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扶梯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传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72070阅读:543来源:国知局
自动扶梯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传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扶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扶梯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传动装置。



背景技术:

上面提及的自动扶梯下平台是相对于自动扶梯上平台而言的,由于从自动扶梯下平台至自动扶梯上平台之间的距离为自动扶梯的跨越高度,因而自动扶梯的桁架(也称“机架”)的形状大体上呈Z字形,该Z字形也称之字形,Z字形的上部平台即为前述的上平台,而Z字形的下部平台即为前述的下平台,Z字形的中间部分的长度即为跨越长度,该跨越长度习惯称提升高度。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不乏关于自动扶梯的技术信息,如CN1221460C(带高速倾斜部的自动扶梯)、CN100391822C(单主机驱动的双向自动扶梯)、CN101323412A(自动扶梯)、CN104140034B(一种自动扶梯)和CN105253763B(前沿踏板具有防翻转功能的自动扶梯),等等。此外,前述桁架的Z字形形状在CN1221460C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包括并非限于前述例举的专利在内的已有技术中的自动扶梯的结构由图2所示,包括桁架1、设置在桁架1的下平台11上的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2、设置在桁架1的上平台12上的上平台扶手带主动轮3、同样设置在上平台12上的用于驱使上平台扶手带主动轮3运动的并且与上平台扶手带主动轮3传动连接的上平台扶手带传动装置4和无端点的并且一端套置在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2上而另一端套置在上平台扶手带主动轮3上的由扶手带导轨51托护的扶手段5。工作时,由上平台扶手带传动装置4带动上平台扶手带主动轮3,由上平台扶手带主动轮3带动扶手带5围绕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2与上平台扶手带主动轮3周而复始地运动。

上述由图2所示结构的自动扶梯能够满足对扶手带的驱动运行要求,但是近年来随着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变化,从而使自动扶梯的提升高速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提升高度在50m甚至更大的自动扶梯并不鲜见。人们称50m以上的提升高度为超大提升高度。于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因提升高度显著增大,扶手带与扶手带导轨之间的摩擦力也相应增大,仅靠设置在前述上平台上的上平台扶手带传动装置带动上平台扶手带主动轮使扶手带按工艺设计要求运行时往往会暴露出扶手带打滑现象,对乘者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的解决办法是:增大上平台扶手带传动装置的动力如电机的功率,但实践证明该措施不仅为治标而非治本的盲目消极措施,而且扶手带的打滑现象依然存在。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人作了持久而有益的探索与反复的设计,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并且在采取了保密措施下经计算机模拟推演试验,结果证明是切实可行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避免扶手带出现打滑情形而藉以满足大提升要求并且有利于增进乘用者安全性的自动扶梯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传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自动扶梯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传动装置,所述的自动扶梯包括桁架和设置在桁架的下平台上的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所述的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传动装置包括一用于使所述的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由被动运动变为主动运动的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积极式驱动机构,该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积极式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下平台上并且与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传动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积极式驱动机构包括梯级链轮轴、梯级链轮、扶手带传动链轮、扶手带传动链轮链条、下过渡链轮、上过渡链轮、过渡链轮传动链条、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驱动链条和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驱动链轮,梯级链轮轴的前端和后端分别支承在所述下平台的前侧和后侧,扶手带传动链轮与梯级链轮固定并且由梯级链轮连同扶手带传动链轮设置在梯级链轮轴上,扶手带传动链轮链条的一端套置在扶手带传动链轮上,另一端套置在下过渡链轮上,下过渡链轮设置在下过渡链轮轴上,该下过渡链轮轴支承在下过渡链轮轴支架上,而该下过渡链轮轴支架与所述下平台固定,上过渡链轮设置在上过渡链轮轴上,该上过渡链轮轴支承在上过渡链轮轴支架上,而该上过渡链轮轴支架在对应于下过渡链轮轴支架的上方的位置与所述下平台固定,过渡链轮传动链条的下端套置在下过渡链轮上,而过渡链轮传动链条的上端套置在上过渡链轮上,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驱动链条的一端套置在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驱动链轮上,而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驱动链条的另一端套置在上过渡链轮上,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驱动链轮设置在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的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轴上,其中:所述的下过渡链轮以及所述的上过渡链轮均为双排链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下平台上并且在对应于所述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轴的位置固定有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轴支承架,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轴的前端和后端分别支承在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轴支承架的前侧和后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由设置在下平台上的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传动装置的结构体系的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积极式驱动机构与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传动连接,因而能使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由已有技术中的被动运动变为主动运动,并且能与设置在上平台上的上平台扶手带主动轮保持良好的同步性,得以避免扶手带打滑情形发生,满足自动扶梯大提升要求并且有利于增进乘梯者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已有技术中的自动扶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示出了自动扶梯的结构体系的桁架1和设置在桁架1的下平台11上的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2。示出了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要点的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传动装置的结构体系的一用于使前述的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2由被动运动变为主动运动的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积极式驱动机构6,该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积极式驱动机构6设置在前述下平台11上并且与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2传动连接。

继续见图1,前述的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积极式驱动机构6包括梯级链轮轴61、梯级链轮62、扶手带传动链轮63、扶手带传动链轮链条64、下过渡链轮65、上过渡链轮66、过渡链轮传动链条67a、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驱动链条67b和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驱动链轮68,梯级链轮轴61的前端和后端分别支承在前述下平台11的前侧和后侧,扶手带传动链轮63与梯级链轮62固定并且由梯级链轮62连同扶手带传动链轮63设置在梯级链轮轴61上,扶手带传动链轮链条64的一端套置在扶手带传动链轮63上,另一端套置在下过渡链轮65上,下过渡链轮65设置在下过渡链轮轴651上,该下过渡链轮轴651支承在下过渡链轮轴支架6511上,而该下过渡链轮轴支架6511与前述下平台11固定,上过渡链轮66设置在上过渡链轮轴661上,该上过渡链轮轴661支承在上过渡链轮轴支架6611上,而该上过渡链轮轴支架6611在对应于下过渡链轮轴支架6511的上方的位置与前述下平台11固定,过渡链轮传动链条67a的下端套置在下过渡链轮65上,而过渡链轮传动链条67a的上端套置在上过渡链轮66上,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驱动链条67b的一端套置在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驱动链轮68上,而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驱动链条67b的另一端套置在上过渡链轮66上,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驱动链轮68设置在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2的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轴21上,其中:前述的下过渡链轮65以及前述的上过渡链轮66均为双排链轮。

依据专业常识,前述的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2有分别设置在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轴21的前端和后端的一对(即两个),因此前述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积极式驱动机构6的结构体系的梯级链轮62、扶手带传动链轮63、扶手带传动轮链条64、下过渡链轮65、上过渡链轮66、过渡链轮传动链条67a、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驱动链条67b和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驱动链轮68以及图1所示的由扶手带导轨51托持的扶手带5各有相互对应的一对。此外,之所以在图1中虽然未示出上平台、上平台扶手带主动轮以及上平台扶手带传动装置,是因为这些部件属于现有技术并且由图2示意,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全面理解本实用新型不会产生任何困惑。

示意于图1中梯级链轮轴调整装置69的不言而喻的功用是用于对支承梯级链轮轴61的梯级链轮轴支承轴承座进行调整。

由图1所示,在前述的下平台11上并且在对应于前述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轴21的位置固定有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轴支承架111,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轴21的前端和后端分别支承在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轴支承架111的前侧和后侧。

在自动扶梯处于工作状态下,由图1中未示出的但在图2中已示意的(即属于公知的)上平台扶手带传动装置带动上平台扶手带主动轮带动扶手带5运动,此时由动力如配有减速机的电机带动梯级链轮轴61运动,由扶手带传动链轮63经扶手带传动链轮链条64带动下过渡链轮65,经过渡链轮传动链条67a带动上过渡链轮66,经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驱动链轮68带动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轴21,使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2由已有技术中的被动式运动演变为主动式(也或称为“积极式”)运动,具体而言,由该下平台扶手带过渡轮2配合前述的上平台上的上平台扶手带主动轮同步运动而使扶手带5良好地运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