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内装饰成形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3881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内装饰成形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内装饰成形模具,尤指一种避免模内装饰薄膜在注料过程 中因冲压过大而损坏的模内装饰成形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微型化以及轻薄化的趋势,许多携带型产品,如笔记本电脑、个人移 动助理、移动电话等,因符合一般大众的需求而被广泛使用。除了实体功能之外,外观设计 在商业上也是相当重要的考虑。传统塑胶产品的生产,受限于塑胶射出的技术,仅能作单色射出,缺乏变化。若要 在塑胶成品赋予图样或其他色彩装饰,仅能利用印刷或喷涂的方式将图样涂布于机壳表 面。虽利用成熟度较高的一般印刷制程,成本低且加工相对容易,但由于覆盖于塑胶成品表 面的印刷油墨直接与外界接触,当使用一段时间后将导致颜色剥落或磨损的现象,影响整 体美观。另外,若以喷涂的方式进行加工,由于喷涂期间内必须反复以遮蔽涂料或遮蔽片形 成所要喷涂的区域后再以各种涂料进行喷涂,相当耗时且手续繁杂,不利于工业上大规模 的制造。另外,传统喷涂过程所产生大量含有铅类或其他重金属的飞沫,非但造成涂料的浪 费,更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在喷涂硬化涂料或防刮涂料时,很容易因为不同区域喷涂量 的差异造成表面厚度不均勻,尤其是处理弯曲位置的时候,往往造成积料的情况。为能解决前述问题,业界开发出一系列的模内装饰(In ModeDecoration, IMD)制 程,包括了模内转印(In Mold Roller, IMR)、模内贴标(In Mold Label, IML)以及模内成 形(In Mold Forming, IMF)等。其中,模内转印(IMR)是将油墨印刷于具备离型能力的塑 胶承载膜上,以形成一装饰薄膜。待塑料射出于该塑胶承载模上与油墨相互结合后,即可将 该承载模剥离,而使油墨“转印”至成形后的塑胶成品表面;另一方面,模内贴标(IML)以及 模内成形(IMF)等则是先制备一装饰薄膜,该装饰薄膜将油墨印刷于一硬化层内,再将一 塑胶层覆盖于该油墨上,使油墨夹合于该硬化层与该塑胶层之间所形成,该装饰薄膜贴附 于塑料射出形成后的塑胶成品上,无须如模内转印(IMR)制程将塑胶承载膜剥离。前述各种模内装饰(IMD)制程,须先将装饰薄膜置入由公模与母模所组成的模穴 中,为了能确保该装饰薄膜的位置不会因为射出压力或速度而产生偏移,导致射出的塑料 无法准确贴合于该装饰薄膜表面。因此,会往往利用将该装饰薄膜的边缘部分紧压于该公 模与母模之间,而固定该装饰薄膜与模穴的相对位置。然而,当完成固定该装饰薄膜后,塑 料开始由浇口射入于该模穴中。此时,受到公、母模紧压的该装饰薄膜位置,因持续受到来 自塑料射出所产生的压力,以及公、母模之间的紧迫力,而产生结构上的损坏,甚至断裂。由 于此一断裂或损坏并非良好的切割面,将导致产品边缘的瑕疵。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避免装饰薄膜因公、母模之间施与过大的压迫力而 在受到塑胶射出压力时,造成结构上的损坏。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内装饰成形模具,包括有一第一半模以及一第二半模,该第一半模与该第二半模相闭合时定义为 一闭模状态。该第一半模包含一供一模内装饰薄膜置入的模槽以及一设置于该模槽周围的 第一接合表面,该第一接合表面凸出一压掣部。该第二半模则具有一于闭模状态下与该模 槽相对形成一成形模穴的模仁,以及一设置于该模仁周围的第二接合表面,该第二接合表 面相对于该第一接合表面的压掣部凹陷出一受压部,该压掣部与该受压部之间在闭模状态 下具有一与该成形模穴相通并至少符合该模内装饰薄膜厚度的容设空间。其中,该压掣部凸出于该第一接合表面的距离至少大于0. 2mm ;该受压部凹陷于该第二接合表面的距离至少大于0. 3mm ;且该容设空间的高度至少为0. 1mm。在本实用新型中,该模内装饰薄膜至少包含有一承载层以及一附着于该承载层上 的印刷层,通过模内装饰手段而将该印刷层上的文字图样覆盖于一塑形产品的表面,该塑 形产品由设置于该第二半模具内且与该成形模穴相通的射出浇口射出塑料后硬化而成。此 夕卜,为能增加该印刷层与该塑形产品之间的附着力,该印刷层相对于该第二半模的一侧具 有一黏着层。除此之外,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能适用于模内转印(IMR)制程,该压掣部与该受 压部之间的容设空间自该成形模穴延伸至该第一半模以及该第二半模的外部,以供该模内 装饰薄膜延伸出该第一半模以及该第二半模。如此一来,卷轴式的模内装饰薄膜,除了转印 的部分之外,也不会因为受到该第一半模与该第二半模的压迫力而导致结构的损坏。本实用新型模内装饰成形模具的特点在于1.该第一半模的该压掣部与该第二半模的该受压部之间在闭模状态下具有一与 该成形模穴相通并至少符合该模内装饰薄膜厚度的容设空间。2.该模内装饰薄膜不会因传统公、母模紧压后,因受到塑料射出的压力,而导致模 内装饰薄膜边缘部分的损坏。

图1是本实用新型模内装饰成形模具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剖面示意图;图2-1是本实用新型模内装饰成形模具第一半模与第二半模组合实施例的剖面 示意图;图2-2是本实用新型模内装饰成形模具中进行塑料射出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图2-3是本实用新型模内装饰成形模具中模内装饰薄膜的结构放大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模内装饰成形模具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组合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就结合附图说明如下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模内装饰成形模具,可应用于多种模内装饰(IMD)制程,包括 模内转印(IMR)、模内贴标(IML)以及模内成形(IMF)等。参阅图1以及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剖面示意图以及结构组 合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模内装饰成形模具,主要包括有一第一半模10以及 一第二半模20。该第一半模10与该第二半模20具有一彼此分离的开模状态以及一相互闭 合的闭模状态。[0021]该第一半模10包含一模槽11可供一模内装饰薄膜30置入,参阅图2-3。该模内 装饰薄膜30在此实施例中至少包含有一承载层31以及一附着于该承载层31上的印刷层 32。该承载层31可由多种塑胶材料制成;而该印刷层32则可以升华型转印油墨、热熔型转 印油墨或UV型转印油墨等型态的油墨印刷而成。至于该第二半模20则具有一相对应于该 模槽11的模仁21,在闭模状态下该模仁21与该模槽11相对形成一成形模穴13。在本实 施例中,该第二半模20具有一相通于该成形模穴13的射出浇口 23。参阅图2-2所示,当 该第一半模10以及第二半模20处于闭模状态时,该第二半模20可通过该射出浇口 23射 出塑料40于该成形模穴13中。待处于该成形模穴13的塑料40硬化后,在脱模后即可获 得一具有模内装饰薄膜30的塑形成品。为了强化该模内装饰薄膜30与塑形成品之间的附 着能力,该印刷层32相对于该第二半模20的一侧具有一黏着层33,该黏着层33可为热熔 胶、UV胶、光活化胶或电子束活化胶等。 为了避免该第一半模10以及该第二半模20在闭模状态下,因直接紧压于该模内 装饰薄膜30而在塑料40射出时造成该模内装饰薄膜30边缘部分的损坏。该第一半模10 还具有一设置于该模槽11周围的第一接合表面12,该第一接合表面12凸出一压掣部121。 该第二半模20则具有一设置于该模仁21周围的第二接合表面22,该第二接合表面22相 对于该第一接合表面12的压掣部121凹陷出一受压部221。该压掣部121与该受压部221 之间在闭模状态下具有一与该成形模穴13相通并至少符合该模内装饰薄膜30厚度的容设 空间14。该压掣部121凸出于该第一接合表面12的距离至少大于0. 2mm ;该受压部221凹 陷于该第二接合表面22的距离至少大于0. 3mm。而该容设空间14的高度至少为0. Imm,以 容设该模内装饰薄膜30。如此,当该模内装饰薄膜30通过模内装饰制程(IMD)而贴附于该 塑形成品后,超出于该塑形成品外的模内装饰薄膜30部分可以一切割手段,使得该模内装 饰薄膜30的边缘获得一均勻平整的切口。再者,本实用新型也可应用于以具有连续卷轴型态的模内装饰薄膜30的模内转 印(IMR)制程,参阅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结构剖面示意图,该压掣部121 与该受压部221之间的容设空间14自该成形模穴13延伸至该第一半模10以及该第二半 模20的外部,以供该模内装饰薄膜30延伸出该第一半模10以及该第二半模20。本实用新型模内装饰成形模具,通过在该第一半模的压掣部与该第二半模的受压 部之间在闭模状态下具有一与该成形模穴相通的容设空间,且该容设空间至少符合该模内 装饰薄膜厚度。因此,该模内装饰薄膜不会因为该第一半模以及该第二半模处于闭模状态 下而挤压该模内装饰薄膜的边缘结构,避免遭受到来自该塑料射出的压力而破坏其结构, 而造成最终塑形成品上模内装饰薄膜边缘的瑕疵。以上已将本实用新型做一详细说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优选实施例 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所有根据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均 等变化与修饰,均应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模内装饰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半模(10),包含一供一模内装饰薄膜(30)置入的模槽(11)以及一设置于所述模槽(11)周围的第一接合表面(12),所述第一接合表面(12)凸出一压掣部(121);以及一第二半模(20),具有一在所述第一半模(10)与所述第二半模(20)相闭合的闭模状态下与所述模槽(11)相对形成一成形模穴(13)的模仁(21),以及一设置于所述模仁(21)周围的第二接合表面(22),所述第二接合表面(22)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合表面(12)的压掣部(121)凹陷出一受压部(221),所述压掣部(121)与所述受压部(221)之间在闭模状态下具有一与所述成形模穴(13)相通并至少符合所述模内装饰薄膜(30)厚度的容设空间(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内装饰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掣部(121)凸出于所述 第一接合表面(12)的距离至少大于0. 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内装饰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压部(221)凹陷于所述 第二接合表面(22)的距离至少大于0. 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内装饰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设空间(14)的高度至 少为0. 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内装饰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内装饰薄膜(30)包含 有一承载层(31)以及一附着于所述承载层(31)上的印刷层(3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模内装饰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层(32)相对于所述 第二半模(20)的一侧具有一黏着层(3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内装饰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模(20)具有一相 通于所述成形模穴(13)的射出浇口(2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模内装饰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掣部(121)与所述受压 部(221)之间的容设空间(14)自所述成形模穴(13)延伸至所述第一半模(10)以及所述 第二半模(20)的外部,以供所述模内装饰薄膜(30)延伸出所述第一半模(10)以及所述第 二半模(20)。
专利摘要一种模内装饰成形模具,包括有一第一半模以及一第二半模,第一半模与该第二半模相闭合时定义为一闭模状态。该第一半模包含一供一模内装饰薄膜置入的模槽以及一设置于该模槽周围的第一接合表面,该第一接合表面凸出一压掣部。该第二半模则具有一在闭模状态下与该模槽相对形成一成形模穴的模仁,以及一设置于该模仁周围的第二接合表面,该第二接合表面相对于该第一接合表面的压掣部凹陷出一受压部,该压掣部与该受压部之间在闭模状态下具有一与该成形模穴相通并至少符合该模内装饰薄膜厚度的容设空间。由此,射出塑料于该成形模穴时,该模内装饰薄膜的边缘部分不会因为冲压过大而产生断裂或破坏的瑕疵。
文档编号B29C45/14GK201552720SQ20092026756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9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9日
发明者王金塗 申请人:滕艺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