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94115发布日期:2018-12-08 05:58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辊筒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辊筒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辊筒,且辊筒与输送带配合时,能够从输送带上直接观测出辊筒表面的磨损情况。

背景技术

辊筒(guntong),又称辊筒,广泛应用于如圆网印花机、数码打印机,矿山输送设备,造纸、包装机械等各类传动输送系统和分拣输送设备中。

其中,辊筒用于与输送带配合,并利用辊筒的旋转来带动输送带进行移动,以此实现对置于输送带上的物件的移送。可以理解,辊筒在长时间使用过后,辊筒的筒体表面会发生磨损,而目前,现有技术的辊筒其筒体表面的磨损情况并不能直接观测出来,只能通过将辊筒拆卸下来,然后用敲击的方式来敲打辊筒的筒体表面,并利用敲击后所产生的不同声音来判断辊筒上筒体的表面的磨损情况。

上述对辊筒的筒体表面的磨损情况的判断,需要将输送设备停止,并将辊筒取出来来判断,且判断的是需要依靠判断者的经验来实现,其不仅操作麻烦,并影响企业对输送设备的正常使用;而且判断结果受判断者的主观意识的影响,其对辊筒的筒体表面磨损的判断的准确性较差,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辊筒。

具体地:一种辊筒,包括筒体,设于所述筒体两端且用于支撑筒体的端盖,以及贯穿两个端盖设置的棍轴,其中每个端盖在所述棍轴的外圆周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通孔;所述筒体的内端面上开设有多个凹槽,多个所述凹槽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且多个所述凹槽的深度沿逆时针方向逐渐变浅;所述棍轴在面向多个所述凹槽的部位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组件,其中每个支撑组件在远离所述棍轴的一端部分伸入至对应的凹槽内,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凹槽部分向外伸出。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其中对应深度最深的凹槽的支撑组件伸入至该凹槽内,并与所述凹槽的槽底抵接配合;而其它的支撑组件分别伸入至对应的凹槽内,且相对于所述凹槽活动配合。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筒体的内端面上开设有4个凹槽,分别定义为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且所述第一凹槽的深度、所述第二凹槽的深度、所述第三凹槽的深度和第四凹槽的深度逐渐变浅;所述棍轴上设置有4个支撑组件,分别定义为第一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第三支撑组件和第四支撑组件,以对应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和所述第四凹槽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棍轴上的第一支撑杆,第一直角顶杆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一支撑杆在远离所述棍轴的一端上固定有一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一直角顶杆的其中一个直杆部内,且所述第一直角顶杆的直杆部在远离所述第一滑杆的一端伸入至所述第一凹槽内,并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抵接配合;所述第一弹簧套接在所述第一滑杆上,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直角顶杆和所述第一支撑杆抵止配合。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棍轴上的第二支撑杆,第二直角顶杆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二直角顶杆的其中一个直杆部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二凹槽内,且所述第二直角顶杆的直杆部在远离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滑杆,所述第二滑杆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二支撑杆上开设有的第二轴槽,其中所述第二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二轴槽内。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一拉杆,所述第一拉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直角顶杆的另一个直杆部上,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二轴槽,用于对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二轴槽内的第二弹簧进行预压缩,且所述第一直角顶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拉杆脱离所述第二支撑杆。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支撑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棍轴上的第三支撑杆,第三直角顶杆和第三弹簧,所述第三直角顶杆的其中一个直杆部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三凹槽内,且所述第三直角顶杆的直杆部在远离所述第三凹槽的一端固定有第三滑杆,所述第三滑杆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三支撑杆上开设有的第三轴槽,其中所述第三弹簧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杆的第三轴槽内。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拉杆,所述第二拉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直角顶杆的另一个直杆部上,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三支撑杆的第三轴槽,用于对所述第三支撑杆的第三轴槽内的第三弹簧进行预压缩,且所述第二直角顶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拉杆脱离所述第三支撑杆。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第四支撑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棍轴上的第四支撑杆,顶杆和第四弹簧,所述顶杆的一端伸入至所述第四凹槽内,另一端上固定有第四滑杆,所述第四滑杆部分伸入至所述第四支撑杆上开设有的第四轴槽,其中所述第四弹簧设置在所述第四支撑杆的第四轴槽内。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三拉杆,所述第三拉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直角顶杆的另一个直杆部上,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四支撑杆的第四轴槽,用于对所述第四支撑杆的第四轴槽内的第四弹簧进行预压缩,且所述第三直角顶杆能够带动所述第三拉杆脱离所述第四支撑杆。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所提供的辊筒,通过合理的结构设置,使得该辊筒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支撑组件部分伸出筒体来直观判断辊筒表面的磨损情况,相比现有技术,实现了对辊筒表面磨损的直观判断,便于了对辊筒的磨损情况的判断,且对辊筒表面的磨损的判断不影响辊筒的正常使用,以此确保了应用该辊筒的传输设备的正常使用,而且对辊筒的筒体表面的磨损情况的判断准确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辊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的辊筒装配在传输带上时的剖视图。

其中,10、筒体;11、第一凹槽;12、第二凹槽;13、第三凹槽;14、第四凹槽;20、端盖;21、通孔;30、棍轴;31、第一支撑组件;32、第二支撑组件;33、第三支撑组件;34、第四支撑组件;100、辊筒;200、传输带;311、第一支撑杆;312、第一直角顶杆;313、第一弹簧;314、第一滑杆;315、第一拉杆;321、第二支撑杆;322、第二直角顶杆;323、第二弹簧;324、第二滑杆;325、第二轴槽;326、第二拉杆;331、第三支撑杆;332、第三直角顶杆;333、第三弹簧;334、第三滑杆;335、第三轴槽;336、第三拉杆;341、第四支撑杆;342、顶杆;343、第四弹簧;344、第四滑杆;345、第四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与图1、图2,本发明请求包括的辊筒100,用于与传输带200配合,以此实现对置于该传输带200上的物件的移送。其中所述传输带200部分是包裹在所述辊筒100上。

本实施例的辊筒100,包括筒体10,设于所述筒体10两端且用于支撑筒体10的端盖20,以及贯穿两个端盖20设置的棍轴30,其中每个端盖20在所述棍轴30的外圆周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通孔21。所述棍轴30与两个端盖20分别连接固定,而筒体10具体由设于该筒体10两端的端盖20进行支撑。

所述筒体10的内端面上开设有多个凹槽,其中多个凹槽设置在同一平面上,且多个所述凹槽的深度沿逆时针方向逐渐变浅。也就是说,所述筒体10上的凹槽开设在所述筒体10的一个圆环部上的。相应地,所述棍轴30在面向多个所述凹槽的部位上分别设置有一个支撑组件,其中每个支撑组件在远离所述棍轴30的一端部分伸入至对应的凹槽内,且能够相对于所述凹槽部分向外伸出。

其中对应深度最深的凹槽的支撑组件伸入至该凹槽内,并与所述凹槽的槽底抵接配合;而其它的支撑组件分别伸入至对应的凹槽内,且相对于所述凹槽活动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筒体10的内端面上开设有4个凹槽,分别定义为第一凹槽11、第二凹槽12、第三凹槽13和第四凹槽14,且所述第一凹槽11的深度、所述第二凹槽12的深度、所述第三凹槽13的深度和第四凹槽14的深度逐渐变浅。相应地,所述棍轴30上设置有4个支撑组件,分别定义为第一支撑组件31、第二支撑组件32、第三支撑组件33和第四支撑组件34,以对应所述第一凹槽11、所述第二凹槽12、所述第三凹槽13和所述第四凹槽14设置。

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31包括固定在所述棍轴30上的第一支撑杆311,第一直角顶杆312和第一弹簧313,所述第一支撑杆311在远离所述棍轴30的一端上固定有一第一滑杆314,所述第一滑杆314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一直角顶杆312的其中一个直杆部内,且所述第一直角顶杆312的直杆部在远离所述第一滑杆314的一端伸入至所述第一凹槽11内,并与所述第一凹槽11的槽底抵接配合;所述第一弹簧313套接在所述第一滑杆314上,并分别与所述第一直角顶杆312和所述第一支撑杆311抵止配合。

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2包括固定在所述棍轴30上的第二支撑杆321,第二直角顶杆322和第二弹簧323,所述第二直角顶杆322的其中一个直杆部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二凹槽12内,且所述第二直角顶杆322的直杆部在远离所述第二凹槽12的一端固定有第二滑杆324,所述第二滑杆324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二支撑杆321上开设有的第二轴槽325,其中所述第二弹簧323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杆321的第二轴槽325内。

所述第三支撑组件33包括固定在所述棍轴30上的第三支撑杆331,第三直角顶杆332和第三弹簧333,所述第三直角顶杆332的其中一个直杆部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三凹槽13内,且所述第三直角顶杆332的直杆部在远离所述第三凹槽13的一端固定有第三滑杆334,所述第三滑杆334部分伸入至所述第三支撑杆331上开设有的第三轴槽335,其中所述第三弹簧333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杆331的第三轴槽335内。

所述第四支撑组件34包括固定在所述棍轴30上的第四支撑杆341,顶杆342和第四弹簧343,所述顶杆342的一端伸入至所述第四凹槽14内,另一端上固定有第四滑杆344,所述第四滑杆344部分伸入至所述第四支撑杆341上开设有的第四轴槽345,其中所述第四弹簧343设置在所述第四支撑杆341的第四轴槽345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组件31还包括第一拉杆315,所述第一拉杆315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直角顶杆312的另一个直杆部上,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二支撑杆321的第二轴槽325,用于对所述第二支撑杆321的第二轴槽325内的第二弹簧323进行预压缩。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拉杆315伸出用于将第二滑杆324与第二弹簧323进行区隔,且第二弹簧323是以预压缩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一拉杆315的,且所述第一直角顶杆312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拉杆315脱离所述第二支撑杆321,而第一拉杆315脱离第二支撑杆321后,被预压缩的第二弹簧323即可顶压第二滑杆324,以驱动第二直角顶杆322的直杆部伸入至第二凹槽12,并与第二凹槽12的槽底进行抵接配合。也就是说,当筒体10上第一凹槽11被第一支撑组件31的第一直角顶杆312顶穿后,第二支撑组件31的第二直角顶杆322才与第二槽12的槽底配合。

所述第二支撑组件32还包括第二拉杆326,所述第二拉杆326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直角顶杆322的另一个直杆部上,另一端贯穿所述第三支撑杆331的第三轴槽335,用于对所述第三支撑杆331的第三轴槽335内的第三弹簧333进行预压缩,且所述第二直角顶杆322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拉杆326脱离所述第三支撑杆331。

所述第三支撑组件33还包括第三拉杆336,所述第三拉杆336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三直角顶杆332的另一个直杆部上,另一端贯穿所述第四支撑杆341的第四轴槽345,用于对所述第四支撑杆341的第四轴槽345内的第四弹簧343进行预压缩,且所述第三直角顶杆332能够带动所述第三拉杆336脱离所述第四支撑杆341。

由上可知,本实施例的辊筒100在使用时,第一直角顶杆312在第一弹簧313的驱动下顶压在第一凹槽11的槽底,而第二直角顶杆322伸入至第二凹槽12内并与第二凹槽12活动配合,第三直角顶杆332伸入至第三凹槽12内并与第三凹槽13活动配合,顶杆342伸入至第四凹槽14内并与第四凹槽14活动配合。由于第二直角顶杆322与第二凹槽12,第三直角顶杆332与第三凹槽13,顶杆342与第四凹槽14分别活动配合,这样该辊筒100在使用时就避免了因外置的粉尘等一些杂物通过辊筒100的端盖20上的通孔21进入至筒体10内而造成第二直角顶杆322与第二凹槽12,第三直角顶杆332与第三凹槽13,顶杆342与第四凹槽14之间结块而固化,确保了第二支撑组件32与第二凹槽12,第三支撑组件33与第三凹槽13,以及第四支撑组件34与第四凹槽14能够参与工作。而第一直角顶杆312上的第一拉杆315,第二直角顶杆322上的第二拉杆326,第三直角顶杆332上的第三拉杆336的合理结构设置,使得第一支撑组件31与第一凹槽11,第二支撑组件32与第二凹槽12,第三支撑组件33与第三凹槽13,及第四支撑组件34与第四凹槽14能够依次工作,以此满足筒体10的内端面上第一凹槽11、第二凹槽12、第三凹槽13及第四凹槽14的深度逐渐变浅,而辊筒100的磨损是由筒体10的外端面逐步往里磨损的,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辊筒100上第一支撑组件31的第一直角顶杆312先贯穿筒体10上的第一凹槽11,然后第二支撑组件32上的第二直角顶杆322贯穿筒体10上的第二凹槽12,接着第三支撑组件33上的第三直角顶杆323贯穿筒体10上的第三凹槽13,最后第四支撑组件34上的顶杆342贯穿筒体10上的第四凹槽13,并对应的该辊筒100的筒体10表面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

可以理解,传输带200包裹辊筒100的部分能够对辊筒100上筒体10的外端面进行挤压,能够推顶伸出第一凹槽11的第一直角顶杆312的部分压缩第一弹簧313并进入至筒体10内,或者推顶伸出第二凹槽12的第二直角顶杆322的部分压缩第二弹簧323并进入至筒体10内,或者推顶伸出第三凹槽13的第三直角顶杆332的部分压缩第三弹簧333并进入至筒体10内,或者推顶伸出第四凹槽14的顶杆342的部分压缩第四弹簧343并进入至筒体10内;而传送带200未包裹辊筒100的部分,其第一直角顶杆312就会在第一弹簧313的驱动下从筒体10的第一凹槽11伸出,或者第二直角顶杆322就会在第二弹簧323的驱动下从筒体10的第二凹槽12伸出,或者第三直角顶杆332就会在第三弹簧333的驱动下从筒体10的第三凹槽13伸出,或者顶杆342就会在第四弹簧343的驱动下从筒体10的第四凹槽14伸出。而传输带200包裹辊筒100时,不同位置的传输带200与辊筒100接触是,传输带200对辊筒100的筒体10的推顶力是不同的,这样随着辊筒100的旋转,伸出辊筒100上筒体10的部分对传输带200进行一伸一缩,这样人们在判断辊筒100的磨损情况时,可以直观地从辊筒100凸起传输带200的数量,来得到有几个支撑组件伸出了该辊筒100的筒体10,然后再利用凹槽在筒体10上开设有的深度与筒体10的厚度,来间接判断该辊筒100被磨损的厚度。

综上,本发明所提供的辊筒,通过合理的结构设置,使得该辊筒在使用时,可以通过支撑组件部分伸出筒体来直观判断辊筒表面的磨损情况,相比现有技术,实现了对辊筒表面磨损的直观判断,便于了对辊筒的磨损情况的判断,且对辊筒表面的磨损的判断不影响辊筒的正常使用,以此确保了应用该辊筒的传输设备的正常使用,而且对辊筒的筒体表面的磨损情况的判断准确性高。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