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192292阅读:650来源:国知局
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保温包装领域,尤其涉及一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



背景技术:

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将一些物品保持于预设温度范围,以保持这些物品的优良性能。当这些物品的适宜保存温度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的温度有所差异时,这些物品很有可能遭到损坏,从而影响其性能,甚至直接损坏,而不能不使用。故此,当这些物品的适宜保存温度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的温度有所差异时,往往对这些物品采取一些保温措施,以使这些物品保持于其适宜的保存温度。

依据本发明的保温包装装置是指能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将物品或者预设环境保持于预设温度范围的包装装置,其可以具备保暖或者保冷的效果。依据本发明的保温包装方法是指能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将物品或者预设环境保持于预设温度范围的包装方法,其可以具备保暖或者保冷的效果。

随着现代交通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分享已经成为人们经常去做并且乐于去做的事情。例如,向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分享美食。

现代的交通已经非常便利。现代物流也非常迅速。许多时候,隔日达、甚至当日达都已经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一些对问题条件要求较高的且与日常温度差异较大的物品来说,例如生鲜食品还是比较容易受到损坏。

生鲜食品,尤其是生鲜活物,对温度的要求较高,其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必须保持适宜的温度环境。例如生鲜中必须保存于适宜的低温环境。目前常采用的低温储存方式是在包装箱中加冰。这种方式利用了冰融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特点,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保持一定的低温。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多方面的不足。第一,使用这种方式通常需要较多的冰,其重量较重,不利于携带并且运输成本高;第二,冰吸热融化的过程中容易在其表面形成水珠,难以保持环境的干燥,并且难以保证相应包装装置的干燥。很容易对包装箱,尤其是纸质包装箱造成损坏;第三,由于受到水的熔点的限制,其适宜保持的温度范围有限,只能被用于作为保冷。

虽然目前物流业发展已经较为完善,但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快递通常不能得到及时派送。这就致使一些对温度要求高的物品难以向较远的地方邮寄。另外,有些场合如海运等,有到达终端使用者之前都需要较长的保温包装,而现有技术方案还没有相应的有效并且成本较低的保温包装方式。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想办法延长包装装置的保持适宜温度的时间。

即便上述低温保存和包装方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能够保持适宜的温度环境,并能够在包装领域得到广泛利用,其对被包装物的保护依然是不足的。其通常只考虑了被包装物的温度保持需求,而对防止被包装物受到外力碰撞的考虑不足。现有的解决方案,例如传统的纸质包装盒,其可以是在纸质包装盒内部填充有缓冲材料如泡沫材料来达到提供缓冲作用的目的。然而,将这种包装盒和填充的缓冲材料运送到包装地时,其运输和储存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而且缓冲泡沫材料污染环境,并不环保。

本申请人致力于包装领域,力求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包装装置,以满足消费者对于包装装置的各方面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其中该保温包装装置能够为被包装物提供适宜的包装环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其中该保温包装装置能够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以对被包装物进行保护。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其中该保温包装装置适宜包装生鲜物品。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其中该保温包装装置适宜保持被包装的生鲜物品的适宜保存温度环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其中该保温包装装置能够为被包装物提供适宜的低温包装环境。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其中该保温包装装置既能够为被包装物提供适宜温度环境,又能够为被包装物提供防撞的保护空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其中该保温包装装置具有良好的缓冲性能,以对被包装物提供更好的保护。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其中该保温包装装置具有轻便的特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其中该保温包装装置既能够被用于对被包装物进行保暖,也能够被用于对被包装物进行保冷。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其中该保温包装装置能够减缓其内外空间的热对流,进而保持其内部环境温度的稳定。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其中该保温包装装置包括一保温包装箱,其中该保温包装装置既可以被用于该保温包装装置,也能够被单独使用,或者配合其它包装装置使用,以对被包装物进行保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其中该保温包装装置包括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充气包装装置利用空气这一传热不良导体对被包装物品进行保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其中该保温包装装置包括一保温包装内胆,其被设置于该保温包装装置的该充气包装装置的内侧,以加强该保温包装装置的保温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保温包装装置及其包装方法,其中该保温包装装置的该充气包装装置的内外两侧分别被设置有保温装置,以加强该保温包装装置的保温效果。

通过下面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优势和特征将会变得显而易见,并可以通过权利要求书中特别指出的手段和组合得到实现。

依本发明,前述以及其它目的和优势可以通过一保温包装装置实现,其包括:

一充气包装装置,其中该充气包装装置具有一容纳腔;和

一保温包装内胆,其中该保温包装内胆被设置于该充气包装装置的该容纳腔或位于该充气包装装置外,其中该保温包装内胆具有一保温包装内腔。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保温包装内胆的形状与尺寸与该充气包装装置的该容纳腔的形状与尺寸相适应,以使该保温包装内胆与该充气包装装置紧密贴合。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保温包装内胆包括一第一保温层和一第二保温层,其中该第一保温层和该第二保温层相互贴附并经过一系列折叠和封合,以使该保温包装内胆形成一与该充气包装装置的形状和尺寸相适应的立体结构。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充气包装装置包括一充气缓冲体和一系列平面塑封缝,其中该充气缓冲体包括至少两层气室膜,其中该平面塑封缝能够将该气室膜进行塑封,以形成一平面缓冲材料。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充气包装装置还包括一系列立体塑封缝,其中该立体塑封缝将该平面缓冲材料进一步塑封,以形成具有空间立体构型并且能够容纳该保温包装内胆的该充气包装装置。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第一保温层和该第二保温层由不同的保温材料制成。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第一保温层能够减少包装于该保温包装装置的该被包装物与外界空间的热对流,进而对被包装物进行保温。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第二保温层能够阻隔热辐射,进而对被包装物进行保温。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第一保温层由发泡棉材料制成。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第二保温层由铝箔或锡箔材料制成。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第二保温层被设置于该第一保温层的内侧。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平面塑封缝包括多列分隔缝,其中该分隔缝对该两层气室膜进行连接,以将该充气缓冲体分割成多个储气单元,其中每一该储气单元形成一储气室。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充气包装装置进一步包括由至少两层阀膜形成的一充气阀,其中该充气阀的该阀膜与该气室膜互相重叠,并在两层该阀膜之间形成一进气通道,以用于向该储气室充气,其中该充气阀是单向阀。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储气室内填充有热的不良导体。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储气室内填充空气。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充气包装装置具有方形立体结构。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充气包装装置具有一前侧壁、一后侧壁、一左侧壁、一右侧壁和一底侧壁。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保温包装内胆具有一内胆前壁、一内胆后壁、一内胆左壁、一内胆右壁和一内胆底壁,以分别对应设置于该充气包装装置的该前侧壁、该后侧壁、该左侧壁、该右侧壁和该底侧壁的内侧。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充气包装装置具有错位叠层结构。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充气包装装置具有一内前侧壁、一内后侧壁、一内左侧壁、一内右侧壁和一内底侧壁。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保温包装内胆具有一内胆前壁、一内胆后壁、一内胆左壁、一内胆右壁和一内胆底壁,以分别对应设置于该充气包装装置的该内前侧壁、该内后侧壁、该内左侧壁、该内右侧壁和该内底侧壁的内侧。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保温包装装置还包括一保温包装外箱,其中该保温包装外箱包括一包装体和一保温体,其中该包装体和该保温体紧密贴合并被共同折叠和封合,以使该保温包装外箱具有一立体结构。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保温包装外箱具有一外箱前壁、一外箱后壁、一外箱左壁、一外箱右壁和一外箱底壁,其中该外箱前壁、该外箱后壁、该外箱左壁、该外箱右壁和该外箱底壁共同包围一保温包装腔。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保温体能够减少包装于该保温包装装置的该被包装物与外界空间的热对流,进而对被包装物进行保温。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保温包装外箱的该保温体由发泡棉材料制成。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充气包装装置具有一前侧壁、一后侧壁、一左侧壁、一右侧壁和一底侧壁,以分别对应设置于该保温包装外箱的该外箱前壁、该外箱后壁、该外箱左壁、该外箱右壁和该外箱底壁的内侧。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充气包装装置进一步具有一外前侧壁、一外后侧壁、一外左侧壁、一外右侧壁和一外底侧壁,其分别对应设置于该保温包装外箱的该外箱前壁、该外箱后壁、该外箱左壁、该外箱右壁和该外箱底壁的内侧。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保温包装外箱的该包装体包括一内包装层和一外包装层,其中该保温体位于该内包装层和该外包装层之间。

依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包括一保温包装装置,其用于对被包装物进行保温包装,其包括一保温包装外箱,其中该保温包装外箱包括一包装体和一保温体,其中该包装体和该保温体紧密贴合并被共同折叠和封合,以使该保温包装外箱具有一立体结构。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保温体能够减少其内外两侧的热对流。

依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包括一保温包装方法,用于包装一被包装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设置该被包装物于一保温包装内胆的一保温包装内腔;和

s20:设置该保温包装内胆于一充气包装装置的一容纳腔。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保温包装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s30:设置该充气包装装置于一保温包装外箱的一保温包装腔。

依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包括一保温包装方法,用于包装以被包装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该包装物于一充气包装装置;和

设置一保温包装外箱于该充气包装装置的外侧。

依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包括一保温包装方法,用于包装以被包装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该被包装物于一保温包装外箱的一保温包装腔。

依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包括一保温包装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设置该待包装物于一充气包装装置的一容纳腔;和

(b)设置该充气包装装置于一保温包装内胆的一保温包装内腔。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该保温包装方法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c)设置该保温包装内胆于一保温包装外箱的一保温包装腔。

依照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包括一保温包装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α)设置该待包装物于一充气包装装置的一容纳腔;和

(β)设置该充气包装装置于一保温包装外箱的一保温包装腔。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发明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保温包装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一充气包装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该充气包装装置的未充气状态的展开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一保温包装外箱的立体图。

图5和图6阐释了依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一种组合状态。

图7阐释了依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另一种组合状态。

图8阐释了依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另一种组合状态。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一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一保温包装装置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一充气包装装置的未充气状态的展开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该充气包装装置的立体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一保温包装外箱的立体图。

图13和图14阐释了依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一种组合状态。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及其可替换实施方式的充气包装袋的充气阀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及其可替换实施方式的充气包装袋的充气阀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及其可替换实施方式的充气包装袋的充气阀的另一个变形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发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发明。以下描述中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在本发明中,权利要求和说明书中术语“一”应理解为“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除非在本发明的揭露中明确示意该元件的数量只有一个,否则术语“一”并不能理解为唯一或单一,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如附图之图1~图8阐释了依据本发明的一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保温包装装置。该保温包装装置能够被用于包装生鲜等需要进行低温保存和包装的物品,但不限于包装生鲜物品。在其应用范围方面,本发明不做限制。

如图1所示,该保温包装装置包括一充气包装装置1、一保温包装内胆9和一保温包装外箱8。该保温包装内胆9被设置于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内侧,可以理解的是,其也可以设置在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外侧,在这个实施例中,以该保温包装内胆9位于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内侧为例。该保温包装外箱8被设置于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外侧。从而,该保温包装内胆9和该保温包装外箱8分别在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内外两侧提供保温功能,进而增加该保温包装装置的保温性能,并且三者可以互相独立也可以固定连接。

值得一提的是,该充气包装装置1具有充气结构且其内部的空气不与外界进行交换。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使该充气包装装置1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

具体地,图2和图3阐释了依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该充气包装装置1,其中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未充气状态的展开图。

如图所示,该充气包装装置1具有可充气结构,以在充气后可以为各种包装物品提供气体缓冲效果并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而且在未使用时,可以不充气而方便存储和运输,在使用时再现场充气,从而使用非常方便。

在本发明的这个优选实施例中,该充气包装装置1可以实施为空气缓冲材料,即充入的气体以空气为例,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应用中根据需要也可能是其他气体。依据本发明,在应用中,根据需要,对该充气包装装置1进行填充的也可以是除气体之外的其它流体。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其在充气后可以形成一立体包装袋,从而为一包装物品提供空气缓冲效果。

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该充气包装装置1包括至少一充气缓冲体10,即由一个充气缓冲体10形成一个立体包装袋或多个充气缓冲体10经塑封连接如粘接或热封形成该立体包装袋。在本发明的图2至图3所示的示例中,其由一个充气缓冲体10形成。更具体地,该充气缓冲体10包括至少两层气室膜11和12,参照图15。经一系列平面塑封缝30和一系列立体塑封缝40形成包括一个或多个相连接的储气单元13的该立体包装袋。各个储气单元13内形成一个可储气的储气室14。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该平面塑封缝30用于将多层薄膜经塑封形成如图3所示的一个平面缓冲材料,该立体塑封缝40用于将上述平面缓冲材料进一步塑封而使该充气包装装置1形成具有空间立体构型并且能够容纳该包装物品的该立体包装装置,如图2中所示。该平面塑封缝30和该立体塑封缝40可以通过粘接或热封连接的方式将多层薄膜连接在一起。优选地,在这个实施例中,该平面塑封缝30和该立体塑封缝40可以都实施为由热封工艺形成。

更具体地,该平面塑封缝30包括多列分隔缝31,其对两层气室膜11和12进行连接,以将该充气缓冲体10分隔成多个储气单元13。优选地,各列该分隔缝31通过热封工艺形成,其热封连接两层气室膜11和12,从而相邻两个储气单元13之间形成一列分隔缝31。该分隔缝31可以是连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储气单元13互相独立。可以理解的是,如图3中所示,顶侧和底侧的两列分隔缝31能够分别成为该充气缓冲体10的顶侧边界缝和底侧边界缝。依据本发明,该分隔缝31也可以是断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储气单元13互相连通。该储气单元13可以是各种形状,如条形,圆形,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等,如图2至图3中所示,本发明的该充气缓冲体10可以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充气柱,但本方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

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参考图15,该充气包装装置1进一步地包括由至少两层阀膜21和22形成的一充气阀20,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与该气室膜11和12互相叠合地设置,并且在该阀膜21和22之间形成用于向该储气室14充气的进气通道23。可以理解的是,该阀膜21和22的长度短于该气室膜11和12。当通过该进气通道23向该储气室14中充气并且该储气室14中的气压达到预定要求时,该储气室14中的气压作用在该阀膜21和22上,以使该阀膜21和22贴合于其中一层气室膜11或12,从而封闭该进气通道23,以使该充气阀20起到单向阀的作用。每个储气单元13内形成至少一个进气通道23,并且各个储气单元13互相独立,当其中一个储气单元13发生损坏漏气时,其他的储气单元13并不会被影响,还能起到空气缓冲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该充气缓冲体10的该气室膜11和12以及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分别可以由各种合适的薄膜材料制成,如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酯薄膜、聚苯乙烯薄膜或复合薄膜等,本发明在这方面也并不受到限制,只要是合适的柔性薄膜即可。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加单向密封效果,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也可以是由上述薄膜经添加化学成分而改性得到的自粘性薄膜。

该充气缓冲体10进一步地包括一主通道单元15,其连接于各个储气单元13。优选地,其一体地延伸于各个储气单元13。更具体地,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该主通道单元15与该储气单元13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例如,在这个实施例中,各个储气单元13沿着横向方向延伸,该主通道单元15沿着纵向方向延伸。该主通道单元15形成一主通道151,并且该主通道151具有一充气口152,当该充气口152的位置设置有充气嘴并且执行充气操作时,气体从该充气口152沿着纵向方向进入该主通道151,并且再沿着横向方向进入各个储气单元13,并且当各个储气室14中达到预定气压后,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贴合于其中一层气室膜11或12,从而实现自封闭,以防止充入的气体再反渗进入该主通道151。

值得一提的是,可以理解的是,该主通道单元15可以由两层气室膜11和12形成,也可以由两层阀膜21和22形成,或者由其中一层气室膜11或12和其中一层阀膜21或22形成。

如图3中所示,该平面塑封缝30进一步地包括分别位于该充气缓冲体10的左右两侧的连续密封的一边封缝32和左侧的一连续密封的主通道密封缝33,其中左侧边封缝32和该主通道密封缝33之间形成该主通道151。可以理解的是,该边封缝32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封合连接两层气室膜11和12,其中该主通道密封缝33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将两层气室膜11和12和两层阀膜21和22分别连接在一起,如图15中所示,例如通过一次热封工艺而形成的上下两侧的该主通道密封缝33分别将该气室膜11和该阀膜21热封连接,以及将该气室膜12和该阀膜22热封连接。

如图3中所示,各个储气单元13在邻近该主通道151的位置各自包括两列互相间隔的导气缝34,其由热封连接该阀膜21和22以及其中一层气室膜11或12形成,该阀膜21和22形成的该进气通道23位于两列导气缝34之间。

参照图15,该阀膜21和22进一步地通过多个连接缝35热封连接至该气室膜11,这样在该储气室14中达到预定的气压时,气压作用于该阀膜21和22,并且因为该连接缝35的设置而同时被压向该气室膜11并最终贴合于该气室膜11,从而关闭该进气通道23。即该连接缝35热封连接两层阀膜21和22以及一层气室膜11。另外,如图3中所示,各个连接缝35的形状的设计使得其还进一步地起到防止气体回流的作用,也就是说,当该储气室14中的气体想要回流时,会被该连接缝35所阻挡而不能轻易地反渗进入该主通道151。

另外,在热封形成这些平面塑封缝30时,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形成的该进气通道23可以通过设置耐热阻隔装置而形成,在热封工艺之后,再取出该耐热阻隔装置。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之间设置有一耐热层24,如图3和图15中所示,例如可以是耐热油墨,其贴附于其中一层阀膜21或22的内表面,这样,在热封形成该主通道密封缝33时,两层阀膜21和22不会热封连接,从而该进气通道23得以能够与该主通道151相连通,而不会因热封而将其进入口关闭。

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该主通道151由两层气室膜11和12形成,其中该耐热层24和该阀膜21和22各自有延伸段进入该主通道151,其中该平面塑封缝30还包括对应于该耐热层24的延伸段的位置的一列互相间隔的沿纵向方向排列的接合缝36。因为该耐热层24的设置,该接合缝36将两层气室膜11和12和两层阀膜21和22分别连接在一起,而两层阀膜21和22没有热封连接,该接合缝36的设置使得该充气缓冲体10在充气时,气体进入该主通道151后,相邻的该阀膜21和22与对应连接的该气室膜11和12能够一起膨胀而打开对应的该进气通道23。

该平面塑封缝30还包括多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该弯折缝37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充气后的该充气缓冲体10适合于沿着该弯折缝37弯折,从而使该充气缓冲体10形成多个侧壁。更具体地,该弯折缝37将各个储气单元13分成多个子储气单元131,该弯折缝37可以位于该储气单元13的中部位置,并且两侧分别形成一连通通道132,这样相邻的该子储气单元131得以互相连通,如图3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该弯折缝也可以位于该储气单元13的两侧,而该连通通道132位于该储气单元13的中部位置。相应地,可以理解的是,各列该弯折缝37热封连接两层气室膜11和12。

如图3所示,该平面塑封缝30还包括一系列排气缝39,以便对该充气缓冲体10进行折叠,以形成立体的、方形的该充气包装装置1,进而方便站立和包装。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这种结构有利于与该保温包装外箱8进行配合使用。值得一提的是,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结构和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在本发明中不受限制。

如图2和图3所示,该立体塑封缝40包括位于底侧的一封合缝41。该立体塑封缝40还包括一纵向的端封缝43。该充气缓冲体10沿该弯折缝37进行弯折并经该缝合缝41和该端封缝43进行缝合后形成一立体方形结构并形成一用于容纳被包装物品的容纳腔100。

值得一提的是,该立体塑封缝40既可以在形成立体形状是一次形成也可以首先在平面缓冲材料中在相应位置进行热封,然后在形成立体形状时进行二次热封形成。本发明在这方面不受限制。虽然图3中所示的是经该平面塑封缝30塑封形成的平面缓冲材料,其也进一步地示意了该立体塑封缝40的位置,从而更方便地理解该立体包装袋的形成过程。

如图3所示,该弯折缝37呈列排布。具体地,该弯折缝37包括一列第一列弯折缝371、一列第二列弯折缝372、一列第三列弯折缝373和一列第四列弯折缝374,其中该第一列弯折缝371、该第二列弯折缝372、该第三列弯折缝373和该第四列弯折缝374相互平行。如图3所示的该平面材料分别沿该第一列弯折缝371、该第二列弯折缝372、该第三列弯折缝373和该第四列弯折缝374进行折叠并通过该端封缝43进行封合后形成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一前侧壁1a、一后侧壁1b、一左侧壁1c和一右侧壁1d。具体地,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如图3所示,该第一列弯折缝371左侧的子储气单元131与该第四列弯折缝374右侧的子储气单元131通过该端封缝43进行热封连接后形成如图2所示的该前侧壁1a。该第一列弯折缝371和该第二列弯折缝372之间的子储气单元131形成该左侧壁1c。该第三列弯折缝373和该第四列弯折缝374之间的子储气单元131形成该右侧壁1d。

值得一提的是,该充气包装装置1还包括四个折叠单元105,其分别对应位于充气后的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四个角落处,从而使得在形成的该空气缓冲包装袋的角落处易于折叠,方便立体构型的成形。具体地,四个折叠单元105分别位于充气后的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左顶侧、右顶侧、左底侧和右底侧。

如图3所示,该弯折缝37进一步包括一列第五列弯折缝375和一列第六列弯折缝376。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该第五列弯折缝375和该第六列弯折缝376分别对应一分隔缝31。也就是说,该第五列弯折缝375和该第六列弯折缝376的设置位置分别与一分隔缝31向重合。这样,该第五列弯折缝375和该第六列弯折缝376则可以在形成该分隔缝31时形成,无需额外设置,从而简化生产工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这种设置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非限制。依据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该第五列弯折缝375和该第六列弯折缝376也可以设置为不与该分隔缝31重合。该第五列弯折缝375和该第六列弯折缝376与该第一列弯折缝371、该第二列弯折缝372、该第三列弯折缝373以及该第四列弯折缝374垂直,从而使该充气包装装置1具有方形结构。更具体地,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该排气缝39分别被设置于最顶侧的两列储气单元13和最底侧的两列储气单元13的相应位置。最底侧的两列储气单元13通过折叠和热封形成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一底侧壁1e。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该左侧壁1c、该右侧壁1d的宽度大致等于底侧两列储气单元13的宽度的二倍,以方便该充气包装装置1形成如图所示的方形结构。

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的该平面材料分别沿该第一列弯折缝371、该第二列弯折缝372、该第三列弯折缝373和该第四列弯折缝374进行折叠并通过该端封缝43进行封合,然后将底侧的两个折叠单元105进行内折,然后沿该第五列弯折缝375和该第六列弯折缝376进行弯折并通过该封合缝41将该充气缓冲体10的底侧在相应的位置进行热封连接,以形成具有方形结构的该充气包装装置1。

如图所示,底壁分别和四个周壁大致呈直角地布置,从而在底壁和四个周壁之间形成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容纳空间。该折叠单元105的设置方便了该充气缓冲体形成两个侧壁1c和1d,并且这些侧壁分别和相邻的底壁和前后侧壁之间形成大致直角,从而整个充气包装装置1适合于容纳大致方形的待包装物品。

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各个折叠单元105在对应的子储气单元131设置多个排气缝39来实现。这些排气缝39减少了对应的子储气单元131a的充气量,从而便于整个折叠单元105的折叠。而该排气缝39,例如可以由热封来形成,其形状,尺寸,位置等不受限制,例如可以是多个横向或纵向排列的热封线或热封块。值得一提的是,该折叠单元105可以凸起于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外部,也可以塞入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内部。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折叠单元105也可以是不充气单元,而设置连通通道来实现气体的分配。

值得一提的是,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顶侧设置两个折叠单元105,以方便对该充气包装装置1进行闭合。

如图2所示,该充气包装装置1具有横向分布的多列储气单元13,以形成具有方形立体结构的该充气包装装置1。

图4阐释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该保温包装外箱8。如图所示,该保温包装外箱8包括一包装体81和一保温体82,其中该保温体82被设置于该包装体81的内侧。该保温体82的形状与尺寸与该包装体81的形状与尺寸相适应。更具体地,该保温包装外箱8的该包装体81和该保温体82形成相互重叠的两层。也就是说,该保温体82被设置于该包装体81内侧的所有位置,以使该保温包装外箱8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该保温体82被设置于该包装体81的方式是粘贴,这种连接方式成本低、工艺简单。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这种粘贴的连接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非限制。任何能够将该保温体82设置于该包装体81内侧的连接方式都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本发明在这方面不受限制。

如图所示,该保温包装外箱8具有一外箱前壁8a、一外箱后壁8b、一外箱左壁8c、一外箱右壁8d和一外箱底壁8e,以分别对应设置于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该前侧壁1a、该后侧壁1b、该左侧壁1c、该右侧壁1d和该底侧壁1e的外侧。

更具体地,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该包装体81可以具体实施为一纸箱,其可以利用现有成熟的生产工艺进行制造,以减低生产成本。纸箱具有轻便、牢固、易于运输等优点,且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该包装体81具体实施为一纸箱仅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非限制。依据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该包装体81还可以实施为其它任何材质的包装体。

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该保温体82由发泡棉材料制成,其是含有气孔的材料,如聚苯发泡材料、聚氯乙烯发泡保温材料、聚氨酯发泡胶材料等。通常可见的如泡沫塑料、珍珠棉、发泡橡胶、遇水膨胀止水胶、聚硫密封胶等通属于发泡系列产品。如:pef//eva/epdm/橡塑闭孔泡沫塑料、epe珍珠棉、xpe聚乙烯化学交联发泡、ixp电子辐射交联发泡等系列产品。在本发明中,以聚乙烯发泡棉材料为例,又称epe珍珠棉,其是一种新型环保的包装材料,其由低密度聚乙烯脂经物理发泡产生无数的独立气泡构成,克服了普通发泡胶易碎、变形、恢复性差的缺点。聚乙烯发泡棉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而且具有隔水防潮、防震、隔音、可塑性能佳、韧性强、循环再造、环保、抗撞力强等诸多优点,亦具有很好的抗化学性能。

值得一提的是,该保温体82由聚乙烯发泡棉材料制成,以充分利用聚乙烯发泡棉的优点。但这仅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非限制,依据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该保温体82也可以由其它的保温材料制成。

该保温包装外箱8具有一保温包装腔800,其中该保温包装腔800能够直接被用于容纳被包装物品,也可以被用于容纳该充气包装装置1。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该保温包装腔800的尺寸与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外部尺寸相适应,以保证该充气包装装置1能够被该保温包装外箱8牢固包装。

如图1所示,该保温包装内胆9也具有双层结构。具体地,该保温包装内胆9包括一第一保温层91和一第二保温层92。该第一保温层91和该第二保温层92相互贴附并经过一系列折叠和封合,以形成具有立体结构的该保温包装内胆9。如图所示,具有立体结构的该保温包装内胆9具有一内胆前壁9a、一内胆后壁9b、一内胆左壁9c、一内胆右壁9d和一内胆底壁9e,以分别对应设置于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该前侧壁1a、该后侧壁1b、该左侧壁1c、该右侧壁1d和该底侧壁1e的内侧。

该保温包装内胆9具有一保温包装内腔900,以用于容纳被包装物并为该被包装物提供保温环境。该保温包装内腔900具有一开口9000,一方便对被包装物进行取放。

该第一保温层91和该第二保温层92具有不同的保温效果,例如该第一保温层91能够防止热辐射,该第二保温层92能够减缓热对流,以使该保温包装内胆9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根据本发明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该第一保温层91由聚乙烯发泡棉材料制成,其微孔结构能够减缓空气对流,进而减缓热对流。该第二保温层92由铝箔或锡箔材料等类似的保温材料制成,以减缓热辐射,从而进一步加强该保温包装内胆9的保温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该第一保温层91和该第二保温层92也可以由其它的保温材料制成。任何能够保证该保温包装内胆9的保温效果的材料都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该第一保温层91被设置于该第二保温层92的外侧。

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该第二保温层92被设置于该第一保温层91的方式是粘贴,这种连接方式成本低、工艺简单。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这种粘贴的连接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非限制。任何能够将该第二保温层92设置于该第一保温层91内侧的连接方式都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本发明在这方面不受限制。

该保温包装内胆9还包括一定型元件93。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该定型元件93被设置于该开口9000处的该第二保温层92的内侧,以有利于保持该开口9000的打开状态,以进一步方便对被包装物进行取放。值得一提的是,该定型元件93被设置于该第二保温层92的内侧仅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非限制。依据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该定型元件93也可以被设置于其它位置,例如该第一保温层91的外侧或者该第一保温层91和该第二保温层92之间。只要能够起到包装保持该开口9000的打开状态的作用,本发明在这方面不受限制。

附图之图5和图6阐释了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一种应用。该充气包装装置1被设置于该保温包装箱8的该保温包装腔800内。该保温包装内胆9被设置于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该容纳腔100内。该保温包装外箱8、该充气包装装置1和该保温包装内胆9的尺寸与形状相适应。

如上所述,该保温包装装置的该保温包装外箱8、该保温包装内胆9和该充气包装装置1在前侧、后侧、左侧、右侧和底侧均进行重叠,以为被包装物提供多层的保温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对被包装物进行取放,该保温包装装置的顶侧设置有开口。但这并不影响其顶侧形成多层的保温结构。当对被包装物进行包装后并将顶侧的开口进行闭合后,该保温包装装置的顶侧也可以形成多层的保温包装结构。

如图6所示,该保温包装内胆9的该第二保温层92处于该保温包装装置的最内侧,其能够减少热辐射造成的散热,以在最内侧对被包装物进行保温。该第一保温层91与该第二保温层92紧密贴附,以在该第二保温层92的外侧提供减缓热对流的保温效果。该保温包装外箱8的该保温体82位于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外侧,以在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外侧提供减缓热对流的保温效果。该充气包装装置1被设置于该保温包装外箱8的该保温体82与该保温包装内胆9的该第一保温层91之间。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该储气室14内储有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从而通过降低热传导来增加该保温包装装置的保温效果。虽然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该分隔缝31所在的位置没有填充空气,但是由于受到该充气包装装置1的该储气单元13的支撑,其并没有与其两侧的保温体82和第一保温层91直接接触,从而保温效果良好。

如上所示,依据本发明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综合利用降低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的方式保障其保温效果。在保证其保温效果的同时,充分减轻了整体重量并充分保障了其缓冲效果,从而更加有利于保障被包装物品的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该保温包装装置的应用可以不限于如图5和图6所示的应用。该包装包装装置的该保温包装内胆9、该保温包装外箱8和该充气包装装置1可以进行其它方式的组合使用。

附图之图7和图8分别阐释了该保温包装装置的其它使用方式。由于该保温包装内胆9、该保温包装外箱8和该充气包装装置1是通过可分离设置进行设置,其都可以进行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它的装置一起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必要时,该保温包装装置也可以配合使用冰,以为被包装物提供低温环境。本发明在这方面不受限制。

附图之图9至图14阐释了依据本发明的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保温包装装置。如图9所示,该保温包装装置包括一充气包装装置1a、一保温包装内胆9a和一保温包装外箱8a。该保温包装内胆9a被设置于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内侧。该保温包装外箱8a被设置于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外侧。从而,该保温包装内胆9a和该保温包装外箱8a分别在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内外两侧提供保温功能,进而增加该保温包装装置的保温性能。

如图所示,该充气包装装置1a具有可充气结构,以在充气后可以为各种包装物品提供气体缓冲效果并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而且在未使用时,可以不充气而方便存储和运输,在使用时再现场充气,从而使用非常方便。

在本发明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该充气包装装置1a可以实施为空气缓冲材料,即充入的气体以空气为例,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应用中根据需要也可能是其他气体。依据本发明,在应用中,根据需要,对该充气包装装置1a进行填充的也可以是除气体之外的其它流体。在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其在充气后可以形成一立体包装袋,从而为一包装物品提供空气缓冲效果。

为了达到预设保温效果,该充气包装装置1a中也可以充入其它的热的不良导体或者具有预设温度的材料。例如填充水后,对其进行冰冻,以预设一个相对的低温环境。本发明在这方面不受限制。

具体地,图11和图10阐释了依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该充气包装装置1a,其中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立体图。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未充气状态的展开图。

在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该充气包装装置1a包括至少一充气缓冲体10a,即由一个充气缓冲体10a形成一个立体包装袋或多个充气缓冲体10a经塑封连接如粘接或热封形成该立体包装袋。在本发明的图10至图11所示的示例中,其由一个充气缓冲体10a形成。更具体地,参照图15,该充气缓冲体10a包括至少两层气室膜11a和12a。经一系列平面塑封缝30a和一系列立体塑封缝40a形成包括一个或多个相连接的储气单元13a的该立体包装袋。各个储气单元13a内形成一个可储气的储气室14a。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该平面塑封缝30a用于将多层薄膜经塑封形成如图10所示的一个平面缓冲材料,该立体塑封缝40a用于将上述平面缓冲材料进一步塑封而使该充气包装装置1a形成具有空间立体构型并且能够容纳该包装物品的该立体包装装置,如图11中所示。该平面塑封缝30a和该立体塑封缝40a可以通过粘接或热封连接的方式将多层薄膜连接在一起。优选地,在这个实施例中,该平面塑封缝30a和该立体塑封缝40a可以都实施为由热封工艺形成。

更具体地,该平面塑封缝30a包括多列分隔缝31a,其对两层气室膜11a和12a进行连接,以将该充气缓冲体10a分隔成多个储气单元13a。优选地,各列该分隔缝31a通过热封工艺形成,其热封连接两层气室膜11a和12a,从而相邻两个储气单元13a之间形成一列分隔缝31a。该分隔缝31a可以是连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储气单元13a互相独立。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0中所示,顶侧和底侧的两列分隔缝31a能够分别成为该充气缓冲体10a的顶侧边界缝和底侧边界缝。依据本发明,该分隔缝31a也可以是断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储气单元13a互相连通。该储气单元13a可以是各种形状,如条形,圆形,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等,如图10至图11中所示,本发明的该充气缓冲体10a可以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充气柱,但本方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

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参考图15,该充气包装装置1a进一步地包括由至少两层阀膜21和22形成的一充气阀20,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与该气室膜11a和12a互相叠合地设置,并且在该阀膜21和22之间形成用于向该储气室14a充气的进气通道23。可以理解的是,该阀膜21和22的长度短于该气室膜11a和12a。当通过该进气通道23向该储气室14a中充气并且该储气室14a中的气压达到预定要求时,该储气室14a中的气压作用在该阀膜21和22上,以使该阀膜21和22贴合于其中一层气室膜11a或12,从而封闭该进气通道23,以使该充气阀20起到单向阀的作用。每个储气单元13a内形成至少一个进气通道23,并且各个储气单元13a互相独立,当其中一个储气单元13a发生损坏漏气时,其他的储气单元13a并不会被影响,还能起到空气缓冲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该充气缓冲体10a的该气室膜11a和12a以及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分别可以由各种合适的薄膜材料制成,如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酯薄膜、聚苯乙烯薄膜或复合薄膜等,本发明在这方面也并不受到限制,只要是合适的柔性薄膜即可。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加单向密封效果,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也可以是由上述薄膜经添加化学成分而改性得到的自粘性薄膜。

该充气缓冲体10a进一步地包括一主通道单元15a,其连接于各个储气单元13a。优选地,其一体地延伸于各个储气单元13a。更具体地,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该主通道单元15a与该储气单元13a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例如,在这个实施例中,各个储气单元13a沿着横向方向延伸,该主通道单元15a沿着纵向方向延伸。该主通道单元15a形成一主通道151a,并且该主通道151a具有一充气口152a,当该充气口152a的位置设置有充气嘴并且执行充气操作时,气体从该充气口152a沿着纵向方向进入该主通道151a,并且再沿着横向方向进入各个储气单元13a,并且当各个储气室14a中达到预定气压后,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贴合于其中一层气室膜11a或12a,从而实现自封闭,以防止充入的气体再反渗进入该主通道151a。

值得一提的是,可以理解的是,该主通道单元15a可以由两层气室膜11a和12a形成,也可以由两层阀膜21和22形成,或者由其中一层气室膜11a或12a和其中一层阀膜21或22形成。

如图10中所示,该平面塑封缝30a进一步地包括分别位于该充气缓冲体10a的左右两侧的连续密封的一边封缝32a和左侧的一连续密封的主通道密封缝33a,其中左侧边封缝32a和该主通道密封缝33a之间形成该主通道151a。可以理解的是,该边封缝32a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封合连接两层气室膜11a和12a,其中该主通道密封缝33a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将两层气室膜11a和12a和两层阀膜21和22分别连接在一起,如图15中所示,例如通过一次热封工艺而形成的上下两侧的该主通道密封缝33a分别将该气室膜11a和该阀膜21热封连接,以及将该气室膜12a和该阀膜22热封连接。

如图10中所示,各个储气单元13a在邻近该主通道151a的位置各自包括两列互相间隔的导气缝34a,其由热封连接该阀膜21和22以及其中一层气室膜11a或12a形成,该阀膜21和22形成的该进气通道23位于两列导气缝34a之间。

参照图15,该阀膜21和22进一步地通过多个连接缝35热封连接至该气室膜11a,这样在该储气室14a中达到预定的气压时,气压作用于该阀膜21和22,并且因为该连接缝35的设置而同时被压向该气室膜11a并最终贴合于该气室膜11a,从而关闭该进气通道23。即该连接缝35热封连接两层阀膜21和22以及一层气室膜11a。另外,各个连接缝35的形状的设计使得其还进一步地起到防止气体回流的作用,也就是说,当该储气室14a中的气体想要回流时,会被该连接缝35所阻挡而不能轻易地反渗进入该主通道151a。

另外,在热封形成这些平面塑封缝30a时,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形成的该进气通道23可以通过设置耐热阻隔装置而形成,在热封工艺之后,再取出该耐热阻隔装置。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之间设置有一耐热层24,如图10和图15中所示,例如可以是耐热油墨,其贴附于其中一层阀膜21或22的内表面,这样,在热封形成该主通道密封缝33a时,两层阀膜21和22不会热封连接,从而该进气通道23得以能够与该主通道151a相连通,而不会因热封而将其进入口关闭。

在这个优选实施例中,该主通道151a由两层气室膜11a和12a形成,其中该耐热层24和该阀膜21和22各自有延伸段进入该主通道151a,其中该平面塑封缝30a还包括对应于该耐热层24的延伸段的位置的一列互相间隔的沿纵向方向排列的接合缝36。因为该耐热层24的设置,该接合缝36将两层气室膜11a和12a和两层阀膜21和22分别连接在一起,而两层阀膜21和22没有热封连接,该接合缝36的设置使得该充气缓冲体10a在充气时,气体进入该主通道151a后,相邻的该阀膜21和22与对应连接的该气室膜11a和12a能够一起膨胀而打开对应的该进气通道23。

该平面塑封缝30a还包括多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a。该弯折缝37a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充气后的该充气缓冲体10a适合于沿着该弯折缝37a弯折,从而使该充气缓冲体10a形成多个侧壁。更具体地,该弯折缝37a将各个储气单元13a分成多个子储气单元131a,该弯折缝37a可以位于该储气单元13a的中部位置,并且两侧分别形成一连通通道132a,这样相邻的该子储气单元131a得以互相连通,如图10所示。可以理解的是,该弯折缝也可以位于该储气单元13a的两侧,而该连通通道132a位于该储气单元13a的中部位置。相应地,可以理解的是,各列该弯折缝37a热封连接两层气室膜11a和12a。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该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在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该充气包装装置1a包括至少一充气缓冲体10a,即由一个充气缓冲体10a形成一个立体包装袋或多个充气缓冲体10a经塑封连接如粘接或热封形成该立体包装袋。在本发明的图10至图11所示的示例中,其由一个充气缓冲体10a形成。更具体地,参照图15,该充气缓冲体10a包括至少两层气室膜11a和12a。经一系列平面塑封缝30a和一系列立体塑封缝40a形成包括一个或多个相连接的储气单元13a的该立体包装袋。各个储气单元13a内形成一个可储气的储气室14a。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该平面塑封缝30a用于将多层薄膜经塑封形成如图10所示的一个平面缓冲材料,该立体塑封缝40a用于将上述平面缓冲材料进一步塑封而使该充气包装装置1a形成具有空间立体构型并且能够容纳该包装物品的该立体包装装置,如图11中所示。该平面塑封缝30a和该立体塑封缝40a可以通过粘接或热封连接的方式将多层薄膜连接在一起。优选地,在这个实施例中,该平面塑封缝30a和该立体塑封缝40a可以都实施为由热封工艺形成。

更具体地,该平面塑封缝30a包括多列分隔缝31a,其对两层气室膜11a和12a进行连接,以将该充气缓冲体10a分隔成多个储气单元13a。优选地,各列该分隔缝31a通过热封工艺形成,其热封连接两层气室膜11a和12a,从而相邻两个储气单元13a之间形成一列分隔缝31a。该分隔缝31a可以是连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储气单元13a互相独立。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0中所示,顶侧和底侧的两列分隔缝31a能够分别成为该充气缓冲体10a的顶侧边界缝和底侧边界缝。依据本发明,该分隔缝31a也可以是断续的热封线,从而使多个储气单元13a互相连通。该储气单元13a可以是各种形状,如条形,圆形,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等,如图10至图11中所示,本发明的该充气缓冲体10a可以包括多个并排排列的充气柱,但本方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

在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参考图15,该充气包装装置1a进一步地包括由至少两层阀膜21和22形成的一充气阀20,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与该气室膜11a和12a互相叠合地设置,并且在该阀膜21和22之间形成用于向该储气室14aa充气的进气通道23。可以理解的是,该阀膜21和22的长度短于该气室膜11a和12a。当通过该进气通道23向该储气室14a中充气并且该储气室14a中的气压达到预定要求时,该储气室14a中的气压作用在该阀膜21和22上,以使该阀膜21和22贴合于其中一层气室膜11a或12a,从而封闭该进气通道23,以使该充气阀20起到单向阀的作用。每个储气单元13a内形成至少一个进气通道23,并且各个储气单元13a互相独立,当其中一个储气单元13a发生损坏漏气时,其他的储气单元13a并不会被影响,还能起到空气缓冲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该充气缓冲体10a的该气室膜11a和12a以及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分别可以由各种合适的薄膜材料制成,如聚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聚氯乙烯薄膜、聚酯薄膜、聚苯乙烯薄膜或复合薄膜等,本发明在这方面也并不受到限制,只要是合适的柔性薄膜即可。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加单向密封效果,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也可以是由上述薄膜经添加化学成分而改性得到的自粘性薄膜。

该充气缓冲体10a进一步地包括一主通道单元15a,其连接于各个储气单元13a。优选地,其一体地延伸于各个储气单元13a。更具体地,在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该主通道单元15a与该储气单元13a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例如,在这个实施例中,各个储气单元13a沿着横向方向延伸,该主通道单元15a沿着纵向方向延伸。该主通道单元15a形成一主通道151a,并且该主通道151a具有一充气口152a,当该充气口152a的位置设置有充气嘴并且执行充气操作时,气体从该充气口152a沿着纵向方向进入该主通道151a,并且再沿着横向方向进入各个储气单元13a,并且当各个储气室14a中达到预定气压后,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贴合于其中一层气室膜11a或12a,从而实现自封闭,以防止充入的气体再反渗进入该主通道151a。

值得一提的是,可以理解的是,该主通道单元15a可以由两层气室膜11a和12a形成,也可以由两层阀膜21和22形成,或者由其中一层气室膜11a或12a和其中一层阀膜21或22形成。

如图10中所示,该平面塑封缝30a进一步地包括分别位于该充气缓冲体10a的左右两侧的连续密封的一边封缝32a和左侧的一连续密封的主通道密封缝33a,其中左侧边封缝32a和该主通道密封缝33a之间形成该主通道151a。可以理解的是,该边封缝32a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封合连接两层气室膜11a和12a,其中该主通道密封缝33a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并且将两层气室膜11a和12a和两层阀膜21和22分别连接在一起,如图15中所示,例如通过一次热封工艺而形成的上下两侧的该主通道密封缝33a分别将该气室膜11a和该阀膜21热封连接,以及将该气室膜12a和该阀膜22热封连接。

如图10中所示,各个储气单元13a在邻近该主通道151a的位置各自包括两列互相间隔的导气缝34a,其由热封连接该阀膜21和22以及其中一层气室膜11a或12a形成,该阀膜21和22形成的该进气通道23位于两列导气缝34a之间。

参照图15,该阀膜21和22进一步地通过多个连接缝35热封连接至该气室膜11a,这样在该储气室14a中达到预定的气压时,气压作用于该阀膜21和22,并且因为该连接缝35的设置而同时被压向该气室膜11a并最终贴合于该气室膜11a,从而关闭该进气通道23。即该连接缝35热封连接两层阀膜21和22以及一层气室膜11a。另外,如图10中所示,各个连接缝35的形状的设计使得其还进一步地起到防止气体回流的作用,也就是说,当该储气室14a中的气体想要回流时,会被该连接缝35所阻挡而不能轻易地反渗进入该主通道151a。

另外,在热封形成这些平面塑封缝30a时,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形成的该进气通道23可以通过设置耐热阻隔装置而形成,在热封工艺之后,再取出该耐热阻隔装置。在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该充气阀20的该阀膜21和22之间设置有一耐热层24,如图10和图15中所示,例如可以是耐热油墨,其贴附于其中一层阀膜21或22的内表面,这样,在热封形成该主通道密封缝33a时,两层阀膜21和22不会热封连接,从而该进气通道23得以能够与该主通道151a相连通,而不会因热封而将其进入口关闭。

在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该主通道151a由两层气室膜11a和12a形成,其中该耐热层24和该阀膜21和22各自有延伸段进入该主通道151a,其中该平面塑封缝30a还包括对应于该耐热层24的延伸段的位置的一列互相间隔的沿纵向方向排列的接合缝36a。因为该耐热层24的设置,该接合缝36a将两层气室膜11a和12a和两层阀膜21和22分别连接在一起,而两层阀膜21和22没有热封连接,该接合缝36a的设置使得该充气缓冲体10a在充气时,气体进入该主通道151a后,相邻的该阀膜21和22与对应连接的该气室膜11a和12a能够一起膨胀而打开对应的该进气通道23。

该平面塑封缝30a还包括多列呈间断热封的弯折缝37a。该弯折缝37a通过塑封工艺如粘接或热封形成。充气后的该充气缓冲体10a适合于沿着该弯折缝37a弯折,从而使该充气缓冲体10a形成多个侧壁。更具体地,该弯折缝37a将各个储气单元13a分成多个子储气单元131a,该弯折缝37a可以位于该储气单元13a的中部位置,并且两侧分别形成一连通通道132a,这样相邻的该子储气单元131a得以互相连通。可以理解的是,该弯折缝也可以位于该储气单元13a的两侧,而该连通通道132a位于该储气单元13a的中部位置。相应地,可以理解的是,各列该弯折缝37a热封连接两层气室膜11a和12a。

具体地,该充气包装装置1a包括两层或多层充气包装主体,其互相叠合地布置,从而增强整个充气包装装置1a的缓冲性能和保温性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该两层或多层充气包装主体可以是两层充气包装主体,三层充气包装主体或更多层充气包装主体。在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以两层充气包装主体为例,其包括一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一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其互相叠合地并且错位地布置,以增强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周壁的缓冲性能和保温性能。

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可以是单独的充气结构,其通过热封等连接方式连接成整体结构,也可以是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是一体结构。在本发明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以一体结构为例,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由该充气缓冲体10a一体地形成。当然,单独的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形成的整体结构也具有错位叠层式结构,从而能增强整个错位叠层式空气包装的缓冲性能。

在本发明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呈错位叠层地布置。

值得一提的是,该充气阀20设置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或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本发明的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

充气缓冲体10a的每个该储气单元13a分别具有多个弯折缝37a,这样使每个该储气单元13a进一步形成多个对应的子储气单元131a。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储气单元13a的弯折缝37a的位置对应。也就是说,该充气缓冲体10a具有多列互相间隔地设置的弯折缝37a。设置在多个储气单元13a的该弯折缝37a沿着直线排列,但是并不是连续的,从而相邻两列弯折缝37a之间形成一个侧壁,从而使该具有空气缓冲性能的包装盒形成了多个侧壁,这些侧壁包围出一容纳腔100a,以用于容纳该待包装物品。也可以说,充气缓冲体10a具有多列用于弯折的弯折缝37a,其可以排列成互相间隔地设置的节点线,从而沿着这些列弯折缝37a,使充气缓冲体10a形成多个气室侧壁,从而形成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

在本发明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该充气缓冲体10a形成一转折部103a,并且一体地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相连接。该平面塑封缝30a的该分隔缝还包括一转折缝313a。该转折缝313a被设置于该转折部103a。该转折缝313a倾斜地延伸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之间,并且一体地连接于该分隔缝31a。该储气单元13a的该子储气单元131a包括一系列转折单元131aa,以用于形成该转折部103a。

值得一提的是,某些转折单元131aa之间的转折缝313a也可能连接在一起,例如形成v字型,另一些转折缝313a倾斜地延伸,并且相邻的转折缝313a互相平行地排列。

另外,各个该储气单元13a的该弯折缝37a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也就是说,充气缓冲体10a的多列该弯折缝37a的列数可以变化,从而对应的充气缓冲体10a可以具有多个侧壁。从而使该充气包装装置1a形成不同的形状的容纳空间,以形成不同形状和结构的充气包装装置1a。

由图中可见,这些子储气单元131a包括用于形成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的一系列内层储气单元1311a和用于形成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的一系列外层储气单元1312a。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的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的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不重叠地布置。更具体地,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的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之间的内分隔缝311a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的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之间的外分隔缝312a位置不重叠,而是错位地布置。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的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的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部分地叠合而不是完全地叠合,从而形成本发明的该错位结构。

例如在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形成一内前侧壁1a’、一内后侧壁1b’、一内左侧壁1c’、一内右侧壁1d’和一内底侧壁1e’并形成了存放待包装物品的容纳腔100a。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形成一外前侧壁2a’、一外后侧壁2b’、一外左侧壁2c’、一外右侧壁2d’和外底侧壁2e’。这样,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的底侧壁以及四周的侧壁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相应的底侧壁以及四周的侧壁互相叠合地布置,从而形成叠合结构。并且进一步地,以整个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左侧为例,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的该内左侧壁1c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的外左侧壁2c错位地布置,从而在本发明的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左侧形成错位叠层式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内层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102a形成的多个侧壁的结构只作为举例。在实际应用中,针对上述内层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102a,也可以增加或减小侧壁,例如增加顶侧壁或减小其中一个周壁或底壁。更具体地,例如,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包括内层充气底壁以及两个延伸于该内层充气底壁的内层充气侧壁。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相应地也可以包括外层充气底壁以及两个延伸于外层充气底壁的外层充气侧壁。在另外的例子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各自两个互相连接并且错位叠合地布置的充气侧壁,而没有形成明显的底壁。也就是说,两个互相连接并且错位叠合地布置的充气侧壁在底部一体地连接。值得一提的是,在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形成具有该容纳腔100a的内袋,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也形成具有容纳空间的外袋,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延伸进入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形成的该外袋的该容纳空间,从而形成袋中袋结构。当然,本发明在这方面并不受到限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有其他结构,而不是形成完全规则的袋体结构。

在本发明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的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的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错位地布置,以增强本发明的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缓冲性能和保温性能。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的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的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错位地布置,从而在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与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之间形成缓冲空间。这样,施加到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的冲击应力不会直接传递至待包装物品,而是通过该缓冲空间给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提供预定的缓冲效果,然后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进一步地提供缓冲效果,从而有效地分散冲击应力。

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受到冲击应力时,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内的空气会暂时性分配至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然而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的缓冲回复力再使空气返回至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使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回复到初始状态,这样保证了空气不会过于集中于某个特定区域。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和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的叠合布置,增强了其回复性能,从而能更有效地提供缓冲性能。

另外,位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的该内分隔缝311a的位置是不充气结构,缓冲能力保温效果都较弱,而对应于位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的该内分隔缝311a的位置的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的是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形成的充气结构,具有较强缓冲作用和保温效果;类似地,位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的该外分隔缝312a的位置是不充气结构,缓冲能力较弱,而对应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的外分隔缝312a位置的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的是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形成的充气结构,具有较强缓冲作用和保温效果。这样错位叠合的内层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102a使得整个充气包装装置1a各个侧面都提升了缓冲性能和保温效果,而且能保证各个侧面缓冲性能和保温性能基本均匀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发明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每一分隔缝31a由三部分形成,即相邻内层储气单元1311a之间的内分隔缝311a、相邻外层储气单元1312a之间的外分隔缝312a以及该转折缝313a。在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该转折缝313a一体地倾斜地延伸于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之间的内分隔缝311a和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之间的外分隔缝312a之间。

在本发明中,使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与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的顶点位置分别错开,从而使叠合的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与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的厚度得以减小。而且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之间的内分隔缝311a与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的主体相对应,这样,热传导和热辐射传递至该分隔缝31a1时,会被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里面的空气所阻挡而进一步地防止热量的传递。并且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之间的外分隔缝312a与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的主体相对应。这样,热传导和热辐射传递至该外分隔缝312a时,会被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里面的空气所阻挡而进一步地防止热量的传递。

在本发明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以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分别形成三个侧壁为例,该内层储气单元1311a进一步地可以是内层底壁储气单元1311ea以及内层侧壁储气单元1311aa和1311ba。该外层储气单元1312a进一步地可以是外层底壁储气单元1312ea以及外层侧壁储气单元1312aa和1312ba。该内层底壁储气单元1311ea与该外层底壁储气单元1312ea呈错位叠层地排列。该内层侧壁储气单元1311aa与该外层侧壁储气单元1312aa呈错位叠层地排列。该内层侧壁储气单元1311ba与该外层侧壁储气单元1312ba呈错位叠层地排列。从而,整个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呈错位叠层地布置,以增强其缓冲性能和保温性能。

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一体地通过转折部103a连接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以用来包装该包装物品时,能起到对包装物品的定位作用,从而加强缓冲作用。更具体地,当包装物品存储在本发明的包装装置内时并在运输时,整个充气包装装置1a因为受到冲击而晃动时,因为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的拉扯作用,使包装物品不会集中在某个局部位置。具体地,例如,当包装物品欲向右侧角落晃动时,本发明的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的左侧边因为连接于外侧的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上,从而其拉扯作用会使包装物品会回到原来的位置。也就是说,包装物品存储在充气包装装置1a的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中时,会始终倾向于保持在固定位置,并且与外侧的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保持预定距离,而不直接接触,从而施加至外侧的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的应力得以通过密封气室均匀分散,而不会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的密封气室直接传递给包装物品。

另外一方面,因为本发明的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与外侧的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连接固定,这使得本发明的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之间的缓冲空间会有预定量的空气。当充气立体包装体形成的外层充气包装主体受到撞击和冲击时,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之间的缓冲空间和预定量的空气也形成一层气室结构1000a,从而会有助于起到缓冲作用和增强保温作用,并且将包装物品与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的密封气室相隔开,从而防止施加至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的密封气室的冲击力直接传递至包装物品。这样,通过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与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之间的空气缓冲作用,使得设置两层错位式充气包装主体也增强了本发明的充气包装装置1a的缓冲包装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在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内增加了错位的一层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还增加了包装的可靠性。例如,当某一个储气单元13a损坏时,因为本发明的错位叠层式结构,相邻的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和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在损坏的储气单元13a的位置附近还是有单层缓冲结构,从而仍然有充气缓冲作用。

如图11所示,立体塑封缝40a包括分别位于底侧和顶侧的一对横向塑封缝41a,其分别将该充气缓冲体10a的顶侧和底侧进行热封连接。

该立体塑封缝40a还包括一内接缝44a,其被设置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其将侧缓冲单元1314a封合在一起,从而在该侧缓冲单元1314a和该端储气单元1313a提供缓冲空间,这样使得侧部的充气单元也形成叠层式构造,从而具有较强的弹性回复力,从而增强了整个充气包装装置1a的侧部缓冲性能。

更具体地,例如该端接缝41a包括内层前侧壁端接缝411a、内层后侧壁端接缝412a、外层前侧壁端接缝413a以及外层前侧壁端接缝414a。在形成双层结构时,该内层前侧壁端接缝411a和该内层后侧壁端接缝412a是通过一次热封而形成,从而使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形成两个侧壁1c和1d。该外层前侧壁端接缝413a和该外层前侧壁端接缝414a在形成双层结构时通过一次热封而形成,从而使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形成两个侧壁2c和2d。值得一提的是,该内层前侧壁端接缝411a和该内层后侧壁端接缝412a也可以一体地延伸至该内底侧壁1e’,该外层前侧壁端接缝413a和该外层后侧壁端接缝414a也可以一体地延伸至该外底侧壁2e’。

该内接缝44a设置于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的左右两侧的两个内层储气单元1311a之间,从而在左右两侧各自形成充气单元的叠合结构,以增强左右两侧的缓冲性能。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邻近该内接缝44a的该端储气单元1313a也可能形成不充气结构,从而提供缓冲空间,以增强侧部气室的收缩作用。

另外,该立体塑封缝40a进一步包括一端封缝43a,其热封该充气缓冲体10a的两个气室层的首尾两端。在实际制造过程中,该端封缝43a可以通过一次热封而形成。在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中,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通过左右两侧边封缝32a热封在一起,并且热封的位置位于这两层充气包装主体的前或后侧壁上,例如该端封缝43a与左右两侧边封缝32a重合,以用于连接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的前侧壁1a’和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的外前侧壁2a’。

值得一提的是,各个该内层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102a还包括两折叠单元105a分别对应位于充气后的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两个角落处,从而使得在形成的该空气缓冲包装袋的角落处易于折叠,方便立体构型的成形。并且,底壁可以分别和四个周壁大致呈直角地布置,从而在该底壁和四个该周壁之间形成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容纳空间。该折叠单元105a的设置方便了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形成两个侧壁1c’和1d’,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形成两个侧壁2c’和2d’,并且这些侧壁分别和相邻的底壁和前后侧壁之间形成大致直角,从而整个该充气包装装置1a适合于容纳大致方形的待包装物品。

各个折叠单元105a可以在对应的子储气单元131a设置多个排气缝39a来实现,这些排气缝39a减少了对应的子储气单元131a的充气量,从而便于整个折叠单元105a的折叠。而该排气缝39a,例如可以由热封来形成,其形状,尺寸,位置等不受限制,例如可以是多个横向或纵向排列的热封线或热封块。值得一提的是,该折叠单元105a可以凸起于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外部,也可以塞入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内部。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折叠单元105a也可以是不充气单元,而设置连通通道来实现气体的分配。另外,各个该内层和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和102a的子储气单元131a可以具有大小不同直径,从而适应于待包装物品的形状和尺寸。并且,大小不同直径的子储气单元131a可以实现多级缓冲,从而也增强整个充气包装装置1a的缓冲性能。

图12阐释了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该保温包装外箱8a。如图所示,该保温包装外箱8a包括一包装体81a和一保温体82a。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该包装体81a包括一内包装层811a和一外包装层812a,其中该保温体82a被设置于该内包装层811a和该外包装层812a之间。该保温体82a的形状与尺寸与该包装体81a的形状与尺寸相适应。更具体地,该保温包装外箱8a的该包装体81a和该保温体82a形成相互重叠的三层。也就是说,该保温体82a被设置于该包装体81a的该内包装层811a和该外包装层812a之间的所有位置,以使该保温包装外箱8a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该保温体82a被设置于该包装体81a的方式是粘贴,这种连接方式成本低、工艺简单。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这种粘贴的连接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非限制。任何能够将该保温体82a设置于该包装体81a的连接方式都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本发明在这方面不受限制。

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该保温体82a由发泡棉材料制成,其是含有气孔的材料,如聚苯发泡材料、聚氯乙烯发泡保温材料、聚氨酯发泡胶材料等。通常可见的如泡沫塑料、珍珠棉、发泡橡胶、遇水膨胀止水胶、聚硫密封胶等通属于发泡系列产品。如:pef//eva/epdm/橡塑闭孔泡沫塑料、epe珍珠棉、xpe聚乙烯化学交联发泡、ixp电子辐射交联发泡等系列产品。在本发明中,以聚乙烯发泡棉材料为例,又称epe珍珠棉,其由低密度聚乙烯脂经物理发泡产生无数的独立气泡构成聚乙烯发泡棉是非交联闭孔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实施例中,该保温体82a由聚乙烯发泡棉材料制成,以充分利用聚乙烯发泡棉的优点。但这仅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非限制,依据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该保温体82a也可以由其它的保温材料制成。

如图所示,该保温包装外箱8a具有一外箱前壁8a’、一外箱后壁8b’、一外箱左壁8c’、一外箱右壁8d’和一外箱底壁8e’,以分别对应设置于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该外前侧壁2a’、该外后侧壁2b’、该外左侧壁2c’、该外右侧壁2d’和该外底侧壁2e’的外侧。

该保温包装外箱8a具有一保温包装腔800a,其中该保温包装腔800a能够直接被用于容纳被包装物品,也可以被用于容纳该充气包装装置1a。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该保温包装腔800a的尺寸与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外部尺寸相适应,以保证该充气包装装置1a能够被该保温包装外箱8a牢固包装。

如图9所示,该保温包装内胆9a也具有双层结构。具体地,该保温包装内胆9a包括一第一保温层91a和一第二保温层92a。该第一保温层91a和该第二保温层92a相互贴附并经过一系列折叠和封合,以形成具有立体结构的该保温包装内胆9a。该保温包装内胆9a具有一保温包装内腔900a,以用于容纳被包装物并为该被包装物提供保温环境。该保温包装内腔900a具有一开口9000a,以方便对被包装物进行取放。

该第一保温层91a和该第二保温层92a具有不同的保温效果,例如该第一保温层91a能够防止热辐射,该第二保温层92a能够减缓热对流,以使该保温包装内胆9a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根据本发明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该第一保温层91a由聚乙烯发泡棉材料制成,其微孔结构能够减缓空气对流,进而减缓热对流。该第二保温层92a由铝箔或锡箔材料制成,以减缓热辐射,从而进一步加强该保温包装内胆9a的保温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该第一保温层91a和该第二保温层92a也可以由其它的保温材料制成。任何能够保证该保温包装内胆9a的保温效果的材料都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该第二保温层92a被设置于该第一保温层91a的方式是粘贴,这种连接方式成本低、工艺简单。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这种粘贴的连接方式仅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非限制。任何能够将该第二保温层92a设置于该第一保温层91a内侧的连接方式都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本发明在这方面不受限制。

如图所示,具有立体结构的该保温包装内胆9a具有一内胆前壁9a’、一内胆后壁9b’、一内胆左壁9c’、一内胆右壁9d’和一内胆底壁9e’,以分别对应设置于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该内前侧壁1a’、该内后侧壁1b’、该内左侧壁1c’、该内右侧壁1d’和该内底侧壁1e’的内侧。

如上所述,该保温包装装置的该保温包装外箱8、该保温包装内胆9和该充气包装装置1在前侧、后侧、左侧、右侧和底侧均进行重叠,以为被包装物提供多层的保温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对被包装物进行取放,该保温包装装置的顶侧设置有开口。但这并不影响其顶侧形成多层的保温结构。当对被包装物进行包装后并将顶侧的开口进行闭合后,该保温包装装置的顶侧也可以形成多层的保温包装结构。

附图之图13和图14阐释了依据本发明的该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一种应用。该充气包装装置1a被设置于该保温包装箱8a的该保温包装腔800a内。该保温包装内胆9a被设置于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该容纳腔100a内。该保温包装外箱8a、该充气包装装置1a和该保温包装内胆9a的尺寸与形状相适应。如图14所示,该保温包装内胆9a的该第二保温层92a处于该保温包装装置的最内侧,其能够减少热辐射造成的散热,以在最内侧对被包装物进行保温。该第一保温层91a与该第二保温层92a紧密贴附,以在该第二保温层92a的外侧提供减缓热对流的保温效果。该保温包装外箱8a在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外侧提供保温效果。该充气包装装置1a被设置于该保温包装外箱8a与该保温包装内胆9a的该第一保温层91a之间。

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该储气室14a内储有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从而通过降低热传导来增加该保温包装装置的保温效果。虽然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该分隔缝31a所在的位置没有填充空气,但是由于该充气包装装置1a具有错位叠层结构,该分隔缝31a的位置与相应储气室14a的位置相对应。例如,如图14所示,位于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的该分隔缝31a的外侧对应的是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的该储气室14a,从而其保温效果增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能够理解,位于该充气包装装置1a的该外层充气包装主体102a的该分隔缝31a的内层对应的是该内层充气包装主体101a的该储气室14a,从而其保温效果良好。

如上所示,依据本发明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综合利用降低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的方式保障其保温效果。在保证其保温效果的同时,充分减轻了整体重量并充分保障了其缓冲效果,从而更加有利于保障被包装物品的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该保温包装装置的应用可以不限于如图13和图14所示的应用。该包装包装装置的该保温包装内胆9a、该保温包装外箱8a和该充气包装装置1a可以进行其它方式的组合使用。

由于该保温包装内胆9a、该保温包装外箱8a和该充气包装装置1a是通过可分离设置进行设置,其都可以进行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它的装置一起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上述第一个和第二个优选实施例的该保温包装装置的该充气包装装置1和1a、该保温包装内胆9和9a、该保温包装外箱8和8a都仅仅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而非限制。依据本发明的保温包装装置的充气包装装置的形状和构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相应的,其保温包装外箱和保温包装内胆的形状和构造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三者的尺寸与形状相适应。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保温包装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0:设置一待包装物于一保温包装内胆的一保温包装内腔;

s20:设置该保温包装内胆于一充气包装装置的一容纳腔;

s30:设置该充气包装装置于一保温包装外箱的一保温包装腔。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三个步骤s10、s20和s30没有先后的顺序的区分。步骤s10、s20和s30中该保温包装内胆、该充气包装装置和该保温包装外箱可以具有上述的结构或者其可替换实施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依据本发明,也可以直接将被包装物设置于一充气包装装置并于该充气包装装置的外侧设置该保温包装外箱。

依据本发明,也可以直接将被包装物设置于一充气包装装置并于该充气包装装置的外侧设置保温包装内胆。然后还可以在该保温包装内胆外侧设置保温包装外箱。

根据需要也可以直接将待包装物直接设置于一保温包装外箱的一保温包装腔。

可替换的,本发明所提供的保温包装方法还可以只包括以下步骤:

s10:设置一待包装物于一保温包装内胆的一保温包装内腔;和

s20:设置该保温包装内胆于一充气包装装置的一容纳腔。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发明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