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盘取力行车液压调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1822发布日期:2019-02-15 19:52阅读:438来源:国知局
底盘取力行车液压调速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动力设备领域,尤其涉及底盘取力行车液压调速系统。



背景技术:

从车辆底盘取力作为动力源的行车液压调速系统与一般的液压调速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行车液压调速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系统动力源,即底盘发动机的转速总是在发生不可预期的变化,从而造成系统工作状态的变化,影响系统正常工作。对于行车过程中需要保持负载恒速的系统,目前调速系统主要有两种:

一、采用变量泵+定量马达的调速系统,其工作原理是:负载的工作转速由定量马达转速决定,而定量马达的转速由变量泵的输出流量决定,变量泵的输出流量为变量泵的转速与其排量两者之乘积。设马达正常工作时转速为 nM,排量为VM,此时变量泵转速为np,排量为Vp,不考虑泵和马达容积效率的影响,则有:VMnM=VPnP。

当需要维持负载工作状态时,则需保证VMnM为定值。当某一时刻底盘发动机转速发生变化时,会依次引起变量泵和定量马达的转速变化,当系统检测到定量马达转速发生变化后,才会做出响应,通过调节变量泵的排量Vp,使其输出流量与马达流量需求相匹配,由于发动机转速的变化随机性较大,不可预判,而对系统的调节总是在发动机转速变化之后,即有滞后性,无论控制器反应速度多快均无法消除对发动机转速识别这一过程所产生的时间差。

二、采用定量泵+流量阀+定量马达调速系统,其工作原理是:负载的工作转速由定量马达转速决定,而定量马达的转速由流量阀决定,定量泵任意时刻的输出流量都不得小于马达所需流量。因此定量泵的排量按最低工作转速选取。

当发动机转速变化时,定量泵输出流量随之改变,由于流量阀的控制,流经定量马达的流量始终保持定值,多余的流量则通过溢流阀回油箱,由于采用定量泵,排量不可调节,发动机在低转速和高转速条件下系统流量相差很大,当发动机转速较高时,系统主要流量均以溢流方式分流,系统总体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补偿系统滞后响应,节能且高效的底盘取力行车液压调速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底盘取力行车液压调速系统,其包括输入端与底盘发动机的输出轴相连接的取力器、电控变量泵、三通流量阀及驱动负载的定量马达,所述电控变量泵的输入端与取力器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三通流量阀设有进油口、出油口及卸油口,所述进油口与电控变量泵的高压口连接,出油口与定量马达的进油口连接,卸油口与系统回油/液压油箱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底盘取力行车液压调速系统,设置一个三通流量阀,将其进油口与电控变量泵的高压口连接,出油口与定量马达的进油口连接,卸油口与系统回油/ 液压油箱连接,结构比较简单,系统工作时,相比较变量泵+定量马达调速系统来说,降低甚至消除了控制器滞后带来的影响。同时,由于始终只是小流量(△Q)溢流,相比定量泵+流量阀+定量马达的调速系统来说效率更高,更节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定量马达,2.三通流量阀,3.电控变量泵,4.负载,5.取力器,6. 底盘发动机,7.液压油箱。

具体实施方式

底盘取力行车液压调速系统,其包括输入端与底盘发动机6的输出轴相连接的取力器5、电控变量泵3、三通流量阀2及驱动负载4的定量马达 1,所述电控变量泵的输入端与取力器的输出端相连接,所述三通流量阀设有进油口、出油口及卸油口,所述进油口与电控变量泵的高压口连接,出油口与定量马达的进油口连接,卸油口与系统回油/液压油箱7连接。

系统工作时,通过控制器调节电控变量泵的排量,使其输出流量总是比定量马达需求的流量多出一部分(设为△Q),该部分流量最终通过三通流量阀溢流。当发动机的转速突然升高时,电控变量泵的输出流量变大,由于三通流量阀的限流作用,定量马达转速保持不变,多余的流量通过三通流量阀卸油口溢流回液压油箱。此时溢流流量会大于△Q,于是控制器会向小排量方向改变电控变量泵的排量,使其输出流量与定量马达需求流量之差趋近于△ Q;当某一时刻发动机转速突然降低时,假设控制器未起作用,电控变量泵输出流量必然会减少,在此过程中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电控变量泵输出流量仍能满足定量马达流量需求,定量马达转速保持不变,只是△Q逐渐减小,直至零;

第二阶段,电控变量泵输出流量已不能满足定量马达流量需求,定量马达转速逐渐下降。显然只有到第二阶段时定量马达的工作状态才会受到影响,也即是说只要控制器在第一阶段过程响应,对电控变量泵做出控制调节,定量马达的工作状态就不会受到影响。

因此采用本调速系统,相比较变量泵+定量马达调速系统来说,降低甚至消除了控制器滞后带来的影响。同时,由于始终只是小流量(△Q)溢流,相比定量泵+流量阀+定量马达的调速系统来说效率更高,更节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