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35661发布日期:2018-07-27 20:11阅读:71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梯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是一种以电动机为动力的垂直升降机,亦称垂直电梯,垂直电梯装有箱状吊舱,用于多层建筑乘人或载运货物。电梯是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升降设备,运行在至少两列垂直的或倾斜角小于15°的刚性导轨之间。具有轿厢的电梯,其轿厢尺寸与结构形式便于乘客出入或装卸货物。

电梯工作过程中,如果升降装置发生故障,轻则导致电梯停止运动,重则导致电梯坠落,给乘客带来生命威胁。

现在人们都会在电梯井最下端设置缓冲装置,当电梯坠落时,电梯掉落在缓冲装置上进行缓冲,降低坠落时的危险,但是该种缓冲装置存在以下弊端:1.楼层越高,缓冲装置缓冲效果越差,当电梯从过高处坠落时,在重力作用下,缓冲装置将超过缓冲承载上线,直接损坏,缓冲效果微乎其微;2.缓冲装置不能随电梯损坏的时刻立马启动,只能被动缓冲,不能主动启动,第一时间不能起到保护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梯缓冲装置使用效果不好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电梯缓冲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电梯缓冲装置,包括电梯及电梯两侧的侧墙面,所述电梯底部设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固接在电梯底部的两个平行放置的第一固定板,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间设有卷线轮,所述卷线轮上缠绕有柔性绳,所述卷线轮两端固接有挡线盘,所述挡线盘另一面固接有转轴,所述转轴转动连接在第一固定板上;通过该种装置保证卷线轮正常转动。

其中一个所述挡线盘内部固接有外筒,所述外筒开口朝外,所述外筒内部插设有卡紧杆,所述卡紧杆另一端插设在第一固定板开设的通孔内;由于卡紧杆插设在第一固定板内,防止卷线轮转动。

所述第一固定板远离卡紧杆的一侧设有水平放置的筒体,所述筒体通过连接块固定在电梯底部,所述筒体内部设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两端转动连接在筒体内设置的第一十字形杆、第二十字形杆上,所述转动杆上设置螺旋板,所述螺旋板外缘与筒体内壁相切,所述转动杆远离卡紧杆的一端同轴固接有齿轮,电梯的侧墙面上固接有竖直摆放的齿条,所述齿条与齿轮相啮合,所述筒体中间开设有气孔,所述筒体内部设有滑块,所述滑块远离转动杆的一侧固接有推杆,所述推杆另一端置于第一固定板开设的通孔内,且所述推杆与卡紧杆同轴设置,所述滑块远离转动杆的一面固接有弹簧,所述弹簧另一端固接在筒体内壁;

电梯正常下降的时候,通过齿轮、齿条之间的啮合作用,使转动杆进行转动,螺旋板跟着转动,由于螺旋板外缘与筒体内壁相切,气流从筒体靠近侧墙面的一端向另一端流动,气流从气孔流出,少部分气流冲击滑块,冲击力被弹簧吸收。

所述柔性绳底端悬挂有坠落块,所述坠落块两侧均通过第一铰链连接有倾斜向下设置的推动连杆,所述推动连杆底端通过第二铰链连接有推块,所述电梯底部通过第二固定板连接有水平放置的底板,所述推块滑动连接在底板上,所述推块远离推动连杆的一侧固接有卡紧块,所述卡紧块与电梯的侧墙面位置相对应。

当电梯损坏急速下降时,转动杆急速转动,气流快速进入筒体内,气流超出气孔排气量,大部分气流冲击在滑块上,使滑块带动推杆运动,推杆撞击卡紧杆,使卡紧杆收回外筒内,由于卷线轮上的柔性绳底部悬挂有坠落块,坠落块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运动,通过坠落块给推动连杆施加一个力,使推块推动卡紧块运动,两个卡紧块分别卡在两个侧墙面上,由于电梯运动方向与卡紧块运动方向相垂直,有效阻止电梯继续向下坠落。

优选的,所述卡紧杆周向转动连接有若干个紧密排布的转轮,便于推杆将卡紧杆推入外筒内。

优选的,所述推块底端固接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置于底板开设的滑道内,所述滑动板底端转动连接有水平放置的支撑轴,所述支撑轴与滑动板之间设有轴承,所述支撑轴两端转动连接有滚轮。当卡紧块卡在侧墙面的瞬间,底板将会对滚轮产生很大的力,通过该种设计方式,使推块与底板的连接强度更大。

优选的,所述推块底面设有滚珠,所述底板开设的滑道内设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置于滚轮上方,滚珠的设计有利于推块的滑动,缓冲垫的设计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推块脱离底板。

优选的,所述坠落块底部开设有竖直设置的滑腔,所述滑腔内插设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底端固接在底板上,防止电梯运动过程中坠落块任意摆动。

优选的,所述坠落块底面固接有第一永磁铁块,所述底板上表面固接有第二永磁铁块,所述第一永磁铁块、第二永磁铁块相吸引,在磁力作用下,使坠落块坠落速度更快,便于卡紧块卡在侧墙面上。

优选的,所述卡紧块靠近电梯侧墙面的一侧设有卡紧凸起,所述卡紧凸起与侧墙面上开设的锥形槽相匹配,便于卡紧块卡在侧墙面上。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电梯缓冲装置,有益效果在于:本装置利用全机械的方式完成电梯的缓冲及卡紧固定,稳定系数更高,由于本装置在发生电梯坠落的时候就开始卡紧动作,能够及时阻止电梯坠落,更好的保护乘客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推块与底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挡线盘1、筒体2、齿轮3、侧墙面4、齿条5、柔性绳6、电梯7、卷线轮8、转轴9、第一固定板10、第二固定板11、锥形槽12、滑腔13、坠落块14、第一铰链15、推动连杆16、第二铰链17、推块18、卡紧块19、底板20、第一永磁铁块21、第二永磁铁块22、导向柱23、转动杆24、第一十字形杆25、螺旋板26、连接块27、第二十字形杆28、气孔29、弹簧30、推杆31、卡紧杆32、外筒33、滑块34、滚珠35、滑动板36、轴承37、缓冲垫38、滚轮39、支撑轴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电梯缓冲装置,包括电梯7及电梯两侧的侧墙面4,电梯7底部设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包括固接在电梯7底部的两个平行放置的第一固定板10,两个第一固定板10之间设有卷线轮8,卷线轮8上缠绕有柔性绳6,卷线轮8两端固接有挡线盘1,挡线盘1另一面固接有转轴9,转轴9转动连接在第一固定板10上;通过该种装置保证卷线轮8正常转动。

其中一个挡线盘1内部固接有外筒33,外筒33开口朝外,外筒33内部插设有卡紧杆32,卡紧杆32另一端插设在第一固定板10开设的通孔内,卡紧杆32周向转动连接有若干个紧密排布的转轮,便于推杆31将卡紧杆32推入外筒33内;由于卡紧杆32插设在第一固定板10内,防止卷线轮8转动。

第一固定板10远离卡紧杆32的一侧设有水平放置的筒体2,筒体2通过连接块27固定在电梯7底部,筒体2内部设有转动杆24,转动杆24两端转动连接在筒体2内设置的第一十字形杆25、第二十字形杆28上,转动杆24上设置螺旋板26,螺旋板26外缘与筒体2内壁相切,转动杆24远离卡紧杆32的一端同轴固接有齿轮3,电梯的侧墙面4上固接有竖直摆放的齿条5,齿条5与齿轮3相啮合,筒体2中间开设有气孔29,筒体2内部设有滑块34,滑块34远离转动杆24的一侧固接有推杆31,推杆31另一端置于第一固定板10开设的通孔内,且推杆31与卡紧杆32同轴设置,滑块34远离转动杆24的一面固接有弹簧30,弹簧30另一端固接在筒体2内壁;

电梯正常下降的时候,通过齿轮3、齿条5之间的啮合作用,使转动杆24进行转动,螺旋板26跟着转动,由于螺旋板26外缘与筒体2内壁相切,气流从筒体2靠近侧墙面4的一端向另一端流动,气流从气孔29流出,少部分气流冲击滑块34,冲击力被弹簧30吸收。

柔性绳6底端悬挂有坠落块14,坠落块14两侧均通过第一铰链15连接有倾斜向下设置的推动连杆16,推动连杆16底端通过第二铰链17连接有推块18,电梯7底部通过第二固定板11连接有水平放置的底板20,推块18滑动连接在底板20上,推块18远离推动连杆16的一侧固接有卡紧块19,卡紧块19与电梯的侧墙面4位置相对应,卡紧块19靠近电梯侧墙面4的一侧设有卡紧凸起,卡紧凸起与侧墙面4上开设的锥形槽12相匹配,便于卡紧块19卡在侧墙面4上,坠落块14底部开设有竖直设置的滑腔13,滑腔13内插设有导向柱23,导向柱23底端固接在底板20上,防止电梯运动过程中坠落块14任意摆动,坠落块14底面固接有第一永磁铁块21,底板20上表面固接有第二永磁铁块22,第一永磁铁块21、第二永磁铁块22相吸引,在磁力作用下,使坠落块14坠落速度更快,便于卡紧块19卡在侧墙面4上。

推块18底端固接有滑动板36,滑动板36置于底板20开设的滑道内,滑动板36底端转动连接有水平放置的支撑轴40,支撑轴40与滑动板36之间设有轴承37,支撑轴40两端转动连接有滚轮39。当卡紧块19卡在侧墙面4的瞬间,底板20将会对滚轮39产生很大的力,通过该种设计方式,使推块18与底板20的连接强度更大。推块18底面设有滚珠35,底板20开设的滑道内设有缓冲垫38,缓冲垫38置于滚轮39上方,滚珠35的设计有利于推块18的滑动,缓冲垫38的设计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避免推块18脱离底板20。

当电梯损坏急速下降时,转动杆24急速转动,气流快速进入筒体2内,气流超出气孔29排气量,大部分气流冲击在滑块34上,使滑块34带动推杆31运动,推杆撞击卡紧杆32,使卡紧杆32收回外筒33内,由于卷线轮8上的柔性绳6底部悬挂有坠落块14,坠落块14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运动,通过坠落块14给推动连杆16施加一个力,使推块18推动卡紧块19运动,两个卡紧块19分别卡在两个侧墙面4上,由于电梯运动方向与卡紧块19运动方向相垂直,有效阻止电梯继续向下坠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