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圈芯成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9839阅读:1029来源:国知局
胎圈芯成形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成形胎圈芯的胎圈芯成形装置。



背景技术:

以前,作为用于成形被埋入轮胎的胎圈部的胎圈芯的胎圈芯成形装置,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

该胎圈芯成形装置具备:卷取机,在其圆周方向形成有用于卷绕被橡胶包覆的钢线的卷取槽;引导装置,其将钢线引导至卷取机;以及夹持装置,其安装于卷取机,并夹持钢线的顶端。在该胎圈芯成形装置中,被引导装置引导的钢线的顶端插入到形成于夹持装置的沿钢线的搬送方向延伸的槽,由此钢线的顶端被夹持。并且,通过在钢线的顶端被夹持装置夹持的状态下卷取机旋转,而使钢线在卷取机的卷取槽卷绕多圈,由此成形胎圈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66473号公报(图5等)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的胎圈芯成形装置在通过夹持装置夹持钢线时,使钢线以钢线的顶端插入到槽的状态沿搬送方向移动,从而进行钢线的顶端相对于夹持装置的定位。因此,钢线的表面与槽的内表面的摩擦变大,钢线中插入到槽的部分的橡胶被膜容易损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线的橡胶被膜不容易损伤的胎圈芯成形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胎圈芯成形装置具备:卷取机,在其圆周方向形成有供钢线卷绕的卷取槽;引导装置,其将钢线引导至所述卷取机;以及夹持装置,其安装于所述卷取机,并夹持钢线的顶端,所述夹持装置具备将钢线夹住来保持的第1壁部以及第2壁部,所述第1壁部能在与所述第2壁部相对的位置和与所述第2壁部不相对的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引导装置具备钢线移动部,该钢线移动部使钢线的顶端从远离所述第2壁部的位置移动至与所述第2壁部面对的位置。

根据上述胎圈芯成形装置,在夹持装置的第1壁部处于与第2壁部不相对的位置时,与第2壁部面对的部分被开放。在该状态下,在钢线移动部使钢线的顶端从远离第2壁部的位置移动至与第2壁部面对的位置后,第1壁部移动至与第2壁部相对的位置,从而钢线的顶端被第1壁部和第2壁部夹住。如此,根据该胎圈芯成形装置,与钢线的顶端在与夹持装置接触的状态下沿搬送方向移动而进行定位的构成相比,能降低钢线的顶端与夹持装置的摩擦。因此,钢线的橡胶被膜不容易损伤。

发明效果

根据本胎圈芯成形装置,钢线的橡胶被膜不容易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胎圈芯成形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胎圈芯成形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钢线通过部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夹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夹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1基壁部以及第2基壁部与第1卷取槽以及第2卷取槽的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夹持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钢线通过部正在使钢线的顶端朝第1基壁部旋转的胎圈芯成形装置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钢线的顶端面对第1基壁部的状态的胎圈芯成形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钢线通过部的顶端移动到比切断位置靠后方的位置的状态的胎圈芯成形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钢线的顶端面对第2基壁部的状态的胎圈芯成形装置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钢线通过部的顶端移动到比切断位置靠后方的位置的状态的胎圈芯成形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胎圈芯成形装置1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胎圈芯成形装置1具备:引导装置10,被橡胶包覆的钢线W通过引导装置10;切断装置80,其切断钢线W;以及卷绕装置100,卷绕由引导装置10搬送的钢线W而成形胎圈芯。另外,钢线W在被赋予了与胎圈直径相对应的卷痕的状态下被供给辊(省略图示)搬送至引导装置10。

引导装置10具备装置主体20和作为钢线移动部的一个例子的钢线通过部30。

如图2所示,装置主体20具备:第1支承板21,在第1支承板21安装有切断装置80;第2支承板22,在第2支承板22安装有钢线通过部30;以及致动器23,其使第2支承板22相对于第1支承板21移动。在第1支承板21安装有轨道21A,轨道21A引导第2支承板22的导向件22A。

被搬送的钢线W通过钢线通过部30。钢线通过部30经由连结轴62而与缸体(省略图示)的活塞杆70连结。活塞杆70安装于第2支承板22。通过由缸体驱动活塞杆70,从而钢线通过部30围绕旋转轴61旋转。

如图1所示,切断装置80具备:上刀81,其相对于第1支承板21能上下移动地安装;以及下刀82,其相对于第1支承板21固定。在卷绕装置100卷绕与成形的胎圈芯相对应的圈数的钢线W后,上刀81以及下刀82在切断位置XA切断钢线W。

卷绕装置100具备:卷取机110,在卷取机110卷绕被搬送的钢线W;以及夹持装置120,其安装于卷取机110,并夹持钢线W的顶端。

如图2所示,在卷取机110的外周面沿卷取机110的轴向排列设置有第1卷取槽111以及第2卷取槽112。第1卷取槽111和第2卷取槽112具有与所成形的胎圈芯的形状相对应的相互不同的截面形状。通过在第1卷取槽111或者第2卷取槽112卷绕钢线W,从而成形胎圈芯。

如图3所示,钢线通过部30具备:主体部40,在主体部40形成有供钢线W通过的引导通道41;以及基部50,其与主体部40连续形成。

基部50与主体部40中的引导通道41的入口41A侧的端部连续形成。在基部50形成有第1轴孔51和第2轴孔52,第1轴孔51用于插入成为钢线通过部30的旋转中心的旋转轴61(参照图2),第2轴孔52用于插入将活塞杆70和钢线通过部30连结的连结轴62(参照图2)。第1轴孔51形成于比第2轴孔52靠钢线W的搬送方向的下游侧的位置。

参照图4-图6,对夹持装置120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4以及图5所示,夹持装置120具备:夹持基座130,其安装于卷取机110;移动体140,其相对于夹持基座130移动;以及一对移动腿部170,其与移动体140连结。

夹持基座130具备将被搬送的钢线W的顶端夹住的第1基壁部131以及第2基壁部132。另外,如图6所示,第1基壁部131与第1卷取槽111相对应。第2基壁部132与第2卷取槽112相对应。

移动体140具备一对旋转腿部141,一对旋转腿部141以夹住夹持基座130中形成有基壁部131、132的部分的方式能旋转地安装于夹持基座130。旋转腿部141围绕被夹持基座130支承的旋转轴142旋转。

在移动体140中的一对旋转腿部141之间形成有第1夹持壁部151,第1夹持壁部151通过在与第1卷取槽111(参照图2)对应的位置在第1夹持壁部151与第1基壁部131之间夹住钢线W的顶端,从而夹持钢线W的顶端。

在移动体140中的一对旋转腿部141之间形成有第2夹持壁部161,第2夹持壁部161通过在与第2卷取槽112(参照图2)对应的位置在第2夹持壁部161与第2基壁部132之间夹住钢线W的顶端,从而夹持钢线W的顶端。

下面,将第1夹持壁部151或者第2夹持壁部161夹住钢线W的顶端的位置、即夹持壁部151、161与基壁部131、132相对时的移动体140的位置称为夹持位置。另一方面,将第1夹持壁部151或者第2夹持壁部161不夹住钢线W的顶端的位置、即夹持壁部151、161与基壁部131、132不相对时的移动体140的位置称为非夹持位置。

一对移动腿部170以夹住一对旋转腿部141的方式经由连结轴171而与旋转腿部141连结。一对移动腿部170的孔172与未予图示的致动器的顶端能旋转地连结。

参照图7-图12,对胎圈芯成形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另外,在图8-图12中省略卷取机110的图示。

首先,对钢线W卷绕于第1卷取槽111时的胎圈芯成形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致动器23使第2支承板22从夹持装置120离开的状态下,活塞杆70从没入的状态位移到从第2支承板22突出的状态。然后,通过致动器23使第2支承板22在接近夹持装置120的方向上移动,从而使被钢线通过部30以及装置主体20保持的钢线W移动至图8中示出的位置。由此,钢线W的顶端的定位完成。此时,如在图7中由双点划线的钢线W1所示,钢线W的顶端位于从第1基壁部131以及第2基壁部132离开的位置。

如此,在钢线W的顶端在搬送方向上的定位进行后,因为活塞杆70没入,如图9所示,钢线通过部30围绕旋转轴61旋转。因此,如在图7中用实线示出的那样,钢线W的顶端移动至与第1基壁部131面对的位置。

在钢线W的顶端移动到与第1基壁部131面对的位置后,移动腿部170被致动器(省略图示)向下方按压,使得移动体140从非夹持位置移动至夹持位置。由此,第1基壁部131以及第1夹持壁部151在与第1卷取槽111(参照图2)对应的位置夹持钢线W,卷取机110扩径。

如图10所示,在钢线W被第1基壁部131以及第1夹持壁部151夹持的状态下,致动器23使第2支承板22移动至从夹持装置120离开的位置。因此,钢线通过部30的出口41B移动到比用点划线示出的切断位置XA靠后方的位置。

然后,通过卷取机110旋转,在第1卷取槽111卷绕规定圈数的钢线W。在第1卷取槽111卷绕钢线W后,钢线W被切断装置80切断,卷取机110缩径,并且移动体140从夹持位置移动至非夹持位置。由此,钢线W的顶端被夹持装置120夹持的状态被解除,由此成形与第1卷取槽111的形状对应的胎圈芯。

接着,对钢线W卷绕于第2卷取槽112时的胎圈芯成形装置1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进行了钢线W的顶端在搬送方向上的定位后,活塞杆70从图8示出的位置没入到图11示出的位置,钢线通过部30围绕旋转轴61旋转。由此,如在图7中用双点划线的钢线W2所示,钢线W的顶端移动至与第2基壁部132面对的位置。

在钢线W的顶端移动至与第2基壁部132面对的位置后,移动腿部170被致动器(省略图示)向下方按压,而使移动体140从非夹持位置移动至夹持位置。由此,第2基壁部132以及第2夹持壁部161在与第2卷取槽112(参照图2)对应的位置夹持钢线W,并且使卷取机110扩径。

如图12所示,在钢线W被第2基壁部132以及第2夹持壁部161夹持的状态下,致动器23使第2支承板22移动至从夹持装置120离开的位置。因此,钢线通过部30的出口41B移动至比单点划线示出的切断位置XA靠后方的位置。

然后,卷取机110旋转,从而使钢线W在第2卷取槽112卷绕规定圈数。在第2卷取槽112卷绕钢线W后,钢线W被切断装置80切断,卷取机110缩径,并且移动体140从夹持位置移动至非夹持位置。由此,钢线W的顶端被夹持装置120夹持的状态被解除,从而成形与第2卷取槽112的形状对应的胎圈芯。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得到以下效果。

(1)根据胎圈芯成形装置1,钢线通过部30构成为围绕旋转轴61旋转,所以能使钢线W的顶端从远离第1基壁部131的位置移动至与第1基壁部131面对的位置。因此,与在通过夹持装置120夹持钢线W的顶端时,钢线W的顶端在与夹持装置120接触的状态下沿搬送方向移动的构成相比,能降低钢线W的顶端与夹持装置120的摩擦。因此,钢线W的橡胶被膜不容易损伤。

(2)在钢线通过部30形成有供钢线W通过的引导通道41,所以通过钢线通过部30围绕旋转轴61旋转,从而能使钢线W相对于夹持装置120移动。因此,与使钢线W直接相对于夹持装置120移动的构成相比,钢线W的橡胶被膜不容易损伤。

(3)基部50与主体部40中的引导通道41的入口41A侧的端部连续形成。因此,与基部50与主体部40中的侧面连续形成的构成相比,能将钢线通过部30的旋转半径设定得长。因此,能将钢线W的顶端在每单位旋转角度的移动量设定得大。

(4)例如在将钢线W的顶端插入到预先形成的槽中进行夹持的构成的情况下,有时因被赋予卷痕而弯曲的钢线W不能适当地插入槽、即钢线W没有被适当地夹持。

这一点,根据胎圈芯成形装置1,钢线通过部30构成为围绕旋转轴61旋转。另一方面,夹持装置120的移动体140构成为能在夹持位置和非夹持位置之间移动。因此,钢线通过部30在使被赋予了卷痕的钢线W的顶端移动至与第1基壁部131或者第2基壁部132面对的位置后,能通过第1夹持壁部151或者第2夹持壁部161夹住钢线W的顶端而进行夹持。因此,容易适当地夹持被赋予了卷痕的钢线W。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方式。

·作为钢线移动部,也可以在装置主体20安装例如能抓住钢线的臂。并且,也可以构成为,通过该臂直接抓住钢线W的顶端,而使钢线W的顶端从远离基壁部131、132的位置移动至与基壁部131、132面对的位置。如此,钢线移动部只要是能使钢线W的顶端从远离基壁部131、132的位置移动至与基壁部131、132面对的位置的构成即可。

·也可以将基部50与主体部40中的与侧面对应的部分连续形成。

·也可以省略第1基壁部131以及第1夹持壁部151、或者第2基壁部132以及第2夹持壁部161。

附图标记说明

1…胎圈芯成形装置、10…引导装置、30…钢线通过部(钢线移动部)、40…主体部、41…引导通道、41A…入口、50…基部、51…第1轴孔(孔)、61…旋转轴、110…卷取机、120…夹持装置、131…第1基壁部(第2壁部)、151…第1夹持壁部(第1壁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