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定量分拨取茶的茶叶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1257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定量分拨取茶的茶叶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定量分拨取茶的茶叶罐。



背景技术:

喝茶是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茶叶在各个家庭中都非常普遍,相应的茶叶罐也成为了必备的生活用品,然而传统的茶叶罐存在着一些缺陷:(1)现有茶叶罐没有可以定量出茶的装置,茶叶抓取的量不容易控制,取茶量偏多或偏少会造成茶水偏浓或偏淡,降低喝茶的品质,人多时更加难以控制茶叶分配及浓淡的调整;

(2)现有取茶方式一般用手抓取或用茶匙舀取,用手抓取不够卫生且容易污染茶罐内剩余茶叶,而茶匙需要另外放置且茶匙舀取茶叶时容易造成茶叶散落;

(3)取茶时通常需要同时打开外盖及内盖,取茶时茶叶暴露在外容易受尘,也不利于防潮。

因此,我们急需设计一种自动定量分拨取茶的茶叶罐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自动定量分拨取茶的茶叶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定量分拨取茶的茶叶罐,包括罐体,所述罐体的内腔安装有分隔板,分隔板的一端焊接在罐体的内侧壁上,分隔板的另一端与放料管的一侧侧壁焊接连接,放料管的另一侧通过支撑板焊接在罐体的内腔侧壁上,罐体的内腔底部焊接有底板,底板上开有第一出料孔,底板的圆形处镶嵌有轴承,轴承上安装有转动轴,转动轴上安装有旋转盘,旋转盘位于底板与放料管之间,旋转盘上开有第二出料孔,转动轴远离底板的一端焊接有长方体卡块,罐体上设有罐盖,罐盖的内腔顶部焊接有凸块,凸块的中部开有长方形卡槽。

优选的,所述底板呈圆形,底板的直径等于罐体的直径,且罐体的底部开有与第一出料孔相配合的圆孔。

优选的,所述旋转盘的上侧侧壁到放料管的底端的距离为2-3mm,旋转盘的下侧侧壁到底板的上侧侧壁的距离为2-3mm。

优选的,所述分隔板与地面的夹角为30度-45度,且分隔板采用不锈钢钢板。

优选的,所述放料管、第一出料孔和第二出料孔的直径相等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该自动定量分拨取茶的茶叶罐其上设置了由旋转盘、转动轴和底板等部件构成的茶叶定量取出机构,该机构的加入实现了对茶叶的定量取出,在取出茶叶时不需要打开茶叶罐的罐盖,防止茶叶受潮,该自动定量分拨取茶的茶叶罐其结构简单,设计巧妙,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定量取出,防止茶叶受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自动定量分拨取茶的茶叶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自动定量分拨取茶的茶叶罐的罐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自动定量分拨取茶的茶叶罐的罐盖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自动定量分拨取茶的茶叶罐的旋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自动定量分拨取茶的茶叶罐的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罐盖、2转动轴、3分隔板、4旋转盘、5第二出料孔、6第一出料孔、7底板、8支撑板、9放料管、10罐体、11长方体卡块、12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5,一种自动定量分拨取茶的茶叶罐,包括罐体10,罐体10的内腔安装有分隔板3,分隔板3的一端焊接在罐体10的内侧壁上,分隔板3的另一端与放料管9的一侧侧壁焊接连接,放料管9的另一侧通过支撑板8焊接在罐体10的内腔侧壁上,罐体10的内腔底部焊接有底板7,底板7上开有第一出料孔6,底板7的圆形处镶嵌有轴承,轴承上安装有转动轴2,转动轴2上安装有旋转盘4,旋转盘4位于底板7与放料管9之间,旋转盘4上开有第二出料孔5,转动轴2远离底板7的一端焊接有长方体卡块11,罐体10上设有罐盖1,罐盖1的内腔顶部焊接有凸块12,凸块12的中部开有长方形卡槽,底板7呈圆形,底板7的直径等于罐体10的直径,且罐体10的底部开有与第一出料孔6相配合的圆孔,旋转盘4的上侧侧壁到放料管9的底端的距离为2-3mm,旋转盘4的下侧侧壁到底板7的上侧侧壁的距离为2-3mm,分隔板3与地面的夹角为30度-45度,且分隔板3采用不锈钢钢板,放料管9、第一出料孔6和第二出料孔5的直径相等。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茶叶放置到罐体10内,然后盖好罐盖1,将长方体卡块11卡到开于凸块12上的卡槽内即可。

当需要取出茶叶时,只需要拧动罐盖1,罐盖1的转动使得转动轴2转动,转动轴2的转动会使得旋转盘4转动,当开于旋转盘4上的第二出料孔5旋转至放料管9的正下方时,茶叶会落入到第二出料孔5内,旋转盘4继续转动,当开于旋转盘4上的第二出料孔5旋转至第一出料孔6的正上方时,茶叶便会从第二出料孔5落入到第一出料孔6,进而茶叶被取出。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