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45264发布日期:2020-06-26 20:5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包装盒。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包装越来越重视。产品包装是消费者接触产品的第一印象,而产品在包装盒中能否方便取出,从消费者体验角度来说很关键。常见的包装盒结构简单,由于没有特殊的设计,产品装入后,消费者有时很难取出,甚至需要将包装盒破坏掉才能取出产品,从而影响客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包装盒,旨在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取出产品的包装盒,从而提高客户体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包装盒包括:

盒体,设有容置槽和连通所述容置槽的容置腔,所述容置槽用于放置产品;

上盖,与所述盒体活动连接,以盖合所述容置槽的槽口;及

连接组件,包括与所述上盖连接的支撑件和与所述容置腔底壁连接的连接件,所述支撑件远离所述上盖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连接件具有拉伸状态和折叠状态;

在所述拉伸状态,所述上盖打开所述容置槽的槽口,使所述支撑件带动所述连接件穿过所述容置槽的槽口,以将所述容置槽内的产品撑起;

在所述折叠状态,所述上盖盖合所述容置槽的槽口,使所述支撑件带动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具有弹性,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均与所述容置腔底壁连接,所述支撑件连接于所述连接件的两个端部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连接处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背离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容置腔的底壁连接;

在所述拉伸状态,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容置腔的底壁围合形成三角形;

在所述折叠状态,所述第一连接部邻近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邻近所述支撑件的一端抵接。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拉伸状态,所述第一连接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长度。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拉伸状态,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包括固定部和与所述固定部活动连接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通过所述固定部与所述上盖连接,所述支撑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包装盒还包括设于所述容置腔内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连接件和所述容置腔的底壁之间,所述弹性件具有与所述容置腔底壁平行的第一状态和与所述容置腔底壁垂直的第二状态;

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连接件为所述折叠状态,且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弹性件抵接;

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弹性件使所述支撑部部分伸出所述槽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安装部和与所述安装部转动连接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通过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容置腔的底壁连接;

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弹性部与所述安装部抵接;

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弹性部与所述安装部垂直,且所述弹性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支撑部的延伸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弹性部的长度与所述支撑部的长度之和大于所述容置槽槽口至所述容置腔底壁之间的距离;

且/或,所述支撑部的材质为硬质塑料;

且/或,所述弹性部的材质为硬质塑料;

且/或,所述连接件的材质为纸板材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盒体包括下盖和内衬,所述内衬与所述下盖配合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内衬背向所述下盖的一侧形成有所述容置槽,所述内衬开设有连通口,所述容置槽通过所述连通口与所述容置腔连通,所述支撑件和所述连接件可穿过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包装盒通过设置连接组件,使得连接组件的支撑件与上盖连接,连接组件的连接件与盒体的容置腔底壁连接,在上盖打开盒体的过程中,可使得连接件从折叠状态切换至拉伸状态,也即上盖带动支撑件,并拉动连接件穿过容置槽的槽口,从而利用连接件将容置槽内的产品撑起,使用户方便拿取被连接件撑起的产品。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包装盒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能够方便取出产品,提高了客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包装盒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包装盒一实施例中上盖盖合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包装盒一实施例中上盖打开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同时,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且/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包装盒100。可以理解的,包装盒100用于包装各类产品,例如电子产品等。可选地,包装盒100用于包装蓝牙耳机等,在此不做限定。

请结合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包装盒100包括盒体1、上盖2及连接组件3,其中,盒体1设有容置槽121和连通容置槽121的容置腔1a,容置槽121用于放置产品5;上盖2与盒体1活动连接,以盖合容置槽121的槽口;连接组件3包括与上盖2连接的支撑件31和与容置腔1a底壁连接的连接件32,支撑件31远离上盖2的一端与连接件3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2具有拉伸状态和折叠状态,在拉伸状态,上盖2打开容置槽121的槽口,使支撑件31带动连接件32穿过容置槽121的槽口,以将容置槽121内的产品5撑起;在折叠状态,上盖2盖合容置槽121的槽口,使支撑件31带动连接件32位于容置腔1a内。

可以理解的,盒体1和上盖2构成包装盒100的包装外壳,盒体1用于放置和固定产品,同时对产品起到保护。可选地,盒体1设置有用于存放产品的容置槽121。为了起到保护产品,避免产品在容置槽121内晃动而发生损坏,容置槽121的形状轮廓与产品的外形轮廓相匹配。同时,为了起到固定产品的作用,容置槽121的槽壁或靠近槽口的槽壁具有弹性,能够利用容置槽121的槽壁对产品起到限位作用。

为了进一步保护产品,避免产品外露或掉落,上盖2与盒体1活动连接,以盖合容置槽121的槽口。可以理解的,上盖2与盒体1可以是分体结构设置,如此可方便上盖2和盒体1的加工生产。当然,为了避免上盖2打开盒体1后,上盖2与盒体1分离,从而导致上盖2丢失等,上盖2与盒体1也可设置为一体连接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2与盒体1采用一体连接结构。为了方便实现上盖2打开或闭合盒体1的容置槽121槽口,上盖2与盒体1转动连接。可以理解的,上盖2与盒体1的连接处形成有折弯结构,上盖2可沿折弯结构相对于盒体1转动。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上盖2与盒体1也可以采用其他能够实现转动连接的结构,例如轴孔配合、铰接或转动连接等,在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盒体1和上盖2的材质可以是纸质材质、塑料材质或金属材质等。

为了方便用户将容置槽121内的产品取出,在本实施例中,包装盒100设置有连接组件3,使得连接组件3的支撑件31与上盖2连接,连接组件3的连接件32与盒体1的容置腔1a底壁连接,在上盖2打开盒体1的过程中,可使得连接件32从折叠状态切换至拉伸状态,也即上盖2带动支撑件31,并拉动连接件32穿过容置槽121的槽口,从而利用连接件32将容置槽121内的产品5撑起,使用户方便拿取被连接件32撑起的产品5。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包装盒100不仅结构简单,而且能够方便取出产品5,提高了客户体验。

可以理解的,包装盒100的上盖2盖合容置槽121的槽口时,连接件32呈折叠状态,也即支撑件31和连接件32均位于容置腔1a内;包装盒100的上盖2打开容置槽121的槽口时,上盖2带动支撑件31拉动连接件32穿过容置槽121的槽口,从而将容置槽121内的产品5撑起。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组件3的支撑件31和连接件32可以是一体连接结构,如此方便连接组件3的加工生产。当然,连接组件3的支撑件31和连接件32也可以是分体结构设置,此时支撑件31远离上盖2的一端与连接件32远离容置腔1a底壁的一端连接。为了方便使得连接件32在上盖2盖合容置槽121的槽口时呈折叠状态,支撑件31与连接件32可采用活动连接,例如转动连接等。当然,连接件32也可采用可弯折或软质材质制成,在此不做限定。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盒体1包括下盖11和内衬12,内衬12与下盖11配合形成容置腔1a,内衬12背向下盖11的一侧形成有容置槽121,内衬12开设有连通口122,容置槽121通过连通口122与容置腔1a连通,支撑件31和连接件32可穿过连通口122位于容置腔1a内。

可以理解的,盒体1的下盖11可以是支撑板或支撑盒等结构,内衬12设置在下盖11的表面或内部,利用内衬12与下盖11配合形成容置腔1a,一方面可以降低包装盒100的重量;另一方面,可利用内衬12形成容置槽121,从而对产品实现安装固定。

为了方便安装连接组件,如图1所示,内衬12还开设有连通口122,容置槽121通过连通口122与容置腔1a连通。可以理解的,为了方便实现支撑件31和连接件32的连接,支撑件31可穿过连通口122伸入容置腔1a内,且连接件32可穿过连通口122伸出容置槽121的槽口。

在本实施例中,连通口122开设于容置槽121的底壁。为了进一步确保连接件32撑起的产品5,连通口122呈长条形设置。可选地,连通口122贯通容置槽121的底壁和相对两侧壁。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连接件32具有弹性,连接件32的两端均与容置腔1a底壁连接,支撑件31连接于连接件32的两个端部之间。

可以理解的,利用具有弹性的连接件32,可简化连接件32结构的同时,在支撑件31拉动连接件32时,使得连接件32将容置槽121内的产品撑出容置槽121的槽口,方便用户拿取。可选地,连接件32为松紧带或弹性条等,此时支撑件31远离上盖2的一端与连接件32的中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连接件32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2,支撑件31与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2的连接处连接,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2相背离的一端分别与容置腔1a的底壁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2在拉伸状态下,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2与容置腔1a的底壁围合形成三角形;连接件32在折叠状态,第一连接部321邻近支撑件31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322邻近支撑件31的一端抵接。

可以理解的,为了避免连接组件3的设置,影响和干涉产品在包装盒100容置槽121内的放置,连接组件3的支撑件31和连接件32设置在靠近上盖2和盒体1的转动连接处。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2的材质为纸板材质,也即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2的材质为纸质材质。为了能够顺利实现连接件32在折叠状态,连接件32的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2分别由两段组成,且第一连接部321的两段之间设置有折沿,第二连接部322的两段之间也设置有折沿,如此在连接件32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连接部321的两段之间沿折沿弯折,第二连接部322的两段之间也沿折沿弯折,也即第一连接部321的两段形成的夹角逐渐减小,且第二连接部322的两段形成的夹角也逐渐减小,如此第一连接部321邻近支撑件31的一段与第二连接部322邻近支撑件31的一段呈并行或抵接,第一连接部321邻近容置腔1a的底壁的一段与第二连接部322邻近容置腔1a的底壁一段朝向容置腔1a的底壁靠近或平行。

为了确保连接件32在拉伸状态下,支撑件31拉动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2穿过容置槽121的槽口,从而利用第一连接部321将容置槽121内的产品5撑起。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连接件32在拉伸状态,第一连接部321的长度大于第二连接部322的长度。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32处于拉伸状态时,第一连接部321的两段沿折沿相互远离,并呈直线或处于同一平面内,第二连接部322的两段沿折沿相互远离,并呈直线或处于同一平面内,也即也即第一连接部321的两段形成的夹角逐渐增大,且第二连接部322的两段形成的夹角也逐渐增大。可以理解的,在连接件32处于拉伸状态时第一连接部321的两段形成的夹角小于在连接件32处于拉伸状态时第一连接部321的两段形成的夹角;在连接件32处于拉伸状态时第二连接部322的两段形成的夹角小于在连接件32处于拉伸状态时第二连接部322的两段形成的夹角。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连接件32在拉伸状态,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2形成的夹角为锐角。如此设置,有利于保证连接件32不影响和干涉产品在包装盒100容置槽121内的放置。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支撑件31包括固定部311和与固定部311活动连接的支撑部312,支撑部312通过固定部311与上盖2连接,支撑部312远离固定部311的一端与连接件32连接。

可以理解的,支撑件31的固定部311和支撑部312可采用一体连接结构,如此设置,可方便支撑件31的加工生产。为了实现支撑部312与固定部311的转动连接,支撑部312和固定部311的连接处采用折弯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固定部311和支撑部312也可采用分体结构,如此固定部311和支撑部312可采用其他能够实现转动连接的结构实现转动连接,例如轴孔配合、铰接等。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部312的材质可选为硬质塑料。固定部311与上盖2可采用固定连接,例如焊接、粘结等。当然,固定部311与上盖2也可采用可拆卸连接,例如卡扣连接、插接配合、螺钉连接或销钉连接等,在此不做限定。可选地,固定部311通过黏胶层与上盖2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装盒100还包括设于容置腔1a内的弹性件4,弹性件4位于连接件32和容置腔1a的底壁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具有与容置腔1a底壁平行的第一状态和与容置腔1a底壁垂直的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连接件32为折叠状态,且连接件32与弹性件4抵接;在第二状态,弹性件4使支撑部312部分伸出槽口。

可以理解的,通过设置弹性件4,使得包装盒100利用弹性件4在连接组件3的连接件32从折叠状态切换至拉伸状态后,防止连接件32从拉伸状态切换为折叠状态,从而使得支撑部312部分伸出槽口,如此可使得支撑部312撑起上盖2,使得上盖2无法盖合于盒体1上,如此可实现防拆作用。

现有普通包装盒没有防拆设计,不具有防拆功能,产品从工厂到运输等过程中,如果被拆开掉包,用户无法识别,从而造成用户投诉,影响产品口碑。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弹性件4,使得弹性件4在完成产品包装在包装盒100内时,弹性件4处于第一状态,也即弹性件4与容置腔1a底壁平行,此时连接件32为折叠状态,且连接件32与弹性件4抵接,也即连接件32的第一连接部321将弹性件4进行挤压,保持弹性件4与容置腔1a底壁平行。当包装盒100被拆开,也即上盖2打开盒体1时,带动支撑件31拉动连接件32移动并穿出容置槽121的槽口,此时产品5被连接件32的第一连接部321撑起,而弹性件4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时,也即弹性件4与容置腔1a底壁垂直。当再次将上盖2盖合盒体1时,由于弹性件4无法恢复至第一状态,此时垂直于容置腔1a底壁的弹性件4从而防止支撑件31的支撑部312完全由容置槽121的槽口进入容置腔1a内,从而使得上盖2无法完全盖合盒体1。如此可使得用户方便辨识,起到防拆的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弹性件4包括安装部41和与安装部41转动连接的弹性部42,弹性部42通过安装部41与容置腔1a的底壁连接。

可以理解的,弹性件4在第一状态,弹性部42与安装部41抵接;弹性件4在第二状态,弹性部42与安装部41垂直,且弹性部42的延伸方向与支撑部312的延伸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4的弹性部42与安装部41可采用一体连接结构,如此设置,可方便弹性件4的加工生产。为了实现弹性部42与安装部41的转动连接,弹性部42和安装部41的连接处采用折弯结构。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部42与安装部41也可采用分体结构,如此弹性部42与安装部41可采用其他能够实现转动连接的结构实现转动连接,例如轴孔配合、铰接等。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42的材质为硬质塑料;安装部41与容置腔1a的底壁可采用固定连接,例如焊接、粘结等。当然,安装部41与容置腔1a的底壁也可采用可拆卸连接,例如卡扣连接、插接配合、螺钉连接或销钉连接等,在此不做限定。可选地,安装部41通过黏胶层与容置腔1a的底壁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弹性件4在第二状态,弹性部42的长度与支撑部312的长度之和大于容置槽121槽口至容置腔1a底壁之间的距离。如此可确保当上盖2首次打开盒体1后,并在此盖合盒体1时,弹性部42的端部与支撑部312的端部抵接,从而避免支撑部312完全伸入容置腔1a内,此时可防止上盖2盖合盒体1。

在本实施例中,盒体1的内衬12可通过双面胶与下盖11粘合,支撑件31可采用硬塑料材质,且支撑件31的固定部311可通过双面胶与上盖2粘结。连接件32包括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2,连接件32采用纸板材质,具有一定挺度,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2的连接处与支撑件31的支撑部312连接,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2的下端通过双面胶与容置腔1a的底壁连接。弹性件4采用塑料弹片,设置在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322之间并位于支撑件31的下方。弹性件4的安装部41通过双面胶与容置腔1a的底壁连接。

产品5水平放置在内衬12的容置槽121内,容置槽121根据产品5的外形而设计,可使产品5在容置槽121内保持固定不会晃动。产品5装入包装盒100后,将上盖2与盒体1扣合,此时上盖2带动支撑件31下压,使连接件32的下部与下盖11贴合,此时弹性件4呈水平状态(如图2所示)。当用户打开包装盒100时,也即上盖2打开盒体1,并向上移动,使得上盖2带动支撑件31和连接件32向上移动,连接件32的第一连接部321会接触并推动产品5上部,使产品5上部翘起约45°,此时产品5下部被内衬12阻挡,不能滑动(如图3所示),如此可便于用户拿取产品5。

可以理解的,产品5放置在内衬12的容置槽121内时,产品5远离上盖2与盒体1连接处的上部与内衬12的容置槽121侧壁之间存在间隙,如此可防止产品5被抬起时,产品5的上部与内衬12接触,从而阻碍产品被抬起。

当初次在工厂装产品5进包装盒100时,人工将弹性件4压至水平状态,然后将内衬12粘贴至下盖11上,将产品放至内衬12的容置槽121中,然后将上盖2扣合盒体1,上盖2带动支撑件31和连接件32下压,压住弹性件4使其保持水平状态,完成产品装盒。如果在运输过程中被拆开,上盖2打开盒体1,使得上盖2上移,带动支撑件31和连接件32上移,连接件32脱离弹性件4,使弹性件4弹起呈垂直状态,如图1和图3所示。当再次欲扣合上盖2时,由于弹性件4会顶住支撑件31,导致上盖2无法完全扣合,如此使得产品5在运输过程中被拆开,原包装盒100无法扣合,用户收到后就可以辨别,起到防拆作用。如果使用蛮力将上盖2强行扣合,则弹性件4会被折弯,出现折痕,消费者收到产品后亦可以识别,同样起到防拆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包装盒100新增推动产品5的人性化设计,包装盒100打开时连接件32推动产品5,使产品5上部翘起呈约45°,方便用户拿取。同时,新增防拆功能设计,包装盒100打开后,弹性件4弹起,若欲扣合包装盒100,由于弹性件4的支撑使包装盒100的上盖2无法扣合,具有防拆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