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12386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层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双层注塑模具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层注塑模具。
技术背景[0002]注塑成型是指受热融化的材料由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塑料制品的批量生产。对于例如用于制冷水排出的冰箱大排水管这些薄壁浅腔类的塑料制品来说,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一般在单层模具布置多个模腔,从而实现一次成型多个产品,但当单层的模腔数增多后,必然会大大增加模具的长宽尺寸,占用空间多, 则需要大型注塑机来配合生产,增大了生产成本。且一次成型的模腔数仍然受限,生产效率仍然不高。实用新型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体积小、效率高的双层注塑模具。[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层注塑模具,包括定模、固定连接于定模上端的面板、动模托板、动模、固定连接于动模下端的底板、热浇道系统和用于顶出产品的顶出机构,所述的动模托板置于所述的动模和定模之间,所述的动模托板的上表面和定模之间设有用于成型产品的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所述的动模托板的下表面和动模之间设有用于成型产品的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所述的定模和所述的动模托板之间设有限位装置,所述的动模托板和所述的动模之间紧配合安装有多个胶塞螺丝。[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双层注塑模具的动模和定模之间设有动模托板,动模托板的上表面和定模之间设有用于成型产品的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即第一层模腔;动模托板的下表面和动模之间设有用于成型产品的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即第二层模腔。定模和动模托板之间设有限位装置,动模托板和动模之间紧配合安装有多个胶塞螺丝,这样,利用胶塞螺丝的摩擦力,可使定模和动模托板先开模,而动模和动模托板后开模,通过两次分型分别将两层产品脱出。这样可以在体积较小的模具上一次性成型四个产品(即在80T注塑机上就可生产四个产品),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0006]作为改进,所述的限位装置包括延长度方向设有限位槽的限位板,所述的限位板的一端通过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的限位槽的一端并固定连接于定模上,所述的的限位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的限位槽的另一端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的动模托板上。这样,就可通过限位板对定模和动模托板进行限位,在开模的过程中,防止脱落。[0007]作为优选,所述的热浇道系统包括上端设有浇口且外圆周设有电热丝的热流道、 竖向设置的主浇道和多个分浇道组成,所述的分浇道由与第三模腔相连通的第一分浇道、 与第四模腔相连通的第二分浇道、与第一模腔相连通的第三分浇道和与第二模腔相连通的第四分浇道组成,所述的第一分浇道和第二分浇道分别连接于所述的主浇道的下部,所述的第三分浇道连接于所述的第一分浇道的端部,所述的第四分浇道连接于所述的第二分浇道的端部。这样就可以通过该热浇道系统分别对两层产品进行注塑,浇道的结构更加合理,能够尽量保证每个模腔都稳定进料。[0008]作为进一步优选,所述的第一分浇道和第二分浇道采用单点热流道结构,所述的第三分浇道和第四分浇道采用针点进胶流道结构。[0009]作为优选,所述的顶出机构是指分别设置于第一模腔、第二模腔、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内且与通气管道相通的气动顶针。这样,气动顶针占用的空间较小,可以快速使产品脱出,更加方便。


[0010]图1本实用新型双层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0011]图2本实用新型双层注塑模具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0012]图3本实用新型双层注塑模具的浇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产品)。[0013]图1-3中1面板,2定模,3第一层成型产品,4限制板,4. 1限位槽,5第一层成型导柱,6动模托板,7为第二层成型产品,8第二层成型导柱,9动模,10底板,11第一层滑块, 12第二层滑块,13. 1主浇道,13. 2第一分浇道、13. 3第二分浇道、13. 4第三分浇道、13. 5第四分浇道、14气动顶针,15浇口,16胶塞螺丝,17为斜导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0015]如图1-3所示,一种双层注塑模具,包括定模2、固定连接于定模2上端的面板1、 动模托板6、动模2、固定连接于动模9下端的底板10、热浇道系统和用于顶出产品的顶出机构,所述的动模托板6置于所述的动模9和定模2之间,所述的动模托板6的上表面和定模 2之间设有用于成型产品的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所述的动模托板6的下表面和动模9之间设有用于成型产品的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所述的定模2和所述的动模托板6之间设有限位装置,所述的动模托板6和所述的动模9之间紧配合安装有多个胶塞螺丝16,具体是指多个胶塞螺丝16固定安装于动模9的上表面,动模托板6的下表面对应设有多个安装孔,胶塞螺丝16紧配合于安装孔内。3第一层成型产品,7为第二层成型产品;定模2和动模托板6之间设有多根第一层成型导柱5和用于导向的斜导柱17,动模托板6和动模9之间设有第二层成型导柱8和用于导向的斜导柱17,且定模2和动模托板6之间设有用于第一层产品脱模的第一层滑块11,共八个,动模托板6和动模9之间设有用于第二层产品脱模的第二层滑块12,共八个,这些结构为行业技术人员熟知的公知技术常识,故不在此赘述。[0016]所述的限位装置包括延长度方向设有限位槽4. 1的限位板4,所述的限位板4的一端通过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的限位槽4. 1的一端并固定连接于定模2上,所述的限位板4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的限位槽4. 1的另一端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的动模托板6上。[0017]所述的热浇道系统包括上端设有浇口 15且竖向设置的主浇道13. 1和多个分浇道组成,所述的分浇道由与第三模腔相连通的第一分浇道13. 2、与第四模腔相连通的第二分浇道13. 3、与第一模腔相连通的第三分浇道13. 4和与第二模腔相连通的第四分浇道13. 5 组成,所述的第一分浇道13. 2和第二分浇道13. 3分别连接于所述的主浇道13. 1的下部, 所述的第三分浇道13. 4连接于所述的第一分浇道13. 2的端部,所述的第四分浇道13. 5连接于所述的第二分浇道13. 3的端部。[0018]所述的第一分浇道13. 2和第二分浇道13. 3为单点热流道结构的浇道,所述的第三分浇道13. 4和第四分浇道13. 5为针点进胶流道结构的浇道。[0019]所述的顶出机构是指分别设置于第一模腔、第二模腔、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内且与通气管道相通的气动顶针14。[0020]以上仅就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双层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定模(2)、固定连接于定模(2)上端的面板 (1)、动模托板(6)、动模(2)、固定连接于动模(9)下端的底板(10)、热浇道系统和用于顶出产品的顶出机构,所述的动模托板(6)置于所述的动模(9)和定模(2)之间,所述的动模托板(6)的上表面和定模(2)之间设有用于成型产品的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所述的动模托板(6)的下表面和动模(9)之间设有用于成型产品的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所述的定模(2) 和所述的动模托板(6)之间设有限位装置,所述的动模托板(6)和所述的动模(9)之间紧配合安装有多个胶塞螺丝(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限位装置包括延长度方向设有限位槽(4. 1)的限位板(4),所述的限位板(4)的一端通过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的限位槽(4. 1)的一端并固定连接于定模(2)上,所述的限位板(4)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的限位槽(4. 1)的另一端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的动模托板(6)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浇道系统包括上端设有浇口(15)且竖向设置的主浇道(13. 1)和多个分浇道组成,所述的分浇道由与第三模腔相连通的第一分浇道(13. 2)、与第四模腔相连通的第二分浇道(13. 3)、与第一模腔相连通的第三分浇道(13. 4)和与第二模腔相连通的第四分浇道(13. 5)组成,所述的第一分浇道 (13.2)和第二分浇道(13. 3)分别连接于所述的主浇道(13. 1)的下部,所述的第三分浇道 (13. 4)连接于所述的第一分浇道(13. 2)的端部,所述的第四分浇道(13. 5)连接于所述的第二分浇道(13. 3)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层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分浇道(13.2)和第二分浇道(13. 3)为单点热流道结构的浇道,所述的第三分浇道(13. 4)和第四分浇道 (13. 5)为针点进胶流道结构的浇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出机构是指分别设置于第一模腔、第二模腔、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内且与通气管道相通的气动顶针(14)。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层注塑模具,包括定模(2)、固定连接于定模(2)上端的面板(1)、动模托板(6)、动模(2)、固定连接于动模(9)下端的底板(10)、热浇道系统和用于顶出产品的顶出机构,所述的动模托板(6)置于所述的动模(9)和定模(2)之间,所述的动模托板(6)的上表面和定模(2)之间设有用于成型产品的第一模腔和第二模腔,所述的动模托板(6)的下表面和动模(9)之间设有用于成型产品的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所述的定模(2)和所述的动模托板(6)之间设有限位装置,所述的动模托板(6)和所述的动模(9)之间紧配合安装有多个胶塞螺丝(16)。该双层注塑模具体积小、效率高。
文档编号B29C45/32GK202318794SQ20112045626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7日
发明者孟栋梁, 张中领, 陈敏振 申请人:宁波万隆模塑成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