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制砂反离析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8617阅读:7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机制砂反离析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制砂反离析器,属于机制砂储仓防离析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普通混凝土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搅拌而得的人造石材,它已然成为土木工程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一种建筑材料。作为混凝土中重要组分的集料是混凝土工作性、强度和经济性的重要保证。现在的建筑用砂主要分为两大类,天然砂和机制砂。天然砂由自然条件作用(主要是岩石风化)而形成的,粒径在4.75mm以下的岩石颗粒。机制砂是指由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但不包括软质岩、风化岩的颗粒。

近年,随着天然砂资源的迅速减少,天然砂开采成本越来越高,有的地区天然砂已枯竭或接近枯竭,为了保持自然景观、保护江堤河坝、保护生态平衡,很多地区已规定严禁开采。受限于这些原因,机制砂越来越受市场欢迎,市场份额也越来越高。另外,较之传统的天然沙,机制砂材质均一、质量可靠,且有更好的粒形和合理的级配。在不能使用天然沙的高层建筑和其他重点工程领域,机制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工程实践也已充分证明,天然沙的数量和质量远远满足不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建设的需要,为此,只有推广机制砂,才能缓解这一突出矛盾。

当前,机制砂仓主要结构为垂直下落在仓内,由于成品砂仓内部落差较大,以及不同颗粒砂各自比重不同,自由下落时的速率不同,在存储堆积过程中,当砂自然形成锥状体,细砂随椎体自然往上堆积而粗颗粒则从椎体四周自然往下滑落,破坏了机制砂的级配状态,导致离析现象。离析现象是生产企业必然遇到和无法回避的问题。一般地,细粉物料的自然休止角明显大于颗粒物料,并且在相同材质的条件下两种物料粒径相差越大越容易发生。机制砂的离析必然会影响混凝土生产,造成混凝土状态的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设计一种反离析器,可以方便、高效地把生产出来的机制砂输送到储料仓并且避免了卸料过程中的离析现象。本设计克服了机制砂卸料过程中产生的离析现象,具有效率高、操作简单、造价低廉等优点,可以方便、高效地应用在商品混凝土拌合站中的机制砂生产线中。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制砂反离析器,该反离析器上下开口,包括侧壁、中轴以及均匀设置于侧壁外表面的分流支架,所述中轴设置在反离析器内部中轴线上,并且通过连接件连接侧壁内表面保持固定,分流支架一端连接侧壁外表面,另一端延伸至地面,并且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此外,中轴上还设置有若干个倒v形的缓冲件,侧壁表面还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砂漏孔。

所述反离析器为上下开口的倒棱台形状。

所述分流支架的数量为3个,倾斜角度为10-80度,其作用一方面是用来支撑反离析器,另一方面还能将从砂漏孔漏出的机制砂输送至地面。

所述分流支架与侧壁外表面的连接点,位于侧壁上1/3处至下1/3处。

所述分流支架(3)位于砂漏孔(5)的正下方。

所述反离析器下开口距离地面的高度为0.5-1.5m,留有铲车工作的净空。

所述缓冲件沿中轴自上而下分布,且位置较上的倾斜角度小于位置较下的倾斜角度。

所述砂漏孔的孔径和数量,以及缓冲件的倾斜角度均可按需求定制。

技术原理:本发明通过设置的缓冲件对下落的机制砂进行缓冲,下落的机制砂进而经由侧壁砂漏孔落至地面。另外,设置的分流支架可以对位置较高的机制砂进行分流。

技术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解决了机制砂输送、储仓过程中的离析现象,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多功能、高效率、成本低廉、加工方便等优点,可以方便、高效地应用在机制砂生产输送中,具有很好市场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机制砂反离析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机制砂反离析器的结构示意图及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所描述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机制砂反离析器,见附图1,该反离析器上下开口,包括侧壁1、中轴2以及均匀设置于侧壁1外表面的分流支架3,所述中轴2设置在反离析器内部中轴线上,并且通过连接件连接侧壁1内表面保持固定,分流支架3一端连接侧壁1外表面,另一端延伸至地面,并且具有一定的倾斜角度;此外,中轴2上还设置有若干个倒v形的缓冲件4,侧壁1表面还均匀设置有若干个砂漏孔5。

该反离析器为上下开口的倒棱台形状。

分流支架3的数量为3个,倾斜角度为10-80度,并且位于砂漏孔5的正下方,其作用一方面是用来支撑反离析器,另一方面还能将从砂漏孔漏出的机制砂输送至地面。

分流支架3与侧壁1外表面的连接点,位于侧壁1上1/3处至下1/3处。

反离析器下开口距离地面的高度为0.5-1.5m,留有铲车工作的净空。

缓冲件4沿中轴2自上而下分布,且位置较上的倾斜角度小于位置较下的倾斜角度。

砂漏孔的孔径和数量,以及缓冲件的倾斜角度均可按需求定制。

本发明的反离析器具体工作过程:(见附图2,其中:运输小车6、剪力墙7、地面8、计量称9和砂传送带10)

机制砂通过运输小车6运输至反离析器正上方后开始卸料。机制砂下料后先经由不同倾斜角度的缓冲件4缓冲下落至地面;当机制砂储备越来越多,当料堆高于反离析器底部时,机制砂开始在反离析器内部储存,储存在内部的机制砂开始经由侧壁上面的砂漏孔5往外堆积;机制砂进一步增多,当机制砂堆高于侧壁上面分流支架3位置时,机制砂开始经由分流支架3下滑至地面。最后再由计量称9称量,砂传送带10运输。

实施例2:

实施时间为2017年5月1日,地点为天水华建工程新材料有限公司。旨在把厂内生产、输送的机制砂卸料至机制砂仓而不出现离析现象,以备混凝土生产而用。对比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把整套本发明设备安装于1#机制砂仓,与未安装该设备的2#仓进行比对;

2、将厂内生产、输送的机制砂通过该设备储仓;

3、应用两个仓的机制砂分别生产混凝土。

通过为期一周的比对试验发现:使用1#仓机制砂生产混凝土时,混凝土状态较稳定,减水剂掺量变化在±0.05%范围内;相对而言,使用2#仓机制砂生产时,混凝土状态变化较大,生产控制难度明显加大。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己,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己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