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与物流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22501发布日期:2020-09-15 19:15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与物流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输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与物流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物流量也随之激增。面对庞大的物流量,如何快速、智能化实现物料的传递,对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对于物流输送较为薄弱的餐饮行业。在餐饮行业中,物料通常采用回转寿司输送方式进行输送,比如:新干线回转寿司输送线、磁悬浮回转寿司输送线、过桥回转寿司输送线、带操作间回转寿司输送线、双轨回转寿司输送线等。然而,由于传统回转线本身的局限性,因此,物料会只在一条完整的闭环线上来回转动,无法实现输送线与输送线之间的跨线输送。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与物流输送系统,能够使物料稳定跨线输送,实现智能化输送。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包括: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用于感应第一输送线上的物料;第一阻挡结构与第二阻挡结构,均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阻挡结构与所述第二阻挡结构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线上,所述第一阻挡结构与所述第二阻挡结构之间形成第一截留空间,所述第一截留空间用于容纳所述物料、并与所述第一输送线与第二输送线之间的转移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阻挡结构与所述第二阻挡结构配合用于将一个所述物料截留至所述第一截留空间内;及转移结构,所述转移结构用于将所述第一截留空间内的物料通过所述转移口转移至所述第二输送线上。

上述的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在物料跨线输送过程中,首先通过第一传感器,感应第一输送线上的物料;当第一传感器感应到物料时,启动第一阻挡结构与第二阻挡结构,通过第一阻挡结构与第二阻挡结构配合,使得物料截留至第一截留空间内。若第一截留空间内的物料需要跨线输送,则启动转移结构,通过转移结构,将第一截留空间内的物料通过转移口,转移至第二输送线上,如此,使得物料完成跨线输送作业,从而有利于构建智能物流系统。同时,本方案采用第一阻挡结构与第二阻挡结构配合截留物料,保证第一截留空间内只有一个物料,避免前面物料被阻挡时,后面物料与前面物料发生干涉,而导致物流系统发生输送异常、卡料、翻料等现象,如此,大大提高了物流输送系统的跨线作业的稳定性。

下面结合上述方案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效果进一步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移结构包括第一驱动件、及与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配合的转移件,所述第一驱动件相对于所述第一输送线水平运动,以带动所述转移件将所述第一截留空间内的物料水平转移至所述第二输送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转移结构还包括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驱动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座安装在所述第一输送线或者所述第二输送线上,所述转移件位于所述第一截留空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挡结构包括第二驱动件、及与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配合的第一阻挡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阻挡件横跨所述第一输送线,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一阻挡件用于阻挡所述物料在所述第一输送线上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挡结构还包括隔断件,所述隔断件与所述第一阻挡件相连接,所述隔断件用于隔断所述第一截留空间与所述转移口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挡结构还包括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驱动件可升降地设置所述第二安装座,以带动所述第一阻挡件及所述隔断件升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阻挡结构还包括第三驱动件、及与所述第三驱动件驱动配合的第二阻挡件,所述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一传感器电性连接,所述第二阻挡件用于阻挡所述物料在所述第一输送线上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还包括用于设置在所述第二输送线上的第三阻挡结构与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三阻挡结构用于阻挡所述物料进入所述第二输送线对应所述转移口的位置上,所述第二传感器与所述转移结构电性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用于感应所述第二输送线对应所述转移口的位置上的物料。

一种物流输送系统,包括第一输送线、第二输送线及以上任意一项所述的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所述第二输送线与所述第一输送线相适配,所述第一输送线与所述第二输送线之间设有转移口,所述转移口与所述第一截留空间相对设置。

上述的物流输送系统,采用以上的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在物料跨线输送过程中,首先通过第一传感器,感应第一输送线上的物料;当第一传感器感应到物料时,启动第一阻挡结构与第二阻挡结构,通过第一阻挡结构与第二阻挡结构配合,使得物料截留至第一截留空间内。若第一截留空间内的物料需要跨线输送,则启动转移结构,通过转移结构,将第一截留空间内的物料通过转移口,转移至第二输送线上,如此,使得物料完成跨线输送作业,从而有利于构建智能物流系统。同时,本方案采用第一阻挡结构与第二阻挡结构配合截留物料,保证第一截留空间内只有一个物料,避免前面物料被阻挡时,后面物料与前面物料发生干涉,而导致物流系统发生输送异常、卡料、翻料等现象,如此,大大提高了物流输送系统的跨线作业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输送线与所述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均为两个以上,所述第二输送线与所述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一一对应设置,两个以上所述第二输送线均与所述第一输送线相适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物流输送系统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框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框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110、第一传感器,120、第一阻挡结构,121、第二驱动件,122、第一阻挡件,123、隔断件,124、第二安装座,130、第二阻挡结构,131、第三驱动件,132、第二阻挡件,140、转移结构,141、第一驱动件,142、转移件,143、第一安装座,150、第二传感器,160、第三阻挡结构,161、第四驱动件,162、第三阻挡件,163、第三安装座,170、第一截留空间,180、第二截留空间,200、第一输送线,300、第二输送线,310、转移口,400、物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2,一种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100,包括:第一传感器110、第一阻挡结构120、第二阻挡结构130及转移结构140。第一传感器110用于感应第一输送线200上的物料400。第一阻挡结构120与第二阻挡结构130均与第一传感器110电性连接,并间隔设置在第一输送线200上,第一阻挡结构120与第二阻挡结构130之间形成第一截留空间170。第一截留空间170用于容纳物料400、并与第一输送线200与第二输送线300之间的转移口310相对设置。第一阻挡结构120与第二阻挡结构130配合用于将一个物料400截留至第一截留空间170内。转移结构140用于将第一截留空间170内的物料400通过转移口310转移至第二输送线300上。

上述的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100,在物料400跨线输送过程中,首先通过第一传感器110,感应第一输送线200上的物料400;当第一传感器110感应到物料400时,启动第一阻挡结构120与第二阻挡结构130,通过第一阻挡结构120与第二阻挡结构130配合,使得物料400截留至第一截留空间170内。若第一截留空间170内的物料400需要跨线输送,则启动转移结构140,通过转移结构140,将第一截留空间170内的物料400通过转移口310,转移至第二输送线300上,如此,使得物料400完成跨线输送作业,从而有利于构建智能物流系统。同时,本实施例采用第一阻挡结构120与第二阻挡结构130配合截留物料400,保证第一截留空间170内只有一个物料400,避免前面物料400被阻挡时,后面物料400与前面物料400发生干涉,而导致物流系统发生输送异常、卡料、翻料等现象,如此,大大提高了物流输送系统的跨线作业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一阻挡结构120与第二阻挡结构130均与第一传感器110的具体电性连接方式,只需要满足在一定条件下,第一传感器110能够触发第一阻挡结构120与第二阻挡结构130动作即可,比如,第一阻挡结构120、第二阻挡结构130均通过单片机与第一传感器110电性连接。

可选地,第一传感器110可为红外线传感器、紫外线传感器、光纤式光电传感器等光敏传感器;或者,第一传感器110也可为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等力敏传感器。

可选地,转移结构140可安装在第一输送线200上,也可安装在第二输送线300上,或者安装在其他支撑结构上。当转移结构140安装在第一输送线200上时,物料400则被转移结构140推送至第二输送线300上;当转移结构140安装在第二输送线300上时,物料400则被转移结构140拖拉至第二输送线300上,比如,采用“l”形拉板结构,将物料400进行拖拉至第二输送线300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一阻挡结构120、第二阻挡结构130及转移结构140三者在跨线作业中的具控制步骤,只需要满足第一阻挡结构120与第二阻挡结构130配合将一个物料400截留在第一截留空间170,并通过转移结构140将物料400转移至第二输送线300即可。

具体地,在实际跨线作业过程中,首先将第一阻挡结构120处于工作状态(即阻拦状态),当第一输送线200上的物料400运动至第一阻挡结构120处时,物料400则被第一阻挡结构120阻拦,并停留在第一截留空间170内;再通过第一传感器110,感应第一截留空间170内的物料400;感应后,通过第二阻挡结构130,阻拦后续物料400,保证第一截留空间170内容纳一个物料400;接着,判断该物料400是否转移至第二输送线300上,若是,则启动转移结构140,通过转移结构140,使得物料400通过转移口310转移至第二输送线300上;若不是,则将第一阻挡结构120处于非工作状态(即非阻拦状态),使得物料400移离第一截留空间170;移离后,将第一阻挡结构120处于工作状态(即阻拦状态),第二阻挡结构130处于非工作状态(即非阻拦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判断物料400是否转移至第二输送线300可通过rfid设备或视觉识别等识别系统对该物料400进行信息识别。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转移结构140包括第一驱动件141、及与第一驱动件141驱动配合的转移件142。第一驱动件141相对于第一输送线200水平运动,以带动转移件142将第一截留空间170内的物料400水平转移至第二输送线300上。由此可知,物料400转移过程中,启动第一驱动件141,通过第一驱动件141带动转移件142移动,使得物料400在转移件142的作用下,转移至第二输送线300上,如此,保证物料400在第一输送线200与第二输送线300之间稳定转移。

可选地,第一驱动件141为气缸、液压缸、电缸或者其他驱动设备。同时,转移件142为推板结构或者l形拉板结构。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转移结构140还包括第一安装座143。第一驱动件141通过第一安装座143安装在第一输送线200或者第二输送线300上。转移件142位于第一截留空间170内。如此,通过第一安装座143,使得第一驱动件141得到稳定安装,从而使得第一驱动件141稳定驱动转移件142。其中,第一安装座143在第一输送线200或者第二输送线300的安装方式为螺栓连接、焊接、铆钉或者其他安装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第一阻挡结构120包括第二驱动件121、及与第二驱动件121驱动配合的第一阻挡件122,至少部分第一阻挡件122横跨第一输送线200。第二驱动件121与第一传感器110电性连接。第一阻挡件122用于阻挡物料400在第一输送线200上移动。由此可知,第一阻挡结构120阻拦物料400过程中,启动第二驱动件121,驱使第一阻挡件122动作,通过第一阻挡件122,阻挡物料400在第一输送线200上移动,实现物料400的阻拦操作,如此,使得物料400稳定截留在第一截留空间170内。由于第二驱动件121与第一传感器110电性连接,因此,当物料400无需分配、并移离第一截留空间170内时,通过第一传感器110感应第一截留空间170内的物料400,若无,则控制第二驱动件121工作,驱使第一阻挡件122动作,并使之处于阻拦状态。

可选地,第二驱动件121与第一阻挡件122的驱动配合方式为:第二驱动件121驱使第一阻挡件122上下来回移动;或者,第二驱动件121驱使第一阻挡件122来回伸缩移动;又或者,第二驱动件121驱使第一阻挡件122在第一输送线200上往复转动。

可选地,第二驱动件121为气缸、液压缸、电缸或者其他驱动设备。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第一阻挡结构120还包括隔断件123。隔断件123与第一阻挡件122相连接,隔断件123用于隔断第一截留空间170与转移口310连通。如此,通过隔断件123,将第一截留空间170与转移口310断开,避免在无物料400分配情况下,第一输送线200与第二输送线300发生物料400串线现象。由于隔断件123设置在第一阻挡件122上,因此,当物料400需从第一输送线200转移至第二输送线300时,只需启动第二驱动件121,使得第一阻挡件122远离第一输送线200的同时,带动隔断件123移动,保证第一截留空间170与转移口310连通。具体在本实施例中,隔断件123为板状结构。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第一阻挡结构120还包括第二安装座124。第二驱动件121可升降地设置第二安装座124,以带动第一阻挡件122及隔断件123升降。如此,通过第二安装座124,使得第二驱动件121得到稳定安装,从而使得第二驱动件121稳定驱动第一阻挡件122与隔断件123。其中,第二安装座124在第一输送线200的安装方式为螺栓连接、焊接、铆钉或者其他安装方式。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第二阻挡结构130还包括第三驱动件131、及与第三驱动件131驱动配合的第二阻挡件132。第三驱动件131与第一传感器110电性连接,第二阻挡件132用于阻挡物料400在第一输送线200上移动。由此可知,当第一传感器110感应到第一截留空间170内有物料400时,控制第三驱动件131运行,驱使第二阻挡件132向第一输送线200靠拢,使得后续的物料400被阻挡在第一截留空间170外,有效避免后续的物料400对第一截留空间170内的物料400进行干涉而导致输送异常、卡料、翻料等现象发生。当第一传感器110感应到第一截留空间170内无物料400时,控制第三驱动件131运行,驱使第二阻挡件132远离第一输送线200,使得第一截留空间170一端被打开,以便后续物料400进入第一截留空间170内。

可选地,第三驱动件131与第二阻挡件132的驱动配合方式为:第三驱动件131驱使第二阻挡件132上下来回移动;或者,第三驱动件131驱使第二阻挡件132来回伸缩移动;又或者,第三驱动件131驱使第二阻挡件132在第一输送线200上往复转动。

可选地,第三驱动件131为气缸、液压缸、电缸或者其他驱动设备。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3,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100还包括用于设置在第二输送线300上的第三阻挡结构160与第二传感器150,第三阻挡结构160用于阻挡物料400进入第二输送线300对应转移口310的位置上,第二传感器150与转移结构140电性连接,第二传感器150用于感应第二输送线300对应转移口310的位置上的物料400。由此可知,当第一截留空间170内物料400需转移至第二输送线300上时,通过第二传感器150感应转移口310处是否存在物料400,与此同时,启动第三阻挡结构160,使得第三阻挡结构160处于工作状态(即,阻挡状态);若转移口310处无物料400时,则控制转移结构140运行,通过转移结构140,将物料400从第一截留空间170处通过转移口310转移至第二输送线300上。如此,本实施例在第二输送线300上相应设置第三阻挡结构160与第二传感器150,确保物料400跨线输送过程中,不受第二输送线300上物料400干涉,从而使得物料400跨线作业更加稳定进行。

可选地,第二传感器150可为红外线传感器、紫外线传感器、光纤式光电传感器等光敏传感器;或者,第二传感器150也可为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等力敏传感器。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第三阻挡结构160还包括第四驱动件161、及与第四驱动件161驱动配合的第三阻挡件162,第三阻挡件162用于阻挡物料400进入第二输送线300对应转移口310的位置上。其中,第四驱动件161可为气缸、液压缸、电缸或者其他驱动设备。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阻挡件162为杆状结构。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第三阻挡结构160为两个,两个第三阻挡结构160用于间隔设置,且两个第三阻挡结构160之间形成第二截留空间180,第二截留空间180用于容纳物料400。如此,通过两个第三阻挡结构160,准确控制一个物料400进入第二截留空间180内,避免后续物料400对第二截留空间180内的物料400造成干涉。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第三阻挡结构160还包括第三安装座163,第四驱动件161通过第三安装座163用于装设在第二输送线300上,如此,使得第四驱动件161稳定安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2,一种物流输送系统,包括第一输送线200、第二输送线300及以上任意一实施例中的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100。第二输送线300与第一输送线200相适配。第一输送线200与第二输送线300之间设有转移口310。转移口310与第一截留空间170相对设置。

上述的物流输送系统,采用以上的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100,在物料400跨线输送过程中,首先通过第一传感器110,感应第一输送线200上的物料400;当第一传感器110感应到物料400时,启动第一阻挡结构120与第二阻挡结构130,通过第一阻挡结构120与第二阻挡结构130配合,使得物料400截留至第一截留空间170内。若第一截留空间170内的物料400需要跨线输送,则启动转移结构140,通过转移结构140,将第一截留空间170内的物料400通过转移口310,转移至第二输送线300上,如此,使得物料400完成跨线输送作业,从而有利于构建智能物流系统。同时,本实施例采用第一阻挡结构120与第二阻挡结构130配合截留物料400,保证第一截留空间170内只有一个物料400,避免前面物料400被阻挡时,后面物料400与前面物料400发生干涉,而导致物流系统发生输送异常、卡料、翻料等现象,如此,大大提高了物流输送系统的跨线作业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输送线200与第二输送线300相适配应理解为第一输送线200与第二输送线300为配套线,即,第一输送线200与第二输送线300之间能够实现物料400输送。

具体地,第一输送线200与第二输送线300均为回转式输送线。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第二输送线300与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100均为两个以上。第二输送线300与跨物流输送线过渡机构100一一对应设置。两个以上第二输送线300均与第一输送线200相适配。如此,将第二输送线300数量设定为两个以上,以便第一输送线200上的物料400可选择性分配在不同的第二输送线300上,从而实现物料400有序分类。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