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2104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装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产品包装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包装盒。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对产品进行保障缓冲材料是纸浆盒、PVC吸塑、发泡海绵等包装材料,这些材料不降解、不环保、污染环境。

对于质量较重的产品来说,例如电子类产品,电子类产品的质量一般较重,并且在目前的产品包装中,一般采取从现有包装盒的上方开口抓取产品的方式从包装盒中将整机取出,或者消费者自己由包装盒的上方开口将产品零部件抓取出来之后自己进行组装成整机。由于产品质量较重,因而消费者从现有包装盒的上方开口对质量较重的产品抓取不方便且将产品抓取出来的过程中容易使产品摔落而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装盒,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从现有包装盒的上方开口对质量较重的产品抓取不方便且将产品抓取出来的过程中容易摔落而损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包装盒,包括:外壳体,外壳体包括壳主体和封闭板,壳主体与封闭板形成容置空间,封闭板相对于壳主体形成侧开门;抽拉底座,抽拉底座位于容置空间内,且抽拉底座在外壳体的底部上沿水平方向从侧开门处抽拉移动出容置空间,待包装产品放置在抽拉底座上;第一缓冲护块,第一缓冲护块位于容置空间内,且位于抽拉底座上方,第一缓冲护块的两侧壁分别与壳主体的内壁及待包装产品的第一侧端相抵顶;第二缓冲护块,第二缓冲护块位于容置空间内,且位于抽拉底座上方,第二缓冲护块的两侧壁分别与封闭板的内壁及待包装产品的第二侧端相抵顶。

可选地,包装盒还包括围护框,围护框放置在容置空间内,且围护框的外壁面与壳主体的内壁面相接触,第一缓冲护块连接在围护框上,围护框围住待包装产品。

可选地,围护框包括第一侧板、中间侧板和第二侧板,中间侧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第一端、第二侧板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缓冲护块与第一侧板、中间侧板、第二侧板的内壁连接,且第一缓冲护块的下端部与围护框的下端内壁形成避让抽拉底座的避让空间。

可选地,包装盒还包括盖护框,盖护框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第一盖板与第一侧板的上端、中间侧板的上端、第二侧板的上端接触,第二盖板与第一侧板的第二端、第二侧板的第二端接触,第二缓冲护块连接在第一盖板、第二盖板上,第二盖板的下端与抽拉底座接触。

可选地,第二盖板上开有用于抽拉盖护框的抽拉孔。

可选地,第一侧板的上端、中间侧板的上端、第二侧板的上端及第一缓冲护块的上端四者形成用于容纳第一盖板的容纳槽。

可选地,第一侧板的第二端开有第一卡口,第二侧板的第二端开有第二卡口,第二盖板的两侧边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卡口、第二卡口相互配合卡紧的凸齿。

可选地,抽拉底座包括承载底板、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第一立板与第二立板分别连接在承载底板的两端,第一立板位于避让空间内,第二立板的上端与第二盖板的下端接触。

可选地,第二立板上开有用于抽拉抽拉底座的抽拉操作孔。

可选地,封闭板包括主体板、第一连接边、第二连接边和连接耳,主体板的第一侧边可翻折地连接在壳主体上,连接耳设置在主体板的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上,第一连接边与第二连接边分别设置在主体板的两侧,且第一连接边、第二连接边及连接耳分别连接在壳主体的侧开门的边缘上。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将产品从包装盒的侧面抽拉移动出来然后将产品抬出,操作过程并不需要如现有技术中从包装箱的上方开口将产品抓取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方便地取出产品并且能够防止质量较重的产品发生摔落而损坏的情况,保护了产品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的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的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实施例的放置待包装产品过程中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将待包装产品放置在抽拉底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将待包装产品放置在抽拉底座上并与围护框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的实施例中盖护框与第二缓冲护块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

10、外壳体; 11、壳主体;

12、封闭板; 13、容置空间;

20、抽拉底座; 21、承载底板;

22、第一立板; 23、第二立板;

30、第一缓冲护块; 40、第二缓冲护块;

50、围护框; 51、第一侧板;

52、中间侧板; 53、第二侧板;

54、避让空间; 55、容纳槽;

60、盖护框; 61、第一盖板;

62、第二盖板; 621、抽拉孔;

510、第一卡口; 530、第二卡口;

622、凸齿; 230、抽拉操作孔;

120、主体板; 121、第一连接边;

122、第二连接边; 123、连接耳;

100、待包装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包装盒包括外壳体10、抽拉底座20、第一缓冲护块30和第二缓冲护块40,外壳体10包括壳主体11和封闭板12,壳主体11与封闭板12形成容置空间13,封闭板12相对于壳主体11形成侧开门,抽拉底座20位于容置空间13内,且抽拉底座20在外壳体10的底部上沿水平方向从侧开门处抽拉移动出容置空间13,待包装产品100放置在抽拉底座20上,第一缓冲护块30位于容置空间13内,且位于抽拉底座20上方,第一缓冲护块30的两侧壁分别与壳主体11的内壁及待包装产品100的第一侧端相抵顶,第二缓冲护块40位于容置空间13内,且位于抽拉底座20上方,第二缓冲护块40的两侧壁分别与封闭板12的内壁及待包装产品100的第二侧端相抵顶。

将待包装产品100放置在抽拉底座20上,然后将抽拉底座20连通待包装产品100放入容置空间13内,再通过第一缓冲护块30和第二缓冲护块40将待包装产品100抵顶在容置空间13中从而稳定待包装产品100,然后将封闭板12封闭住壳主体11的侧开门,便完成了对待包装产品100的包装过程。当消费者购买完成之后,消费者首先将封闭板12打开,再将第二缓冲护块40拆下,并将抽拉底座20从壳主体11的侧开门处沿水平方向抽拉出来(此时,第一缓冲护块30会自动脱离待包装产品100),就能够将产品从包装盒的侧面抽拉移动出来然后将产品抬出,操作过程并不需要如现有技术中从包装箱的上方开口将产品抓取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方便地取出产品并且能够防止质量较重的产品发生摔落而损坏的情况,保护了产品的安全。

本实施例的外壳体10可以采用一块瓦楞纸进行折叠形成,并且外壳体10为应用K=K材质(K=K是表示瓦楞纸箱纸质要求用K级的纸质进行生产,“=”表示有6毫米)进行制造,在利用瓦楞纸进行折叠形成壳体过程中,外壳体10的底部及左右侧面均为双层瓦楞纸结构,双层瓦楞纸结构之间设计了7~10mm的缓冲空间,对产品起缓冲外部压力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包装盒还包括围护框50,围护框50放置在容置空间13内,且围护框50的外壁面与壳主体11的内壁面相接触而贴合,第一缓冲护块30连接在围护框50上,围护框50围住待包装产品100,通过围护框50能够防止待包装产品100向左右两侧移动而与壳主体11发生碰撞,即使待包装产品100向左右两侧发生剧烈移动时围护框50也能够对待包装产品100实现缓冲,减小因碰撞而损坏的概率。

如图1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围护框50包括第一侧板51、中间侧板52和第二侧板53,中间侧板5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51第一端、第二侧板53的第一端连接,具体地,第一侧板51、中间侧板52和第二侧板53三者的高度相等,并且三者分别与壳主体11的相应的内壁相接触贴合,进一步地,第一侧板51、中间侧板52和第二侧板53三者分别与壳主体11的相应的内壁面的面积相等。第一缓冲护块30与第一侧板51、中间侧板52、第二侧板53的内壁连接,优选地,第一缓冲护块30可以采用粘接胶分别粘接在第一侧板51、中间侧板52、第二侧板53的内壁上(当然,第一缓冲护块30也可以采用插齿配合的方式与第一侧板51、中间侧板52、第二侧板53进行连接,或者,第一缓冲护块30、第一侧板51、中间侧板52、第二侧板53为同一块瓦楞纸折叠形成)。并且,第一缓冲护块30的下端部与围护框50的下端内壁形成避让抽拉底座20的避让空间54,当待包装产品100在抽拉底座20上安放好之后,待包装产品100连通抽拉底座20从壳主体11的侧开门处沿水平方向推入围护框50内,则抽拉底座20的一端位于该避让空间54中(进一步地,通过对抽拉底座20的尺寸设计,使得抽拉底座20的位于避让空间54的上端面与第一缓冲护块30的下端面相接触)。

结合参见图1、图3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包装盒还包括盖护框60,盖护框6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盖板61和第二盖板62,第一盖板61与第一侧板51的上端、中间侧板52的上端、第二侧板53的上端接触,第二盖板62与第一侧板51的第二端、第二侧板53的第二端接触。如此,抽拉底座20、围护框50及盖护框60三者便形成了容置空间13内的又一层保护空间,并且待包装产品100被保护地放置在该保护空间内。更进一步地,第一侧板51的上端、中间侧板52的上端、第二侧板53的上端及第一缓冲护块30的上端四者形成用于容纳第一盖板61的容纳槽55,此时,第一盖板61的周向边缘分别与第一侧板51的内壁、中间侧板52的内壁、第二侧板53的内壁相接触,并且第一盖板61的下表面与第一缓冲护块30的上端相接触,同时第一盖板61的下表面也与待包装产品100的顶部相接触,待包装产品100放置在抽拉底座20上,第一盖板61能够将待包装产品100适度地挤压而使待包装产品100保持稳定并且不会被损坏。第二缓冲护块40连接在第一盖板61、第二盖板62上,优选地,第二缓冲护块40可以采用粘接胶分别粘接在第一盖板61、第二盖板62上(当然,第二缓冲护块40也可以采用插齿配合的方式与第一盖板61、第二盖板62进行连接,或者,第二缓冲护块40、第一盖板61和第二盖板62为同一块瓦楞纸折叠形成),第二盖板62的下端与抽拉底座20接触,当待包装产品100连同抽拉底座20推入容置空间13并将盖护框60与围护框50、抽拉底座20之间相互配合完成之后,盖护框60的第二盖板62的下端与抽拉底座20平齐。

如图1至图3、图5、图6所示,为了保证围护框50和盖护框60之间的装配稳定,同时也为了方便围护框50和盖护框60之间的相对定位,因而第一侧板51的第二端开有第一卡口510,第二侧板53的第二端开有第二卡口530,第二盖板62的两侧边分别设置有与第一卡口510、第二卡口530相互配合卡紧的凸齿622。优选地,第一卡口510为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卡口530为间隔设置的两个,相应地,凸齿622为对应设置的四个。当然,第一卡口510的设置数量与第二卡口530的设置数量可以不相等,并且均不限制为两个,也可以分别是三个、四个等,凸齿622则与第一卡口510、第二卡口530分别相对应地设置。通过多个卡口与多个凸齿之间的交织配合,大大增强了包装盒的结构强度,无论包装盒承受四周来自哪个方向的外力撞击,都能很好地保护产品安全。

如图1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抽拉底座20包括承载底板21、第一立板22和第二立板23,第一立板22与第二立板23分别连接在承载底板21的两端,待包装产品100放置在承载底板21上并且位于第一立板22和第二立板23之间(当然,经过精确的尺寸设计,待包装产品100放置在承载底板21上之后,待包装产品100的前后端则与第一立板22和第二立板23分别接触,从而限制待包装产品100在抽拉底座20上的空间放置位置以保持包装稳定)。当将待包装产品100安放完成并连同抽拉底座20推入容置空间13内之后,第一立板22位于避让空间54内(进一步地,第一立板22的上端面与第一缓冲护块30的下端面相接触),第二立板23的上端与第二盖板62的下端接触(即第二立板23的上端与第二盖板62的下端平齐)。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将围护框50、放置上待包装产品100的抽拉底座20及盖护框60依次推入组装在容置空间13内之后,需要将封闭板12进行封闭连接,具体地,封闭板12包括主体板120、第一连接边121、第二连接边122和连接耳123,主体板120的第一侧边可翻折地连接在壳主体11上(此处即形成壳主体11的侧开门),连接耳123设置在主体板120的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上,第一连接边121与第二连接边122分别设置在主体板120的两侧,且第一连接边121、第二连接边122及连接耳123分别连接在壳主体11的侧开门的边缘上。进一步地,连接耳123的中部开有指拉孔,以方便消费者对连接耳123进行拆卸,即消费者将手指放入该指拉孔内将连接耳123拉开即可。当然,第一连接边121、第二连接边122和连接耳123也可以采用粘接方式粘接在壳主体11的外壁上进行封闭。

当消费者购买完成产品并将产品带回,在需要取出产品时候,消费者首先将封闭板12打开,即拆开第一连接边121、第二连接边122和连接耳123,然后顺次取出盖护框60和抽拉底座20,便可将产品从抽拉底座20上抬出。为了方便消费者将盖护框60和抽拉底座20从容置空间13内取出,因此,第二盖板62上开有用于抽拉盖护框60的抽拉孔621,第二立板23上开有用于抽拉移动抽拉底座20的抽拉操作孔230。

当消费者将产品从包装盒取出之后,由于抽拉底座20相对于外壳体10形成了抽屉式的结构,这样,消费者能够利用其存放一些杂物,直接抽拉出抽拉底座20便能够一目了然地把所存放的东西展示出来。另外,两个以上相同的包装盒还可以上下叠加起来做成层状的格子式抽屉柜体,使得包装盒重复利用率较高。

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以抽拉底座20的抽拉移动方向的两侧为左右方向,以平行于其抽拉移动方向的方向为前后方向。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