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改进提升环把的柔性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96972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改进提升环把的柔性容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间散装容器,该容器由织物材料制成并且具有改进了的提升环把。所述的容器包括侧壁、与所述侧壁结构整体相连的延伸部所形成的至少一个提升环把,以及一底部结构。这类容器一般是由至少一块纺织物,特别是由聚丙烯织物或其它适当合成材料制成,并要求在很大的安全限度下载荷达500公斤或更高。所述容器是用来贮放和运送粒状、粉状或糊状的统装材料的。用来制造提升环把的织物延伸部是侧壁整体的连续延伸部分,但显然,这些延伸部也可以是通过缝合连接到侧壁上的单独的织物件。在握持上述容器时,提升环把与底部构造两者必须吸收静动载荷的合应力。但是壁部结构只须吸收容器堆垛过程中的静载荷。提升环把在握持过程中是必须吸收最高载荷的构件。因此,结实的提升环把对于有市场竞争力的容器来说乃是最基本的特征。迄今,这种提升环把都是用牢靠与廉价的缝合方法,通过连接整体的延伸部而形成。包括若干种缝合形式在内的实验证明,除非提高织物强度而需用较重和较昂价的织物,是不可能显著增加这种环把接合处之强度的。改进的缝合技术虽然形成了愈益结实的接缝,但包含着接缝的环把却仍比作为壁部结构连续的整体延伸部所成之环把,亦即比环把本身上无接缝的情形要弱。不论当前已知的环把接缝有多强,但它们构成了这种容器的一个弱部,因而必须加以改进。本申请人曾经按照美国专利号4136723制成的容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类容器具有连续的整体式提升环把以及处在壁部与底部结构中的接缝。另一种构造形式则是将侧壁结构的整体延伸部通过接缝结合而形成提升环把。但是后一类提升环把由于用到了接缝而不如前一种结实。当将两片侧壁延伸部经接缝结合来形成提升环把时,就必须将此接缝设在略低于延伸部的最上端,例如大约10厘米。然后将这两片织物在此接缝之上的部分向下折叠至此接缝的一侧,并将此环套闭拢以形成一提升区。这一将两延伸部结合的方法意味着将会有一层织物在此接缝的一侧,而有三层在另一侧。因而在握持这种容器时,此接缝将直接暴露在提升应力之下,而该提升环把由于织物层围绕接缝成1∶3的分布,常会在提升装置上滑动。另一种结果是,在闭拢环把来形成提升区时,此提升区是不会有均一厚度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器,它具有由结合侧壁结构延伸部而形成的改进了的提升环把。更具体地说,此接合部分所承受的应力应在每一个接合点上基本相等,同时这些接合点本身应尽可能多地卸除应力。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使具有这种已改进了提升环把的容器能与现有容器所用传统的灌装与握持设备相配合。制造上述改进的接合部应能够不使当前用于这类容器的制造过程复杂化,同时应不需要用于这类容器的专门的和昂价的生产设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人等必须寻求提高此种提升环把承载能力的方法。由于进一步去增大这种接缝本领的手段已然穷尽,人们不得不去探索从接合部转移掉负荷,实际上是去除接缝处应力的方法。根据申请人的欧洲专利申请第84102195.9号,可知通过在提升区将提升环把折叠或压在一起,可制造具有永久性预成形提杆的容器。还可以用一柔性材料的套围绕此提升区。将上述套围绕在提升环把上的通常方法是,在使该套绕此接缝配合之前把侧壁结构在接缝上方的延伸部端部折叠向一侧。但是,这样制成的提杆具有变成“侧向环把”的趋向,这是因为有三层织物拼拢在提升区的一半,而只有一层处在提升区的另一半上。为了改进这种提杆从而改进所述的提升环把,本发明人等将接缝上延伸部的织物部分(折叶)分成两半,在将提升环套折叠到一起之前,使成对折叶的一半折向各侧。这种改进的惊人效果是,负载能力提高虽小,但却能始终增加。唯一合理的解释看来是,应力已经较均匀地分布到接缝的整个长度上。除此,在织物搭接部分之间的摩擦也将一些应力从提升环的一部分传到了另一部分,这同样有助于减少作用到接缝上的应力。为了进一步加大摩擦力,本发明人等将接缝上延伸的织物部分切割开若干处,形成若干片折叶,它们在位于提升区的提升环把折叠到一起之前,成对地向相关的两侧交互折合。在已摺合折叶的织物和接缝下织物二者间的区域中,应用热熔胶之类的摩擦剂可进一步增加提升环把的强度。本发明人等进一步研究了对摩擦力的利用,来卸除接缝的应力。业已发现,通过以不同方式布置折叶就能获得可让摩擦力起作用的更大区域。这种方案的实施例则是将折叶交替搭接到未切开的延伸部分且分别处于一折叠线上下。这些折叶然后可用粘结剂、热熔和/或缝合等方法固定到未切开的延伸部分之上。但是,由于众多的折叶会使制造过程复杂化,本发明人等发现,如果对所用的接缝作出某种改进,仍可以援引利用在搭叠层之间摩擦力的想法。新的接缝布置是指,不必将两个延伸部再细分成两个或多个折叶,而这两个侧壁延伸部中的每一个只需有一个折叶。同时,此种情形下的两片折叶将邻接相对的延伸部放置,而在搭叠的折叶与延伸部间的摩擦力将卸除接缝本身的应力,因此也就增强了此结合部。利用了提升环把中织物层间摩擦力的新结合方式的一个优点是,可以把前述欧洲专利中的那种套更牢靠地环绕提升区设置。因此,织物层区域间的摩擦力将加大,从而给出了更结实的提升环把。但是,通过在折叶与延伸部的各侧上应用一种摩擦剂或松配合的带,还可以进一步增大折叶与延伸部间的摩擦力,而由此来卸除接缝的应力。本发明的范围与特征如后附权利要求书所述。为了更全面地解释本发明,将对照附图较详细地描述提升环把的改进接合部的某些实施例的制造方法。图1为透视图,示明一筒状坯件经切割出狭缝来形成多重折叶。图2是据图1所示坯件制成的容器顶部的透视图。图3详细地示明在侧壁结构延伸部自由端处切割出的折叶。图4详细地示明在折叠线两侧上互连折叶的配置方式。图5阐明了图3所示折叶的另一种互连配置方式。图6示明包含有套的一完整的提升环把的透视图。图7示明切割开的筒状坯件狭缝,借以形成两片折叶。图8说明图7中切割开的坯件顶部如何能借助一接缝折合在一起。图9表明图8的折叶如何能安装在侧壁延伸部上。图1表明一种经切割开的筒状织物坯件,该坯件是在其一端处切开,形成了侧壁结构1的两个整体延伸部2与3,整体延伸部2和3中的每一个均已开缝,各形成四个折叶4a、4b、4c、4d与5a、5b、5c、5d。延伸部2和3与接缝6连在一起。然后各对折叶4a与5a、4b与5b、4c与5c以及4d与5d,如图2所示,交替成对地折向接缝6的两侧。构成提升环把7的侧壁结构的两个延伸部有插入适当提升器件用的孔口8。提升环把7是在提升区折合并压紧在一起的,而且至少用一条带9紧绕在提升环把的周围,把整个接合部保持在压缩状态。最终形成的装配方式示明于图6。在最佳的这样一种配置方式中,保护套9具有一宽度10,覆盖住包括折叶4与5在内的整个接合部。图3所示侧壁结构整体延伸部2与3的折叶4a至4d以及5a至5d,也能交互地布置于折叠线6的两侧,并在将延伸部2与3结合之前,通过成对地将相反的折叶4a置于5a之上、5b置于4b之上、4c置于5c之上,同时将5d置于4d之上,使它们相互连接。延伸部2是在分别确定出折叶4内外端的线道11与13间切开的。类似地,延伸部3是在线道12与14之间切开的。图4表明由部分搭叠起的折叶4与5形成的提升环把接合部。这种情况下的接合部本身,包括了线道14与13间的摩擦区A′在内,只是由搭接的折叶4与5组成。图5表明由完全搭接的折叶4与5构成的提升环把接合部,其中的折叶4与5也搭接在延伸部2与3未切开的部分上。可把胶质物或热熔融体,放置在线道14与13间的摩擦区A″中搭接着的织物材料之间。此情形下的线道11与12将会是提升接合部的中心线(A″大于A′)。图7表明一筒状织物经切割开的坯件,所切开的狭缝在一个端部上,形成了与侧壁结构1成整体的延伸部2与3。这两个延伸部2与3包括折叶2B与3B以及在线道6之下的整体延伸部2A与3A,此线道6表明折叠线或接缝,而且这两个延伸部将封闭住该筒状容器的上部。图8说明折叶2B与3B以及延伸部2A与3A如何能通过接缝6折合与联结。图9表明提升环把结合的完成。折叶3B折合到接缝6之上,且由摩擦剂或机械方法固定到延伸部2A上,同时折叶2B以类似方式固定到延伸部3A上。这样就构成了两个摩擦区,它们将在容器提升过程中卸除接缝6的应力。例1本例涉及图7至图9中的容器。对下述两类容器进行了比较实验,一类是依据本发明制成的,在折叶与侧壁延伸部间有摩擦区。相应的另一类则没有这样的摩擦区,即是按照常规方式结合起来的。所实验的容器都是在申请人的实验站生产的,采用一致的聚丙烯(PP)织物,制成为具有一致的基本尺寸180×230厘米。上述容器首先灌装上约800公斤的松散塑性材料,然后置入100千牛顿的吊挂“A”架实验设备中。在容器内置放一直径85厘米的平压力板,它复盖住容器内盛放物表面积的54%,并且处于此内盛物之上。这样,在此实验过程中,压力板的边缘不会和容器的织物接触。此压力板在下方受到通过容器底的一根棒与实验材料的约束。用一台液压缸对上述吊架施加一向上的力。所加的力由电子测力仪、放大器与记录系统记录。这些容器是在10个循环的实验序列下进行实验,实验负荷约3000公斤,在最后一次循环前记录下破裂负荷。所记下的破裂负荷列于表1。表1</tables>上述结果清楚地表明,通过在折叶与延伸部之间增设主动的摩擦区,当将侧壁结构的整体延伸部形成提升环把时,由于此摩擦区卸除了接缝的应力,显著地提高了环把的强度(约提高30%)。将延伸部自由端切开,并通过把它们互连或折向一折叠线或接缝两侧而结合的简便方法,当提升已灌装容器时,会使接合部或接缝所承受的应力均衡化。这样,据本发明制成的具有提升环把的容器具有增高的提升能力。在某些情形下必须构成沿着两侧边具有不同长度的提升环把,以均衡此提升环把在其全宽上的提升高度。从具有不同侧边长度的延伸部2与3来构成均衡化提升环把的一种简便方法,已描述于申请人的NO专利申请第871705号(优先权1987年4月24日,迄未公布)。这两个延伸部2与3先按照图5所示布置,然后将它们相互相对地移位,使得它们的中心线在把它们结合之前构成一角度。上面所描述的且示明于有关附图中的容器乃是只有一个单一提升环把的容器,但应理解到,本发明是适用于具有任意多个提升环把之容器的,此时的这些提升环把都是按照本发明的布置,将折叶与侧壁结构的延伸部结合起来形成。此外,显然本发明的范围包括适用于为数多于二的任意多对的折叶。根据本发明,利用一个或多个按上述方式形成的提升环把,已成功地提高了柔性容器的载荷能力。本发明的容器用作中间散装容器时不会出现任何问题。由于这种改进了的提升环把完全符合以前的模式,现行的灌装与运输设备都是可以采用的。权利要求1.由织物材料制成的柔性中间散装容器,它包括有侧壁结构(1)、由结合侧壁结构(1)的整体延伸部分(2,3)形成的至少一个提升环把(7)以及一底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侧壁延伸部分(2,3)的上部在其上端至少有一折叶(2b,3b或4,5),所述折叶位于一接缝或折叠线(6)两侧的延伸部(2,3)的上方或下方,由此而形成包含有搭接层的一摩擦区A在内的提升环把结合部,而且在上述搭接层之间的摩擦是借助一种摩擦剂和/或机械手段实现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双的相对叶片(4,5)交互地位于接缝(6)的一侧或另一侧,且连接到侧壁延伸部(2,3)未切开的上部。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互连的叶片(4,5)布置成在折叠线或接缝(6)的各侧交互地使全部或部分的折叶(4a)置于叶片(5a)之上,折叶(5b)置于折叶(4b)之上,折叶(4c)置于折叶(5c)之上,等等,而且折叶(4,5)的部分可连至侧壁延伸部(2,3)未切开的部分。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容器,其特征在于折叶(4,5)交互地配置在延伸部(2)未切开部分的反侧与延伸部(3)未切开部分的下侧,而且与这些延伸部分(2,3)相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容器,其特征在于延伸部(2,3)的外端构成分别搭连延伸部(3a,2a)的折叶(2b,3b),而这样形成的四个搭接的织物材料层则通过接缝(6)相结合。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容器,其特征在于搭接层间的摩擦是通过胶体或热熔体获得的。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容器,其特征在于搭接层间的摩擦是由横贯两个摩擦区A的锯齿形接缝,或是由稍离开接缝(6)的配合带来实现的。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容器,其特征在于接缝(6)通过层(2b,2a,3b,3a),同时折叶(2b)折叠过接缝(6)并固定到延伸部(3a)上,而折叶(3b)则固定在延伸部(2a)上。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环把(7)包括一个具有宽度(10)的套形带(9)。全文摘要本发明涉及柔性中间容器,它有至少一个通过结合侧壁结构(1)整体延伸部(2,3)形成的改进了的提升环把(7)。延伸部(2,3)的上部自由端经切开形成至少两片折叶(2b,3b或4,5),它们位于折叠线或接缝(6)两侧的延伸部(2,3)的上方或下方,由此而形成包括有搭接的织物材料层间摩擦区(A)的提升环把接合部,这之间的摩擦是靠胶体或热熔体之类的摩擦剂和/或机械手段实现。此提升环把(7)能闭拢到一起且环绕以至少一根带或一个套(9)。文档编号B65D88/22GK1031682SQ88106329公开日1989年3月15日申请日期1988年8月31日优先权日1987年8月31日发明者艾力克·迈克尔巴斯特,比雅尼·翁达尔,安德斯·于埃尔,奥拉夫·斯特兰德,艾力克·杨斯加德申请人:挪威海德罗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