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积变量式氟化铝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8494发布日期:2019-04-05 21:24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容积变量式氟化铝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氟化铝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容积变量式氟化铝包装装置。



背景技术:

氟化铝制备形成后,形状为白色粉末,包装时,采用布带进行包装,根据客户需求不同,有时候需要将两种规格的产品搭配包装,而现有的方式是将需要掺入的产品料通过转料容器盛放后倒入包装袋内,不仅操作不便速度慢,而且加入的产品料不能与包装袋内的成品料相对混合,造成局部品质不均匀。



技术实现要素:

有必要提出一种容积变量式氟化铝包装装置。

一种容积变量式氟化铝包装装置,包括固定架、第一上料罐、第二上料罐、辅助上料罐、包装袋,第一上料罐和第二上料罐设置于固定架的上方,辅助上料罐设置于固定架上,第一上料罐为密封罐体,第一上料罐的出料口与包装袋之间设置第一管道,以将二者连接,第二上料罐为密封罐体,第二上料罐的出料口与辅助上料罐的上料口之间设置柔性管道,以将二者连接,所述柔性管道为倾斜设置于第二上料罐和辅助上料罐之间的管道,辅助上料罐的出料口与第一管道之间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第二管道为倾斜设置于辅助上料罐和第一管道之间的管道,所述辅助上料罐包括下罐、上罐、第一调节器、第二调节器、第一导向器、第二导向器,下罐为顶部开口的半封闭罐、上罐为底部开口的半封闭罐,上罐的底部开口嵌入在下罐的顶部开口内部,以使上罐的侧壁和下罐的侧壁之间相对插接,具有重叠区域,还在下罐顶部开口设置内翻边缘,还在内翻边缘上设置柔性侧边,柔性侧边与上罐外壁接触,还在上罐底部开口设置外翻边缘,外翻边缘为从内向外向下倾斜的凸缘,第一调节器和第二调节器分别设置于上罐和下罐的两侧,第一调节器的下端与下罐的外壁底部连接,第一调节器的上端与上罐外壁顶部活动连接,第二调节器的下端与下罐外壁底部连接,第二调节器的上端与上罐外壁顶部活动连接,第一调节器和第二调节器具有相同结构,第一调节器包括丝杠、固定套,还在下罐外壁底部设置下安装座,还在上罐外壁顶部设置上安装座,下安装座上开设通孔,以供丝杠的下端插入,丝杠的上端与上安装座之间螺纹连接,固定套固定套设于丝杠的外壁上,以通过旋拧固定套和丝杠,带动上罐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导向器和第二导向器相对设置于上罐的两侧,第一导向器和第二导向器具有相同结构,第一导向器包括外筒和导杆,还在上罐外壁顶部和下罐外壁底部设置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外筒的上端与上固定块固定连接,导杆的上端穿入至外筒内部,下端与下固定块固定连接,以使导杆在外筒内部相对滑动,以使上罐上下移动时,上罐、下罐、滑套三点一线,避免上罐摆动。

优选的,所述下罐顶部开口内翻边缘上的柔性侧边为毛刷或柔性填充层。

优选的,还在第一管道的下端设置吸尘套筒,吸尘套筒为下部敞口、上部封闭的环形套筒,吸尘套筒固定套设于第一管道的外壁上,吸尘套筒的内径大于第一管道的外径,以在第一管道外部形成吸尘通道,所述吸尘套筒的下口边缘高度高于第一管道的下口边缘,还在吸尘套筒的顶部设置吸尘管,吸尘管的一端与吸尘通道连通,另一端与外部吸尘系统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辅助上料罐将待加入的产品料预先储存好,通过控制电磁阀,将辅助上料罐内的产品料按照设定时间、重量加入至包装袋内,该加入过程实现自动化,而且加入时缓慢加入,第一管道内的成品率也是动态加入的,二者均处动态状态,在进入包装袋的过程中实现相互混合;另外,辅助上料罐,采用容积变量可调节,该方式能够在有限空间内盛放更多的物料。

附图说明

图1为容积变量式氟化铝包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辅助上料罐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容积变量式氟化铝包装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辅助上料罐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第一管道、包装袋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固定架10、第一上料罐20、第一管道21、吸尘套筒22、吸尘管23、吸尘通道24、第二上料罐30、柔性管道31、辅助上料罐40、下罐41、内翻边缘411、上罐42、外翻边缘421、第一调节器43、丝杠431、固定套432、第二调节器44、第一导向器45、外筒451、导杆452、第二导向器46、包装袋5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参见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容积变量式氟化铝包装装置,包括固定架10、第一上料罐20、第二上料罐30、辅助上料罐40、包装袋50,第一上料罐20和第二上料罐30设置于固定架10的上方,辅助上料罐40设置于固定架10上,第一上料罐20为密封罐体,第一上料罐20的出料口与包装袋50之间设置第一管道21,以将二者连接,第二上料罐30为密封罐体,第二上料罐30的出料口与辅助上料罐40的上料口之间设置柔性管道31,以将二者连接,所述柔性管道31为倾斜设置于第二上料罐30和辅助上料罐40之间的管道,辅助上料罐40的出料口与第一管道21之间通过第二管道连接,第二管道为倾斜设置于辅助上料罐40和第一管道21之间的管道,所述辅助上料罐40包括下罐41、上罐42、第一调节器43、第二调节器44、第一导向器45、第二导向器46,下罐41为顶部开口的半封闭罐、上罐42为底部开口的半封闭罐,上罐42的底部开口嵌入在下罐41的顶部开口内部,以使上罐42的侧壁和下罐41的侧壁之间相对插接,具有重叠区域,还在下罐41顶部开口设置内翻边缘411,还在内翻边缘411上设置柔性侧边,柔性侧边与上罐42外壁接触,还在上罐42底部开口设置外翻边缘421,外翻边缘421为从内向外向下倾斜的凸缘,第一调节器43和第二调节器44分别设置于上罐42和下罐41的两侧,第一调节器43的下端与下罐41的外壁底部连接,第一调节器43的上端与上罐42外壁顶部活动连接,第二调节器44的下端与下罐41外壁底部连接,第二调节器44的上端与上罐42外壁顶部活动连接,第一调节器43和第二调节器44具有相同结构,第一调节器43包括丝杠431、固定套432,还在下罐41外壁底部设置下安装座,还在上罐42外壁顶部设置上安装座,下安装座上开设通孔,以供丝杠431的下端插入,丝杠431的上端与上安装座之间螺纹连接,固定套432固定套432设于丝杠431的外壁上,以通过旋拧固定套432和丝杠431,带动上罐42上下移动,所述第一导向器45和第二导向器46相对设置于上罐42的两侧,第一导向器45和第二导向器46具有相同结构,第一导向器45包括外筒451和导杆452,还在上罐42外壁顶部和下罐41外壁底部设置上固定块和下固定块,外筒451的上端与上固定块固定连接,导杆452的上端穿入至外筒451内部,下端与下固定块固定连接,以使导杆452在外筒451内部相对滑动,以使上罐42上下移动时,上罐42、下罐41、滑套三点一线,避免上罐42摆动。

进一步,所述下罐41顶部开口内翻边缘411上的柔性侧边为毛刷或柔性填充层。

内翻边缘411和外翻边缘421的设置,不仅可以对上罐42和下罐41的相对位移进行限位,而且,作为具有密封件的作用,避免萤石粉末从上罐42和下罐41之间的缝隙向外散出。

进一步,还在第一管道21的下端设置吸尘套筒22,吸尘套筒22为下部敞口、上部封闭的环形套筒,吸尘套筒22固定套432设于第一管道21的外壁上,吸尘套筒22的内径大于第一管道21的外径,以在第一管道21外部形成吸尘通道24,所述吸尘套筒22的下口边缘高度高于第一管道21的下口边缘,还在吸尘套筒22的顶部设置吸尘管23,吸尘管23的一端与吸尘通道24连通,另一端与外部吸尘系统连接。

包装时,包装袋50为柔性布带,其口部套挂在吸尘套筒22的顶部,便于固定,吸尘套筒22与第一管道21之间的吸尘通道24形成包装袋50内粉尘回收通道,吸尘通道24与第一管道21之间隔离设置,便于将粉料与粉尘隔离开,吸尘管23只与第一管道21外部的吸尘通道24连通,也只对进入吸尘通道24的粉尘进行吸收,由于粉尘比重较轻,向上漂浮,所以将吸尘套筒22的下口边缘高度高于第一管道21的下口边缘,便于粉尘吸收,而且使得吸尘通道24距离包装袋50内的粉料高度较远,避免吸力过大时将粉料抽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装置中的模块或单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