斜表面63L(每一个均作为第一滑动接触表面的示例)。然而,本发明不限于该构造。例如,第一滑动接触表面可由两个倾斜表面、四个或更多个倾斜表面或呈圆弧形状弯曲的表面构成。

突出部63B(每一个均作为第一构件的一个示例)的第一倾斜表面63J、第二倾斜表面63K和第三倾斜表面63L(每一个均作为第一滑动接触表面的一个示例)和旁路盖55(作为第二构件的一个示例)的弯曲表面55A(作为第二滑动接触表面的一个示例)可被颠倒。即,MFP10可被构造成使得每一个突出部63B具有呈圆弧形状突出的表面,并且旁路盖55具有滑动接触表面,弯曲表面与该滑动接触表面滑动接触。在这种情况下,滑动接触表面可由多个倾斜表面或呈圆弧形状弯曲的表面构成。

与第一倾斜表面63J、第二倾斜表面63K及第三倾斜表面63L(每一个均作为第一滑动接触表面的一个示例)滑动接触的弯曲表面55A(作为第二滑动接触表面的一个示例)可不被设置在旁路盖55(作为第二构件的一个示例)上。弯曲表面55A至少需要被设置在第二构件上,该第二构件被设置在第一滑动接触表面能与主单元11中的第二构件滑动接触的位置处。

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在盘盖62上的接触肋62X与设置在主单元11上的相应的突出部61P接触。然而,设置在主单元11上的每一个突出部61P可设有能够与盘盖62接触的接触部。

MFP10可被构造成使得设置在盘盖62上的相应的引导构件63的突出部63B不与旁路盖55的上端部的弯曲表面55A滑动接触。即, MFP10可被构造成使得盘主体61仅通过设置在盘盖62上的每一个接触肋62X(作为接触部的一个示例)与设置在盘主体61的对应的盘侧构件61B的上部上的对应的突出部61P和对应的伸出部61B的接触而摆动到直立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例如,盘盖62的重心和每一个接触肋62X与对应的突出部61P及对应的伸出部61S接触的位置被设定成使盘主体61稳定地摆动到直立位置。

可不设置接触肋62X(每一个均作为接触部的一个示例)和设置在盘主体61的盘侧构件61B的上部上的突出部61P和伸出部61S。即,仅通过设置在盘盖62上的引导构件63的突出部63B与旁路盖55的上端部的弯曲表面55A的滑动接触,盘主体61便可被摆动到直立位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