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对重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02004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无对重升降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属于一种升降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无对重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升降装置,作为一种常用的运载工作,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或施工工地上,如升降通道、高楼建筑等,其中,由于这类场所中的升降高度较高,因此通常采用的都是绳索式升降装置。

在实际应用中,如图1所示,绳索式升降装置大多数采用的都是通过曳引机驱动曳引轮的转动,并通过对重装置的重力产生初张力,实现轿厢、重物等轿厢的平稳升降。然而,对重装置需要占据一定的升降通道空间,对于某些空间较小的升降通道或楼道内,无法布置升降装置。因此,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无对重的曳引轮式升降装置,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200780041116就公开了一种无对重式的曳引轮电梯,这种电梯采用驱动电机驱动曳引轮的转动,并借助曳引轮与曳引绳索之间的摩擦,并在转向滑轮组的作用下,使得电梯能够在曳引绳索的作用下实现上升或下降。然而,由于曳引轮、转向滑轮组在长时间转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曳引绳索松弛而滑落的现象,从而存在一定的隐患。并且由于该无对重式的曳引轮电梯的结构较为复杂,且经常需要维护,以防止绳索出现松弛的现象,进而增加了维修成本,浪费了时间。

因此,如何防止绳索出现松弛的现象,简化结构,降低维修成本,节约时间,是目前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防止无对重升降装置中的绳索出现松弛的现象,简化其结构,降低维修成本,节约时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对重升降装置,应用于升降通道中,包含轿厢,绳索,所述无对重升降装置进一步包含:

设置在所述轿厢下方的下滑轮组件,位于所述轿厢上方的曳引轮、与所述下滑轮组件弹性连接并被固定在所述升降通道上的弹性压紧机构;

所述绳索在其头端与所述轿厢相连后,依次卷绕在所述下滑轮组件和所述曳引轮上,并通过其尾端与所述轿厢相连,且在所述弹性压紧机构的作用下处于张紧状态,以在所述曳引轮转动时带动所述轿厢进行上下升降运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无对重升降装置中的弹性压紧机构与下滑轮组件之间是弹性连接的,并且由于该弹性压紧机构被固定在升降通道上,从而使得弹性压紧机构对下滑轮组起到一个较好的固定作用,并有利于下滑轮组在升降通道中的设置和布局,同时还由于与轿厢相连的绳索在卷绕在下滑轮组件和曳引轮上时,可在弹性压紧机构的作用下处于张紧状态,从而可防止绳索出现松弛而造成升降失控的现象,并且由于该无对重升降装置的结构简单,且无需手动对绳索的张力进行调整和维护,因而可降低维修成本,节约时间。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压紧机构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升降通道的任意一侧壁相连。或者,所述弹性压紧机构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升降通道的底部相连。以提升弹性压紧机构在压紧下滑轮组时稳定性,防止下滑轮组件在无对重升降装置长时间运行的过程中出现偏转的现象。

进一步的,为了满足实际应用中的装配和需求,所述弹性压紧机构包含:与所述下滑轮组件相连的压轮梁、设置在所述压轮梁的任意一端并与所述升降通道的侧壁相连的n个弹性压紧组件;其中,所述压轮梁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升降通道的开设方向,且n为正整数。因而可较好的确保压轮梁朝向升降通道的底部压紧下滑轮组件,并使得压轮梁上的下滑轮组件是沿升降通道的开设方向进行上下微动的,以进一步防止下滑轮组件在无对重升降装置长时间运行的过程中出现偏转,进而导致绳索出现松弛的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压轮梁的相对两端上设有的弹性压紧组件的数量相同,且当所述n大于1时,各弹性压紧组件以所述压轮梁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从而可通过在压轮梁上对称设置弹性压紧组件的方式,防止压轮梁的两端受力不匀而出现倾斜的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压紧组件包含:与所述升降通道的侧壁固定连接的固定支架、分别与所述固定支架和所述压轮梁相连的m个柱状件、套设在各柱状件上的压缩弹簧,其中,m为正整数。从而在通过柱状件实现对压轮梁的位置进行固定的同时,可通过压缩弹簧的回弹性能,使得压轮梁和下滑轮组件在绳索及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进行上下微动时,始终被压缩弹簧压紧,以保证绳索处于始终张紧状态。

进一步的,各柱状件等距分布在所述压轮梁上,且以所述压轮梁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以使得压轮梁在被压紧时,其压力分布较为均匀,增加了连接的强度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为了满足实际应用中的设计和装配需求,所述固定支架包含与所述升降通道的侧壁固定相连的固定板,与所述固定板垂直相连的定位板,且所述定位板上开设有多个用于插入各柱状件的螺孔。

进一步的,为了提升固定支架的稳定性,所述固定支架还包含:分别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定位板相连的斜板,且所述斜板的斜边分别与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定位板之间呈一预设的夹角。

进一步的,所述下滑轮组件包含k个带有轮槽的下滑轮,且下滑轮的轮轴与所述压轮梁相连,并沿垂直于所述压轮梁的长度方向进行设置;其中,k为正整数,且当k大于1时,各下滑轮的轮轴的中轴线相互平行。从而使得各下滑轮能够在被压轮梁压紧时,所受的压紧力较为均匀,以提升压轮梁对各下滑轮的压紧力,从而增加了各下滑轮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增大了绳索的初张力。

进一步的,所述无对重升降装置进一步包含设置在所述轿厢上方的上转向滑轮组,且所述上转向滑轮组包含j个带有轮槽的上转向滑轮;其中,j为正整数,且当j大于1时,各上转向滑轮的轮轴的中轴线相互平行,且所述绳索依次卷绕在各上转向滑轮与所述曳引轮上。从而可通过上转向滑轮组中的上转向滑轮实现绳索的转向,以利于曳引轮的装配和布局。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无对重升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无对重升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无对重升降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对重升降装置,主要应用于升降通道中,如井道、电梯通道等,其包含轿厢1、与轿厢1相连的绳索9,设置在轿厢1下方的下滑轮组件,位于轿厢1上方的曳引轮2、与下滑轮组件弹性连接并被固定在升降通道上的弹性压紧机构等。

其中,绳索9在其头端与轿厢1相连后,依次卷绕在下滑轮组件和曳引轮2上,并通过其尾端与轿厢1相连,且在弹性压紧机构的作用下处于张紧状态,以在曳引轮2转动时带动轿厢1进行上下升降运动。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由于无对重升降装置中的弹性压紧机构与下滑轮组件之间是弹性连接的,并且由于该弹性压紧机构是被固定在升降通道上的,从而使得弹性压紧机构对下滑轮组能够起到一个较好的固定作用,并有利于下滑轮组在升降通道中的设置和布局,同时还由于与轿厢1相连的绳索9在卷绕在下滑轮组件和曳引轮2上时,可在弹性压紧机构的作用下处于始终张紧状态,从而可防止绳索9出现松弛而造成升降失控的现象。另外还由于该无对重升降装置的结构简单,且无需手动对绳索9的张力进行调整和维护,因而可降低维修成本,节约时间。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的,上述弹性压紧机构的相对两端分别与升降通道的两侧壁3相连,如相邻的两侧壁3或相对的两侧壁3,以提升弹性压紧机构在压紧下滑轮组时稳定性,防止下滑轮组在无对重升降装置长时间运行的过程中出现偏转的现象。而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上述弹性压紧机构的相对两端与升降通道中相对的两侧壁3相连。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弹性压紧机构的相对两端也还可以分别与升降通道的底部相连,因此,本实施例对于弹性压紧机构的相对两端是与升降通道的侧壁3相连还是与升降通道的底部相连不作具体的限定和说明。

并且,为了满足实际应用中的装配和需求,如图1所示,上述弹性压紧机构主要是由与下滑轮组件相连的压轮梁4、设置在压轮梁4的任意一端并与升降通道的侧壁3相连的单个或多个弹性压紧组件5构成,并且,压轮梁4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升降通道的开设方向。

由此可知,由于弹性压紧机构中压轮梁4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升降通道的开设方向,并且由于压轮梁4的一端可设有与升降通道的侧壁3相连的弹性压紧组件5,且弹性压紧组件5与升降通道的侧壁3相连的,因而可较好的确保压轮梁4朝向升降通道的底部压紧下滑轮组件,并使得压轮梁4上的下滑轮组件是沿升降通道的开设方向进行上下微动的,以进一步下滑轮组件在无对重升降装置长时间运行的过程中出现偏转,进而导致绳索9出现松弛的现象。

具体地,如图1所示,上述压轮梁4的相对两端上设有的弹性压紧组件5的数量相同,因此,可通过在压轮梁4上对称设置弹性压紧组件5的方式,防止压轮梁4的两端受力不匀而出现倾斜的现象。

在此,需要说明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仅以采用在压轮梁4的相对两端上设有单个弹性压紧组件5为例说明,其实,本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在压轮梁4的相对两端上设有多个弹性压紧组件5的方式,如两个、三个、四个等,因此,本实施例对于压轮梁4的相对两端上设置的弹性压紧组件5的个数不作具体的限定和说明。并且,为了保证压轮梁4的相对两端受力较为均匀,各弹性压紧组件5可以压轮梁4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详细地,如图1和图2所示,上述弹性压紧组件5可以由设置在升降通道的侧壁3上的固定支架51、与固定支架51相连的多个柱状件52、套设在各柱状件52上与压轮梁4相连并用于压紧压轮梁4的压缩弹簧53所构成,且柱状件52与压轮梁4之间存在间隙。从而可通过压缩弹簧53的回弹性能,使得压轮梁4和下滑轮组件在绳索9及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进行上下微动时,始终被压缩弹簧53压紧,以保证绳索9处于始终张紧状态。其中,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上述弹性压紧组件5可采用两个柱状件52实现固定支架51和压轮梁4之间的连接,显然,本实施例中的柱状件52还可以是一个、三个、四个等其他个数的,因此,本实施例对于所选用的柱状件52个数不作具体的限定和说明。

同时,为了进一步使得压轮梁4的相对两端受力较为均匀,当弹性压紧组件5包含多个柱状件52时,作为优选的,各柱状件52可将压轮梁4的中轴线作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连接的强度和稳定性。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柱状件52可以为螺栓、螺钉等,而作为优选的,仅以螺栓作为柱状件52为例说明。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压缩弹簧53更好的沿升降通道的开设方向压紧压轮梁4,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上述各柱状件52的轴向与升降通道的开设方向相互平行。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为了满足实际应用中的设计和装配需求,上述固定支架51可以是由一个与升降通道的侧壁3固定相连的固定板511,与固定板511垂直相连的定位板512构成,且定位板512上开设有多个用于插入各柱状件52的螺孔。

并且,为了提升固定支架51的稳定性,上述固定支架51还可由分别与固定板511和定位板512相连的斜板513构成,且斜板513的斜边分别与固定板511和定位板512之间呈一预设的夹角,以使得斜板513与固定板511、定位板512之间形成了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并且,该斜板513的中心线与固定板511的中心线、定位板512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显然,在实际应用中,该斜板513还可以通过多个斜杆来代替,且各斜杆以固定板511的中心线和定位板512的中心线所构成的平面为对称面对称设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上述无对重升降装置还可以进一步包含:设置在轿厢1上的第一张力装置6和第二张力装置7。其中,绳索9的头端和尾端可分别通过第一张力装置6和第二张力装置7与轿厢1的顶端和底端相连,以在保证绳索9与轿厢1之间的连接强度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张力装置6和第二张力装置7提升绳索9的张紧力。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第一张力装置6和第二张力装置7位于轿厢1的中轴线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下滑轮组件作为优选的,是由单个带有轮槽的下滑轮8构成,且该下滑轮8的轮轴上套设有轴承套(图中未标示)构成,并通过轴承套与压轮梁4相连,以实现下滑轮8的平稳转动。

并且,在装配的过程中,上述下滑轮8的轮槽的中心线与曳引轮2的轮槽的中心线、绳索9的中心线、与第一张力装置6和第二张力装置7的中轴线位均于同一平面,以使得绳索9在运动的过程中能够较好的被卷绕在轮槽中而不出现滑移。同时,还要确保下滑轮轮轴的中轴线和曳引轮轮轴的中轴线相互平行,以保证绳索9在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位于同一平面,从而可进一步防止绳索9从下滑轮8的轮槽中滑出。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对重升降装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下滑轮组件是由单个带有轮槽的下滑轮8构成,而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下滑轮组件是由多个带有轮槽的下滑轮8构成,并且,无对重升降装置还进一步包含:设置在轿厢1上方的上转向滑轮组,且上转向滑轮组可由单个或多个带有轮槽的上转向滑轮10构成,且各上转向滑轮10的轮轴的中轴线相互平行,且绳索9依次卷绕在各上转向滑轮10与曳引轮2上。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由于无对重升降装置还包含上转向滑轮组,从而可通过上转向滑轮组中的上转向滑轮10实现绳索9的转向,以利于曳引轮2的装配和布局。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转向滑轮组中上转向滑轮10的个数可以为单个也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等,而在本实施例中,仅以两个为例作说明,因此,本实施例中,对于上转向滑轮组具体由多少个上转向滑轮10构成不作具体的限定和说明。

为了进一步便于曳引轮2和各上转向滑轮10的布局,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曳引轮2和各上转向滑轮10可采用高低交错的方式进行布局,且使得上述绳索9依次卷绕在各上转向滑轮10与曳引轮2后,呈交叉分布。

相应地,同理,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下滑轮组件可以由多个带有轮槽的下滑轮8构成,并且各下滑轮8的轮轴相互平行并垂直于压轮梁4的长度方向,从而使得各下滑轮8能够在被压轮梁4压紧时,所受的压紧力较为均匀,以提升压轮梁4对各下滑轮8的压紧力,从而增加了各下滑轮8之间的摩擦力,进而增大了绳索9的初张力。

同时,上述上转向滑轮组中至少有一个上转向滑轮10的轮槽的中心线与各下滑轮8的轮槽的中心线与均位于同一平面,以便于绳索9能够较好的被卷绕在轮槽中而不出现滑移。并且,还要确保各下滑轮轮轴的中轴线、各上转向滑轮10轮轴的中轴线和曳引轮轮轴的中轴线相互平行,以保证绳索9在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位于同一平面,从而可进一步防止绳索9从下滑轮8的轮槽中滑出。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下滑轮组件中各下滑轮8的轮轴上套设有轴承套(图中未标示)构成,并通过轴承套与压轮梁4相连,以实现各下滑轮8的平稳转动。并且,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下滑轮组件中各下滑轮8的轮轴均位于压轮梁4上朝向升降通道底部的一侧,且各轮轴的中轴线处于同一平面。

另外,为了进一步使得轿厢在绳索的作用下进行平稳的升降运动,在本实例中,优选的,还可设有配合轿厢进行升降运动的滑轨(图中未标示),其中,滑轨可设置在升降通道的侧壁上。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对重升降装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下滑轮组件中各下滑轮8的轮轴均位于压轮梁4的同一侧,而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下滑轮组件中各下滑轮8的轮轴分别位于压力梁的上下两侧。

由此可知,通过这种优化的布局方式,可在方便下滑轮组件对绳索9进行导向的同时,还可使得压轮梁4的受力更为均匀,从而可进一步保证压轮梁4被平稳的压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定,仅仅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