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导轨装盒机的折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2579发布日期:2018-07-04 08:32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导轨装盒机的折盒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导轨装盒机的折盒装置,用于一对上下相互倚靠导轨的自动包装,属于自动包装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装盒机大部分用于封口式纸盒,是将盒子折叠成型后再将产品放入或者产品随着纸盒移动(如扑克牌装盒)完成折盒步骤;导轨装盒机是一种将纸盒自动装套在导轨上,方便产品运输及增加产品外形美观程度的机械。导轨装盒机主要分为折盒和上胶两部分,对于折盒部分,导轨装盒机的特点是导轨不动,需要将纸盒装套在其一端(即非封口式折叠);现有的装盒机机构无法实现,不能完成此类纸盒的装盒全自动化,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导轨装盒机的折盒装置,该装置能够实现非封口式的纸盒折叠,以利于实现导轨装盒过程的全自动化,并且工作过程可靠,工作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应用于导轨装盒机的折盒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上折盒机构、下折盒机构、后折耳机构以及施力于前述三个机构的推送机构;

所述的上折盒机构在下折盒机构的上方,后折耳机构位于上折盒机构与下折盒机构的中间;

所述上折盒机构包括竖直布置的推送面板、可转动地铰接在推送面板上侧边沿的上翻板、可转动地铰接在上翻板左右两侧的小翻板一和小翻板二、固定在上翻板的背面且通过两个压腿驱使小翻板一和小翻板二翻折的上气缸;小翻板一与小翻板二之间还设有复位用的拉簧;

所述下折盒机构,包括可转动地铰接在推送面板下侧边沿的下翻板、固定于下翻板背面的下气缸以及由下气缸带动的插板;下气缸的活塞杆顶端固定在下翻板的背面且活塞杆轴线垂直于下翻板平面;插板安装在下气缸的缸体上,插板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一往下翻板正面弯折90度的折边,两个折边之间的距离大于下翻板的宽度;

所述后折耳机构,包括穿越过推送面板中部的穿孔后又从推送面板前方伸出的一对折耳插、一端与折耳插固定,另一端穿插定位在推送背板上的折耳杆以及穿套在折耳杆上的压缩弹簧以及锁定于折耳杆末端螺纹处的薄型螺母一和薄型螺母二;

所述推送机构,包括位于推送面板后侧的推送背板、分别安装在推送背板上侧和下侧的上背板座与下背板座、两端分别与上背板座及上翻板座铰接的上连杆、两端分别与下背板座及下翻板座铰接的下连杆以及固定在后方导杆架且往推送面板方向施力推动推送背板的推送气缸。

所述推送面板竖直布置并且通过若干水平布置的连接杆55与后方导杆架47固定连接。

所述推送面板上安装有若干个吸合纸盒片70用的吸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能够实现非封口式折叠盒子的自动折盒,实现了导轨自动、高效、准确、可靠的装盒,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折盒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下折盒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后折耳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推送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下折盒机构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7是下折盒机构中的插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纸盒折叠前的结构示意图(完全展平状态)。

图9是本实用新型初始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折盒过程的第一步示意图(展平状态纸盒已安装定位)。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折盒过程的第二步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的纸盒折叠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折盒过程的第三步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的纸盒折叠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折盒过程的第四步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的纸盒折叠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折叠过程结束,各机构返回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9所示的应用于导轨装盒机的折盒装置,包括上折盒机构1、下折盒机构2、后折耳机构3和推送机构4,上折盒机构、下折盒机构和后折耳机构的工作面均面向作为折叠模具用的导轨60。上折盒机构在下折盒机构的上方,后折耳机构位于上折盒机构和下折盒机构中间。

如图2所示,上折盒机构包括上翻板11、小翻板一121、小翻板二122、上气缸13、压腿一141、压腿二142、拉簧15。推送面板41竖直布置并且通过若干(图中显示是四根)水平布置的连接杆55与后方导杆架47固定连接;推送面板上可安装若干个吸合纸盒片70用的吸盘(吸盘及通过气管连通吸盘的抽气机均为常规技术,图中省略)。上翻板11通过水平布置的铰轴铰接安装在推送面板41的顶端边沿(上翻板翻转至竖直状态时,其作为工作面的正面与推送面板41的正面保持同一平面),小翻板一121、小翻板二122安装在上翻板11的左右两侧,小翻板一121和小翻板二122之间有复位用的拉簧15连接;上气缸13的活塞杆固定于上翻板11的背面,压腿一141、压腿二142分别与上气缸13的缸体左右两侧固定并且通过往前悬伸的端部(端部安装有滚子)对小翻板一121和小翻板二122施压。

如图3、图6、图7所示,下折盒机构包括下翻板21、插板22、下气缸23。下翻板21位于上翻板11的正下方,通过水平布置的铰轴铰接安装在推送面板41的底端边沿(下翻板翻转至竖直状态时,其作为工作面的正面与推送面板41的正面保持同一平面);下气缸的活塞杆23顶端固定在下翻板21的背面(活塞杆轴线垂直于下翻板平面),插板22安装在下气缸的缸体上,插板22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一往下翻板正面弯折90度的折边221(两个折边之间的距离大于下翻板的宽度)。

如图4所示,后折耳机构包括折耳插31,折耳杆32、压缩弹簧33、薄型螺母一341、薄型螺母二342。折耳插31位于在推送面板41中部,并且穿越过推送面板41中部的穿孔后,再从推送面板41正面伸出;折耳杆32的一端在折耳插31后方并与其相连,另一端则穿插定位在推送背板的插孔中且可在孔中进行伸缩运动;压缩弹簧33穿套在折耳杆32上,并且位于折耳插31和推送背板41之间,分别对折耳插和推送背板施加顶压力;薄型螺母一341和薄型螺母二342则锁定于折耳杆32末端螺纹处,将折耳杆锁定在推送背板上。

如图5所示,推送机构中;推送背板42位于推送面板41后侧,并且通过若干个与连接杆55配合的滑动轴承可滑动地定位在连接杆上;上背板座431安装在推送背板42上侧,下背板座432安装在推送背板42下侧,上连杆441的两端分别与上背板座431与上翻板座451铰接,上翻板座451安装在上翻板11背面;下连杆442的两端分别与下背板座432与下翻板座452铰接,下翻板座452安装在下翻板21背面;推送气缸46的一端固定在推送背板42背侧,另一端固定在后方导杆架47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初始状态(参见图8),先用人工或用其他设备将纸盒片70放置在推送面板正面并由吸盘吸住(参见图10),推送气缸46工作向前推动推送背板42;由于推送面板41此时固定,且上翻板11、下翻板21分别与推送面板41之间为铰接,所以在上连杆441和下连杆442的作用下,上翻板11顺时针旋转而下翻板21逆时针旋转,并且运动到到水平位置且相互平行时(参见图11),同时推送背板(42)推动折耳杆31往正面运动使其伸出推送面板,并对纸盒耳朵71施力并且使其翻折90度(在此过程中设置在折耳杆31上的压缩弹簧33开始受到压缩),完成后折耳工作(参见图12);此时下气缸23开始工作,一开始下气缸23的活塞杆处于推出状态,工作时活塞杆进行回缩,因此固定在下气缸23缸体上的插板22的两侧折边向上压,使纸盒片70的下部的左右两侧边沿往上翻折90度(参见图13、图14),从而完成第二步折盒步骤。

接着由其它机构在纸盒片70下部翻折后的左右两侧边沿上施加胶水(点胶),然后上气缸13开始工作。上气缸13初始也处于推出状态,当上气缸13的活塞杆回缩时,与缸体固定的压腿一141和压腿二142跟着气缸一起移动,压腿一141和压腿二142随即分别通过其悬垂端设置的滚子,将小翻板一121和小翻板二122下压翻折(连同纸盒片70上部的左右两侧边沿一起进行翻折),直到翻折90度使得纸盒片70上部的左右两侧边沿与下部的左右两侧边沿粘结在一起(参见图15、图16)。在此过程开始时,下气缸又开始工作,回到推出状态,将插板收回。折纸盒折叠完毕,各机构回复至初始状态(参见图17):小翻板一121和小翻板二122在拉簧15的作用下回到原来的状态,推送气缸46动作,推送背板42开始后退,上翻板11和下翻板21在上连杆441和下连杆442的作用下回到原来的位置,另外在薄型螺母一341和薄型螺母二342限位的作用下后折耳机构3被推送背板42带回原位,一个折盒程序完成;反复以上过程,生产过程连续进行。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种应用于导轨装盒机的折盒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比如本实用新型中上折盒机构和下折盒机构位置可以互换,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