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回收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1530阅读:732来源:国知局
垃圾回收利用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垃圾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具不完全统计,我国人均日产生活垃圾量为1.0~1.2kg,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的巨大产生量对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垃圾山,即使社会公共服务中包含垃圾处理这项,但依然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垃圾量。

目前,公开号为CN106216349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垃圾再生处理系统,它包括垃圾回收站,所述垃圾回收站中的垃圾通过输送机构输送到混合机,结果混合机混合后的垃圾进入到分离机中,分离机设置有三个输出口依次输送到一号粉碎机、二号粉碎机和三号粉碎机,一号粉碎机粉碎后的垃圾结果一号压实机压实后进入一号回收桶,二号粉碎机粉碎后的垃圾结果二号压实机压实后进入二号回收桶,三号粉碎机粉碎后的垃圾结果三号压实机压实后进入三号回收桶。

这种垃圾再生处理系统,垃圾依次经过输送、混合、分离、粉碎以及压实后进行回收利用,虽然在分离机上设置有三个输出口,通过合理的分开输送,对不同种类的垃圾分开处理,提高垃圾处理的质量,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垃圾从输送机构上往混合机方向运输的过程中,垃圾成堆进入输送机构,并且部分垃圾粘黏性比较强,后期的分离工作困难,因此,需要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垃圾回收利用系统,其具有操控方便快捷、垃圾分解均匀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垃圾回收利用系统,包括卸料台、安装在卸料台底部的输送装置以及开设在卸料台上便于垃圾通往的下料槽,所述下料槽至少开设有两个,所述下料槽的开口上设有可拆卸设置的下料栅格,所述下料栅格包括横竖交错分布的下料板,所述卸料台入料口沿边设有导料组件,所述导料组件包括板架和调节板,所述板架和调节板围成的入料口底部面积小于卸料台的入料口面积。

如此设置,在垃圾成堆进入下料槽后,在下料栅格的作用下能起到很有效的分离作用,使混合在一起的垃圾进行有效的分解,从而部分被密封在夹合缝隙中的液体垃圾得到释放,使垃圾在下料槽的内壁上分散开后落至输送装置上,方便后面的混合处理,从而大大的提高垃圾处理效果,同时,板架和调节板围成的入料口底部面积小于卸料台的入料口面积,这样的结构使得不小心掉落在外部的垃圾能从下料槽多出的部分重新掉入下料槽,使得垃圾处理的质量更优化。

进一步设置:所述下料板卡入下料槽内与下料槽的内壁贴合设置。

如此设置,具有一定的导流作用,一方面有效的提高垃圾在下料槽内分解后的稳定性,另外,能有效的提高垃圾在下料槽内分解的均匀性。

进一步设置:所述下料板在下料槽内的宽度与下料槽的深度比为1:3~2:3之间。

如此设置,合理的尺寸设计,有效的减少材料的使用量,从而有效的节约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设置:所述下料槽的内腔呈倒锥形状,内壁与水平面形成倾斜角度a,所述倾斜角度a为30°到75°。

如此设置,腔室呈倒锥形状的设置,使固液混合的垃圾在进入下料槽后,撞击下料槽的内壁后,固液状态的垃圾进行有效的分解,使液体能够快速的排出,合理的角度设计,能有效的提高液太的垃圾在下料槽腔室内的流动速度,从而有效的提高加工效率。

进一步设置:所述下料槽设有三个且等距排布设置。

如此设置,有效的提高了装置使用材料的利用率,使处理效益最大化。

进一步设置:所述下料栅格安装成型时下料板的板面与地面垂直,所述下料栅格的上端面上设有耐磨层,所述耐磨层采用POM材料制作。

如此设置,与地面垂直设置的下料板,实现对部分紧密结合的固态垃圾进行很好的分解作用,设计结构简单,方便生产制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对垃圾的分解能力强,整体工作处理质量高;

2、保护结构稳定,防撞击能力强,整体使用寿命长;

3、整体结构简单,方便生产制造,并且使用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在图1中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例在图2中沿A-A切线截下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在图3中B区域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中控制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在图5中沿控制器轴心线截下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例在图6中C区域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在图1中的左视图;

图9是实施例在图8中D区域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1、卸料台;102、导料组件;103、输送装置;1、下料槽;2、下料栅格;21、下料板;22、耐磨层;3、保护层;31、加固块;32、固定件;4、防渗透层;5、板架;6、调节板;61、导料机构;611、导6料板;612、导料片;613、安装板;7、控制器;71、调节电机;72、调节安装座;73、调节杆套;74、调节推杆;741、第一杆体;742、第二杆体;743、第三杆体;75、防尘套;8、固定轴承;9、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垃圾回收利用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卸料台101、安装在卸料台101入料口沿边的导料组件102以及安装在卸料台101底部将垃圾输送至混合机的输送装置103,并且卸料台101的下料出口处在输送装置103的输送带的正上方。

结合图2所示,卸料台101包括了便于垃圾疏通的下料槽1和安装在下料槽1沿口的下料栅格2,下料栅格2和下料槽1可拆卸连接,下料栅格2有若干个横竖交错分布的下料板21组成,并且在下料栅格2安装成型时下料板21的板面与地面垂直(结合图3和4所示);在下料栅格2的上端面上设有耐磨层22,所述耐磨层22采用POM材料制作,一般的通过与下料槽1的抵接处开设凹槽(图中未示出),通过凹槽卡在下料槽1的上端面上,下料槽1在其端面上设有凸条;一般的,在一个卸料台101上至少设有两个下料槽1,通常设置三个下料槽1,这个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为了下料板21更好的导流工作,将下料板21卡入下料槽1内与下料槽1的内壁贴合设置;一方面有效的提高垃圾在下料槽1内分解后的稳定性,另外,能有效的提高垃圾在下料槽1内分解的均匀性。

更具体的,下料板21在下料槽1内的宽度与下料槽1的深度比为1:3~2:3之间,同时,将下料槽1的内腔呈倒锥形状,内壁与水平面形成倾斜角度a,所述倾斜角度a为30°到75°,优选的为45°,在这个角度设置下,使固液混合的垃圾在进入下料槽1后,撞击下料槽1的内壁后,固液状态的垃圾进行有效的分解,使液体能够快速的排出,合理的角度设计,能有效的提高液太的垃圾在下料槽1腔室内的流动速度,从而有效的提高加工效率。

在所述下料槽1的内壁上还包括由若干加固块31拼接而成的保护层3,加固块31与下料槽1的内壁可拆卸连接;通常相邻的加固块31抵触面上分别设有相适配的凸块与凹槽(图中未示出),凸块卡入凹槽内与凹槽的内壁贴合设置,使相邻的加固块31卡接的紧密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加固块31通过固定件32与下料槽1的内壁固定连接,固定件32贯穿加固块31与下料槽1的内壁螺纹连接,在实际施工制造中,通常采用固定螺栓对其进行固定,并且在固定螺栓表面涂有防腐层。

另外,在下料槽1的内壁上还设有防渗透层4,防渗透层4位于保护层3和内壁之间,一般的防渗层具有两层,分为外防渗层和内防渗层,通常采用混凝土浇筑形成内防渗层,外防渗层采用PVC材料制作形成,能起到有效的隔离作用,对下料槽1的内壁起到很好的保护,从而提高下料台的使用寿命。

结合图5所示,导料组件102设置在下料台的沿边可以调节下料槽1入料开口的大小,导料组件102包括了板架5、调节板6以及安装在板架5上与调节板6固定连接并控制调节板6动作的控制器7,板架5和调节板6围成的入料口底部面积小于卸料台101的入料口面积,这样的结构使得不小心掉落在外部的垃圾能从下料槽1多出的部分重新掉入下料槽1,使得垃圾处理的质量更优化;具体的,控制器7的两端分别与调节板6以及调节板6相对正面的板架5内壁固定连接,控制器7包括了调节电机71、调节安装座72、调节杆套73、调节推杆74以及防尘套75,防尘套75固定安装在调节杆套73延伸端且与调节推杆74固定连接,调节推杆74插设于调节杆套73内并且延伸端与调节板6铰接设置;一般的,在一个下料沟上设置也有两个控制器7,并且将调节板6分为三等分的分界处。

结合图8和9所示,在调节板6的上端面上还加设了导料机构61,导料机构61包括导料板611、导料片612以及将导料片612固定安装在导料板611上的安装板613,安装板613通过固定螺栓与导料板611固定连接,固定螺栓在安装的过程中依次穿过安装板613、导料片612以及导料板611,固定螺栓设有若干个,所有的固定螺栓均匀的安装排布在导料机构61上并且在一条直线上。

更具体的,结合图6和7所示,在板架5上方两平行设置的安装杆(图中未示出)形成用于安装调节拉杆上的调节安装座72的卡位,调节安装座72安装在卡座内且铰接设置,实现调节安装座72在卡座内沿安装杆的连接部可以转动的效果;其次,调节推杆74包括第一杆体741、第二杆体742以及第三杆体743,防尘套75的一端套装在调节杆套73的延伸端,另一端与活动在调节杆套73中的第二杆体742固定连接;第一杆体741与第二杆体742套接设置,且之间设有内螺纹和外螺纹形成螺纹伸缩杆体,内螺纹可以设置在第一杆体741或第二杆体742上,在实际生产中,内螺纹优选设置在第二杆体742上。

在第一杆体741的外壁上还固定套设了至少两个固定轴承8,在调节安装座72和调节杆套73内均设有固定轴承8,并且安装在调节杆套73内的固定轴承8与调节杆套73成卡接设置;另外第二杆体742在调节杆套73外的部分与第三杆体743连接,第三杆体743的一端与第二杆体742铰接,另一端与调节板6固定连接。

于此,在调节板6上相对应位置设有连接座9,第三杆体743与连接座9铰接设置;第二杆体742在调节杆套73内的部分螺纹连接与第一杆体741内,并且第一杆体741和第二杆体742均嵌设在调节杆套73内,调节电机71固定在调节安装座72的尾部,传动轴插设在调节安装座72内与第二杆体742的端部通过从动齿轮组件(图中未示出)传动连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