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07647发布日期:2020-10-13 09:47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电梯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设备。



背景技术:

de102014220966a1公开了一种电梯设备,在该电梯设备中多个电梯舱周期性地以循环运行方式运行,类似于链斗式升降机(paternoster)。与传统的链斗式升降机不同,每个舱与其它舱无关地驱动,因此可以与其它舱无关地在任何期望的停靠站停靠。设置转换装置,以便将舱从竖直的行进方向转换到水平的行进方向,以便能够使舱在不同的电梯井之间运动。因此,电梯舱可在单个平面内移动,该平面由两个电梯井和连接这两个电梯井的横向井展开。

在此,通过全部在一个平面内定向的多个导轨来进行链斗式升降机运行。这在设计建筑时就已经需要及早考虑到并且在未来建筑的自由的、建筑性的设计方案中只留下少量的活动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相应地进一步改进该电梯设备,并且在此能够实现在设计建筑物时的更大的灵活性。

还未公开的专利申请102016211997.4描述了一种电梯设备,该电梯设备包括沿第一方向定向的第一导轨、沿第二方向定向的第二导轨和沿第三方向定向的第三导轨。通过多个可转动的轨道区段,电梯舱可以从其中一个导轨转移到其中另一个导轨上。导轨在部分不同的平面中定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梯设备来实现;优选的设计方案由从属权利要求和下面的说明中得出。

本发明的电梯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导轨,所述第一导轨沿尤其竖直的第一方向定向;至少一个第二导轨,所述第二导轨沿尤其水平的第二方向定向;至少一个第三导轨,所述第三导轨沿尤其竖直的第三方向定向,以及至少一个第四导轨,所述第四导轨沿尤其水平的第四方向定向。此外,该电梯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电梯舱,该电梯舱能够沿着该四个导轨移动。

设置多个转换单元,其中,该电梯设备被设置为,该电梯舱能够借助转换单元在四个导轨之间移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限定第一平面,并且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限定第二平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相互成角度地定向。

现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设备首次实现了,形成跨越多个彼此成角度的墙壁的壁棱边的链斗式升降机运行。由此,开放了未来建筑物的建筑师设计可能性。同样地,在现代化措施中可以安装至今不可能的现代的链斗式电梯。

在一种设计方案中,电梯设备包括第一壁和第二壁,其中第一平面平行于第一壁定向并且第二平面平行于第二壁定向。

在一种设计方案中,第一转换单元被设置成将电梯舱从第一导轨转移到第二导轨,和/或第二转换单元被设置成将电梯舱从第三导轨转移到第四导轨;和/或第三转换单元被设置成将电梯舱从第二导轨转移到第四导轨上。

在一种设计方案中,所述多个转换单元包括可转动的第一轨道区段和/或可转动的第二轨道区段,可转动的所述第一轨道区段能够在沿第一方向的取向和沿第二方向的取向之间转换,可转动的所述第二轨道区段能够在沿第三方向的取向和沿第四方向的取向之间转换。

在一种设计方案中,多个转换单元包括可转动的第三轨道区段,其可在沿第二方向的取向和沿第四方向的取向之间转换。尤其地,可转动的所述第三轨道区段设置用于,克服在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的角度。因此,该可转动的第三轨道区段将电梯舱从第一平面转换到第二平面中。在此,转动轴线尤其是朝棱边定向,多个壁和/或平面在所述棱边处相遇或相交。

在一种设计方案中,可转动的轨道区段围绕第三转动轴线可转动地布置。在此,第三转换单元被设计成,为了将电梯舱在第二导轨和第四导轨之间转移,转动轴线从第一位置转移到第二位置。除了轨道区段的旋转运动之外,在此轨道区段也进行横向移动。这对于实现沿着多个壁的内棱边的转换尤其有利。

在一种设计方案中,转换单元上具有刚性的且弯曲的轨道区段,该轨道区段在第二导轨和第四导轨之间形成导轨连接。与可转动的轨道区段不同,在此现在能够设置持久的连接。

在一种设计方案中,第二方向可以与第一方向正交地定向,和/或第三方向可以与第四方向正交地定向。

在一种设计方案中,电梯舱背包支承地在导轨上引导。

在一种设计方案中,第一转换单元可围绕第一转动轴线转动,该第一转动轴线垂直于由第一和第二导轨展开的第一平面,和/或

第二转换单元可绕第二转动轴线转动,该第二转动轴线垂直于由第三和第四导轨展开的第二平面。

在一种设计方案中,转换单元中的至少一个、尤其是三个转换单元中的每一个包括磁性直线电机的至少一个定子单元,该定子单元设置用于驱动电梯舱,其中电梯舱具有动子单元,该动子单元与定子单元共同作用。定子单元尤其能够与可转动的轨道区段一起转动。

所有的所述方向沿着不同的方向定向。尤其是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相互平行地定向。因此,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平行的方向被视为彼此不同,只要这些方向不是彼此叠合地设置的。

在一种设计方案中,第一和/或第三方向竖直地定向。

在一种设计方案中,第二和/或第四方向分别水平地定向。

在一种设计方案中,"竖直"或者"水平"分别理解为"精确竖直"或者"精确水平"。

尤其地,导轨至少在可转动的轨道区段的区域中直线地构造,尤其与可转动的轨道区段间隔至少2米。

当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谈到,通过可转动的轨道区段实现从一个导轨转移到另一个导轨上时,则这原则上也包括沿相反方向的转移。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详细解释本发明。分别示意性地示出了

图1至3以透视图示出了在三个运行状态中的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设备的第一设计方案;

图4以俯视图示出了根据图1的电梯设备的部分;

图5以俯视图示出了第二设计方案的电梯设备的部分;

图6以俯视图示出了第三设计方案的电梯设备的部分;

图7以俯视图示出了第四设计方案的电梯设备的部分;

图8示出了用于定义角度数据的示意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3示出了处于不同运行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设备1的第一种设计方案。以下基本的实施方式也适用于本发明的所有其他的设计方案。

该电梯设备1包括第一导轨10,电梯舱2借助背包支承件沿该第一导轨引导。第一导轨10竖直地沿着z1方向(第一方向)定向,并且使得电梯舱2能够在不同的楼层之间移动。

电梯设备1包括第二导轨20,电梯舱2借助背包支承件沿该第二导轨引导。第二导轨20水平地沿着y2方向(第二方向)定向。

电梯设备1包括第三导轨30,电梯舱2借助背包支承件沿着该第三导轨引导。第三导轨30竖直地沿着z3方向(第三方向)定向,并且使得电梯舱2能够在不同的楼层之间移动。

电梯设备1包括第四导轨40,电梯舱2借助背包支承件沿该第四导轨引导。第四导轨40水平地沿着x4方向(第四方向)定向。

第二和第四导轨20、40使得电梯舱2能够从竖直的第一导轨10转移到竖直的第三导轨上,尤其是用于提供现代的链斗式升降机(pater-noster)运行。

通过在此呈可转动的第一轨道区段11形式的第一转换单元11,电梯舱2能够从第一导轨10转移到第二导轨20上。可转动的第一轨道区段11能够关于第一转动轴线a1转动,所述第一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一平面(yz平面)。第一平面通过第一导轨10和第二导轨20展开。

通过在此呈可转动的第二轨道区段22形式的第二转换单元22,电梯舱2能够从第二导轨20转移到第三导轨30上。可转动的第二轨道区段22能够关于第二转动轴线a2转动,所述第二转动轴线垂直于第二平面(xz平面)。第二平面通过第三导轨30和第四导轨40展开。

导轨10、20、30、40固定到第一壁和第二壁w1、w2上。第一平面yz平行于第一壁w1定向,并且第二平面xz平行于第二壁2定向。建筑环境限定了轨道的布置。

此外,电梯设备1还包括第三转换单元33,其中,针对此该申请在下面描述了四个不同的设计方案。所有的第三转换单元33都被设置成将电梯舱2从第二导轨20转移到第四导轨40上,同时克服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之间的角度x的差。

在图1的设计方案中,从电梯井观察,壁w1、w2围成270°的角度x(图1)。两个壁w1、w2在此在外棱边k处相交。此外,为了理解角度x,参照图8的图示。

图8b在此类似于图1的设计方案示出了壁w和w2在外棱边k处相交。壁w1、w2之间的角度x在此大于180°、尤其是270°。

图8c示出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的一种替代方案,其中,壁w1和w2在内棱边k处相交。壁w1、w2之间的角度x在此小于180°、尤其是90°。

图8a仅为了比较目的示出了一个设计方案,其中两个壁以180°的角度相交。这两个壁w1、w2在该情况下彼此并非成角度地定向。

术语"棱边k"应做广义理解,并且在广义上表示两个壁w1、w2的相交区域。其中包括如图1至图4所示的尖锐的棱边k、以及削平的棱边(图5、图7)和倒圆的棱边(图6)。

下面描述各个设计方案的特点。

第一设计方案的电梯设备(图1至图4)包括可转动的第三轨道区段33a作为第三转换单元。可转动的第三轨道区段33a可围绕平行于棱边k定向的第三转动轴线a3旋转。第三转动轴线a3还位于两个壁w1、w2的角平分线3上;角平分线3同时是第一平面yz和第二平面xz的角平分线。可转动的第三轨道区段可以在沿着第二方向的取向(现在电梯舱可以从第二导轨20移动到可转动的第三轨道区段33a上,反之亦然)和沿着第四方向的取向(在图1中示出,在图4中以虚线示出)(现在电梯舱2可以从第四导轨40移动到可转动的第三轨道区段33a上,反之亦然)之间枢转。在这种设计方案中有利的是,第三转动轴线a3在转换过程中保持其位置。

第二设计方案的电梯设备(图5)包括作为第三转换单元的可转动的第三轨道区段33b。可转动的第三轨道区段33b借助枢转机构能够在沿着第二方向的取向(现在电梯舱能够从第二导轨20移动到可转动的第三轨道区段33a上,反之亦然)和沿着第四方向的取向(图5中以虚线示出)(现在电梯舱2能够从第四导轨40移动到可转动的第三轨道区段33a上,反之亦然)之间枢转。

枢转机构包括枢转臂332,枢转臂铰接地支承,由此可转动的轨道区段33b的轨道331可在内棱边k的区域中枢转。所述枢转机构可以视为转换单元的组成部分。除了围绕转动轴线a3的纯旋转运动之外,在此也进行转动轴线a3的位置改变。图5示出了转动轴线a3一次位于第一位置(实线),在该第一位置中可转动的轨道区段33b沿着第二方向y2取向,并且一次位于第二位置(虚线),在该第二位置中可转动的轨道区段33b沿着第四方向x4取向。

第三设计方案(图6)和第四设计方案(图7)的电梯设备分别包括固定的轨道区段33c、33d作为第三转换单元,所述轨道区段将第二导轨20与第四导轨40尤其是持久地相互连接。现在不再需要转动。

转换单元分别配有磁性直线电机的定子单元4。在此上下文中,配有意味着:配给可转动的轨道区段33a、33b或固定的轨道区段33c、33d的定子单元323至少暂时地能够并设置用于驱动位于转换单元处/上的电梯箱。尤其是定子单元可以被视为转换单元的组成部分。定子单元在附图中代表性地仅在一些位置上示意性地示出。此外,转换单元可能需要设置有辅助驱动装置,该辅助驱动装置不是磁性线性驱动装置,借助该辅助驱动装置能够在转换单元的区域内驱动电梯舱。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梯设备

2电梯舱

3角平分线

4定子单元

10第一导轨

20第二导轨

30第三导轨

40第四导轨

11第一转换单元

22第二转换单元

33第三转换单元

z1第一方向

y2第二方向

z3第三方向

x4第四方向

w1第一壁

w2第二壁

k壁棱边

a转动轴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