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升降式电缆放线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20792发布日期:2020-11-06 12:32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升降式电缆放线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缆放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升降式电缆放线架。



背景技术:

电缆一般收集在电缆辊上面,在使用时,需要将电缆从电缆辊上拉出来,这时候需要电缆放线架来方便使用者拉出电缆。

现有的电缆在铺设时通常采用人工转动电缆盘的形式进行放线,由于电缆盘的重量较大,旋转起来比较费力,而且拉伸电缆的人占用量大,放线效率十分低,劳动强度高,以及不能根据电缆铺设需求进行升降控制。

因此,发明一种电动升降式电缆放线架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升降式电缆放线架,以解决现有的电缆在铺设时通常采用人工转动电缆盘的形式进行放线,由于电缆盘的重量较大,旋转起来比较费力,而且拉伸电缆的人占用量大,放线效率十分低,劳动强度高,以及不能根据电缆铺设需求进行升降控制的问题。一种电动升降式电缆放线架,包括行走轮,升降车,拉杆,升降托板,电缆架,电缆架放置机构,电缆放线机构和控制柜,所述的行走轮采用4个,2个一组,通过转轴安装在升降车底部的两端;所述的升降车的一端设置有拉杆;所述的升降托板设置在升降车的顶部,该升降托板上设置有电缆架放置机构;所述的电缆架放置机构上设置有电缆架;所述的电缆放线机构固定在升降托板在左端;所述的控制柜通过螺栓固定在升降车的一侧。

所述的升降车包括车底盘,滑槽,固定座,滑动座,剪刀式交叉支架,螺杆,固定板,电机和连接板,所述的车底盘上端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所述的滑槽与滑槽平行设置;所述的固定座采用2个,固定在靠近拉杆一端的滑槽内;所述的滑动座采用2个,该滑动座在滑槽内滑动;所述的剪刀式交叉支架采用2组,该剪刀式交叉支架的四角通过旋转轴分别与固定座,滑动座和升降托板活动连接;所述的螺杆一端通过轴承与固定座活动连接,另一端贯穿连接板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且螺杆与连接板通过螺母座固定,在需要升高升降托板时,电机带动螺杆旋转,安装有螺母座的连接板将螺杆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剪刀式交叉支架在滑动座与滑槽配合下升起,实现了升降托板的高度调整,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放线。

所述的电缆架放置机构包括底盘,立柱,旋转盘和转轮,所述的底盘通过螺栓固定在升降托板上;所述的立柱垂直设置在旋转盘上方,并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所述的旋转盘与底盘平行,该并旋转盘套接在立柱上,并与立柱焊接固定;所述的转轮采用多个,均布在旋转盘底部,在放线的时候,电缆架上的电缆在电缆放线机构牵引下转动,旋转盘通过立柱与底盘相对旋转,转轮在底盘上转动,有效的提高了放线效率。

所述的电缆放线机构包括机架体,侧立板,安装板,电机安装座,放线电机,传动轴,齿轮和放线轮,所述的机架体通过侧立板与安装板焊接固定;所述的电机安装座通过螺栓安装在安装板上端的一侧,该电机安装座固定有放线电机;所述的传动轴采用2个,该传动轴两端通过轴承分别与机架体和安装板连接,其中一个传动轴的上端与放线电机的输出轴配合连接;所述的齿轮采用2个,分别配合安装在不同的传动轴的顶部,并相互啮合;所述的放线轮采用2个,均嵌装在传动轴的中间位置,在放线时,放线电机带动一个传动轴转动,在齿轮的配合下,实现另外一个传动轴的旋转,从而实现两个放线轮反向转动,起到了对电缆牵引放线的效果,有效的降低了人力劳动强度,并减少了拉伸电缆人员的占用数量。

所述的放线轮采用橡胶材质制成,该放线轮腰线处设置有可供电缆线通过的弧形槽,既能保证电缆的放线效率,又能防止电缆被损坏。

所述的控制柜包括柜体,蓄电池,正反转控制器和直流开关,所述的蓄电池通过导线分别与正反转控制器和直流开关连接,其中正反转控制器通过导线与电机连接,直流开关与放线电机通过导线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升降车的设置,在需要升高升降托板时,电机带动螺杆旋转,安装有螺母座的连接板将螺杆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剪刀式交叉支架在滑动座与滑槽配合下升起,实现了升降托板的高度调整,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放线;

2.本实用新型电缆架放置机构的设置,在放线的时候,电缆架上的电缆在电缆放线机构牵引下转动,旋转盘通过立柱与底盘相对旋转,转轮在底盘上转动,有效的提高了放线效率;

3.本实用新型电缆放线机构的设置,放线电机带动一个传动轴转动,在齿轮的配合下,实现另外一个传动轴的旋转,从而实现两个放线轮反向转动,起到了对电缆牵引放线的效果,有效的降低了人力劳动强度,并减少了拉伸电缆人员的占用数量;

4.本实用新型放线轮的设置,既能保证电缆的放线效率,又能防止电缆被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升降车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升降车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缆架放置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缆放线机构左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柜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行走轮,2-升降车,21-车底盘,22-滑槽,23-固定座,24-滑动座,25-剪刀式交叉支架,26-螺杆,27-固定板,28-电机,29-连接板,3-拉杆,4-升降托板,5-电缆架,6-电缆架放置机构,61-底盘,62-立柱,63-旋转盘,64-转轮,7-电缆放线机构,71-机架体,72-侧立板,73-安装板,74-电机安装座,75-放线电机,76-传动轴,77-齿轮,78-放线轮,8-控制柜,81-柜体,82-蓄电池,83-正反转控制器,84-直流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升降式电缆放线架,包括行走轮1,升降车2,拉杆3,升降托板4,电缆架5,电缆架放置机构6,电缆放线机构7和控制柜8,所述的行走轮1采用4个,2个一组,通过转轴安装在升降车2底部的两端;所述的升降车2的一端设置有拉杆3;所述的升降托板4设置在升降车2的顶部,该升降托板4上设置有电缆架放置机构6;所述的电缆架放置机构6上设置有电缆架5;所述的电缆放线机构7固定在升降托板4在左端;所述的控制柜8通过螺栓固定在升降车2的一侧。

所述的升降车2包括车底盘21,滑槽22,固定座23,滑动座24,剪刀式交叉支架25,螺杆26,固定板27,电机28和连接板29,所述的车底盘21上端的两侧均开设有滑槽22;所述的滑槽22与滑槽22平行设置;所述的固定座23采用2个,固定在靠近拉杆3一端的滑槽22内;所述的滑动座24采用2个,该滑动座24在滑槽22内滑动;所述的剪刀式交叉支架25采用2组,该剪刀式交叉支架25的四角通过旋转轴分别与固定座23,滑动座24和升降托板4活动连接;所述的螺杆26一端通过轴承与固定座23活动连接,另一端贯穿连接板29与电机28的输出轴连接,且螺杆26与连接板29通过螺母座固定,在需要升高升降托板4时,电机28带动螺杆26旋转,安装有螺母座的连接板29将螺杆26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剪刀式交叉支架25在滑动座24与滑槽22配合下升起,实现了升降托板4的高度调整,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放线。

所述的电缆架放置机构6包括底盘61,立柱62,旋转盘63和转轮64,所述的底盘61通过螺栓固定在升降托板4上;所述的立柱62垂直设置在旋转盘63上方,并通过轴承活动连接;所述的旋转盘63与底盘61平行,该并旋转盘63套接在立柱62上,并与立柱62焊接固定;所述的转轮64采用多个,均布在旋转盘63底部,在放线的时候,电缆架5上的电缆在电缆放线机构7牵引下转动,旋转盘63通过立柱62与底盘61相对旋转,转轮64在底盘61上转动,有效的提高了放线效率。

所述的电缆放线机构7包括机架体71,侧立板72,安装板73,电机安装座74,放线电机75,传动轴76,齿轮77和放线轮78,所述的机架体71通过侧立板72与安装板73焊接固定;所述的电机安装座74通过螺栓安装在安装板73上端的一侧,该电机安装座74固定有放线电机75;所述的传动轴76采用2个,该传动轴76两端通过轴承分别与机架体71和安装板73连接,其中一个传动轴76的上端与放线电机75的输出轴配合连接;所述的齿轮77采用2个,分别配合安装在不同的传动轴76的顶部,并相互啮合;所述的放线轮78采用2个,均嵌装在传动轴76的中间位置,在放线时,放线电机75带动一个传动轴76转动,在齿轮77的配合下,实现另外一个传动轴76的旋转,从而实现两个放线轮78反向转动,起到了对电缆牵引放线的效果,有效的降低了人力劳动强度,并减少了拉伸电缆人员的占用数量。

所述的放线轮78采用橡胶材质制成,该放线轮78腰线处设置有可供电缆线通过的弧形槽,既能保证电缆的放线效率,又能防止电缆被损坏。

所述的控制柜8包括柜体81,蓄电池82,正反转控制器83和直流开关84,所述的蓄电池82通过导线分别与正反转控制器83和直流开关84连接,其中正反转控制器83通过导线与电机28连接,直流开关84与放线电机75通过导线连接。

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中,在需要升高升降托板4时,电机28带动螺杆26旋转,安装有螺母座的连接板29将螺杆26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剪刀式交叉支架25在滑动座24与滑槽22配合下升起,实现了升降托板4的高度调整,在放线的时候,放线电机75带动一个传动轴76转动,在齿轮77的配合下,实现另外一个传动轴76的旋转,从而实现两个放线轮78反向转动,起到了对电缆牵引放线的效果,电缆架5上的电缆在电缆放线机构7牵引下转动,旋转盘63通过立柱62与底盘61相对旋转,转轮64在底盘61上转动,有效的提高了放线效率。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