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型电动提升机驱动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0809发布日期:2018-07-13 18:10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提升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节能型电动提升机驱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提升机是通过动力机械拖动柔性的钢丝绳从而实现重物的上升和下降,引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升降平稳等特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行业。现有的电动提升机使用固定的运行电容,但是在提升和下降时载重不同,运行电容设置太小造成承载力小,设置较大的运行电容,又造成电能的损耗,使得现有的电动提升机承载范围窄,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范围。与此同时,工厂内由于电压不稳而导致提升机不能完成相应的提升操作,给用户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能型电动提升机驱动控制装置,能够解决承载力小的问题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在电机力量不足时或负荷过大时,通过加力按钮导通第一运行电容和第二运行电容,短时间内使得提升电机的功率增大,完成提升工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节能型电动提升机驱动控制装置包括提升电机、接线盒、冷却风扇以及控制电路,火线和零线与所述冷却风扇相连接,所述火线与所述接线盒相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包括加力按钮、提升按钮、下降按钮以及运行电容,所述提升按钮和所述下降按钮与所述零线相连接,所述运行电容包括第一运行电容和第二运行电容,所述第一运行电容和所述第二运行电容并联连接并与所述接线盒相连接,所述第一运行电容与所述提升按钮串联,所述加力按钮与所述下降按钮并联后与所述第二运行电容串联,所述加力按钮与所述下降按钮与所述接线盒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运行电容为60uf,所述第二运行电容为30uf。

优选的,所述加力按钮与所述下降按钮与所述接线盒的第一接线柱相连接,所述火线与所述接线盒的第二接线柱相连接,所述提升按钮和所述运行电容与所述接线盒的第三接线柱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接线盒的另三个接线柱与所述提升电机相连接。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节能型电动提升机驱动控制装置,当向上提升载重大时使用第一运行电容,向上提升载重过大时同时使用两个运行电容,下降时载重小使用第二运行电容,能够解决承载力小的问题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扩大了电动提升机的承载范围。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节能型电动提升机驱动控制装置电路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节能型电动提升机驱动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冷却风扇;2、加力按钮;3、提升按钮;4、下降按钮;5、第一运行电容;6、第二运行电容;7、接线盒;8、提升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节能型电动提升机驱动控制装置电路原理图,图 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节能型电动提升机驱动控制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2 所示,一种节能型电动提升机驱动控制装置包括提升电机8、接线盒7、冷却风扇1以及控制电路,火线和零线与冷却风扇1相连接,提升电机8在工作时会产生很多热量,电机过热直接影响电机的寿命,本实施例冷却风扇8设置于提升电机8的正下方,对提升电机8进行降温,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火线与接线盒7相连接,控制电路包括加力按钮2、提升按钮3、下降按钮4 以及运行电容,提升按钮3和下降按钮4与零线相连接,运行电容包括第一运行电容5和第二运行电容6,第一运行电容5和第二运行电容6并联连接并与接线盒7相连接,第一运行电容5与提升按钮3串联,加力按钮2与下降按钮4并联后与第二运行电容6串联,加力按钮2与下降按钮4与接线盒 7相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运行电容为60uf,第二运行电容为30uf。还可以是其他电容量的运行电容的组合,加力按钮2与下降按钮4与接线盒7的第一接线柱相连接,火线与接线盒7的第二接线柱相连接,提升按钮3和运行电容与接线盒7的第三接线柱相连接。接线盒7的另三个接线柱与提升电机 8相连接,因此来实现提升电机8的正反转,当空载下降时,按下下降按钮4,电容量为30uf的第二运行电容作为运行电容工作,当提升重物时,按下提升按钮3,电容量为60uf的第一运行电容作为运行电容工作,承载力增大适用于提升时工作,当提升物过重时或由于电压过低引起的提升电机力量不足时,按下加力按钮2,使得第一运行电容5和第二运行电容6同时工作,短时间增加提升电机8的功率,增加提升机8的承载力,使得提升机使用范围更广,在下降时使用较小的运行电容,减少电能的损耗,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节能型电动提升机驱动控制装置,当向上提升载重大时使用第一运行电容5,向上提升载重过大时同时使用两个运行电容,下降时载重小使用第二运行电容6,能够解决承载力小的问题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扩大了电动提升机的承载范围。

以上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应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