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血管自动落管、输送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0139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采血管自动落管、输送管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采血管的进取管装置。



背景技术:

血液检测是医疗诊断疾病的常规手段,用真空采血管采集血液作为化验样品,是最常见的方式,真空采血管已经是医院必备的且大量使用的医用器械了,每年的消耗量超过60 亿支,真空采血管的大量应用使采血方式更加可靠,同时也为医务人员的采血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然而,为了应对多名患者,在试管上需要粘贴印有患者信息、检查项目等的标签,使得大量的采血管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转移、分配、标识、管理,成为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而这些工作过去都是靠人力对成箱的真空采血管拆分,并贴上标签,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下,尤其是在就医高峰期,要进行血液检测的患者非常多,容易造成工作上的失误,出现试管标本差错而引起医疗纠纷。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有人研究出了应用于血液检测中的传送设备及试管贴标签的设备,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4536346,公开了一种应用于血液检测中的传送设备,包括带传送机构、采血平台、验血平台及试管架,试管置于试管架中,通过带传送机构将其运送到验血平台,之后人工取出试管,再将空的试管架放回,并通过带传送机构运回到采血平台。然而,其仅具备试管传送功能,并不能集试管存储、贴标签、回收功能等一体化、自动化。

本发明人对上述问题也进行了相关研究,设计出了真空采血管取管、进管、打印、贴标一体机,并取得了CN205708750U采血管自动进取管装置、CN205707689U采血管标签竖直打印粘贴装置等专利,将取管装置、进管装置、标签打印粘贴装置设为一体,免去了人工作业,实现机械自动化贴标,大大提高了采血效率,并且体积小,传送距离短,使用灵活方便,工作效率高,便于采血信息智能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其工作过程是,首先通过自动取管装置将采血管从包装托盘上取下,使采血管被夹持在两片取管片之间并有序排列在取管片的夹持空间内;自动进管装置按顺序选择采血管,并将其传送至打印粘贴装置中,打印标签并自动粘贴于采血管上,自动化程度高。

其自动取管装置包括支撑板、位于支撑板上的多片取管片,每两片取管片之间形成夹持采血管的夹持空间,取管片的出口处设有防止采血管移动过度的挡板。采血管通过自动取管装置从包装托盘上取下,由取管片的进口进入取管片的夹持空间内,采血管被夹持在两片取管片之间并有序排列在取管片的夹持空间内,采血管通过其瓶盖支撑于取管片的上沿;由于取管片的上沿与水平面具有一定夹角,使采血管依靠重力自动滑到取管片出口与挡板之间,方便进入自动进管装置进行后续加工。自动进管装置包括夹紧传送装置、驱动夹紧传送装置夹紧采血管的驱动装置I以及驱动夹紧传送装置传送采血管的驱动装置Ⅱ,采血管从自动取管装置进入自动进管装置的夹槽之间,驱动装置I驱动夹紧传送板和推板前进,夹紧传送板将采血管夹紧,驱动装置II驱动夹紧传送板前行一个采血管位置,采血管落下进入下一工序的打印粘贴装置中。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中需要在支撑板与夹紧传送板之间设置防止采血管乱动的固定板,并在固定板上设置多个与采血管形状相匹配的固定位,用于固定采血管,防止其乱动,否则容易发生采血管卡滞等现象,因此作业时间长,且结构较复杂,效率也较低,尚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故障率低的采血管自动落管、输送管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采血管自动落管、输送管装置,包括底板、支撑板、设置于支撑板上的取管装置,取管装置包括固定在支撑板一端的若干片取管片,每两片取管片之间形成夹持采血管的夹持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设置有推管装置,推管装置与取管片之间设置有采血管保持装置,采血管保持装置与取管片之间的支撑板上设有竖向通孔,支撑板下部设有采血管输送装置。

采血管通过自动取管装置从包装托盘上取下,由取管片的进口进入两片取管片之间形成的夹持槽内,采血管通过其瓶盖支撑于取管片的上沿,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夹持槽向取管片出口方向滑落,第一根采血管被采血管保持装置限制在取管片出口处,使得每个夹持槽内的多个采血管顺序排列,方便后续加工。

在上述的采血管自动落管、输送管装置中,所述的采血管保持装置包括支架和挡块,挡块的中部铰接于支架的上端,挡块的数量与所述夹持槽的数量相同,且挡块与夹持槽一一对应;支架上远离取管片的一侧设有弹簧座,弹簧座与挡块的下部之间设有弹簧,使得挡块呈倾斜状态,挡块的上部抵靠在弹簧座的上端、下部将采血管顶在夹持槽内;挡块呈竖直状态时,挡块与取管片之间的间隙可容采血管落下。

顺序排列在每个夹持槽内的采血管中的第一根采血管被挡块阻挡在取管片出口处,推管装置推动挡块上端使之转动呈竖直状态时,采血管由挡块与取管片之间的间隙下落,进入支撑板上设置的竖向通孔中。

在上述的采血管自动落管、输送管装置中,所述的推管装置包括:

下推板,与挡块的上端相应,

上推板,高于挡块的上端并与夹持槽中的第二根采血管的上端相应,

纵向驱动装置,驱动上推板和下推板纵向移动,

横向驱动装置,驱动上推板和下推板横向移动。

纵向驱动装置驱动上推板和下推板纵向移动时,下推板与挡块的上端相接触,推动挡块转动使之呈竖直状态,采血管由挡块与取管片之间的间隙下落,进入支撑板上设置的竖向通孔中;同时上推板与夹持槽内的第二根采血管相接触,阻止第二根及其以后的采血管向取管片出口方向滑落,避免干涉第一根采血管下落,且保证每一次动作只让一根采血管进入下一工序。

而横向驱动装置则驱动上推板和下推板作横向间歇移动,依次对每个夹持槽内的采血管实施取管作业。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采血管自动落管、输送管装置中,所述的纵向驱动装置包括:

第一电机,连接于电机座上,电机座连接于底板上,

螺杆,一端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相连,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电机座上,

导柱,连接于电机座上,

活动块,中部设有与螺杆相适配的螺纹孔,两侧设有与导柱相适配的导向孔,由第一电机驱动可沿导柱滑动,

纵向导轨,固定在支撑板的另一端,

纵向滑座,通过第一连接板与活动块相连,由活动块带动可沿纵向导轨滑动;

所述的横向驱动装置包括:

第二电机,连接于纵向滑座的一端,

第一主动带轮,与第二电机的输出轴相连,

第一从动带轮,转动连接于纵向滑座的另一端,

第一横向导轨,固定在第一主动带轮与第一从动带轮之间的纵向滑座上,

第一横向滑座,可沿第一横向导轨滑动,

第一同步带,一端与第一横向滑座连接,然后依次绕过第一主动带轮、第一从动带轮再与第一横向滑座连接;

上推板、下推板通过第二连接板与第一横向滑座相连。

在上述的采血管自动落管、输送管装置中,所述的采血管输送装置包括:

下支撑板,通过第二立柱固连于底板上,

第三电机,连接于下支撑板的一端,

第二主动带轮,与第三电机的输出轴相连,

第二从动带轮,转动连接于下支撑板的另一端,

第二横向导轨,固定在第二主动带轮与第二从动带轮之间的下支撑板上,

第二横向滑座,可沿第二横向导轨滑动,

第二同步带,一端与第二横向滑座连接,然后依次绕过第二主动带轮、第二从动带轮再与第二横向滑座连接;

拨块,与第二横向滑座相连,位于竖向通孔的正下方,

竖向通孔的宽度大于采血管管身的直径,小于采血管瓶盖的直径;竖向通孔的长度大于取管装置中位于最外侧的两片取管片之间的距离;支撑板的一端设有与竖向通孔相通的落管孔,落管孔的直径大于采血管瓶盖的直径,可容采血管穿过。

由于竖向通孔的宽度大于采血管管身的直径,小于采血管瓶盖的直径,由上一工序进入支撑板上设置的竖向通孔中的采血管便悬挂在竖向通孔上;第三电机驱动第二同步带转动,带动第二横向滑座及拨块沿第二横向导轨滑动,拨块驱使采血管沿竖向通孔的长度方向在竖向通孔中滑动,到达竖向通孔的端部时,进入与竖向通孔相通的落管孔中,由落管孔进入下一工序的打印粘贴装置中。根据实际需要,可灵活地调整竖向通孔和落管孔的直径等,实际生产中更容易掌控竖向通孔、落管孔与采血管管径之间的关系。该连接方式还具有装配简单,使零部件加工更容易,成本更低的优点。

在上述的采血管自动落管、输送管装置中,所述取管片上、与夹持槽中第一根采血管的上端相应的位置设有位置低于取管片上沿的承载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夹持槽中第一根采血管的位置低于第二根采血管的位置,使得第一根采血管与第二根采血管保持适当的高度差,当纵向驱动装置驱动上推板和下推板纵向移动时,方便上推板与夹持槽内的第二根采血管相接触,阻止第二根及其以后的采血管向取管片出口方向滑落,能够避免与第一根采血管相干涉。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采血管自动落管、输送管装置中,所述承载面与取管片上沿相平行。

进一步地,在上述的采血管自动落管、输送管装置中,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承载面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大于取管片上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可以使采血管更方便地向下滑动。

在上述的采血管自动落管、输送管装置中,所述下推板的前端设有滚轮;以减轻下推板与挡块接触时的磨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血管自动落管、输送管装置,通过自动取管装置将采血管从包装托盘上取下,并利用取管装置中彼此相邻的取管片之间形成的夹持槽贮存采血管,第一根采血管被采血管保持装置限制在取管片出口处,使得每个夹持槽内的多个采血管顺序排列,取管片上、与夹持槽中第一根采血管的上端相应的位置设置的承载面低于取管片上沿,使得第一根采血管与第二根采血管保持了适当的高度差,当纵向驱动装置驱动上推板和下推板纵向移动时,方便上推板与夹持槽内的第二根采血管相接触,阻止第二根及其以后的采血管向取管片出口方向滑落,能够避免与第一根采血管相干涉,且保证每一次动作只让一根采血管进入支撑板上设置的竖向通孔中,采血管输送装置将采血管输送进入下一工序的打印粘贴装置中;而横向驱动装置则驱动上推板和下推板作横向间歇移动,依次对每个夹持槽内的采血管实施取管作业;整个作业过程流程短,工作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将取管装置和落管、输送管装置设为一体,实现了采血管取管、落管、输送管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采血效率,并且体积小,传送距离短,使用灵活方便,工作效率高,为后续采血管的转移、分配、标识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减轻了操作者的繁琐劳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后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后侧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后侧的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前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前侧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前侧的又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夹持槽内的第一根采血管被采血管保持装置限制在取管片出口处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夹持槽内的第一根采血管下落进入竖向通孔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连接板,2纵向滑座,3纵向导轨,4第二电机,5第一主动带轮,6第二连接板,7下推板,8上推板,9弹簧座,10挡块,11承载面,12夹持槽,13取管片,14支架,15支撑板,16竖向通孔,17落管孔,18第二从动带轮,19下支撑板,20第一从动带轮,21底板,22第二立柱,23第一立柱,24活动块,25电机座,26第三电机,27第二主动带轮,28第一同步带,29第一横向导轨,30螺杆,31导柱,32第一电机,33拨块,34第一横向滑座,35第二横向滑座,36第二横向导轨,37第二同步带,38滚轮,39第一根采血管,40第二根采血管,41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8,一种采血管自动落管、输送管装置,包括控制系统,底板21上通过第一立柱23连接有支撑板15,取管装置设置于支撑板15上,取管装置包括固定在支撑板15一端的若干片取管片13,每两片取管片13之间形成夹持采血管的夹持槽12,本实施例的取管片13为11片,彼此相邻的两片取管片13之间形成的夹持槽12共10个,与目前市售的包装好的采血管的列数相同;在实际使用中,取管片13可直接固定在支撑板15上;也可将若干片取管片13先制作形成总成,再将其固定在支撑板15上。所述支撑板15的另一端设置有推管装置,推管装置与取管片13之间设置有采血管保持装置,采血管保持装置与取管片13之间的支撑板15上设有竖向通孔16,支撑板15下部设有采血管输送装置。

本实施例中,上述的采血管保持装置包括支架14和挡块10,挡块10的中部铰接于支架14的上端,挡块10的数量与所述夹持槽12的数量相同,且挡块10与夹持槽12一一对应;支架14上远离取管片13的一侧设有弹簧座9,弹簧座9与挡块10的下部之间设有压缩弹簧41,使得挡块10呈倾斜状态,挡块10的上部抵靠在弹簧座9的上端、下部将采血管顶在夹持槽12内;挡块10呈竖直状态时,挡块10与取管片13之间的间隙可容采血管落下。

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推管装置包括:

下推板7,与挡块10的上端相应,下推板7的前端设有滚轮38,

上推板8,高于挡块10的上端并与夹持槽12中的第二根采血管40的上端相应,

纵向驱动装置,驱动上推板8和下推板7纵向移动,

横向驱动装置,驱动上推板8和下推板7横向移动。

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纵向驱动装置包括:

电机座25,呈U形,底部连接于底板21上,第一电机32连接于电机座25的一个侧边上,

螺杆30,一端与第一电机的输出轴相连,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电机座25的另一个侧边上,

导柱31,连接于电机座25的两个侧边之间,

活动块24,中部设有与螺杆30相适配的螺纹孔,两侧设有与导柱31相适配的导向孔,由第一电机32驱动可沿导柱31滑动,

纵向导轨3,固定在支撑板15的另一端,

纵向滑座2,通过第一连接板1与活动块24相连,由活动块24带动可沿纵向导轨3滑动;为了不使第一连接板1与支撑板15相干涉,可以在支撑板15上与第一连接板1相应的位置设置缺口;

所述的横向驱动装置包括:

第二电机4,连接于纵向滑座2的一端,

第一主动带轮5,与第二电机4的输出轴相连,

第一从动带轮20,转动连接于纵向滑座2的另一端,

第一横向导轨29,固定在第一主动带轮5与第一从动带轮20之间的纵向滑座2上,

第一横向滑座34,可沿第一横向导轨29滑动,

第一同步带28,一端与第一横向滑座34连接,然后依次绕过第一主动带轮5、第一从动带轮20再与第一横向滑座34连接;

上推板8、下推板7通过第二连接板6与第一横向滑座34相连。

本实施例中,上述的采血管输送装置包括:

下支撑板19,通过第二立柱22固连于底板21上,

第三电机26,连接于下支撑板19的一端,

第二主动带轮27,与第三电机26的输出轴相连,

第二从动带轮18,转动连接于下支撑板19的另一端,

第二横向导轨36,固定在第二主动带轮27与第二从动带轮18之间的下支撑板19上,

第二横向滑座35,可沿第二横向导轨36滑动,

第二同步带37,一端与第二横向滑座35连接,然后依次绕过第二主动带轮27、第二从动带轮18再与第二横向滑座35连接;

拨块33,与第二横向滑座35相连,位于竖向通孔16的正下方,

竖向通孔16的宽度大于采血管管身的直径,小于采血管瓶盖的直径;竖向通孔16的长度大于取管装置中位于最外侧的两片取管片13之间的距离;支撑板15的一端设有与竖向通孔16相通的落管孔17,落管孔17的直径大于采血管瓶盖的直径,可容采血管穿过。

本实施例中,上述取管片13上、与夹持槽12中第一根采血管39的上端相应的位置设有位置低于取管片13上沿的承载面11。

承载面11与取管片13上沿相平行。

在每一个夹持槽12内均设置有传感器,用于检测夹持槽12内是否具有采血管。具体来说,传感器为接近传感器或反射传感器,上述两种传感器技术成熟,容易采购,成本低。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机32、第二电机4、第三电机26均采用步进电机,与控制系统相连。

以下结合图7、图8,利用本实施例进行取管、输送管作业的过程,进一步说明本采血管自动落管、输送管装置的结构、作用及有益效果。本采血管自动落管、输送管装置设置在取管装置和打印粘贴装置之间。

1、采血管通过取管装置从包装托盘上取下,由取管片13的进口进入两片取管片13之间形成的夹持槽12内,并通过其瓶盖支撑于取管片13的上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夹持槽12向取管片出口方向滑落,第一根采血管39被采血管保持装置限制在取管片13出口处,使得每个夹持槽12内的多个采血管顺序排列;顺序排列在每个夹持槽12内的采血管中的第一根采血管39被挡块10阻挡在取管片出口处;

2、纵向驱动装置驱动上推板8和下推板7纵向移动时,下推板7与第一夹持槽相对应的挡块10的上端相接触,推动挡块10转动使之呈竖直状态,第一夹持槽中的第一根采血管39由挡块10与取管片13之间的间隙下落,进入支撑板15上设置的竖向通孔16中;同时上推板8与第一夹持槽内的第二根采血管40相接触,阻止第二根及其以后的采血管向取管片出口方向滑落,避免干涉第一根采血管39下落,且保证每一次动作只让一根采血管进入下一工序。由于竖向通孔16的宽度大于采血管管身的直径,小于采血管瓶盖的直径,由上一工序进入支撑板15上设置的竖向通孔16中的采血管便悬挂在竖向通孔16上;

3、纵向驱动装置退回;

4、第三电机26驱动第二同步带37转动,带动第二横向滑座35及拨块33沿第二横向导轨36滑动,拨块33驱使采血管沿竖向通孔16的长度方向在竖向通孔16中滑动,到达竖向通孔16的端部时,进入与竖向通孔16相通的落管孔17中,由落管孔17进入下一工序的打印粘贴装置中。

5、横向驱动装置驱动上推板8和下推板7横向移动至与第二夹持槽相对应的位置,纵向驱动装置重复第2步骤的动作,驱动上推板8和下推板7纵向移动,下推板7与第二夹持槽相对应的挡块10的上端相接触,推动挡块10转动使之呈竖直状态,第二夹持槽中的第一根采血管39由挡块10与取管片13之间的间隙下落,进入支撑板15上设置的竖向通孔16中;

6、纵向驱动装置退回;

7、第三电机26驱动第二同步带37转动,重复第4步骤的动作,将第二夹持槽中的第一根采血管39由落管孔17送入下一工序的打印粘贴装置中。

如此反复,依次对每个夹持槽12内的采血管实施取管作业。

设置在每一个夹持槽12内的传感器,对夹持槽12内的情况进行检测,检测夹持槽12内是否具有采血管,检测结果被记载且在上位机中显示,便于后续工序的操作。当检测结束,(假设控制系统设置第一个夹持槽为初始零位)纵向驱动装置驱动上推板8和下推板7纵向移动,下推板7与第一夹持槽相对应的挡块10的上端相接触,重复上述步骤2-7,实施取管作业。上述动作均由控制系统自动控制。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

承载面11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大于取管片13上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可以使采血管更方便地向下滑动。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三电机均采用伺服电机,控制精度更高。

以上所列举的实施方式仅供理解本实用新型之用,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的限制,有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权利要求所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作出多种变化或变形,所有等同的变化或变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