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垛堆的跨线输送方法及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466717阅读:来源:国知局
延伸方向间隔布置;相应地,在各目标站台3可以在其与每个第一升降机2对应的位置设置一个第二升降机4,即各目标站台3上第二升降机4的数量可以与输出站台I上所设置第一升降机2的数量相等;同时,可以设置相应个数的第一输送线5,以便将每个第一升降机2与其对应的各第二升降机4连接,进而形成若干跨线路径,提高跨线输送的效率。如图2所示,可以在输出站台I设置两个第一升降机2,在目标站台3设置两个第二升降机4,然后形成两条第一输送线5 ;由于托盘垛的返运速度要求不高,故可以仅设置一条第二输送线7实现托盘的返运,详见下文关于托盘返运的描述。
[0044]当然,如果每个站台上均设置一个升降机即可与装车速度相匹配,此时可以在各站台上对应设置一个升降机,然后通过一条第一输送线5完成垛堆的跨线输送。也就是说,可以根据装车速度,在各站台(包括输出站台I与目标站台3)上匹配地设置一个、两个或者多个升降机,只要目标站台3上各第二升降机4的运行速度之和能够与该站台的装车速度相匹配,以输送足量的垛堆进行装车。
[0045]通常情况下,各站台上第二升降机4的输送速度与其对应的第一升降机2的输送速度相等,第一输送线5的速度也与相应的第一升降机2的运行速度保持一致,以便第一升降机2所升起的垛堆能够及时被第一输送线5运走,第一输送线5运送的垛堆能够被第二升降机4承接,进而降落至目标站台3。
[0046]进一步,第一升降机2可以设置可升降的托架22,通过托架22承托垛堆,并将垛堆升高至输出站台I的上方,具体可以对应于第一开口 21。同时,还可以设置还可以设置第一传动链,当垛堆升高至第一开口 21时,第一传动链能够将垛堆由第一升降机2转移至第一输送线5上。
[0047]详细地,第一传动链可以为能够升降的链条,当托架22承载垛堆时,第一传动链可以处于托架22的承载面下方,不进行承载;当垛堆升高至第一开口 21时,可以驱动第一传动链升高至托架22的承载面以上,以承载托架22上的垛堆;然后,第一传动链可以横向移动,以通过第一开口 21移出第一升降机2 ;第一传动链继续横向移动至第一输送线5,然后降落至第一输送线5的承载面以下,此时垛堆即转移至第一输送线5。采用上述结构,托架22和第一输送线5均可以采用类似传动辊的结构,以便第一传动链条能够通过传动辊之间的间隙升降,实现垛堆由第一升降机2至第一输送线5的转移。
[0048]再进一步,如图3所示,为实现垛堆由第一输送线5至第二升降机4的转移,还可以设置由第一输送线5延伸至第二升降机4的第二开口 41的第二传动链6,具体设置至少两条第二传动链6,在各目标站台3上与第二升降机4的第二开口 41对应的位置均可以采用这种双链条或者多链条的结构。详细地,第一输送线5可以包括若干间隔排布的输送辊,各输送辊在由第一开口 21至第二开口 41的方向排列,形成整条输送线;各第二传动链6可以设置在两相邻的输送辊之间的间隙相对应的位置,以便第二传动链6能够由间隙升起至输送辊承载面的上方而承载第一输送线5上的垛堆,或者由间隙降落至输送辊承载面的下方而释放第一输送线5上的垛堆,使得垛堆随第一输送线5继续运行。当垛堆运行至目标站台3上与第二开口 41对应的位置时,第二传动链6可以由输送辊的间隙升起而承托垛堆,然后朝向第二开口 41的方向运行,将垛堆输送至第二开口 41,并通过第二开口 41进入第二升降机4,以便通过第二升降机4将垛堆降落至目标站台3。
[0049]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参照第二传动链6设置第一传动链,此处不再对第一传动链进行详细说明。
[0050]在上述基础上,垛堆还可以通过托盘进行承载,即可以设置码垛用的托盘,当目标站台3上的垛堆完成装车后,可以将空置的托盘返运至输出站台1,进而返回包装车间循环使用。如图1中所示,当垛堆完成装车后,可以将若干空置的托盘码垛形成托盘垛;还可以在第一升降机2的上部设置供托盘垛进入的第三开口 23,在第二升降机4的上部设置供托盘垛移出的第四开口 42,然后通过第二输送线7连通第四开口 42和第三开;显然,第一输送线5的输送方向为由第一开口 21向第二开口 41,而第二输送线7的输送方向为由第四开口 42向第三开口 23,即两条输送线的输送方向相反。当目标站台3上的垛堆完成装车后,若干托盘可以码垛形成托盘垛,则托盘垛可以通过该目标站台3的第二升降机4升高至与第四开口 42对应的位置,然后通过第四开口 42由第二升降机4转移至第二输送线7,通过第二输送线7运输至与第一升降机2的第三开口 23对应的位置,再经由第三开口 23由第二输送线7转移至第一升降机2,进而通过第一升降机2将托盘垛降落至输出站台1,完成托盘的返运。
[0051]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采用类似运输垛堆以及转移垛堆的结构实现托盘的返运。例如,第二输送线7可以采用与第一输送线5类似的结构,通过输送辊的形式实现托盘的横向运输;托盘垛由第二升降机4至第二输送线7的转移可以采用垛堆由第一输送线5向第二升降机4转移的结构,只要改变第二传动链6的传动方向即可;托盘垛由第二输送线7向第一升降机2的转移可以采用垛堆由第一升降机2至第一输送线5的转移结构,即采用第一传动链实现,此时也只需改变第一传动链的传动方向即可。
[0052]需要说明的是,实现垛堆在第一升降机2、第一输送线5与第二升降机4之间依次转移的结构形式不限,除了上文所述的第一传动链和第二传动链6外,还可以采用机械臂夹持、推板推动等转移形式,具体形式烦请参照现有技术,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当然,托盘垛在第二升降机4、第二输送线7与第一升降机2之间的依次转移依然可以类比垛堆转移的结构进行设置。
[0053]本发明还可以设置对空置的托盘进行码垛的码垛装置,以便将目标站台3上的空托盘进行码垛,形成托盘垛,便于提高托盘返运的效率。对托盘进行码垛的码垛装置可以为简单的机械臂结构,通过机械臂拾取托盘,然后将若干托盘依次叠加形成托盘垛。
[0054]更为详细地,第一开口 21和第二开口 41可以处于同一高度,第三开口 23和第四开口 42也可以处于同一高度;同时,第三开口 23可以高于第一开口 21,第四开口 42可以高于第二开口 41,那么,第二输送线7可以处于第一输送线5的上方,避免两条输送线相互干扰,当然,第二输送线7与第一输送线5之间的高度差应该大于垛堆的高度,以便第一输送线5能够顺利实现垛堆的运输。再者,由于第一输送线5低于第二输送线7,当垛堆运输时,第一升降机2和第二升降机4克服重力做功较小,可以提高垛堆的输送能力;显然,托盘垛的重力要远小于垛堆的重力,故第一输送线5与第二输送线7采用上述高度布置可以有效节省能源。
[005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开口 21与第二开口 41也可以不处于同一高度,同理,第三开口 23与第四开口 42也可以不处于同一高度,只要第一输送线5能够连通第一开口 21与第二开口 41、第二输送线7能够连通第三开口 23与第四开口 42即可。但是,第一输送线5和第二输送线7在各自的延伸方向上不宜存在过大的高度差,以免影响垛堆和托盘的正常输送。
[0056]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本文所述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为了区分结构相同或者类似的多个不同部件,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本文所述的横向和纵向以站台为参照,以垂直与站台的方向为垂向,在垂向上,靠近站台的方向为下,远离站台的方向为上;在平行于站台的平面内,由输出站台I至目标站台3的方向为横向。
[0057]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跨线输送系统所包括的部件较多,各部件的结构较为复杂,不详之处烦请参照现有技术。
[0058]限于篇幅,本文中的附图并没有将第一传动链、输送辊、传动辊、托盘垛以及进行驱动的动力源等示出,但是,相关结构均属于现有技术,故此处没有具体描述。
[0059]请进一步参考图4,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垛堆的跨线输送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0060]Sll:升高输出站台I的垛堆至第一预定高度,具体可以采用第一升降机2将输出站台I上的垛堆升高至所述第一预定高度,该第一预定高度通常应高于输出站台I的装运车的顶部,以免影响输出站台I的正常运输;
[0061]S12:将垛堆由第一升降机2转移至第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