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煤层大倾角工作面卷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9783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薄煤层大倾角工作面卷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薄煤层大倾角工作面卷缆装置。



背景技术:

大倾角薄煤层工作面采煤一直是煤炭技术的难点,近年来随着制造工艺及相关技术的日趋成熟,急倾斜薄煤层的配套设施也逐步完善,各类机械化、自动化装备在不断被创新、改造,随之而来的电气化配套产品也是不断增加,然而电气设备在不断给予井下自动化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电缆拖拽的问题。传统的急倾斜工作面卷缆方式只是用最简单的卷筒将电缆卷起在卷筒上,这样做不仅局部电缆会出现打结现象,需要井下工人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其规整排布,而且效率不高。由于是急倾斜工作面,采煤机行走速度与卷筒卷缆速度有时不匹配,会造成电缆拖地或者电缆拉紧、拉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可靠而且造价低、性价比高的大倾角薄煤层工作面卷缆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薄煤层大倾角工作面卷缆装置,卷筒主体(1)固定于支撑底架(5)上,液粘传动箱(2)输入端连接驱动电动机(6),液粘传动箱(2)输出端联接有输出链轮(7),卷筒主体(1)主轴上联接第一链轮(9),输出链轮(7)与第一链轮(9)通过配装主传动链(8)来传动扭矩,卷筒主体(1)的另一端装有第二链轮(10),排缆箱(3)的输入端有排缆链轮(11),第二链轮(10)与排缆链轮(11)均与从动链条(12)啮合,使得动力传递到排缆箱(3),最终作用在排缆杆(4)上,实现自动排缆。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工作原理是:薄煤层急倾斜工作面的卷缆问题归根到底是卷缆速度与采掘设备同步的问题,在驱动电机与卷筒卷缆传递扭矩地方加入液粘传动来联接,这是一种新型的机械软连接结构,即两个连接盘不断挤压其之间的液压油,通过特定的油液的粘度来实现扭矩的传递,这种联接区别传统的机械联接的地方在于:当卷缆的速度与采掘速度不同步的时候两个连接盘会产生差速,由于两个连接盘之间是靠油液压缩产生的粘度来代替传统的刚性机械扭矩传递,因此两端可以保证不同的转速进行旋转打滑,以此来保证卷缆的速度与采煤机行速度同步。而卷筒的另一个支撑端可以作为动力连接一套排缆机构,以确保电缆可以规整排布在卷筒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用液粘传动的形式来传递扭矩,代替正常的机械刚性联接,可以实现当输入端与输出端出现差速的时候,油液打滑来实现两个连接盘以不同的速度旋转,并且制造成本低廉,结构简单可靠,维护方便容易。以此方式用于薄煤层急倾斜工作面,可以确保电缆的行走速度与采掘设备同步,避免了电缆在急倾斜工作面拖地或者拉断的情况出现,且可以实现电缆的自行排布功能,大大提高了井下卷缆的效率,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现代化技术有时运用变频调速的办法来使电缆的行走速度与采掘设备同步,然而变频调速虽同步准确,定位精良,但造价高昂,且需专业人员检修。因此,设计研发一款高效、经济、可靠、稳定的卷缆方式,对急倾斜大倾角工作面的电气自动化配套有着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薄煤层大倾角工作面卷缆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薄煤层大倾角工作面卷缆装置,卷筒主体1固定于支撑底架5上,液粘传动箱2输入端连接驱动电动机6,如图3所示,液粘传动箱2输出端联接有输出链轮7,卷筒主体1主轴上联接第一链轮9,输出链轮7与第一链轮9通过配装主传动链8来传动扭矩,卷筒主体1的另一端装有第二链轮10,排缆箱3的输入端有排缆链轮11,如图2所示,第二链轮10与排缆链轮11均与从动链条12啮合,使得动力传递到排缆箱3,最终作用在排缆杆4上,实现自动排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