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盖式包装盒及其坯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9101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翻盖式包装盒及其坯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装盒,特别是涉及一种翻盖式包装盒及其坯件。



背景技术:

包装盒用于包装产品,保护产品在包装盒内部的状态。传统的包装盒通常为坑盒,无法对产品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为了更好的保护产品,则需要对产品进行层层包装,以保护产品不易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受到冲击,遭到破坏。而且传统的包装盒需要通过热熔胶连接进行辅助固定,不仅在包装过程操作复杂,而且拆分时也不方便。因此上述包装盒,包装及拆分过程不方便,且无法对产品起到有效保护。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包装及拆分操作方便、对产品起到有效保护的翻盖式包装盒。

一种翻盖式包装盒,包括:

底板;

第一前板,立于所述底板上;

第一靠板,由所述第一前板延伸形成,弯折后位于所述第一前板的内侧;

第一后板,一端立于所述底板上,并与所述第一前板相对设置;

两个第一侧板,立于所述底板上,并与所述第一前板、所述第一后板及所述底板共同围成第一容纳腔;

第一隔板,由所述第一侧板延伸形成,弯折后位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内侧;

第一折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隔板,并夹设于所述第一前板与所述第一靠板之间;

第二折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前板,并夹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隔板之间;

第三折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后板,并夹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隔板之间;以及

盒盖,可翻转地连接于所述第一后板的另一端,所述盒盖翻转后能够覆盖所述第一容纳腔。

上述翻盖式包装盒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靠板由第一前板延伸形成,弯折后位于第一前板的内侧,第一隔板由第一侧板延伸形成,弯折后位于第一侧板的内侧。第一靠板与第一隔板增加了翻盖式包装盒的盒体的厚度,加强对放置于包装盒内产品的保护作用。第一侧板、第一前板、第一后板与底板共同围成第一容纳腔,产品可置于第一容纳腔内,保护产品形态。第一折板连接于第一隔板并夹设于第一前板与第一靠板之间;第二折板连接于第一前板并夹设于第一侧板与第一隔板之间;第三折板连接于第一后板并夹设于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隔板之间,使得该翻盖式包装盒各个部分固定连接,并且不需要通过热熔胶连接进行辅助固定,操作方便。盒盖连接于第一后板的另一端,并可翻转地覆盖第一容纳腔,对产品包装时,打开盒盖,将产品置于第一容纳腔内即可;拆分或展示产品时,只需打开盒盖,即可展示或拆分出产品。该翻盖式包装盒不仅可以有效保护产品,也使得产品包装、取出或展示过程简单。

一种翻盖式包装盒坯件,包括:

底板、第一前板、与所述第一前板相对第一后板、两个第一侧板、由所述第一前板延伸形成的第一靠板、由所述第一侧板延伸形成的第一隔板、位于所述第一隔板的一端的第一折板、位于所述第一前板的一端的第二折板及位于所述第一后板的一端的第三折板;

其中,所述第一前板、所述第一后板、所述第一侧板能够分别相对于所述底板围绕第一折线折叠共同围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隔板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围绕第二折线折叠,所述第一靠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前板围绕第三折线折叠;所述第一折板相对于所述第一隔板围绕第四折线折叠,并位于所述第一前板与所述第一靠板之间;所述第二折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前板围绕第五折线折叠,并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隔板之间;所述第三折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后板围绕第六折线折叠,并位于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隔板之间;以及

盒盖坯件,所述盒盖坯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后板围绕第七折线折叠。

上述翻盖式包装盒坯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该翻盖式包装盒坯件使得该翻盖式包装盒一体成型,各个部分通过折叠实现固定连接,并且不需要通过热熔胶连接进行辅助固定。对产品包装、拆分或展示的过程操作方便,也使得产品得到有效的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中的翻盖式包装盒坯件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方式中的内衬坯件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述翻盖式包装盒坯件折叠后形成的翻盖式包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述内衬坯件折叠后形成的内衬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方式中的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内衬与图5所示连接板放置于图2所示翻盖式包装盒内的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述的翻盖式包装盒闭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请参阅图1,一实施方式中的翻盖式包装盒坯件60,用于折叠后形成翻盖式包装盒。翻盖式包装盒坯件60包括盒体坯件70和盒盖坯件80。具体地,盒体坯件70包括底板110、第一前板120、与第一前板120相对的第一后板130、两个第一侧板140、由第一前板120延伸形成的第一靠板121、由第一侧板140延伸形成的第一隔板141、位于第一隔板141的一端的第一折板142、位于第一前板120的一端的第二折板122及位于第一后板130的一端的第三折板131。

第一前板120、第一后板130、第一侧板140分别与底板110之间存在有第一折线L1。第一前板120、第一后板130、第一侧板140能够分别相对于底板110围绕第一折线L1折叠共同围成第一容纳腔150(如图3所示)。第一隔板141与第一侧板140之间存在有第二折线L2,第一靠板121与第一前板120之间存在有第三折线L3。第一隔板141相对于第一侧板140围绕第二折线L2折叠,第一靠板121相对于第一前板120围绕第三折线L3折叠。第一折板142与第一隔板141之间存在有第四折线L4。第一折板142相对于第一隔板141围绕第四折线L4折叠,并位于第一前板120与第一靠板121之间。第二折板122与第一前板120之间存在有第五折线L5。第二折板122相对于第一前板120围绕第五折线L5折叠,并位于第一侧板140与第一隔板141之间。第三折板131与第一后板130之间存在有第六折线L6。第三折板131相对于第一后板130围绕第六折线L6折叠,并位于第一侧板140与第一隔板141之间。

第一隔板14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折板142,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次折板144。第一次折板144与第一隔板141之间存在有第四次折线L4’。第一次折板144相对于第一隔板141围绕第四次折线L4’折叠,弯折后位于第一侧板140与第一隔板141之间。第二折板122为两个,一第二折板122连接于第一前板120的一端,另一第二折板122连接于第一前板120的另一端,分别相对于第一前板120围绕第五折线L5折叠,并位于第一侧板140与第一隔板141之间。第三折板131为两个,一第三折板131连接于第一后板130的一端,另一第三折板131连接于第一后板130的另一端,分别相对于第一后板130围绕第六折线L6折叠,并位于第一侧板140与第一隔板141之间。

进一步地,第二折板12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前板120,与第二折板122的一端相邻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侧板140。第二折板122与第一侧板140之间存在有第五次折线L5’。第二折板122可折叠,相对于第一前板120围绕第五折线L5折叠,相对于第一侧板140围绕第五次折线L5’折叠,并位于第一侧板140与第一隔板141之间。第三折板13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后板130,与第三折板131的一端相邻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侧板140。第三折板131与第一侧板140之间存在有第六次折线L6’。第三折板131可折叠,相对于第一后板130围绕第六折线L6折叠,相对于第一侧板140围绕第六次折线L6’折叠,并位于第一侧板140与第一隔板141之间。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二折板122也可以只与第一前板120连接,而不与第一侧板140相连接,这样同样可以实现第一前板120与第一侧板140的固定连接的目的;第三折板131也可以只与第一后板130连接,而不与第一侧板140相连接,这样同样可以实现第一后板130与第一侧板140的固定连接。

第一隔板141的一端与第一侧板140相连接,另一端连接有第二隔板143。第二隔板143与第一隔板141之间存在有第八折线L8。第二隔板143相对于第一隔板141围绕第八折线L8折叠,弯折后位于底板110的内侧。第一靠板121的一端与第一前板120相连接,另一端连接有第二靠板123。第二靠板123与第一靠板121之间存在有九折线L9。第二靠板123相对于第一靠板121围绕九折线L9折叠,弯折后位于底板110的内侧。

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盒盖坯件80包括顶板210、第二前板220、由第二前板220延伸形成的第一立板221、与第二前板220相对的第二后板230、两个第二侧板240、由第二侧板240延伸形成的第一挡板241、位于第一挡板241的一端的第一翼板242、位于第二前板220的一端的第二翼板222及位于第二后板230的一端的第三翼板231。第二后板230与第一后板130之间存在有第七折线L7。盒盖坯件80的第二后板230相对于盒体坯件70的第一后板130围绕第七折线L7折叠。

第二侧板240、第二前板220、第二后板230分别与顶板210之间存在有第一折痕N1。第二侧板240、第二前板220、第二后板230能够分别相对于顶板210围绕第一折痕N1折叠共同围成第二容纳腔250(如图3所示)。第一挡板241与第二侧板240之间存在有第二折痕N2,第一立板221与第二前板220之间存在有第三折痕N3。第一挡板241相对于第二侧板240围绕第二折痕N2折叠,第一立板221相对于第二前板220围绕第三折痕N3折叠。第一翼板242与第一挡板241之间存在有第四折痕N4。第一翼板242相对于第一挡板241围绕第四折痕N4折叠,并位于第二前板220与第一立板221之间。第二翼板222与第二前板220之间存在有第五折痕N5。第二翼板222相对于第二前板220围绕第五折痕N5折叠,并位于第二侧板240与第一挡板241之间。第三翼板231与第二后板230之间存在有第六折痕N6。第三翼板231可相对于第二后板230围绕第六折痕N6折叠,并位于第二侧板240与第一挡板之间。

第一挡板241的一端连接有第一翼板242,另一端连接有第一次翼板244。第一次翼板244与第一挡板之间存在有第四次折痕N4’。第一次翼板244相对于第一挡板241围绕第四次折痕N4’折叠,弯折后位于第二侧板240与第一挡板241之间。第二翼板222为两个,一第二翼板222连接于第二前板220的一端,另一第二翼板222连接于第二前板220的另一端,分别相对于第二前板220围绕第五折痕N5折叠,并位于第二侧板240与第一挡板241之间。第三翼板231为两个,一第三翼板231连接于第二后板230的一端,另一第三翼板231连接于第二后板230的另一端,分别相对于第二后板230围绕第六折痕N6折叠,并位于第二侧板240与第一挡板之间。

进一步地,第二翼板22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前板220,与第二翼板222的一端相邻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侧板240。第二翼板222与第二侧板240之间存在有第五次折痕N5’。第二翼板222可折叠,相对于第二前板220围绕第五折痕N5折叠,相对于第二侧板240围绕第五次折痕N5’折叠,并位于第二侧板240与第一挡板241之间。第三翼板23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后板230,与第三翼板231的一点相邻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侧板240。第三翼板231与第二侧板240之间存在有第六次折痕N6’。第三翼板231可折叠,相对于第二后板230围绕第六折痕N6折叠,相对于第二侧板240围绕第六次折痕N6’折叠,并位于第二侧板240与第一挡板241之间。当然,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翼板222也可以只与第二前板220连接,而不与第二侧板240相连接,这同样可以实现第二前板220与第二侧板240固定连接的目的;第三翼板231也可以只与第二后板230连接,而不与第二侧板240相连接,这同样可以实现第二后板230与第二侧板240固定连接的目的。

第一挡板241的一端与第二侧板240相连接,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挡板243。第二挡板243与第一挡板241之间存在有第七折痕N7。第二挡板243可相对于第一挡板241围绕第七折痕N7折叠,并位于顶板210的内侧。第一立板221的一端与第二前板220相连接,另一端连接有第二立板223。第二立板223与第一立板221之间存在有第八折痕N8。第二立板223可相对于第一立板221围绕第八折痕N8折叠,并位于顶板210的内侧。

请参阅图2,翻盖式包装盒坯件60还包括内衬坯件40,内衬坯件40用于折叠形成内衬400。内衬坯件40包括支撑板410、固定板430及至少一个缓冲板420。具体地,支撑板410与固定板430之间存在有第一压线M1。支撑板410可相对于固定板430围绕第一压线M1折叠。缓冲板420与固定板430之间存在有第二压线M2。缓冲板420可相对于固定板430围绕第二压线M2折叠。进一步地,支撑板410的一端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一插板412。

支撑板410的一端连接有次支撑板411。支撑板410与次支撑板411之间存在有第三压线M3。支撑板410可相对于次支撑板411围绕第三压线M3折叠。支撑板410与次支撑板411的连接处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一插板412。更进一步地,支撑板410与次支撑板411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三插槽。

内衬坯件40还包括接板440。接板440相邻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支撑板410的各一端。接板440与支撑板410之间存在有第四压线M4。接板440可折叠,接板440相对于两个支撑板410围绕第四压线M4折叠。

翻盖式包装盒坯件60为柔性片材。翻盖式包装盒坯件60可以为纸质坯件,还可以为塑料坯件。

请参阅图1、图3和图6,一实施方式中的翻盖式包装盒10,能够实现对产品的包装及拆分操作方便,并对产品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具体地,翻盖式包装盒10包括盒体100和盒盖200。盒体100包括底板110、第一前板120、第一后板130、两个第一侧板140、第一靠板121、第一隔板141、第一折板142、第二折板122、第三折板131及盒盖200。

第一前板120立于底板110上。第一后板130的一端连接于底板110,并与第一前板120相对设置。两个第一侧板140分别立于底板110上,并分别位于第一前板120与第一后板130之间。两个第一侧板140、第一前板120、第一后板130与底板110共同围成第一容纳腔150。产品可置于第一容纳腔150内,保护产品形态。

第一靠板121由第一前板120延伸形成,弯折后位于第一前板120的内侧。第一隔板141由第一侧板140延伸形成,弯折后位于第一侧板140的内侧。第一靠板121与第一隔板141增加了翻盖式包装盒10的厚度,加强对放置于翻盖式包装盒10内产品的保护作用。

第一折板142连接于第一隔板141的一端,弯折后位于第一前板120与第一靠板121之间。第二折板122连接于第一前板120的一端,弯折后位于第一侧板140与第一隔板141之间。第三折板131连接于第一后板130的一端,弯折后位于第一侧板140与第一隔板141之间。使得该翻盖式包装盒10各个部分通过弯折固定连接,并且不需要通过热熔胶连接进行辅助固定,操作方便。

进一步地,第一次折板144连接于第一隔板141的另一端,弯折后位于第一侧板140与第一隔板141之间。进一步增加翻盖式包装盒10盒体100的侧壁的厚度。第二折板122为两个,一第二折板122连接于第一前板120的一端,另一第二折板122连接于第一前板120的另一端,弯折后分别夹设于第一侧板140与第一隔板141之间。第三折板131为两个,一第三折板131连接于第一后板130的一端,另一第三折板131连接于第一后板130的另一端,弯折后分别夹设于第一侧板140与第一隔板141之间。加强第一前板120、第一侧板140与第一后板130的连接,使得该翻盖式包装盒10更稳固。

第二折板122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前板120,第二折板122相邻的一端连接于第一侧板140。第二折板122可折叠,折叠后相对于第一前板120与第一侧板140弯折,并夹设于第一侧板140与第一隔板141之间。第三折板13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后板130,第三折板13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侧板140。第三折板131可折叠,折叠后相对于第一后板130与第一侧板140弯折,并夹设于第一侧板140与第一隔板141之间。进一步加强第一前板120、第一侧板140与第一后板130之间的连接,使得该翻盖式包装盒10更加稳固。

第一隔板141的一端与第一侧板140相连接,另一端连接有第二隔板143。第一隔板141弯折后位于第一侧板140的内侧,第二隔板143弯折后位于底板110的内侧。进一步地,第一靠板121的一端与第一前板120相连接,另一端连接有第二靠板123,第一靠板121弯折后位于第一前板120的内侧,第二靠板123弯折后位于底板110的内侧。

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盒盖200连接于第一后板130的另一端,并可翻转地覆盖第一容纳腔150。对产品包装时,打开盒盖200,将产品置于第一容纳腔150内即可;拆分或展示产品时,只需打开盒盖200,即可展示或拆分出产品,操作简单。盒盖200包括顶板210、第二前板220、第一立板221、第二后板230、至少两个第二侧板240、第一挡板241、第一翼板242、第二翼板222及第三翼板231。

第二后板230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一后板130的另一端。第二前板220立于顶板210上。第二后板230与第二前板220相对设置,一端连接于顶板210。两个第二侧板240分别立于顶板210上,并分别位于第二前板220与第二后板230之间。两个第二侧板240、第二前板220、第二后板230与顶板210共同围成第二容纳腔250。当盒盖200翻转后覆盖第一容纳腔150,第一容纳腔150与第二容纳腔250连通,增加了用于放置产品的空间,使得该翻盖式包装盒10可放置更大尺寸的产品。

第一立板221由第二前板220延伸形成,弯折后位于第二前板220的内侧。第一挡板241由第二侧板240延伸形成,弯折后位于第二侧板240的内侧。第一立板221与第一挡板241增加了翻盖式包装盒10的盒盖200的厚度,加强对放置于翻盖式包装盒10内产品的保护作用。

第一翼板242连接于第一挡板241的一端,弯折后位于第二前板220与第一立板221之间。第二翼板222连接于第二前板220,弯折后位于第二侧板240与第一挡板241之间。第三翼板231连接于第二后板230,弯折后位于第二侧板240与第一挡板241之间。使得该翻盖式包装盒10的盒盖200的各个部分通过弯折固定连接,并且不需要通过热熔胶连接进行辅助固定,操作方便。

第一次翼板244连接于第一挡板241的另一端,弯折后位于第二侧板240与第一挡板241之间。进一步增加翻盖式包装盒10盒盖200的侧壁的厚度。第二翼板222为两个,一第二翼板222连接于第二前板220的一端,另一第二翼板222连接于第二前板220的另一端,弯折后分别夹设于第二侧板240与第一挡板241之间。第三翼板231为两个,一第三翼板231连接于第二后板230的一端,另一第三翼板231连接于第二后板230的另一端,弯折后分别夹设于第二侧板240与第一挡板241之间。加强第二前板220、第二侧板240与第二后板230之间的连接,使得盒盖200结构稳固。

进一步地,第二翼板222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前板220,第二翼板222相邻的一端连接于第二侧板240。第二翼板222可折叠,折叠后相对于第二前板220与第二侧板240弯折,并夹设于第二侧板240与第一挡板241之间。第三翼板231的一端连接于第二后板230,第三翼板231相邻的一端连接于第二侧板240。第三翼板231可折叠,折叠后相对于第二后板230与第二侧板240弯折,并夹设于第二侧板240与第一挡板241之间。进一步加强第二前板220、第二侧板240与第二后板230之间的连接,使得盒盖200结构更加稳固。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挡板241的一端与第二侧板240相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挡板243,第一挡板241弯折后位于第二侧板240的内侧,第二挡板243弯折后位于顶板210的内侧。第一立板221的一端与第二前板220相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第二立板223,第一立板221弯折后位于第二前板220的内侧,第二立板223弯折后位于顶板210的内侧。使得第二前板220、第二侧板240与第二后板230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进一步加强盒盖200结构。

请参阅图2和图4,内衬400用于固定产品并进一步保护产品的形态。内衬400包括支撑板410、缓冲板420及固定板430。具体地,支撑板410的一端立于底板110上,另一端连接于固定板430。固定板430上开设有固定孔431。固定孔431的侧壁设有至少一个缓冲板420,缓冲板420置于第一容纳腔150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内衬400还可以是其他结构,只要可以固定产品,并对产品起到保护作用即可。缓冲板420可以为多个,只要起到缓冲作用即可。产品可置于内衬400的固定孔431内,用于进一步保护产品。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6,至少一第一隔板141与第二隔板143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一插槽146,靠近第一隔板141的支撑板410的一端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一插板,第一插板插设于第一插槽146内。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隔板141与第二隔板143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一插槽146,第一靠板121与第二靠板123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一插槽,支撑板410的至少一端连接有第一插板,第一插板插设于第一插槽146内,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靠板121与第二靠板123的连接处也开设有第一插槽。靠近第一靠板的支撑板410的一端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一插板,第一插板插设于第一插槽146内。防止内衬400向第一容纳腔150外移动,使得产品遭到破坏。

支撑板410的一端连接有至少一个次支撑板411。支撑板410与次支撑板411的连接处连接有至少一个第一插板412,第一插板412插设于第一插槽146内。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板410与次支撑板411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三插槽(图未示),至少一第一隔板141与第二隔板143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三插板145,第三插板145插设于第三插槽内。或者,支撑板410与次支撑板411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三插槽(图未示),第一靠板121与第二靠板123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三插板,第三插板145插设于第三插槽内。

内衬400还包括接板440,接板440相邻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块支撑板410。接板440可折叠,接板440相对于两个支撑板410可折叠。接板440可进一步增加内衬400结构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430的尺寸与顶板210的内侧的尺寸相同,内衬400放置于第一容纳腔150内并凸出第一容纳腔150。当翻盖式包装盒10闭合时,内衬400凸进第二容纳腔250内,盒盖200卡接于内衬400凸出部分,使得翻盖式包装盒10闭合时盒盖200的连接更加稳定。

请参阅图3及图5至图7,该翻盖式包装盒10还包括连接板300,连接板300包括第一连接板310、第二连接板320及第三连接板330。具体地,第一连接板310设置于顶板210的内侧。第二挡板243与第二立板223位于第一连接板310与顶板210之间。有效防止第二挡板243与第二立板223向上移动,导致盒盖200的结构不稳定。第二连接板320由第一连接板310延伸形成,第二连接板320弯折后位于第二后板230内侧,并夹设于第一挡板241靠近第二后板230的一端与第二后板230之间。第三连接板330由第二连接板320延伸形成,第三连接板330弯折后位于第一后板130内侧。第一隔板141靠近第一后板130的一端与第一后板130之间形成卡缝160,第三连接板330弯折后设置于卡缝160内。进一步加强盒体100与盒盖200之间的连接,并且在盒盖200开合过程中,第三连接板330可以随着盒盖200的开合在卡缝160内上移或下移,同时防止第三连接板330外移,导致盒体100与盒盖200的连接不稳定。

第一立板221与第二立板223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二插槽,第一连接板310远离第二连接板320的一端连接有第二插板,第二插板插设于第二插槽内。或者,第一挡板241与第二挡板243的连接处开设有第二插槽245。第一连接板310与第二连接板320相邻的一侧边连接有第二插板311;第一连接板310与第二连接板320相邻的两侧边连接有第二插板311。第二插板311插设于第二插槽245内。

盒盖200还包括拉手500,拉手500固定于第一立板221或第二前板220上,方便开启盒盖200。进一步地,第一立板221上开设有拉手固定孔224,拉手500固定于拉手固定孔224内,并伸出盒盖200外。

翻盖式包装盒10还包括压板(图未示),压板设置于底板110的内侧,第二隔板143及第二靠板123位于压板与所述底板110之间。进一步地,压板设置于内衬400内,并位于次支撑板411上。不仅增大了内衬400与底板110接触面,而且使得内衬400整体更加美观。

上述翻盖式包装盒10及其坯件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翻盖式包装盒10由翻盖式包装盒坯件60折叠后形成。翻盖式包装盒坯件60使得该翻盖式包装盒10一体成型,各个部分通过折叠实现固定连接,并且不需要通过热熔胶连接进行辅助固定,操作方便。其中,盒体100由盒体坯件70折叠后形成,盒盖200由盒盖坯件80折叠后形成,内衬400由内衬坯件40折叠后形成。盒盖坯件80的第二后板230相对于盒体坯件70的第一后板130围绕第七折线L7折叠。内衬400置于盒体100内,用于进一步保护产品形态。

盒体100用于放置产品。第一隔板141相对于第一侧板140围绕第二折线L2折叠,位于第一侧板140内侧,第一靠板121相对于第一前板120围绕第三折线L3折叠,位于第一前板120的内侧,增加了翻盖式包装盒10的盒体100的厚度,加强对放置于包装盒内产品的保护作用。第二折板122为两个,分别相对于第一前板120围绕第五折线L5折叠,并位于第一侧板140与第一隔板141之间。第三折板131为两个,分别相对于第一后板130围绕第六折线L6折叠,并位于第一侧板140与第一隔板141之间。第一次折板144相对于第一隔板141围绕第四次折线L4’折叠,弯折后位于第一侧板140与第一隔板141之间。第一折板142、第二折板122、第三折板131及第一次折板144的设置,使得该翻盖式包装盒10的盒体100的各个部分固定连接,并且不需要通过热熔胶连接进行辅助固定,操作方便。

盒盖200可翻转地覆盖第一容纳腔150,对产品包装、拆分或展示时,只需闭合或打开盒盖200,即可包装或拆分出产品。第一挡板241相对于第二侧板240围绕第二折痕N2折叠,第一立板221相对于第二前板220围绕第三折痕N3折叠,增加了翻盖式包装盒10的盒盖200的厚度。第一次翼板244相对于第一挡板围绕第四次折痕N4’折叠,弯折后位于第二侧板240与第一挡板241之间。第二翼板222为两个,分别相对于第二前板220围绕第五折痕N5折叠,并位于第二侧板240与第一挡板241之间。第三翼板231为两个,分别相对于第二后板230围绕第六折痕N6折叠,并位于第二侧板240与第一挡板之间。第一次翼板244、第二翼板222、第三翼板231及第一次翼板244的设置,使得该翻盖式包装盒10的盒盖200的各个部分固定连接,并且不需要通过热熔胶连接进行辅助固定,操作方便。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