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面胶挤出方法以及胎面胶挤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胎面胶挤出方法和胎面胶挤出装置,能够在胎面胶中适宜地形成宽度较小的线状区域。胎面胶挤出方法用于对多种橡胶材料(G)在预成型机(2)内汇合后的未硫化的胎面胶(TG)连续地进行挤出成型,胎面胶(TG)的截面包括线状区域(Ra)、和配置在该线状区域(Ra)的左右两侧的侧部区域(Rb、Rb),将形成线状区域(Ra)的第一橡胶材料(G4)供给至形成侧部区域(Rb)的第二橡胶材料(G1~G3)之间的工序,是将第一橡胶材料(G4)从包括线状开口的排出口(7d)挤出到预成型机内,并且以使厚度方向(Y)上的速度分布实质上恒定的方式将第一橡胶材料从排出口排出。因此能够在胎面胶的截面稳定地形成线状区域。
【专利说明】胎面胶挤出方法以及胎面胶挤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胎面胶挤出方法以及胎面胶挤出装置,用于使材料和/或配比不同的多种橡胶材料在预成型机内汇合而对未硫化的胎面胶连续地进行挤出成型。
【背景技术】
[0002]如图10 (a)所示,近年来已知有包括形成接地面d的顶(cap)胶b、和配置在该顶胶b的内侧的基底(base)胶c的多层构造的轮胎用胎面胶al。并且,从节能的观点出发,在顶胶b中作为主加强剂而配合有二氧化硅,从而实现了轮胎的滚动阻力的降低。
[0003]然而,与配合有炭黑的橡胶不同,配合有二氧化硅的橡胶的电绝缘性较高。因此,配合有二氧化硅的顶胶b无法向地面释放静电。具有这样的胎面胶的轮胎,存在易使静电蓄积于车辆的缺点。
[0004]为了消除这样的缺点,例如下述专利文献I提出具有端子胶e的胎面胶a2的方案,如图10 (b)所示,该端子胶e形成为使得其轮胎径向的内端el侧经由轮胎的导电性部件而与轮辋导通,另一方面,使得其轮胎径向的外端e2在接地面d露出。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18016号公报
[0006]然而,上述端子胶e中配合有导电性优异的碳(carbon)等加强材料来作为该端子胶e的加强材料。这样的端子胶e与作为主加强材料而配合有二氧化硅的顶胶b相比,易于磨损且具有不同的性能。因此,为了将对轮胎的各种性能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期望尽量以较小的宽度w形成端子胶e。
[0007]然而,若在顶胶b中对宽度w较小的线状的端子胶e连续地进行挤出成型,则如图11放大所示,例如会导致端子胶e的宽度在胎面胶a2的厚度方向上变得不稳定。因此存在形成未将胎面胶a2贯通的端子胶e等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胎面胶挤出方法以及胎面胶挤出装置,能够在胎面胶中适宜地形成宽度较小的线状区域。
[0009]本发明中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发明是一种胎面胶挤出方法,该胎面胶挤出方法用于将材料和/或配比不同的多种橡胶材料分别挤出到作为预成型室的预成型机的内部,由此对上述多种橡胶材料在上述预成型机内汇合后而得到的未硫化的胎面胶连续地进行挤出成型,该胎面胶挤出方法的特征在于,
[0010]从上述胎面胶的截面来看,上述胎面胶包括由材料和/或配比不同的上述橡胶材料分别划分出的多个橡胶区域,上述橡胶区域包括:线状区域,该线状区域沿上述胎面胶的厚度方向延伸,并且该线状区域的与上述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其上述厚度方向上的长度;以及侧部区域,该侧部区域配置在上述线状区域的左右两侧,上述胎面胶挤出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上述预成型机内,将形成上述线状区域的第一橡胶材料供给到分别形成上述侧部区域的第二橡胶材料之间,在上述工序中,将上述第一橡胶材料从包括线状开口的排出口挤出到上述预成型机内,其中,该线状开口沿上述胎面胶的厚度方向延伸、且该线状开口的与上述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上述厚度方向上的长度,并且,以使上述第一橡胶材料在上述胎面胶的厚度方向上的速度分布实质上恒定的方式,从上述排出口排出上述第一橡胶材料。
[0011]另外,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胎面胶挤出方法的基础上,以与上述第二橡胶材料相比相同的速度将上述第一橡胶材料从上述排出口排出。
[0012]另外,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I或2所记载的胎面胶挤出方法的基础上,上述第一橡胶材料是导电性橡胶,上述第二橡胶材料是非导电性橡胶。
[0013]另外,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I至3中任意方案所记载的胎面胶挤出方法的基础上,上述线状区域的上述宽度为0.1mm?1.0mm。
[0014]另外,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是一种胎面胶挤出装置,且是在上述技术方案I至4中任意方案所记载的胎面胶挤出方法中所使用的胎面胶挤出装置,该胎面胶挤出装置的特征在于,
[0015]包括:挤出机,该挤出机挤出上述第一橡胶材料;橡胶流路,该橡胶流路的一端与上述挤出机的挤出口连接、且另一端具有在上述预成型机内开口的上述排出口,上述橡胶流路包括:上游部,该上游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其截面积朝向下游侧减小;中游部,该中游部与上述上游部连接、且其截面积朝向下游侧逐渐增大;以及下游部,该下游部以弯曲的方式与上述中游部连接、且沿着上述胎面胶的挤出方向而延伸到上述排出口,上述排出口以上述宽度恒定的方式沿上述厚度方向延伸,并且,上述下游部的上述挤出方向的流路高度朝向下游侧逐渐增大。
[0016]另外,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胎面胶挤出装置的基础上,在侧视图中,上述下游部是上边与上述挤出方向平行、且下边朝向下游侧向下倾斜的大致梯形形状。
[0017]根据本发明,进行如下工序:在预成型机内将形成线状区域的第一橡胶材料供给至形成侧部区域的第二橡胶材料之间的工序。在该工序中,将第一橡胶材料从包括线状开口的排出口挤出到预成型机内。另外,此时,第一橡胶材料以胎面胶的厚度方向上的速度分布实质上恒定的方式被从上述排出口排出。发明人们进行了各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以使胎面胶的厚度方向上的速度分布实质上恒定的方式将第一橡胶材料从线状的排出口排出到预成型机内,能够形成精度良好且宽度大致恒定的线状区域。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在胎面胶的截面中稳定地形成沿胎面胶的厚度方向延伸的线状区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挤出装置的简要侧视图。
[0019]图2是图1的纵剖视图。
[0020]图3是用图1的挤出装置挤出形成的胎面胶的剖视图。
[0021]图4是图1的挤出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0022]图5是第一橡胶材料和第二橡胶材料的汇合部的立体图。
[0023]图6 Ca)是供给第一橡胶材料的第一橡胶流路的主视图,图6 (b)是图6 Ca)的B-B剖视图。[0024]图7 (a)是第一橡胶流路的排出口附近的纵剖视图,图7 (b)和图7 (c)是在图
7Ca)的流路C-C”、D-D”位置处的橡胶材料的排出速度的分布图。
[0025]图8 Ca)是实施例的胎面胶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8 (b)至图8 Cd)是示出在图
8Ca)的E-E至G-G的各截面中的橡胶材料的速度的说明图。
[0026]图9 (a)是比较例的胎面胶的局部放大主视图,图9 (b)至图9 (d)是示出在图
9Ca)的E’ -E’至G’ -G’的各截面中的橡胶材料的速度的说明图。
[0027]图10 (a)是现有的胎面胶的剖视图,图10 (b)是具有端子胶的胎面胶的剖视图。
[0028]图11是端子胶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
[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1…胎面胶挤出装置;2…预成型机;3…模具;5a~5d…第一至第四挤出口 ;7a~7d…第一至第四排出口 ;8a~8d…第一至第四流路;13…上游部;14...中游部;15…下游部;18…脊棱部;X…胎面胶的宽度方向;Y…胎面胶的厚度方向;GL...顶胶;G2…基底胶;G3…底胶;G4…导电端子胶;Ra…线状区域;Rb…侧部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0032]图1以及作为其纵剖视图的图2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胎面胶挤出装置I。该胎面胶挤出装置I对由材料和/或配比不同的多种橡胶材料Gl至G4构成的未硫化的胎面胶TG连续地进行挤出成型。在说明胎面胶挤出装置I之前,先对胎面胶TG进行说明。
[0033]图3中示出了利用该胎面胶挤出装置I连续地挤出的胎面胶TG的剖视图。该胎面胶TG为宽度方向X上的尺寸大于厚度方向Y上的尺寸的截面大致梯形形状。
[0034]胎面胶TG的截面包括由橡胶材料Gl~G4分别划分出的多个橡胶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胎面胶TG构成为包括:形成与路面接触的接地面Ts的顶胶Gl ;配置在该顶胶Gl的厚度方向内侧的基底胶G2 ;配置在基底胶G2的厚度方向内侧的底(under)胶G3 ;以及至少将顶胶Gl和基底胶G2贯通且沿厚度方向延伸的导电端子胶G4。
[0035]本实施方式中,顶胶Gl例如由配合有二氧化硅的电绝缘性高的非导电性橡胶构成。除了导电端子胶G4以外,顶胶Gl的其它部分遍布胎面胶TG的整个宽度地配置。
[0036]另外,基底胶G2例如由为了将损失系数(tan δ )设定得较低而将炭黑的配合量削减后的电绝缘性高的非导电性橡胶构成。除了导电端子胶G4以外,基底胶G2的其它部分也遍布胎面胶TG的整个宽度地配置。
[0037]底胶G3例如由通常的配合有炭黑的导电性橡胶构成。该底胶G3例如配置在带束层的外侧,且经由胎体(未图示)而与供轮胎安装的轮辋电导通。
[0038]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端子胶G4由配合有炭黑的导电性橡胶构成。在胎面胶TG的截面中,该导电端子胶G4形成为与厚度方向Y正交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小于厚度方向Y上的长度的线状。另外,对于导电端子胶G4而言,其一端在接地面Ts露出,其另一端与底胶G3连接或将底胶G3贯通。
[0039]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导电性”意味着实质上能够使电在物质中通过的性质,具体而言,是指体积固有电阻值不足1.0X IO8 (Ω.Cm)的材料所显示出的性质。相反,“非导电性”意味着实质上不能使电在物质中通过的性质,具体而言,是指体积固有电阻值为1.0XlO8 ( Ω.cm)以上的材料所显示出的性质。
[0040]以上那样的胎面胶TG由导电端子胶G4形成了线状区域Ra,该线状区域Ra沿胎面胶TG的厚度方向Y延伸,并且,该线状区域Ra的与厚度方向Y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w小于其上述厚度方向Y上的长度h。另外,在该线状区域Ra的左右两侧形成有由顶胶G1、基底胶G2以及底胶G3构成的侧部区域Rb、Rb。但是,胎面胶TG的截面形状、各橡胶的配置等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附设追加胎面侧面胶等。
[0041]如图1至图2所示,胎面胶挤出装置I具有:分别挤出顶胶G1、基底胶G2、底胶G3以及导电端子胶G4的橡胶挤出机Ml?M4;作为预成型室的预成型机2,上述挤出后的各橡胶材料Gl至G4被供给至该预成型机2 ;以及设置在预成型机2的排出口 Ps侧的具有挤出截面形状的模具3。
[0042]各挤出机Ml?M4采用借助螺旋轴的旋转而对所投入的各橡胶材料进行混炼并挤出的公知的结构。另外,考虑到橡胶使用量,与挤出顶胶Gl以及基底胶G2的第一、第二橡胶挤出机M1、M2相比,挤出底胶G3以及导电端子胶G4的第三、第四橡胶挤出机M3或M4能够使用小型的挤出机。
[0043]第一至第四流路8a?8d的上游侧的入口 5a?5d与第一至第四橡胶挤出机Ml?M4的各挤出口连接。另外,在该第一至第四流路8a?8d的下游侧的端部设置有在预成型机2内开口的第一至第四排出口 7a?7d。
[0044]预成型机2是用于使各橡胶材料Gl至G4汇合而对胎面胶TG进行预成型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预成型机2具有第一汇合部10、第二汇合部11以及第三汇合部12。
[0045]预成型机2的第一汇合部10设置在最上游侧,在该第一汇合部10使顶胶Gl与基底胶G2汇合。S卩,顶胶Gl从第一挤出机Ml经由第一流路8a而被朝第一汇合部10的上部排出。另外,基底胶G2从第二挤出机M2经由第二流路Sb而被朝第一汇合部10的下部排出。上述顶胶Gl和基底胶G2在预成型机2内移动而在第一汇合部10内汇合。由此,在预成型机2的第一汇合部10,能够获得顶胶Gl与基底胶G2上下重叠的双层的橡胶层叠体。
[0046]预成型机2的第二汇合部11设置在第一汇合部10的下游侧。在第二汇合部11使底胶G3与顶胶Gl以及基底胶G2的橡胶层叠体汇合。在第二汇合部11,底胶G3从第三的挤出机M3经由第三流路Sc而被朝上述橡胶层叠体的下方排出。由此,在预成型机2的第二汇合部11,能够获得胎冠顶胶G1、基底胶G2以及底胶G3上下重叠的三层的橡胶层叠体。
[0047]预成型机2的第三汇合部12设置在第二汇合部11的下游侧。在第三汇合部12使导电端子胶G4与顶胶G1、基底胶G2以及底胶G3的层叠体汇合。
[0048]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第四流路8d从上方与预成型机2的第三汇合部12连接。即,如图4清楚所示那样,第四流路8d以将对预成型机2的空间进行划分的壳体贯通的方式与上述第三汇合部12连接。
[0049]第四流路8d包括:与第四挤出机M4连接的入口 5d ;朝向下游侧截面积减小、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游部13 ;与该上游部13连接的中游部14 ;以弯曲的方式与该中游部14连接、且在预成型机2内沿着胎面胶TG的挤出方向Z延伸的下游部15 ;以及设置于下游部15的端部、且在预成型机2内开口的排出口 7d。
[005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 Ca)及图6 (b)所示,中游部14形成有使得截面积朝向下游侧逐渐增大的倾斜部14a。
[0051 ] 第四流路8d的排出口 7d形成为线状开口,该线状开口沿胎面胶TG的厚度方向Y延伸,并且该线状开口的与厚度方向Y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Wl小于厚度方向Y上的长度
hi ο
[0052]在第四流路8d的下游部15、且在与其排出口 7d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橡胶挤出方向Z的上游侧的外表面)形成有脊棱(keel)部18,该脊棱部18用于将从上游侧挤出的橡胶在宽度方向X上分割为两部分。该脊棱部18在预成型机2内遍布厚度方向Y的整个范围地设置。另外,脊棱部18优选朝向橡胶挤出方向Z的上游侧形成为锥状。
[0053]如图5所示,在第二汇合部11获得的橡胶层叠体,在预成型机2内沿着橡胶挤出方向Z前进并与第四流路8d的背面侧的脊棱部18接触。橡胶层叠体借助该脊棱部18而在预成型机2内在宽度方向X上被分割为两部分。通过该分割而形成左右分割的侧部区域Rb、Rb。各侧部区域Rb被进一步朝橡胶挤出方向Z的下游侧挤出。并且,导电端子胶G4从位于上述左右的侧部区域Rb之间的空间内的排出口 7d被排出。
[0054]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以使导电端子胶G4在胎面胶TG的厚度方向Y上的速度分布实质上恒定的方式,从排出口 7d排出导电端子胶G4。
[0055]发明人们进行了各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导电端子胶G4的厚度方向Y上的速度分布而言,在排出速度快的位置,线状区域Ra的宽度增大,相反,在导电端子胶G4的排出速度慢的位置,线状区域Ra的宽度减小。因此,以使胎面胶的厚度方向Y上的速度分布实质上恒定的方式,将导电端子胶G4 (第一橡胶材料)从形成为线状的排出口 7d排出到预成型机2内,由此能够稳定地形成精度良好且宽度大致恒定的线状区域。
[0056]图7 Ca)中示出了第四流路8d的中游部14至下游部15的纵剖视图。另外,图7(b)、图7 (c)中示出了作为中游部14的图7 (a)的C-C’部、以及作为排出口 7d的D-D’部的导电端子胶G4的速度分布图。另外,图7的速度分布图基于用计算机所进行的流体模拟的结果绘制而成。
[0057]在中游部14流动的导电端子胶G4,具有图7 (b)所示的速度分布。对于该速度分布而言,在排出部7d变为图7 (c)那样的速度分布。导电端子胶G4的速度在排出口 7d处减慢,但在厚度方向Y上的速度分布则保持实质上恒定的状态。
[0058]此处,因导电端子胶G4与第四流路8d的壁面之间产生接触摩擦而导致该导电端子胶G4的速度减慢。因此,在本说明书中,对于导电端子胶G4而言,“在厚度方向Y上的速度分布实质上恒定”被定义为如下情形:在排出口 7d的厚度方向Y上的区间D-D’、且在将距两端的距离为厚度方向上的距离的12.5%的部分排出后的区间K,导电端子胶G4的最大速度vmax与最低速度vmin之差vmax-vmin为最大速度vmax的50%以下。上述速度差优选为最大速度vmax的40%以下,更优选为最大速度vmax的30%以下。
[0059]为了以上述那样的速度分布将导电端子胶G4排出,例如优选以如下方式对供导电端子胶G4流动使用的第四流路8d的形状进行改进。
[0060]首先,对于第四流路8d的上游部13而言,优选为截面积朝向下游侧减小。这样的上游部13伴随着截面积的减小而能够使导电端子胶G4的流动速度加快。
[0061]另外,在第四流路8d的中游部14的下端,在上游部13沿上下方向流动的导电端子胶G4,沿着胎面胶TG的挤出方向而改变90度方向后被挤出。此时,优选地,在中游部14且至少在成为弯曲的内侧的拐角部设置倾斜部14a,该倾斜部14a朝向下方且朝宽度扩大的方向倾斜。这样的倾斜部14a使得朝胎面胶的挤出方向弯曲的导电端子胶G4的朝向内环侧(上部侧)的速度减慢。
[0062]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排出口 7d的宽度wl恒定不变,且该排出口 7d以该宽度wl沿厚度方向Y延伸。另外,下游部15的流路高度朝向橡胶挤出方向的下游侧逐渐增大。在本实施方式的下游部15的底面侧形成有倾斜面15a,该倾斜面15a朝向下方且朝下游侧倾斜。当导电端子胶G4弯曲90度时,这样的下游部15使得其朝向外环侧(下部侧)的速度加快,从而防止导电端子胶G4在下游部15内停滞不流动。
[0063]通过使导电端子胶G4经由如上的第四流路8d而从排出口 7d排出,如图7 (C)所示,能够使在排出口 7d的导电端子胶G4的速度在厚度方向Y上实质上保持恒定。
[0064]另外,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胎面胶TG的截面中的线状区域Ra而言,只要将接地面Ts与具有导电性的底胶G5之间连通即可。然而,若线状区域Ra的宽度w较大,则有可能影响轮胎的均匀性等,若线状区域Ra的宽度w较小,则有可能因磨损等而消失,从而无法使接地面与底胶G5之间通电。根据上述观点,在胎面胶TG的截面中,线状区域Ra的宽度w优选为0.1mm?1.0mm。
[0065]另外,线状区域Ra的宽度w受导电端子胶G4的排出速度、以及该导电端子胶G4与侧部区域Rb汇合时的侧部区域Rb的速度的影响。即,在导电端子胶G4的排出速度相对于侧部区域Rb的速度较大的情况下,存在宽度w增大的倾向。相反,若导电端子胶G4的排出速度相对于侧部区域Rb的速度较小,则存在宽度w减小的倾向。根据这样的观点,例如导电端子胶G4的排出速度V与侧部区域Rb的速度vs之比v/vs优选为0.5?1.0。
[0066]以上虽然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来实施。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胎面胶TG形成一个线状区域Ra的例子,但是例如也可以在预成型机2同时设置多个能够排出导电端子胶的第四流路8d,并借助上述多个流路而在胎面胶TG的截面中形成多个线状区域。另外,虽然侧部区域Rb由多种橡胶材料构成,但也可以由一种橡胶材料构成。
[0067][实施例]
[0068]为了确认本发明的效果,使用以图1?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形状为基础的挤出装置,进行了胎面胶的连续挤出(实施例)。如图8 (a)所示,胎面胶具有由导电端子胶构成的线状区域Ra、和由该线状区域Ra的两侧的非导电性橡胶构成的侧部区域Rb、Rb所构成的截面。在第四流路8d的排出口 7d附近,通过模拟来计算图8 (a)的E至G截面中的各橡胶的挤出速度,并利用矢量将各橡胶的速度示于图8 (b)至图8 (d)中。
[0069]如图8 (b)至图8 (d)所示,在实施例中,在截面中的厚度方向上的各位置处,线状区域Ra的橡胶的挤出速度的分布实质上恒定。另外,线状区域Ra和与线状区域Ra相邻的侧部区域Rb的橡胶的挤出速度也几乎相等。因此,线状区域Ra的宽度w恒定。
[0070]另外,作为比较例,使用现有的挤出装置尝试进行同样的胎面胶的连续挤出,并进行了同样的测试。其结果如图9 (a)所示,据该结果可知,线状区域Ra’的宽度在厚度方向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另外,利用矢量将图9 (a)的E’至G’的各位置处的橡胶的挤出速度示于图9 (b)至图9 (d)中。可以明确,在比较例中,在胎面胶的厚度方向上的各位置处,线状区域Ra’的速度分布实质上并不恒定。
【权利要求】
1.一种胎面胶挤出方法,该胎面胶挤出方法用于将材料和/或配比不同的多种橡胶材料分别挤出到作为预成型室的预成型机的内部,由此对所述多种橡胶材料在所述预成型机内汇合后而得到的未硫化的胎面胶连续地进行挤出成型, 所述胎面胶挤出方法的特征在于, 从所述胎面胶的截面来看,所述胎面胶包括由材料和/或配比不同的所述橡胶材料分别划分出的多个橡胶区域, 所述橡胶区域包括:线状区域,该线状区域沿所述胎面胶的厚度方向延伸,并且该线状区域的与所述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其所述厚度方向上的长度;以及侧部区域,该侧部区域配置在所述线状区域的左右两侧, 所述胎面胶挤出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所述预成型机内,将形成所述线状区域的第一橡胶材料供给到分别形成所述侧部区域的第二橡胶材料之间, 在所述工序中,将所述第一橡胶材料从包括线状开口的排出口挤出到所述预成型机内,其中,该线状开口沿所述胎面胶的厚度方向延伸、且该线状开口的与所述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厚度方向上的长度, 并且,以使所述第一橡胶材料在所述胎面胶的厚度方向上的速度分布实质上恒定的方式,从所述排出口排出所述第一橡胶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胎面胶挤出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与所述第二橡胶材料相比相同的速度将所述第一橡胶材料从所述排出口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胎面胶挤出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橡胶材料是导电性橡胶,所述第二橡胶材料是非导电性橡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胎面胶挤出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状区域的所述宽度为0.1mm?1.0mm。
5.一种胎面胶挤出装置,是在所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胎面胶挤出方法中所使用的胎面胶挤出装置, 所述胎面胶挤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挤出机,该挤出机挤出所述第一橡胶材料; 橡胶流路,该橡胶流路的一端与所述挤出机的挤出口连接、且另一端具有在所述预成型机内开口的所述排出口, 所述橡胶流路包括: 上游部,该上游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其截面积朝向下游侧减小; 中游部,该中游部与所述上游部连接、且其截面积朝向下游侧逐渐增大;以及下游部,该下游部以弯曲的方式与所述中游部连接、且沿着所述胎面胶的挤出方向而延伸到所述排出口, 所述排出口以所述宽度恒定的方式沿所述厚度方向延伸,并且,所述下游部的所述挤出方向的流路高度朝向下游侧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胎面胶挤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侧面图中,所述下游部是上边与所述挤出方向平行、且下边朝向下游侧向下倾斜的大致梯形形状。
【文档编号】B29C47/56GK103660235SQ201310363433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4日
【发明者】谷元亮介, 森田勇一, 角田昌也 申请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