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出机及搅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2172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压出机及搅匀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能旋转地插通有螺杆的桶的压出机及搅匀装置。特别地,本发明涉及能够在用于对原料进行搅匀的螺杆构件沿着螺杆的轴向规则地排列时容易地改变成与上述螺杆构件的排列相对应的桶构造的桶。



背景技术:

作为对原料进行搅匀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能不使用添加剂等,而使原料分散化成纳米级来进行搅匀的批量式搅匀装置。批量式搅匀装置包括反馈型螺杆和桶,其中,该桶具有能旋转地插通有上述螺杆的缸部。在该搅匀装置中,反复进行如下循环处理,即,在将供给到缸部内的原料从螺杆的后端送至前端的间隙之后,从该间隙返回至螺杆的后端。

在循环处理中,对原料施加在从螺杆的后端运送至前端的过程中因旋转的螺杆与缸部的内表面间的速度差而产生的“剪切作用”,并且施加在从螺杆前端的间隙沿着螺杆的孔运送的过程中、从较宽的部位经过较窄的部位时产生的“伸长作用”。

此时,在缸部内,原料处于反复进行剪切流动和伸长流动的状态。此外,根据反复进行剪切流动和伸长流动的时间、即循环时间,生产出规定的搅匀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号wo2010/061872号小册子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使恒定量的原料在缸部内循环以进行搅匀,若不是将上述搅匀物从缸部全部排出之后,便无法进行下一次搅匀。换言之,无法在使原料在缸部内的封闭空间内进行循环的过程中,使搅匀物从该缸部排出。因而,在提高搅匀物的生产率上存在一定的限制。

作为提高搅匀物的生产率的措施,只要将用于对原料进行搅匀的螺杆构件(例如施加剪切作用的部分、施加伸长作用的部分)沿着螺杆的轴向排列多个即可。

在上述方法中,当将螺杆的转速设为恒定的情况下,对原料反复施加剪切作用和伸长作用的施加次数由其与螺杆的沿着轴向的长度(螺杆长度)间的关系来确定。例如,在增加施加次数的情况下,相应地螺杆长度会增长,相反,在减少施加次数的情况下,相应地螺杆长度会缩短。

在这种情况下,若通过增加、减少施加次数来改变螺杆长度,则需要伴随上述螺杆长度的改变,而改变桶的长度。

但是,当前的桶是使以一定规格形成的例如同一尺寸的桶元件相互组合而一体化的。因而,若使将各桶元件组合后的缸部的长度与“螺杆长度”改变后的螺杆的长度相适便不成问题,但若非这样,则需要与缸部的长度相应地对螺杆的长度进行微调等这样繁琐且耗工时的作业。

因而,希望进行桶的开发,使得在施加次数增加、减少而使“螺杆长度”发生改变的情况下,能容易地改变桶构造,以与该“螺杆长度”的改变相适。

本发明为响应上述需求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出机及搅匀装置,其中,上述压出机具有桶,该桶能够在用于对原料进行搅匀的螺杆构件沿着螺杆的轴向规则地排列时容易地改变成与上述螺杆构件的排列相对应的桶构造。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压出机包括:压出机用螺杆,该压出机用螺杆设置有用于对原料进行搅匀的螺杆构件;以及桶,该桶具有缸部,该缸部插通有能旋转的上述螺杆,上述螺杆构件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地沿着上述螺杆的长度方向设置多个,上述桶是使区块化后的多个桶区块相互组合而一体化的,多个上述桶区块分别与沿着上述螺杆的长度方向的上述螺杆构件的长度对应地构成。

本发明的搅匀装置包括:上述压出机;以及处理机,该处理机将原料供给至所述压出机,所述压出机用螺杆包括螺杆主体,该螺杆主体具有沿着原料的搬运方向的直线状的轴线,并且以所述轴线为中心旋转,并且所述压出机用螺杆包括搬运部和通路,以作为所述螺杆构件,其中:所述搬运部伴随着所述螺杆主体的旋转,将原料沿着所述螺杆主体的遍及周向的外周面在轴向上搬运;所述通路设置于所述螺杆主体的内部,能供通过所述搬运部搬运的原料流入,并且能供所述原料在所述螺杆主体的轴向上流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实现压出机及搅匀装置,其中,上述压出机具有桶,该桶能够在用于对原料进行搅匀的螺杆构件沿着螺杆的轴向规则地排列时容易地改变成与上述螺杆构件的排列相对应的桶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续式高剪切加工装置(搅匀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第一压出机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压出机的两根螺杆相互啮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第三压出机的剖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第二压出机的剖视图。

图6是同时以剖面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桶及螺杆的第二压出机的剖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螺杆的侧视图。

图8是沿着图6的f8-f8线的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6的f9-f9线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原料相对于螺杆的流动方向的侧视图。

图11是示意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螺杆旋转时的原料的流动方向的第二压出机的剖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第二压出机的剖视图。

图13是同时以剖面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桶及螺杆的第二压出机的剖视图。

图14是沿着图13的f14-f14线的剖视图。

图15是第二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筒体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原料相对于螺杆的流动方向的侧视图。

图17是示意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螺杆旋转时的原料的流动方向的第二压出机的剖视图。

图18是第三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第二压出机的剖视图。

图19是同时以剖面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桶及螺杆的第二压出机的剖视图。

图20是第三实施方式所使用的螺杆的侧视图。

图21是沿着图20的f21-f21线的剖视图。

图22是第三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筒体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2所示的筒体的横剖视图。

图24是第三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筒体的另一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原料相对于螺杆的流动方向的侧视图。

图26是示意表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螺杆旋转时的原料的流动方向的第二压出机的剖视图。

图2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压出机的剖视图。

图2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压出机的剖视图。

图29是第六实施方式的第二压出机的剖视图。

图30是第七实施方式的第二压出机的剖视图。

图31是第八实施方式的第二压出机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1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意地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续式高剪切加工装置(搅匀装置)1的结构。高剪切加工装置1包括第一压出机(处理机)2、第二压出机3及第三压出机(脱泡机)4。第一压出机2、第二压出机3及第三压出机4相互串联连接。

第一压出机2是用于将例如两种非相溶性的树脂等材料初步搅匀并熔融的处理机。在此,作为两种树脂,适用聚碳酸酯(pc)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pmma)。上述树脂例如以丸状被供给至第一压出机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强化树脂的搅匀、熔融的程度,使用同向旋转型的双轴搅匀机来作为第一压出机2。图2及图3公开了双轴搅匀机的一例。双轴搅匀机包括桶6以及收容在桶6内部的两根螺杆7a、7b。桶6包括具有使两个圆筒组合后形成的形状的缸部8。上述树脂被从设于桶6一端部的供给口9连续地供给到缸部8。另外,桶6包括用于将树脂熔融的加热器。

螺杆7a、7b以相互啮合的状态收容于缸部8。螺杆7a、7b受到从未图示的电动机传递来的转矩而相互同向旋转。如图3所示,螺杆7a、7b分别包括供料部11、搅匀部12及泵吸部13。供料部11、搅匀部12及泵吸部13沿着螺杆7a、7b的轴向排成一列。

供料部11具有扭曲成螺旋状的刮板14。螺杆7a、7b的刮板14以相互啮合的状态旋转,并且将从供给口9供给来的两种树脂朝向搅匀部12搬运。

搅匀部12具有在螺杆7a、7b的轴向上排列的多个盘件15。螺杆7a、7b的盘件15以相互面对的状态旋转,并且将从供料部11送来的树脂初步搅匀。被搅匀后的树脂在螺杆7a、7b的旋转下被送入泵吸部13。

泵吸部13具有扭曲成螺旋状的刮板16。螺杆7a、7b的刮板16以相互啮合的状态旋转,并且将初步搅匀后的树脂从桶6的排出端压出。

根据这样的双轴搅匀机,被供给到螺杆7a、7b的供料部11的树脂受到伴随着螺杆7a、7b的旋转产生的剪切发热及加热器的热而熔融。通过利用双轴搅匀机进行的初步搅匀而熔融的树脂构成混合后的原料。原料如图1中用箭头a所示那样从桶6的排出端被连续地供给到第二压出机3。

另外,通过将第一压出机2构成为双轴搅匀机,从而不仅使树脂熔融,还能对该树脂施加剪切作用。因而,在原料被供给到第二压出机3的时候,该原料因利用第一压出机2进行的初步搅匀而发生熔融,从而保持最佳的粘度。此外,通过将第一压出机2构成为双轴搅匀机,从而在连续地将原料供给至第二压出机3时,能在单位时间内稳定地供给规定量的原料。因此,能减轻真正对原料进行搅匀的第二压出机3的负担。

第二压出机3是用于生成搅匀物的构件,该搅匀物具有原料的高分子成分被纳米分散化后形成的微观的分散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单轴压出机来作为第二压出机3。单轴压出机包括桶20和一根压出机用螺杆21(以下称为螺杆21)。螺杆21具有反复对熔融后的原料施加剪切作用及伸长作用的功能。关于包括螺杆21的第二压出机3的结构,在后文详细说明。

第三压出机4是用于将从第二压出机3排出的搅匀物所含的气体成分抽吸、去除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单轴压出机来作为第三压出机4。如图4所示,单轴压出机包括桶22和收容于桶22的一根通气螺杆23。桶22包括笔直的圆筒状的缸部24。从第二压出机3压出的搅匀物从缸部24的沿着轴向的一端部被连续地供给到缸部24。

桶22具有通气口25。通气口25开口于缸部24的沿着轴向的中间部分,并且与真空泵26连接。另外,桶22的缸部24的另一端部通过头部27封闭。头部27具有使搅匀物排出的排出口28。

通气螺杆23收容于缸部24。通气螺杆23受到从未图示的电动机传递来的转矩而朝一个方向旋转。通气螺杆23具有扭曲成螺旋状的刮板29。刮板29与通气螺杆23一体地旋转,并且将供给到缸部24的搅匀物连续地朝向头部27搬运。搅匀物在被搬运到与通气口25对应的位置时受到真空泵26的真空压力。即,通过利用真空泵将缸部24内抽成负压,从而能使搅匀物所含的气体状物质及其它挥发成分从搅匀物中被连续地抽吸、去除。气体状物质及其它挥发成分被除去后的搅匀物从头部27的排出口28被连续地排出到高剪切加工装置1外。

接着,对第二压出机3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5及图6所示,第二压出机3的桶20为笔直的筒状,且水平配置。桶20是使区块化后的多个桶区块31a、31b、31c相互组合而一体化的。另外,在图1中示出了三个桶区块31b,但这终究是一例,能基于根据例如后述的“螺杆构件”的数量而发生改变的螺杆21的长度,来增加、减少桶区块31b的数量,这点是自不待言的。

各桶区块31a、31b、31c具有圆筒状的通孔32。各桶区块31a、31b、31c以使各自的通孔32同轴地连续的方式一体地组合。各桶区块31a、31b、31c的通孔32相互互动,而在桶20的内部限定出圆筒状的缸部33。缸部33沿桶20的轴向延伸。

在桶20的沿轴向的一端部的桶区块31a形成有供给口34。供给口34与缸部33连通,并且通过第一压出机2混合后的原料被连续地供给到上述供给口34。

各桶区块31a、31b、31c设置有加热器200。加热器200以覆盖缸部33的方式沿着各桶区块31a、31b、31c的外表面配置。各加热器200对桶20的温度进行调节,以使桶20的温度成为最适合原料搅匀的值。另外,各桶区块31a、31b、31c设置有供例如水或油这样的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通路35。制冷剂通路35配置成包围缸部33。制冷剂在桶20的温度超过预先确定的上限值时沿着制冷剂通路35流动,强制对桶20进行冷却。

桶20的沿轴向的另一端部的桶区块31c被头部36封闭。头部36具有排出口36a。排出口36a相对于供给口34位于沿桶20的轴向的相反一侧,并且与第三压出机4连接。

在这样的桶20中,在上述各桶区块31a、31b、31c及头部36的四个角落处沿着轴向穿设有通孔(未图示),该通孔能供例如系杆或横拉杆等连接棒201插通(参照图1)。在使各桶区块31a、31b、31c及头部36沿着轴向排列的状态下,遍及上述四个角落的通孔相互间地插通连接棒201,并用螺母202、203将上述连接棒201的两端旋紧,从而使上述桶区块31a、31b、31c及头部36相互一体化。

在这种情况下,将一方的螺母202埋设于桶区块31a(桶20)的外端面20a,使得一方的螺母202无法旋转,并且将另一方的螺母203能旋转地设置于头部36(桶20)的外端面20b(参照图1)。这样,通过将另一方的螺母203旋紧,便能简单地使各桶区块31a、31b、31c及头部36一体化。

另外,较为理想的是,各桶区块31a、31b、31c及头部36彼此相对的端面进行镜面精加工。藉此,当通过连接棒201,将各桶区块31a、31b、31c及头部36沿轴向旋紧时,能无间隙地使相邻的端面彼此紧密接触。其结果是,能使桶20的缸部33内处于液密状。

另外,在图1以外的各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该附图的线图,未标记连接棒201。

另外,如图5、图6、图11所示,能够在各桶区块31a、31b、31c上安装温度传感器204及压力传感器205,以对液密状的缸部33内的温度及压力进行测定。即,在各桶区块31a、31b、31c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各种传感器的安装孔(未图示)。安装孔以从各桶区块31a、31b、31c的外表面连通到缸部33(通孔32)的方式形成。通过将温度传感器204及压力传感器205插入上述安装孔,从而能准确地测定处于例如对原料进行搅匀的状态下的缸部33内的温度及压力。

如图5至图7所示,螺杆21包括螺杆主体37。本实施方式的螺杆主体37由一根转轴38和多个圆筒状的筒体39构成。

转轴38包括第一轴部40和第二轴部41。第一轴部40位于桶20的一端部一侧、即转轴38的基端的位置。第一轴部40包括接头部42及限位部43。接头部42经由未图示的联结件而与电动机这样的驱动源连结。限位部43与接头部42同轴设置。限位部43的直径比接头部42的直径大。

第二轴部41从第一轴部40的限位部43的端面同轴延伸。第二轴部41具有遍及桶20的大致全长的长度,并且具有与头部36面对的前端。同轴贯穿第一轴部40及第二轴部41的笔直的轴线o1沿转轴38的轴向水平延伸。

第二轴部41呈直径比限位部43的直径小的实心的圆柱状。如图8及图9所示,在第二轴部41的外周面安装有一对键45a、45b。键45a、45b在沿第二轴部41的周向错开180°的位置处沿第二轴部41的轴向延伸。

如图6至图9所示,各筒体39以使第二轴部41同轴地贯穿的方式构成。一对键槽49a、49b形成于筒体39的内周面。键槽49a、49b在筒体39的周向上错开180°的位置处沿筒体39的轴向延伸。

筒体39以使键槽49a、49b与第二轴部41的键45a、45b配合的状态从第二轴部41的前端的方向套在第二轴部41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最初套在第二轴部41上的筒体39与第一轴部40的限位部43的端面之间夹装有第一套环44。另外,在将所有的筒体39套在第二轴部41上之后,在第二轴部41的前端面隔着第二套环51拧入固定螺钉52。

通过上述拧入,所有筒体39被沿第二轴部41的轴向旋紧固定在第一套环44与第二套环51之间,并保持成相邻的筒体39的端面无间隙且紧密接触的状态。

此时,通过使所有的筒体39在第二轴部41上同轴地结合,从而上述各筒体39与转轴38成为被一体地组装的状态。藉此,能使各筒体39与转轴38一起以轴线o1为中心旋转,即,使螺杆主体37以轴线o1为中心旋转。

在上述状态下,各筒体39成为限定出螺杆主体37的外径d1(参照图8)的构成构件。即,沿着第二轴部41同轴地结合的各筒体39的外径d1被设定成彼此相同。螺杆主体37(各筒体39)的外径d1为穿过转轴38的旋转中心、即轴线o1而限定出的直径。

藉此,构成螺杆主体37(各筒体39)的外径d1为恒定值的分段式的螺杆21。分段式的螺杆21能使多个螺杆元件沿着转轴38(即,第二轴部41)以自由的顺序及组合进行保持。作为螺杆元件,例如,能将至少形成有后述的刮板56、57、58的一部分的筒体39限定作为一个螺杆元件。

这样,通过将螺杆21分段化,从而关于例如上述螺杆21的规格的改变及调整、或是保养及维护,能大幅提高其便利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筒状的筒体39不限定为通过键45a、45b固定于转轴38的情况。例如,也可以使用图2所示的花键代替键45a、45b,以将筒体39固定于转轴38。

另外,分段式的螺杆21同轴地收容于桶20的缸部33。具体来说,沿着转轴38(第二轴部41)保持有多个螺杆元件的螺杆主体37被能旋转地收容于缸部33。在上述状态下,转轴38的第一轴部40(接头部42、限位部43)从桶20的一端部突出到桶20外。

另外,在上述状态下,在螺杆主体37的沿着周向的外周面与缸部33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用于搬运原料的搬运路径53。搬运路径53的沿着缸部33的径向的截面形状为圆环形,并沿着缸部33在轴向上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杆21在受到来自驱动源的转矩时如图5中箭头所示,从上述螺杆21的基端一侧观察绕逆时针向左旋转。此时,螺杆21的转速优选设定为600rpm~3000rpm。

如图5至图7所示,螺杆主体37具有:多个搬运部54、59,多个搬运部54、59用于对原料进行搬运;以及多个阻隔壁部55,多个阻隔壁部55用于对原料的流动进行限制。即,阻隔壁部55配置于与桶20的一端部对应的螺杆主体37的基端处,在与桶20的另一端部对应的螺杆主体37的前端配置有排出用搬运部59。另外,搬运部54和阻隔壁部55以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朝向前端沿轴向交替排列的方式配置在阻隔壁部55与搬运部59之间。

另外,桶20的供给口34朝向配置在螺杆主体37的基端一侧的搬运部54开口。

各搬运部54具有扭曲成螺旋状的刮板56。刮板56从筒体39的沿着周向的外周面朝向搬运路径53伸出。刮板56以在螺杆21向左旋转时将原料从螺杆主体37的前端朝向基端搬运的方式扭曲。即,刮板56以使该刮板56的扭曲方向与左旋螺钉相同的方式向左扭曲。

另外,排出用搬运部59具有扭曲成螺旋状的刮板58。刮板58从筒体39的沿着周向的外周面朝向搬运路径53伸出。刮板58以在螺杆21向左旋转时将原料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朝向前端搬运的方式扭曲。即,刮板58以使该刮板58的扭曲方向与右旋螺钉相同的方式向右扭曲。

各阻隔壁部55具有扭曲成螺旋状的刮板57。刮板57从筒体39的沿着周向的外周面朝向搬运路径53伸出。刮板57以在螺杆21向左旋转时将原料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朝向前端搬运的方式扭曲。即,刮板57以使该刮板57的扭曲方向与右旋螺钉相同的方式向右扭曲。

各阻隔壁部55的刮板57的扭曲节距设定成与搬运部54、59的刮板56、58的扭曲节距相同、或是比搬运部54、59的刮板56、58的扭曲节距小。另外,在刮板56、57、58的顶部与桶20的缸部33的内周面之间确保些许缝隙。

在这种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阻隔壁部55的外径部(刮板57的顶部)与缸部33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设定成0.1mm以上、2mm以下的范围。更为理想的是,将上述缝隙设定成0.1mm以上、0.7mm以下的范围。藉此,能可靠地限制原料经过上述缝隙进行搬运。

另外,螺杆主体37的轴向也可以另称为螺杆主体37的长度方向、或者是螺杆21的长度方向。

在此,沿着螺杆主体37的轴向的搬运部54、59的长度例如能根据原料的种类、原料的搅匀程度、单位时间内的搅匀物的生产量等适当地设定。搬运部54、59是指至少在筒体39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刮板56、58的区域,但并不特定为刮板56、58的起点与终点间的区域。

即,筒体39的外周面中的、落在刮板56、58之外的区域有时也可视为搬运部54、59。例如,在与具有刮板56、58的筒体39相邻的位置处配置有圆筒状的隔板或圆筒状的套环的情况下,该隔板或套环有时也能包括在搬运部54、59中。

另外,沿着螺杆主体37的轴向的阻隔壁部55的长度例如能根据原料的种类、原料的搅匀程度、单位时间内的搅匀物的生产量等适当地设定。阻隔壁部55起到将通过搬运部54送来的原料的流动堰塞的作用。即,阻隔壁部55在原料的搬运方向的下游侧与搬运部54相邻,并且构成为妨碍通过搬运部54送来的原料经过刮板57的顶部与缸部33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

另外,在上述螺杆21中,各刮板56、57、58从具有彼此相同的外径d1的多个筒体39的外周面朝向搬运路径53伸出。因而,各筒体39的沿着周向的外周面限定出上述螺杆21的根径。螺杆21的根径在螺杆21的全长范围内保持恒定值。

如图5至图7、图10所示,螺杆主体37在螺杆主体37的内部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多个通路60。在将一个阻隔壁部55与夹着该阻隔壁部55的两个搬运部54形成为一个单元时,通路60以跨过上述一组的搬运部54的筒体39与阻隔壁部55的筒体39之间的方式形成。

在这种情况下,通路60沿着螺杆主体37的轴向以规定的间隔(例如,等间隔)排列。此外,在螺杆主体37的沿着轴向的中间部分中,沿螺杆主体37的轴向延伸的四个通路60在螺杆主体37的周向上空开90°的间隔排列。

另外,通路60在筒体39的内部设置在相对于转轴38的轴线o1偏心的位置处。换言之,通路60落在轴线o1之外,当螺杆主体37旋转时,在轴线o1周围公转。

如图8及图9所示,通路60是具有例如圆形的截面形状的孔。上述孔的内径设定为例如1mm以上、小于6mm,优选地设定为1mm以上、小于5mm。另外,搬运部54及阻隔壁部55的筒体39具有限定出孔的筒状的壁面61。即,通路60是仅由中空的空间构成的孔,壁面61将中空的通路60沿周向连续地包围。藉此,通路60构成为仅允许原料的流通的中空的空间。换言之,在通路60的内部不存在任何构成螺杆主体37的其它构件。另外,壁面61在螺杆主体37旋转时,不以轴线o1为中心自转,而是在轴线o1周围公转。

如图5、图6、图11所示,各通路60具有入口62、出口63以及通路主体64,该通路主体64将入口62与出口63之间连通。入口62及出口63以从一个阻隔壁部55的两侧分开的方式设置。具体来说,在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一侧与上述阻隔壁部55相邻的搬运部54中,入口62开口于上述搬运部54的下游端附近的外周面。此外,在从螺杆主体37的前端一侧与上述阻隔壁部55相邻的搬运部54中,出口63开口于上述搬运部54的上游端附近的外周面。

通路主体64沿着螺杆主体37的轴向在中途不发生分岔,而呈一直线地延伸。作为一例,在图中,示出了通路主体64与轴线o1平行地延伸的状态。通路主体64的两侧在轴向上被封闭。

入口62设置在通路主体64的一方侧、即靠螺杆主体37的基端一侧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入口62既可以从通路主体64的一方侧的端面开口于螺杆主体37的外周面,或者也可以从通路主体64的一方侧的靠近端面的部分、即端面的近前部分开口于螺杆主体37的外周面。另外,入口62的开口方向不局限于与轴线o1正交的方向,也可以是与轴线o1相交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从通路主体64的一方侧朝多个方向开口,藉此设置多个入口62。

若采用另一个理解方式,则入口62在每一个上述单元均开口于比阻隔壁部55更远离螺杆主体37的基端方向的搬运部54的外周面。较为理想的是,入口62设置在构成搬运部54的筒体39的外周面上的、最远离螺杆主体37的基端方向的位置处。藉此,入口62相对于该入口62所开口的搬运部54在螺杆主体37的基端的方向上位于相邻的阻隔壁部55近前的位置处。

出口63设置在通路主体64的另一方侧(与一方侧相反一侧)、即靠螺杆主体37的前端一侧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出口63既可以从通路主体64的另一方侧的端面开口于螺杆主体37的外周面,或者也可以从通路主体64的另一方侧的靠近端面的部分、即端面的近前部分开口于螺杆主体37的外周面。另外,出口63的开口方向不局限于与轴线o1正交的方向,也可以是与轴线o1相交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从通路主体64的一方侧朝多个方向开口,藉此设置多个出口63。

若采用另一个理解方式,则出口63在每一个上述单元均开口于比其阻隔壁部55更远离螺杆主体37的前端方向的搬运部54的外周面。较为理想的是,出口63设置在构成搬运部54的筒体39的外周面上的、最远离螺杆主体37的前端方向的位置处。

将上述入口62与出口63之间连接的通路主体64在每一个所述单元中横穿阻隔壁部55,并且具有跨过夹着该阻隔壁部55的两个搬运部54之间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通路主体64的口径既可以设定成比入口62及出口63的口径小,也可以设定成相同的口径。在任意一种情况下,由该通路主体64的口径确定的通路截面积设定成远比上述圆环形的搬运路径53的沿着径向的圆环截面积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形成有刮板56、57、58的多个筒体39从转轴38拆下,以分解螺杆21时,至少形成有刮板56、57、58的一部分的筒体39也可另称为上述螺杆元件。

这样,能通过将作为螺杆元件的多个筒体39依次配置在转轴38的外周上,来构成螺杆21的螺杆主体37。因而,能根据例如原料的搅匀程度来进行搬运部54及阻隔壁部55的更换或替换,并且能容易地进行更换、替换时的作业。

另外,通过将多个筒体39沿第二轴部41的轴向旋紧来使相邻的筒体39的端面相互紧密接触,从而形成有通路60的通路主体64,经由通路主体64从通路60的入口62至出口63被一体地连通。因而,当在螺杆主体37形成通路60的时候,只要对长度比螺杆主体37的全长大幅缩短的各个筒体39进行加工即可。藉此,能使形成通路60时的作业性及操纵变得容易。

根据这种结构的连续式高剪切加工装置1,第一压出机2对多个树脂进行初步搅匀。通过上述搅匀,树脂成为具有流动性的原料,从而从上述第一压出机2经由第二压出机3的供给口34连续地被供给至搬运路径53。

如图10中箭头b所示,供给到第二压出机3的原料被投入到位于螺杆主体37的基端侧的搬运部54的外周面。此时,若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观察,螺杆21沿逆时针向左旋转,则搬运部54的刮板56如图10中实线箭头所示将上述原料朝向与螺杆主体37的基端相邻的阻隔壁部55连续地搬运。

此时,因沿着搬运路径53回旋的刮板56与缸部33的内周面之间的速度差而产生的剪切作用施加于原料,并且根据刮板56的细微的扭曲情况,使原料得到搅拌。其结果是,原料被真正地搅匀,进行原料的高分子成分的分散化。

受到剪切作用的原料沿着搬运路径53到达搬运部54与阻隔壁部55间的边界处。阻隔壁部55的刮板57以在螺杆21向左旋转时将原料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朝向前端搬运的方式向右方向扭曲。其结果是,通过上述刮板57,使原料的搬运被堰塞。换言之,阻隔壁部55的刮板57在螺杆21向左旋转时,对通过刮板56搬运的原料的流动进行限制,从而妨碍原料经由阻隔壁部55与缸部33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而穿过。

此时,在搬运部54与阻隔壁部55的边界处,原料的压力提高。具体来说,在图11中,用浓淡表示搬运路径53中的、与螺杆主体37的搬运部54相对应的部位的原料的填充率。即,在上述搬运路径53中,色调越浓,原料的填充率越高。从图11清楚地明白,在与搬运部54对应的搬运路径53中,随着靠近阻隔壁部55,原料的填充率越高,在阻隔壁部55近前,原料的填充率成为100%。

因而,在阻隔壁部55近前形成原料填充率为100%的“原料堆积r”。在原料堆积r中,因原料的流动受到堰塞,而使上述原料的压力上升。如图10及图11中虚线箭头所示,压力上升后的原料从开口于搬运部54的外周面的入口62连续地流入通路主体64,并在该通路主体64内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朝向前端连续地流通。

如上所述,由通路主体64的口径确定的通路截面积远比沿着缸部33的径向的搬运路径53的圆环截面积小。若采用另一个理解方式,基于通路主体64的口径的扩展区域远比圆环形状的搬运路径53的扩展区域小。因而,当从入口62流入通路主体64时,因原料被急剧节流,而对该原料施加伸长作用。

另外,由于通路截面积比圆环截面积小得多,因此,积存于原料堆积r的原料不会消失。即,积存于原料堆积r的原料的一部分连续地流入入口62。在此期间,新的原料通过刮板56被朝向阻隔壁部55送入。其结果是,原料堆积r中的阻隔壁部55近前的填充率始终维持为100%。此时,即便利用刮板56搬运原料的搬运量发生稍许变动,原料的变动状态也会被残留于原料堆积r的原料吸收。藉此,能将原料连续且稳定地供给到通路60。藉此,在上述通路60中,能不中断且连续地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

经过通路主体64的原料如图11中实线箭头所示从出口63流出。藉此,上述原料连续地返回至相对于阻隔壁部55在螺杆主体37的前端侧相邻的另一搬运部54的外周面上。返回的原料通过搬运部54的刮板56被朝螺杆主体37的基端方向连续地搬运,在该搬运的过程中再次受到剪切作用。受到剪切作用的原料从入口62连续地流入通路主体64,并且在流过该通路主体64的过程中再次受到伸长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搬运部54及多个阻隔壁部55沿螺杆主体37的轴向交替排列,并且多个通路60沿螺杆主体37的轴向空开间隔地排列。因而,如图10及图11中箭头所示,从供给口34投入螺杆主体37的原料一边交替反复受到剪切作用及伸长作用,一边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朝前端的方向连续地搬运。藉此,原料的搅匀的程度得到强化,促进原料的高分子成分的分散化。

此外,到达螺杆主体37前端的原料成为被充分搅匀的搅匀物,而从通路60的出口63流出。流出后的搅匀物在通过排出用搬运部59的刮板58被连续地搬运到缸部33与头部36之间的间隙之后,被从排出口36a连续地供给到第三压出机4。

在第三压出机4中,如已经叙述的那样,搅匀物所含的气体状物质及其它挥发成分从搅匀物中被连续地去除。气体状物质及其它挥发成分被除去后的搅匀物从头部27的排出口28被连续地排出到高剪切加工装置1外。排出后的搅匀物被浸到积蓄在水槽内的冷却水中。藉此,搅匀物被强制冷却,而获得所希望的树脂成型品。

以上,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第二压出机3中,从第一压出机2供给来的原料一边沿螺杆主体37的轴向多次反复进行翻转,一边被搬运,在上述搬运的过程中,反复对原料施加剪切作用及伸长作用。换言之,由于原料不会在螺杆主体37的外周面上的同一部位处多次循环,因此,能将原料不间断地从第二压出机3供给到第三压出机4。

藉此,能连续地成型出得到充分搅匀的搅匀物,并在与批量式的压出机的比较中,能飞跃地提高搅匀物的生产效率。

与此同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压出机2初步搅匀后的树脂不间断地连续供给到第二压出机3。因而,树脂在第一压出机2内部的流动不会暂时地受到阻滞。藉此,能够防止因搅匀后的树脂在第一压出机2内部受到阻滞而产生的树脂的温度变化、粘度变化或相变化。其结果是,能够将品质始终均匀的原料从第一压出机2供给到第二压出机3。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并非是看上去的连续生产,而能够实现搅匀物的完全连续生产。即,能一边将原料从第一压出机2至第二压出机3及第三压出机4不间断地连续搬运,一边在第二压出机3对原料交替施加剪切作用和伸长作用。根据上述结构,从第一压出机2向第二压出机3稳定地供给熔融状态的原料。

另外,根据第一实施方式,除了完全连续生产之外,能一边使第一压出机2与第二压出机3的运转条件相互关联,一边能将它们各自设定成最佳的运转条件。例如,在通过第一压出机2对树脂进行初步搅匀时,能使螺杆转速以现有的100rpm至300rpm运转。因而,能实现树脂充分的加热和熔融以及初步搅匀。另外,第二压出机3能使螺杆21以600rpm至3000rpm的高速旋转。因而,能有效地交替对树脂实施剪切作用和伸长作用。

伴随与此,第一压出机2及第二压出机3只要包括与各自的作用乃至功能相应的螺杆即可。即,在第一压出机2的情况下,只要包括与将供给来的材料初步搅匀的作用乃至功能相应的螺杆7a、7b即可。另一方面,在第二压出机3的情况下,只要包括与将从第一压出机2供给来的熔融状态的原料实施剪切作用和伸长作用的作用乃至功能相应的螺杆21即可。藉此,能防止第一压出机2及第二压出机3的长条化。

在此,关于在上述完全连续生产中交替施加剪切作用和伸长作用来对原料进行搅匀的情况,对针对上述搅匀物的高分散确认试验的结果进行叙述。

在试验时,通过将聚碳酸酯(pc)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pmma)这两种材料供给到将搅匀部12的有效长度(l/d)相对于螺杆有效长度(l/d)50设定成7.9的第一压出机2,并进行初步搅匀,来生成熔融状态的材料。此外,将上述熔融状态的材料作为第二压出机3的原料,从第一压出机2连续地供给至第二压出机3。

在上述试验中,将螺杆21构成为反复十次上述剪切、伸长动作。此外,如下面这样设定螺杆21的规格。即,将螺杆直径设为36mm,将螺杆有效长度(l/d)设为25,将螺杆转速设为1400rpm,将原料供给量设为1.4kg/h,将桶设定温度设为260℃。

根据上述试验,能连续地得到作为目的的透明的搅匀物。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由于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通路60在相对于成为螺杆主体37的旋转中心的轴线o1偏心的位置处沿螺杆主体37的轴向延伸,因此,通路60在轴线o1的周围公转。换言之,限定出通路60的筒状的壁面61不以轴线o1为中心自转,而是在轴线o1周围公转。

因而,当原料经过通路60时,虽然原料受到离心力,但上述原料不会在通路60的内部被活跃地搅拌。藉此,经过通路60的原料很难受到剪切作用,经过通路60而返回搬运部54的外周面的原料所受到的主要是伸长作用。

因而,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螺杆21,能明确地确定对原料施加剪切作用的部位以及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部位。因此,在对原料的搅匀程度进行探究的方面成为有利的结构,并且能高精度地对搅匀的程度进行控制。其结果是,能够生成具有原料的高分子成分被纳米分散化后形成的微观的分散结构的搅匀物。

除此之外,由于多个通路60全部相对于轴线o1偏心,因此,能对经过多个通路60的原料均等地施加伸长作用。即,能消除在多个通路60间的搅匀的条件不均,能进行均匀地搅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杆21中,当将一个阻隔壁部55、与阻隔壁部55两侧相邻的两个搬运部54、从上述搬运部54到阻隔壁部55形成的至少一根通路60作为一个单元的情况下,上述单元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地沿着轴向(螺杆21的长度方向)设置。

上述一个单元作为用于对原料进行搅匀的最小单位,能够看作沿着轴向具有一定长度的“螺杆构件”。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杆21中,上述“螺杆构件”与阻隔壁部55交替排列配置。换言之,“螺杆构件”经由阻隔壁部55等间隔地配置。

藉此,在各“螺杆构件”每个中出现的各种状态、例如“压力上升”及随之而来的“温度上升”等,也沿着螺杆21的轴向等间隔呈现。关于“压力上升”,例如,通过搬运部54搬运的原料在被阻隔壁部55堰塞的部分(原料堆积r)处显著地呈现,上述“原料堆积r”的位置沿着螺杆21的轴向等间隔地呈现。

另外,各“螺杆构件”中含有对原料施加剪切作用的部分(搬运部54)和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部分(通路60),这些部分也沿着螺杆21的轴向等间隔地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关于上述多个桶区块31a、31b、31c中的、除了桶20两端的桶区块31a、31c之外的中间的各桶区块31b,将各桶区块31b分别与沿着螺杆21的长度方向的各“螺杆构件”的长度对应地构成。

作为使桶区块31b与“螺杆构件”对应的措施,例如,假定使沿着螺杆的长度方向的桶区块31b的长度与沿着螺杆21的长度方向的“螺杆构件”的长度相对应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将桶区块31b的长度设定为“螺杆构件”的长度的整数倍,或是还可以设定为整数分之一。另外,也可以将桶区块31b的长度设定为“螺杆构件”的长度的相等倍数。

在附图中,作为一例,示出了将桶区块31b的长度设定成“螺杆构件”的长度的相等倍数的螺杆21的结构。即,在一个桶区块31b的长度范围内,与上述“螺杆构件”的一个相对应。具体来说,一个桶区块31b的长度设定在与一个“螺杆构件”两侧相邻的两个阻隔壁部55的中央部分相互间的范围内。

在此,例如,若假定将三个“螺杆构件”以一定的规则性、即等间隔地沿着轴向(螺杆2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情况,则在上述螺杆21的基端与前端之间,使“螺杆构件”与阻隔壁部55交替反复三次配置。

此时,关于桶20,为了构成能旋转地供上述螺杆21插通的缸部33,只要使三个桶区块31b夹装在配置于两端的桶区块31a、31c之间,并在该状态下,通过上述连接棒201,使桶区块31a、31c与三个桶区块31b相互一体化即可。

藉此,上述桶20成为考虑了三个“螺杆构件”的规则性的桶构造。此时,在使上述螺杆21能旋转地插通到桶20的缸部33的状态下,构成使一个桶区块31b与一个“螺杆构件”对置的位置关系。

根据上述结构,当使螺杆21旋转来对原料进行搅匀时,在每个上述“螺杆构件”中产生的各种状态(例如,压力上升、温度上升、原料堆积r)在各桶区块31b中分别限定于沿着螺杆21的长度方向的特定位置。

例如,若假定通过搬运部54搬运的原料被阻隔壁部55堰塞的状态,则此时在搬运部54与阻隔壁部55的边界处,表现出称为“原料堆积r”的状态。另外,在搬运部54与阻隔壁部55的边界处,原料的压力增高,从而表现出称为“压力上升”乃至“温度上升”的状态。

这样的各种状态(压力上升、温度上升、原料堆积r)在各“螺杆构件”的螺杆21的长度方向上始终呈现在一定的位置处。这样,在处于与上述各“螺杆构件”对置的位置关系的各桶区块31b中,各种状态(压力上升、温度上升、原料堆积r)必然在各桶区块31b的螺杆21的长度方向上始终限定于特定的位置处。

因而,通过在上述“特定的位置”处配置例如上述温度传感器204及压力传感器205等测定元件,从而能直接且实时地对在原料的搅匀中出现的压力及温度的变化进行测定。此外,基于测定结果,例如,通过进行上述加热器200的打开、关闭控制及向制冷剂通路35的制冷剂的流动控制,从而能将桶20的温度维持在最适合原料的搅匀的状态。

“特定的位置”能在每个桶区块31b中事先掌握。藉此,例如,在桶区块31b的制造阶段,能预先形成用于安装上述测定元件的安装孔(未图示)。藉此,仅将上述测定元件安装于上述“特定的位置”,便能直接且实时地对在每个螺杆构件中出现的各种状态进行测定。

在附图中,作为一例,示出了桶区块31b,该桶区块31b以与通路60的入口62相对的方式配置有温度传感器204及压力传感器205,另外,以与和阻隔壁部55两侧相邻的两个搬运部54相对的方式配置有加热器200及制冷剂通路35,但这终究是一例,能在各“螺杆构件”的范围内自由配置。

这样,通过使桶区块31b与沿着螺杆21的长度方向的“螺杆构件”的长度相应地构成,从而能实现可容易地改变成考虑了上述“螺杆构件”的规则性的桶构造的桶20。例如,在增加一个“螺杆构件”的情况下,只要与之相对应地增加一个桶区块31b即可,相反,在减少一个“螺杆构件”的情况下,只要与之相对应地减少一个桶区块31b即可。

藉此,即便存在螺杆21的结构的改变及伴随而来的螺杆长度的改变,也能仅通过增加及去除桶区块31b进行应对。因而,不需要一切与缸部33的长度相应地对上述螺杆21的长度进行微调等在以往必需的繁琐的作业。

另外,即便改变成考虑了“螺杆构件”的规则性的桶构造,藉此而实现的第二压出机3也能与改变前同样地连接在第一压出机(处理机)与第三压出机(脱泡机)4之间。

另外,通过形成为考虑了“螺杆构件”的规则性的桶构造,能在包含一个“螺杆构件”在内的每一个区域内进行温度管理及压力管理。在实际的搅匀中,由于温度及压力沿着原料的搬运方向随机变动,因此,通过在每一个区域内进行温度及压力的管理,从而能够应对温度及压力的变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假定了将桶区块31b的长度设定为“螺杆构件”的长度的等倍数的螺杆21,但作为替代在设定为整数倍(例如,两倍)的情况下,应当注意若要使一个桶区块31b增加、减少,则同时使两个“螺杆构件”增加、减少这点。此外,在将桶区块31b的长度设定为“螺杆构件”的长度的整数分之一倍(例如,1/2倍)的情况下,应当注意为了使一个“螺杆构件”增加、减少,需要使两个桶区块31b增加、减少这点。

(第二实施方式)

图12至图17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在与螺杆主体37相关的内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除此之外的螺杆21的结构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12及图13所示,构成螺杆主体37的多个圆筒状的筒体39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被沿第二轴部41的轴向旋紧固定在第一套环44与第二套环51之间,从而能使相邻的筒体39的端面无间隙地紧密接触。

此时,使所有的筒体39在第二轴部41上同轴地结合,并且上述各筒体39与转轴38成为被一体地组装的状态。藉此,能使各筒体39与转轴38一起以轴线o1为中心旋转,即,使螺杆主体37以轴线o1为中心旋转。

在上述状态下,各筒体39成为限定出螺杆主体37的外径d1(参照图14)的构成构件。即,沿着第二轴部41同轴地结合的各筒体39的外径d1被设定成彼此相同。螺杆主体37(各筒体39)的外径d1为穿过转轴38的旋转中心、即轴线o1而限定出的直径。

藉此,构成螺杆主体37(各筒体39)的外径d1为恒定值的分段式的螺杆21。分段式的螺杆21能使多个螺杆元件沿着转轴38(即,第二轴部41)以自由的顺序及组合进行保持。作为螺杆元件,例如,能将至少形成有后述的刮板84、86的一部分的筒体39限定作为一个螺杆元件。

这样,通过将螺杆21分段化,从而关于例如上述螺杆21的规格的改变及调整、或是保养及维护,能大幅提高其便利性。

另外,分段式的螺杆21同轴地收容于桶20的缸部33。具体来说,沿着转轴38(第二轴部41)保持有多个螺杆元件的螺杆主体37被能旋转地收容于缸部33。在上述状态下,转轴38的第一轴部40(接头部42、限位部43)从桶20的一端部突出到桶20外。

另外,在上述状态下,在螺杆主体37的沿着周向的外周面与缸部33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用于搬运原料的搬运路径53。搬运路径53的沿着缸部33的径向的截面形状为圆环形,并沿着缸部33的轴向延伸。

如图12至图15所示,螺杆主体37具有:多个搬运部81,多个搬运部81用于对原料进行搬运;以及多个阻隔壁部82,多个阻隔壁部82用于对原料的流动进行限制。即,多个搬运部81配置在与桶20的一端部对应的螺杆主体37的基端处,多个搬运部81配置在与桶20的另一端部对应的螺杆主体37的前端处。另外,搬运部81和阻隔壁部82以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朝向前端沿轴向交替排列的方式配置在上述搬运部81之间。

另外,桶20的供给口34朝向配置在螺杆主体37的基端一侧的搬运部81开口。

各搬运部81具有扭曲成螺旋状的刮板84。刮板84从筒体39的沿着周向的外周面朝向搬运路径53伸出。刮板84以在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观察,螺杆21绕逆时针向左旋转时,将原料从上述螺杆主体37的基端朝向前端搬运的方式扭曲。即,刮板84以使该刮板84的扭曲方向与右旋螺钉相同的方式向右扭曲。

各阻隔壁部82具有扭曲成螺旋状的刮板86。刮板86从筒体39的沿着周向的外周面朝向搬运路径53伸出。刮板86以在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观察,螺杆21绕逆时针向左旋转时,将原料从上述螺杆主体37的前端朝向基端搬运的方式扭曲。即,刮板86以使该刮板86的扭曲方向与左旋螺钉相同的方式向左扭曲。

各阻隔壁部82的刮板86的扭曲节距设定成与搬运部81的刮板84的扭曲节距相同、或是比搬运部81的刮板84的扭曲节距小。另外,在刮板84、86的顶部与桶20的缸部33的内周面之间确保些许缝隙。在这种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阻隔壁部82的外径部(刮板86的顶部)与缸部33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设定成0.1mm以上、2mm以下的范围。更为理想的是,将上述缝隙设定成0.1mm以上、0.7mm以下的范围。藉此,能可靠地限制原料经过上述缝隙进行搬运。

在此,沿着螺杆主体37的轴向的搬运部81的长度例如能根据原料的种类、原料的搅匀程度、单位时间内的搅匀物的生产量等适当地设定。搬运部81是指至少在筒体39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刮板84的区域,但并不特定为刮板84的起点与终点间的区域。

即,筒体39的外周面中的、落在刮板84之外的区域有时也可视为搬运部81。例如,在与具有刮板84的筒体39相邻的位置处配置有圆筒状的隔板或圆筒状的套环的情况下,该隔板或套环有时也能包括在搬运部81中。

另外,沿着螺杆主体37的轴向的阻隔壁部82的长度例如能根据原料的种类、原料的搅匀程度、单位时间内的搅匀物的生产量等适当地设定。阻隔壁部82起到将通过搬运部81送来的原料的流动堰塞的作用。即,阻隔壁部82在原料的搬运方向的下游侧与搬运部81相邻,并且构成为妨碍通过搬运部81送来的原料经过刮板86的顶部与缸部33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

另外,在上述螺杆21中,各刮板84、86从具有彼此相同的外径d1的多个筒体39的外周面朝向搬运路径53伸出。因而,各筒体39的沿着周向的外周面限定出上述螺杆21的根径。螺杆21的根径在螺杆21的全长范围内保持恒定值。

如图12、图13、图16所示,螺杆主体37具有沿螺杆主体37的轴向延伸的多个通路88。在将一个阻隔壁部82与夹着该阻隔壁部82的两个搬运部81形成为一个单元时,通路88以跨过两者的搬运部81的筒体39与阻隔壁部82的筒体39之间的方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通路88以规定的间隔(例如,等间隔)在沿着螺杆主体37的轴向的同一直线上排列成一列。

另外,通路88在筒体39的内部设置在相对于转轴38的轴线o1偏心的位置处。换言之,通路88落在轴线o1之外,当螺杆主体37旋转时,在轴线o1周围公转。

如图14所示,通路88是具有例如圆形的截面形状的孔。上述孔的内径设定为例如1mm以上、小于6mm,优选地设定为1mm以上、小于5mm。另外,搬运部81及阻隔壁部82的筒体39具有限定出孔的筒状的壁面89。即,通路88是仅由中空的空间构成的孔,壁面89将中空的通路88沿周向连续地包围。藉此,通路88构成为仅允许原料的流通的中空的空间。换言之,在通路88的内部不存在任何构成螺杆主体37的其它构件。另外,壁面89在螺杆主体37旋转时,不以轴线o1为中心自转,而是在轴线o1周围公转。

如图12、图13、图17所示,各通路88具有入口91、出口92以及通路主体93,该通路主体93将入口91与出口92之间连通。入口91及出口92以与一个阻隔壁部82的两侧靠近的方式设置。若采用另一个理解方式,在相邻的两个阻隔壁部82之间邻接的一个搬运部81中,入口91开口于上述搬运部81的下游端附近的外周面,并且出口92开口于上述搬运部81的上游端附近的外周面。

通路主体93沿着螺杆主体37的轴向在中途不发生分岔,而呈一直线地延伸。作为一例,在图中,示出了通路主体93与轴线o1平行地延伸的状态。通路主体93的两侧在轴向上被封闭。

入口91设置在通路主体93的一方侧、即靠螺杆主体37的基端一侧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入口91既可以从通路主体93的一方侧的端面开口于螺杆主体37的外周面,或者也可以从通路主体93的一方侧的靠近端面的部分、即端面的近前部分开口于螺杆主体37的外周面。另外,入口91的开口方向不局限于与轴线o1正交的方向,也可以是与轴线o1相交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从通路主体93的一方侧朝多个方向开口,藉此设置多个入口91。

出口92设置在通路主体93的另一方侧(与一方侧相反一侧)、即靠螺杆主体37的前端一侧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出口92既可以从通路主体93的另一方侧的端面开口于螺杆主体37的外周面,或者也可以从通路主体93的另一方侧的靠近端面的部分、即端面的近前部分开口于螺杆主体37的外周面。另外,出口92的开口方向不局限于与轴线o1正交的方向,也可以是与轴线o1相交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从通路主体93的一方侧朝多个方向开口,藉此设置多个出口92。

将上述入口91与出口92之间连接的通路主体93在每一个所述单元中横穿阻隔壁部82,并且具有跨过夹着该阻隔壁部82的两个搬运部81之间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通路主体93的口径既可以设定成比入口91及出口92的口径小,也可以设定成相同的口径。在任意一种情况下,由该通路主体93的口径确定的通路截面积设定成远比上述圆环形的搬运路径53的沿着径向的圆环截面积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形成有刮板84、86的多个筒体39从转轴38拆下,以分解螺杆21时,至少形成有刮板84、86的一部分的筒体39也可另称为上述螺杆元件。

这样,能通过将作为螺杆元件的多个筒体39依次配置在转轴38的外周上,来构成螺杆21的螺杆主体37。因而,能根据例如原料的搅匀程度来进行搬运部81及阻隔壁部82的更换或替换,并且能容易地进行更换、替换时的作业。

另外,通过将多个筒体39沿第二轴部41的轴向旋紧来使相邻的筒体39的端面相互紧密接触,从而形成通路88的通路主体93,经由通路主体93从通路88的入口91至出口92被一体地连通。因而,当在螺杆主体37形成通路88的时候,只要对长度比螺杆主体37的全长大幅缩短的各个筒体39进行加工即可。藉此,能使形成通路88时的作业性及操纵变得容易。

根据这种结构的连续式高剪切加工装置1,第一压出机2对多个树脂进行初步搅匀。通过上述搅匀,熔融的树脂成为具有流动性的原料,从而从上述第一压出机2经由第二压出机3的供给口34连续地被供给至搬运路径53。

如图16中箭头c所示,供给到第二压出机3的原料被投入到位于螺杆主体37的基端侧的搬运部81的外周面。此时,若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观察,螺杆21绕逆时针向左旋转,则搬运部81的刮板84如图16中实线箭头所示将上述原料朝向螺杆主体37的前端连续地搬运。

此时,因沿着搬运路径53回旋的刮板84与缸部33的内周面之间的速度差而产生的剪切作用施加于原料,并且根据刮板84的细微的扭曲情况,使原料得到搅拌。其结果是,原料被真正地搅匀,进行原料的高分子成分的分散化。

受到剪切作用的原料沿着搬运路径53到达搬运部81与阻隔壁部82间的边界处。阻隔壁部82的刮板86以在螺杆21向左旋转时将原料从螺杆主体37的前端朝向基端搬运的方式向左方向扭曲。其结果是,通过上述刮板86,使原料的搬运被堰塞。换言之,阻隔壁部82的刮板86在螺杆21向左旋转时,对通过刮板84搬运的原料的流动进行限制,从而妨碍原料经由阻隔壁部82与缸部33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而穿过。

此时,在搬运部81与阻隔壁部82的边界处,原料的压力提高。具体来说,在图17中,用浓淡表示搬运路径53中的、与螺杆主体37的搬运部81相对应的部位的原料的填充率。即,在上述搬运路径53中,色调越浓,原料的填充率越高。从图17清楚地明白,在与搬运部81对应的搬运路径53中,随着靠近阻隔壁部82,原料的填充率越高,在阻隔壁部82近前,原料的填充率成为100%。

因而,在阻隔壁部82近前形成原料填充率为100%的“原料堆积r”。在原料堆积r中,因原料的流动受到堰塞,而使上述原料的压力上升。如图16及图17中虚线箭头所示,压力上升后的原料从开口于搬运部81的下游端的入口91连续地流入通路主体93,并在该通路主体93内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朝向前端连续地流通。

如上所述,由通路主体93的口径确定的通路截面积远比沿着缸部33的径向的搬运路径53的圆环截面积小。若采用另一个理解方式,基于通路主体93的口径的扩展区域远比圆环形状的搬运路径53的扩展区域小。因而,当从入口91流入通路主体93时,因原料被急剧节流,而对该原料施加伸长作用。

另外,由于通路截面积比圆环截面积小得多,因此,积存于原料堆积r的原料不会消失。即,积存于原料堆积r的原料的一部分连续地流入入口91。在此期间,新的原料通过刮板84被朝向阻隔壁部82送入。其结果是,原料堆积r中的阻隔壁部82近前的填充率始终维持为100%。此时,即便利用刮板84搬运原料的搬运量发生稍许变动,原料的变动状态也会被残留于原料堆积r的原料吸收。藉此,能将原料连续且稳定地供给到通路88。藉此,在上述通路88中,能不中断且连续地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

经过通路主体93的原料如图17中实线箭头所示从出口92流出。藉此,上述原料连续地返回至相对于阻隔壁部82在螺杆主体37的前端侧相邻的另一搬运部81的外周面上。返回的原料通过另一搬运部81的刮板84被朝螺杆主体37的前端方向连续地搬运,在该搬运的过程中再次受到剪切作用。受到剪切作用的原料从入口91连续地流入通路主体93,并且在流过该通路主体93的过程中再次受到伸长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搬运部81及多个阻隔壁部82沿螺杆主体37的轴向交替排列,并且多个通路88沿螺杆主体37的轴向空开间隔地排列。因而,如图16及图17中箭头所示,从供给口34投入螺杆主体37的原料一边交替反复受到剪切作用及伸长作用,一边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朝前端的方向连续地搬运。藉此,原料的搅匀的程度得到强化,促进原料的高分子成分的分散化。

此外,到达螺杆主体37前端的原料成为被充分搅匀的搅匀物,而从排出口36a被连续地供给到第三压出机4,上述搅匀物所含的气体状物质及其它挥发成分被从搅匀物连续地去除。

以上,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并非是看上去的连续生产,而能够实现搅匀物的完全连续生产。即,由于通过第一压出机2初步搅匀后的树脂不间断地被连续地供给到第二压出机3,因此,树脂在第一压出机2的内部的流动不会暂时地受到阻滞。因而,能够防止因搅匀后的树脂在第一压出机2内部受到阻滞而产生的树脂的温度变化、粘度变化或相变化。其结果是,能够将品质始终均匀的原料从第一压出机2供给到第二压出机3。

另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能分别设定对原料的剪切作用区域及伸长作用区域的轴向长度。因而,能设定最合适对原料进行搅匀的剪切作用及伸长作用的施加次数及施加时间。

另外,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由于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通路88在相对于成为螺杆主体37的旋转中心的轴线o1偏心的位置处沿螺杆主体37的轴向延伸,因此,通路88在轴线o1的周围公转。换言之,限定出通路88的筒状的壁面89不以轴线o1为中心自转,而是在轴线o1周围公转。

因而,当原料经过通路88时,原料不会在通路88的内部被活跃地搅拌。藉此,经过通路88的原料很难受到剪切作用,经过通路88而返回搬运部81的外周面的原料所受到的主要是伸长作用。因而,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螺杆21,能明确地确定对原料施加剪切作用的部位以及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部位。

在此,关于在上述完全连续生产中交替施加剪切作用和伸长作用来对原料进行搅匀的情况,对针对上述搅匀物的高分散确认试验的结果进行叙述。

在试验时,通过将聚碳酸酯(pc)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pmma)这两种材料供给到将搅匀部12的有效长度(l/d)相对于螺杆有效长度(l/d)50设定成7.9的第一压出机2,并进行初步搅匀,来生成熔融状态的材料。此外,将上述熔融状态的材料作为第二压出机3的原料,从第一压出机2连续地供给至第二压出机3。

在上述试验中,将螺杆21构成为反复八次上述剪切、伸长动作。此外,如下面这样设定螺杆21的规格。即,将螺杆直径设为36mm,将螺杆有效长度(l/d)设为16.7,将螺杆转速设为2300rpm,将原料供给量设为10.0kg/h,将桶设定温度设为240℃。

根据上述试验,能连续地得到作为目的的透明的搅匀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杆21中,当将一个阻隔壁部82、与阻隔壁部82两侧相邻的两个搬运部81、从上述搬运部81到阻隔壁部82形成的一根通路88作为一个单元的情况下,上述单元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地沿着轴向(螺杆21的长度方向)设置。

上述一个单元作为用于对原料进行搅匀的最小单位,能够看作沿着轴向具有一定长度的“螺杆构件”。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杆21中,上述“螺杆构件”沿着轴向等间隔地配置。

藉此,在各“螺杆构件”每个中出现的各种状态、例如“压力上升”及随之而来的“温度上升”等,也沿着螺杆21的轴向等间隔呈现。关于“压力上升”,例如,通过搬运部81搬运的原料在被阻隔壁部82堰塞的部分(原料堆积r)处显著地呈现,上述“原料堆积r”的位置沿着螺杆21的轴向等间隔地呈现。

另外,各“螺杆构件”中含有对原料施加剪切作用的部分(搬运部81)和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部分(通路88),这些部分沿着螺杆21的轴向等间隔地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上述多个桶区块31a、31b、31c中的、除了桶20两端的桶区块31a、31c之外的中间的各桶区块31b,将各桶区块31b分别与沿着螺杆21的长度方向的各“螺杆构件”的长度对应地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将桶区块31b的长度设定为“螺杆构件”的长度的整数倍,或是还可以设定为整数分之一。另外,也可以将桶区块31b的长度设定为“螺杆构件”的长度的相等倍数。

在附图中,作为一例,示出了将桶区块31b的长度设定成“螺杆构件”的长度的相等倍数的螺杆21的结构。即,在一个桶区块31b的长度范围内,与上述“螺杆构件”的一个相对应。具体来说,一个桶区块31b的长度在一个“螺杆构件”中设定在与阻隔壁部82两侧邻接的搬运部81中的、至少包含通路88的入口91及出口92的范围。

在此,例如,若假定将三个“螺杆构件”以一定的规则性、即等间隔地沿着轴向(螺杆2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情况,则在上述螺杆21的基端与前端之间,使“螺杆构件”沿轴向排列三个进行配置。

此时,关于桶20,为了构成能旋转地供上述螺杆21插通的缸部33,只要使三个桶区块31b夹装在配置于两端的桶区块31a、31c之间,并在该状态下,通过上述连接棒201,使桶区块31a、31c与三个桶区块31b相互一体化即可。

藉此,上述桶20成为考虑了三个“螺杆构件”的规则性的桶构造。此时,在使上述螺杆21能旋转地插通到桶20的缸部33的状态下,构成使一个桶区块31b与一个“螺杆构件”对置的位置关系。

根据上述结构,当使螺杆21旋转来对原料进行搅匀时,在上述“螺杆构件”每个中出现的各种状态(例如,压力上升、温度上升、原料堆积r)在各桶区块31b中分别限定于沿着螺杆21的长度方向的特定位置。

例如,若假定通过搬运部81搬运的原料被阻隔壁部82堰塞的状态,则此时在搬运部81与阻隔壁部82的边界处,表现出称为“原料堆积r”的状态。另外,在搬运部81与阻隔壁部82的边界处,原料的压力增高,从而表现出称为“压力上升”乃至“温度上升”的状态。

这样的各种状态(压力上升、温度上升、原料堆积r)在各“螺杆构件”的螺杆21的长度方向上始终呈现在一定的位置处。这样,在处于与上述各“螺杆构件”对置的位置关系的各桶区块31b中,各种状态(压力上升、温度上升、原料堆积r)必然在各桶区块31b的螺杆21的长度方向上始终限定于特定的位置处。

因而,通过在上述“特定的位置”处配置例如上述温度传感器204及压力传感器205等测定元件,从而能直接且实时地对在原料的搅匀中出现的压力及温度的变化进行测定。此外,基于测定结果,例如,通过进行上述加热器200的打开、关闭控制及向制冷剂通路35的制冷剂的流动控制,从而能将桶20的温度维持在最适合原料的搅匀的状态。

“特定的位置”能在每个桶区块31b中事先掌握。藉此,例如,在桶区块31b的制造阶段,能预先形成用于安装上述测定元件的安装孔(未图示)。藉此,仅将上述测定元件安装于上述“特定的位置”,便能直接且实时地对在每个螺杆构件中出现的各种状态进行测定。

在附图中,作为一例,示出了桶区块31b,该桶区块31b以与通路88的入口91相对的方式配置有温度传感器204及压力传感器205,另外,以与含有通路88的入口91及出口92的范围相对的方式配置有加热器200及制冷剂通路35,但这终究是一例,能在各“螺杆构件”的范围内自由配置。

此外,关于上述结构所带来的作用效果及注意点,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

图18至图26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在与螺杆主体37相关的内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除此之外的螺杆21的结构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而,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18及图19所示,构成螺杆主体37的多个圆筒状的筒体39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被沿第二轴部41的轴向旋紧固定在第一套环44与第二套环51之间,从而能使相邻的筒体39的端面无间隙地紧密接触。

此时,使所有的筒体39在第二轴部41上同轴地结合,并且上述各筒体39与转轴38成为被一体地组装的状态。藉此,能使各筒体39与转轴38一起以轴线o1为中心旋转,即,使螺杆主体37以轴线o1为中心旋转。

在上述状态下,各筒体39成为限定出螺杆主体37的外径d1(参照图21)的构成构件。即,沿着第二轴部41同轴地结合的各筒体39的外径d1被设定成彼此相同。螺杆主体37(各筒体39)的外径d1为穿过转轴38的旋转中心、即轴线o1而限定出的直径。

藉此,构成螺杆主体37(各筒体39)的外径d1为恒定值的分段式的螺杆21。分段式的螺杆21能使多个螺杆元件沿着转轴38(即,第二轴部41)以自由的顺序及组合进行保持。作为螺杆元件,例如,能将至少形成有后述的刮板105、107、110、111、112的一部分的筒体39限定作为一个螺杆元件。

这样,通过将螺杆21分段化,从而关于例如上述螺杆21的规格的改变及调整、或是保养及维护,能大幅提高其便利性。

另外,分段式的螺杆21同轴地收容于桶20的缸部33。具体来说,沿着转轴38(第二轴部41)保持有多个螺杆元件的螺杆主体37被能旋转地收容于缸部33。在上述状态下,转轴38的第一轴部40(接头部42、限位部43)从桶20的一端部突出到桶20外。

另外,在上述状态下,在螺杆主体37的沿着周向的外周面与缸部33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用于搬运原料的搬运路径53。搬运路径53的沿着缸部33的径向的截面形状为圆环形,并沿着缸部33的轴向延伸。

如图18至图20所示,螺杆主体37具有:多个搬运部101,多个搬运部101对原料进行搬运;多个阻隔壁部102,多个阻隔壁部102对原料的流动进行限制;以及多个循环部103,多个循环部103使原料暂时循环。即,多个搬运部101配置在与桶20的一端部对应的螺杆主体37的基端处,多个搬运部101配置在与桶20的另一端部对应的螺杆主体37的前端处。另外,循环部103和阻隔壁部102以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朝向前端沿轴向交替排列的方式配置在上述搬运部101之间。

另外,桶20的供给口34朝向配置在螺杆主体37的基端一侧的搬运部54开口。

各搬运部101具有扭曲成螺旋状的刮板105。刮板105从筒体39的沿着周向的外周面朝向搬运路径53伸出。刮板105以在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观察,螺杆21绕逆时针向左旋转时,将原料从上述螺杆主体37的基端朝向前端搬运的方式扭曲。即,刮板105以使该刮板105的扭曲方向与右旋螺钉相同的方式向右扭曲。

各阻隔壁部102具有扭曲成螺旋状的刮板107。刮板107从筒体39的沿着周向的外周面朝向搬运路径53伸出。刮板107以在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观察,螺杆21绕逆时针向左旋转时,将原料从上述螺杆主体37的前端朝向基端搬运的方式扭曲。即,刮板107以使该刮板107的扭曲方向与左旋螺钉相同的方式向左扭曲。

循环部103从转轴38的基端一侧与阻隔壁部102相邻。各循环部103具有扭曲成螺旋状的第一至第三刮板110、111、112。第一至第三刮板110、111、112分别从筒体39的沿着周向的外周面朝向搬运路径53伸出。

第一至第三刮板110、111、112沿着螺杆主体37的轴向连续地配置。以在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观察,螺杆21绕逆时针向左旋转时,将原料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朝向前端搬运的方式扭曲。即,第一至第三刮板110、111、112以上述第一至第三刮板的扭曲方向与右旋螺钉相同的方式朝右扭曲。

在这种情况下,各阻隔壁部102的刮板107的扭曲节距设定成与搬运部101的刮板105及循环部103的刮板110、111、112的扭曲节距相同、或是比搬运部101的刮板105及循环部103的刮板110、111、112的扭曲节距小。另外,第二刮板111的扭曲节距设定成比第一刮板110及第三刮板112的扭曲节距小。另外,在刮板105、107、110、111、112的顶部与桶20的缸部33的内周面之间确保些许缝隙。

另外,在第一至第三刮板110、111、112中,第三刮板112配置于搬运方向的上游侧,第一刮板110配置于搬运方向的下游侧。第二刮板111配置在第三刮板112与第一刮板110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阻隔壁部102设计成能使原料越过上述各阻隔壁部102流动。具体来说,各阻隔壁部102设计成在使螺杆21能旋转地插通至桶20的缸部33的状态下,使原料能经过上述各阻隔壁部102与缸部33之间。在这种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各阻隔壁部102的外径部(刮板107的顶部)与缸部33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设定成0.1mm以上、3mm以下的范围。更为理想的是,将上述缝隙设定成0.1mm以上、1.5mm以下的范围。

在此,沿着螺杆主体37的轴向的搬运部101的长度例如能根据原料的种类、原料的搅匀程度、单位时间内的搅匀物的生产量等适当地设定。搬运部101是指至少在筒体39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刮板105的区域,但并不特定为刮板105的起点与终点间的区域。

即,筒体39的外周面中的、落在刮板105之外的区域有时也可视为搬运部101。例如,在与具有刮板105的筒体39相邻的位置处配置有圆筒状的隔板或圆筒状的套环的情况下,该隔板或套环有时也能包括在搬运部101中。

另外,沿着螺杆主体37的轴向的阻隔壁部102的长度例如能根据原料的种类、原料的搅匀程度、单位时间内的搅匀物的生产量等适当地设定。本实施方式的阻隔壁部102起到一边将通过搬运部101送来的原料的流动进行堰塞,一边能使其中一部分的原料越过上述阻隔壁部102流动的功能。

另外,在上述螺杆21中,各刮板105、107、110、111、112从具有彼此相同的外径d1的多个筒体39的外周面朝向搬运路径53伸出。因而,各筒体39的沿着周向的外周面限定出上述螺杆21的根径。螺杆21的根径在螺杆21的全长范围内保持恒定值。

如图18至图20所示,螺杆主体37具有沿螺杆主体37的轴向延伸的多个通路115。通路115形成于各个循环部103的筒体39。在这种情况下,通路115以规定的间隔(例如,等间隔)排列在沿着螺杆主体37的轴向的同一直线上。

另外,通路115在筒体39的内部设置在相对于转轴38的轴线o1偏心的位置处。换言之,通路115落在轴线o1之外,当螺杆主体37旋转时,在轴线o1周围公转。

如图21所示,通路115是具有例如圆形的截面形状的孔。上述孔的内径设定为例如1mm以上、小于6mm,优选地设定为1mm以上、小于5mm。另外,搬运部103的筒体39具有限定出孔的筒状的壁面116。即,通路115是仅由中空的空间构成的孔,壁面116将中空的通路115沿周向连续地包围。藉此,通路115构成为仅允许原料的流通的中空的空间。换言之,在通路115的内部不存在任何构成螺杆主体37的其它构件。另外,壁面116在螺杆主体37旋转时,不以轴线o1为中心自转,而是在轴线o1周围公转。

如图18、图19、图26所示,各通路115具有入口117、出口118以及通路主体119,该通路主体119将入口117与出口118之间连通。入口117及出口118开口于构成循环部103的筒体39的外周面。在图中,示出了通路115的一例。在上述通路115中,通路主体119设置于形成有第一刮板110的筒体39,入口117及出口118开口于上述筒体39的外周面。入口117及出口118的开口位置能在上述筒体39的外周面的范围内自由设定。

通路主体119沿着螺杆主体37的轴向在中途不会分岔,而呈一直线状延伸。作为一例,在附图中,示出了通路主体119与轴线o1平行地延伸的状态。通路主体119的两侧在轴向上被封闭。

入口117设置于通路主体119的一方侧、即靠螺杆主体37的前端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入口117可以从通路主体119的一方侧的端面开口于螺杆主体37的外周面,或是可以从通路主体119的一方侧的靠端面的部分、即端面的近前部分开口于螺杆主体37的外周面。另外,入口117的开口方向不局限于与轴线o1正交的方向,也可以是与轴线o1相交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从通路主体119的一方侧朝多个方向开口,藉此设置多个入口117。

出口118设置于通路主体119的另一方侧(与一方侧相反一侧)、即靠螺杆主体37的基端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出口118可以从通路主体119的另一方侧的端面开口于螺杆主体37的外周面,或是可以从通路主体119的另一方侧的靠端面的部分、即端面近前的部分开口于螺杆主体37的外周面。另外,出口118的开口方向不局限于与轴线o1正交的方向,也可以是与轴线o1相交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从通路主体119的一方侧朝多个方向开口,藉此设置多个出口118。

将上述入口117与出口118之间连接的通路主体119具有在各自的循环部103中遍及形成有第一刮板110的筒体39的长度。在这种情况下,通路主体119的口径可以设定成比入口117及出口118的口径小,也可以设定成相同的口径。在任意一种情况下,由上述通路主体119的口径限定的通路截面积设定成远比上述圆环形的搬运路径53沿径向的圆环截面积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形成有刮板105、107、110、111、112的多个筒体39从转轴38拆下,以将螺杆21分解时,至少形成有刮板105、107、110、111、112的一部分的筒体39能另称为上述螺杆元件。

这样,能通过将作为螺杆元件的多个筒体39依次配置在转轴38的外周上,来构成螺杆21的螺杆主体37。因而,能与例如原料的搅匀程度相应地进行搬运部101及阻隔壁部102的更换或替换,并且能容易地进行更换、替换时的作业。

另外,通过将多个筒体39沿第二轴部41的轴向旋紧而使相邻的筒体39的端面相互紧密接触,从而形成通路115的通路主体119,并经由上述通路主体119使得通路115的入口117至出口118一体地连通。因而,在将通路115形成于螺杆主体37时,只要对长度比螺杆主体37的全长大幅变短的各个筒体39实施加工即可。藉此,能使形成通路115时的作业性及操纵变得容易。

另外,如图22及图23所示,形成有第一刮板110的筒体39以将通路115的通路主体119分割的方式一分为二。在一方的筒体39t中,从分割面39a沿轴向穿孔的横孔与出口118连通。在另一方的筒体39p中,从分割面39b沿轴向穿孔的横孔与入口117连通。在上述结构中,通过使分割面39a、39b彼此抵接,从而构成两侧开口于筒体39的外周面的一连串的通路115。

另外,作为另一通路115,例如也可以像图24所示那样,以将第一刮板110的筒体39沿轴向贯穿的方式形成。在这种情况下,通路115的入口117及出口118开口于将筒体39的轴向的两个端面切成局部凹状而形成的入口槽120及出口槽121的内表面。根据上述结构,即便不对筒体39进行分割,只要使横孔贯穿上述筒体39,就能构成一连串的通路115。

根据这种结构的连续式高剪切加工装置1,第一压出机2对多个树脂进行初步搅匀。通过上述搅匀,熔融的树脂成为具有流动性的原料,从而从上述第一压出机2经由第二压出机3的供给口34连续地被供给至搬运路径53。

如图25中箭头d所示,供给到第二压出机3的原料被投入到位于螺杆主体37的基端侧的搬运部101的外周面。此时,若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观察,螺杆21绕逆时针向左旋转,则搬运部101的刮板105如图25中实线箭头所示将上述原料朝向螺杆主体37的前端连续地搬运。

然后,如图25及图26中实线的箭头所示,到达循环部103的原料通过上述循环部103的第一至第三刮板110、111、112,而进一步朝螺杆主体37前端的方向连续地搬运。

在此期间,因沿着搬运路径53回旋的刮板105、110、111、112与缸部33的内周面之间的速度差而产生的剪切作用施加于原料,并且根据刮板105、110、111、112的细微的扭曲情况,使原料得到搅拌。其结果是,原料被真正地搅匀,进行原料的高分子成分的分散化。

受到剪切作用的原料沿着搬运路径53到达循环部103与阻隔壁部102之间。换言之,上述原料通过配置于搬运方向下游侧的第一刮板110,而被送入循环部103与阻隔壁部102之间的边界。另一方面,在螺杆21向左旋转时,阻隔壁部102的刮板107将原料从螺杆主体37的前端朝向基端搬运。

其结果是,通过第一刮板110送入的原料被刮板107堰塞。换言之,阻隔壁部102的刮板107对螺杆21向左旋转时,通过第一刮板110送入的原料的流动进行限制。

此时,在循环部103与阻隔壁部102的边界处,原料的压力提高。具体来说,在图26中,用浓淡表示搬运路径53中的、与通路115相对应的部位的原料的填充率。即,在上述搬运路径53中,色调越浓,原料的填充率越高。从图26清楚地明白,在与通路115对应的搬运路径53中,随着靠近阻隔壁部102,原料的填充率越高,在阻隔壁部102近前,原料的填充率成为100%。

因而,在阻隔壁部102近前形成原料填充率为100%的原料堆积r。在原料堆积r中,因原料的流动受到堰塞,而使上述原料的压力上升。如图25及图26中虚线箭头所示,压力上升后的原料从入口117连续地流入通路主体119,并在该通路主体119内从螺杆主体37的前端朝向基端连续地流通。此时,在通路主体119内的原料的流动方向与通过刮板105、110、111、112送来的原料的流动方向相反。

如上所述,由通路主体119的口径确定的通路截面积远比沿着缸部33的径向的搬运路径53的圆环截面积小。若采用另一个理解方式,基于通路主体119的口径的扩展区域远比圆环形状的搬运路径53的扩展区域小。因而,当从入口117流入通路主体119时,因原料被急剧节流,而对该原料施加伸长作用。

另外,由于通路截面积比圆环截面积小得多,因此,积存于原料堆积r的原料不会消失。即,积存于原料堆积r的原料的一部分连续地流入入口117。在此期间,新的原料通过第一刮板110被朝向阻隔壁部102送入。其结果是,原料堆积r中的阻隔壁部102近前的填充率始终维持为100%。此时,即便利用第一刮板110搬运原料的搬运量发生稍许变动,原料的变动状态也会被残留于原料堆积r的原料吸收。藉此,能将原料连续且稳定地供给到通路115。藉此,在上述通路115中,能不中断且连续地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

经过通路主体119的原料如图26中实线箭头所示从出口118流出。藉此,上述原料连续地返回至循环部103的外周面上。返回的原料通过第一刮板110而朝向在螺杆主体37前端侧相邻的阻隔壁部102连续地搬运,在该搬运的过程中再次受到剪切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第二刮板111的扭曲节距设定成比第一刮板110的扭曲节距小,从而能使形成有第二刮板111的部分具有防止倒流的功能。藉此,能将从出口118返回至循环部103的原料没有泄露地朝向阻隔壁部102搬运。

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阻隔壁部102搬运的原料的一部分再次从入口117被连续地引导至通路115,并在循环部103的部位处暂时地反复循环。朝向阻隔壁部102搬运的其余的原料经过阻隔壁部102的刮板107的顶部与缸部33的内周面之间的缝隙,而连续地流入相邻的循环部103。

多个阻隔壁部102及多个循环部103沿着螺杆主体37的轴向交替排列,设置于与循环部103的第一刮板110对应的位置处的通路115在螺杆主体37的轴向上隔着间隔地排列。因而,从供给口34供给到螺杆主体37的原料一边交替反复受到剪切作用及伸长作用,一边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朝前端的方向连续搬运。藉此,原料的搅匀的程度得到强化,促进原料的高分子成分的分散化。

此外,到达螺杆主体37前端的原料成为被充分搅匀的搅匀物,而从排出口36a被连续地供给到第三压出机4,上述搅匀物所含的气体状物质及其它挥发成分被从搅匀物连续地去除。

以上,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并非是看上去的连续生产,而能够实现搅匀物的完全连续生产。即,由于通过第一压出机2初步搅匀后的树脂不间断地被连续地供给到第二压出机3,因此,树脂在第一压出机2的内部的流动不会暂时地受到阻滞。因而,能够防止因搅匀后的树脂在第一压出机2内部受到阻滞而产生的树脂的温度变化、粘度变化或相变化。其结果是,能够将品质始终均匀的原料从第一压出机2供给到第二压出机3。

另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利用形成有通路115的循环部103,能对原料交替施加多次剪切作用和伸长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沿轴向配置多个循环部103,从而能进一步增加对原料的剪切作用和伸长作用的施加次数。

另外,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通路115在相对于作为螺杆主体37的旋转中心的轴线o1偏心的位置处,沿螺杆主体37的轴向延伸。藉此,通路115在轴线o1周围公转。换言之,限定出通路115的筒状的壁面116不以轴线o1为中心自转,而是在轴线o1周围公转。

因而,当原料经过通路115时,原料不会在通路115的内部被活跃地搅拌。藉此,经过通路115的原料很难受到剪切作用,经过通路115而返回循环部103的外周面的原料所受到的主要是伸长作用。因而,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螺杆21,也能明确地确定对原料施加剪切作用的部位以及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部位。

在此,关于在上述完全连续生产中交替施加剪切作用和伸长作用来对原料进行搅匀的情况,对针对上述搅匀物的高分散确认试验的结果进行叙述。

在试验时,通过将聚碳酸酯(pc)及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pmma)这两种材料供给到将搅匀部12的有效长度(l/d)相对于螺杆有效长度(l/d)50设定成7.9的第一压出机2,并进行初步搅匀,来生成熔融状态的材料。此外,将上述熔融状态的材料作为第二压出机3的原料,从第一压出机2连续地供给至第二压出机3。

在上述试验中,将螺杆21构成为使上述循环部103沿着轴向配置在三个部位处,并且使原料经过各通路115。此外,如下面这样设定螺杆21的规格。即,将螺杆直径设为36mm,将螺杆有效长度(l/d)设为16.7,将螺杆转速设为2500rpm,将原料供给量设为10.0kg/h,将桶设定温度设为240℃。

根据上述试验,能连续地得到作为目的的透明的搅匀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杆21中,当将循环部103(形成有第一至第三刮板110、111、112的部分)与设于第一刮板110的部分的通路115形成为一个单元的情况下,上述单元具有一定的规则性,而沿轴向(螺杆21的长度方向)设置。

上述一个单元作为用于对原料进行搅匀的最小单位,能够看作沿着轴向具有一定长度的“螺杆构件”。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杆21中,上述“螺杆构件”与阻隔壁部102交替排列配置。换言之,“螺杆构件”经由阻隔壁部102等间隔地配置。

藉此,在各“螺杆构件”每个中出现的各种状态、例如“压力上升”及随之而来的“温度上升”等,也沿着螺杆21的轴向等间隔呈现。关于“压力上升”,例如,通过第一至第三刮板110、111、112搬运的原料在被阻隔壁部102堰塞的部分(原料堆积r)处显著地呈现,上述“原料堆积r”的位置沿着螺杆21的轴向等间隔地呈现。

另外,各“螺杆构件”中含有对原料施加剪切作用的部分(形成有第一至第三刮板110、111、112的部分)和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部分(通路115),这些部分也沿着螺杆21的轴向等间隔地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上述多个桶区块31a、31b、31c中的、除了桶20两端的桶区块31a、31c之外的中间的各桶区块31b,将各桶区块31b分别与沿着螺杆21的长度方向的各“螺杆构件”的长度对应地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既可以将桶区块31b的长度设定为“螺杆构件”的长度的整数倍,或是也可以设定为整数分之一。另外,也可以将桶区块31b的长度设定为“螺杆构件”的长度的相等倍数。

在附图中,作为一例,示出了将桶区块31b的长度设定成“螺杆构件”的长度的相等倍数的螺杆21的结构。即,在一个桶区块31b的长度范围内,与上述“螺杆构件”的一个相对应。具体来说,一个桶区块31b的长度设定在一个“螺杆构件”中的、包含形成有上述第一至第三刮板110、111、112的部分和阻隔壁部102的形成有刮板107的部分这两者的范围内。

在此,例如,若假定将三个“螺杆构件”以一定的规则性、即等间隔地沿着轴向(螺杆2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情况,则在上述螺杆21的基端与前端之间,使“螺杆构件”沿轴向排列三个进行配置。

此时,关于桶20,为了构成能旋转地供上述螺杆21插通的缸部33,只要使三个桶区块31b夹装在配置于两端的桶区块31a、31c之间,并在该状态下,通过上述连接棒201,使桶区块31a、31c与三个桶区块31b相互一体化即可。

藉此,上述桶20成为考虑了三个“螺杆构件”的规则性的桶构造。此时,在使上述螺杆21能旋转地插通到桶20的缸部33的状态下,构成使一个桶区块31b与一个“螺杆构件”对置的位置关系。

根据上述结构,当使螺杆21旋转来对原料进行搅匀时,在每个上述“螺杆构件”中出现的各种状态(例如,压力上升、温度上升、原料堆积r)在各桶区块31b中分别限定于沿着螺杆21的长度方向的特定位置。

例如,若假定通过第一至第三刮板110、111、112(循环部103)搬运的原料被阻隔壁部102堰塞的状态,则此时在搬运部103与阻隔壁部102的边界处,表现出称为“原料堆积r”的状态。另外,在循环部103与阻隔壁部102的边界处,原料的压力增高,从而表现出称为“压力上升”乃至“温度上升”的状态。

这样的各种状态(压力上升、温度上升、原料堆积r)在各“螺杆构件”的螺杆21的长度方向上始终呈现在一定的位置处。这样,在处于与上述各“螺杆构件”对置的位置关系的各桶区块31b中,各种状态(压力上升、温度上升、原料堆积r)必然在各桶区块31b的螺杆21的长度方向上始终限定于特定的位置处。

因而,通过在上述“特定的位置”处配置例如上述温度传感器204及压力传感器205等测定元件,从而能直接且实时地对在原料的搅匀中出现的压力及温度的变化进行测定。此外,基于测定结果,例如,通过进行上述加热器200的打开、关闭控制及向制冷剂通路35的制冷剂的流动控制,从而能将桶20的温度维持在最适合原料的搅匀的状态。

“特定的位置”能在每个桶区块31b中事先掌握。藉此,例如,在桶区块31b的制造阶段,能预先形成用于安装上述测定元件的安装孔(未图示)。藉此,仅将上述测定元件安装于上述“特定的位置”,便能直接且实时地对在每个螺杆构件中出现的各种状态进行测定。

在附图中,作为一例,示出了桶区块31b,该桶区块31b以与通路115的入口117相对的方式配置有温度传感器204及压力传感器205,另外,以与含有通路115的入口117及出口118的范围相对的方式配置有加热器200及制冷剂通路35,但这终究是一例,能在各“螺杆构件”的范围内自由配置。

此外,关于上述结构所带来的作用效果及注意点,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四实施方式)

图27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第一压出机(处理机)2构成为双轴搅匀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除此之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假定了将第一压出机2构成为单轴压出机的情况。

如图27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的第一压出机2中,桶6包括将单轴的螺杆7收容成能旋转的缸部8。在桶6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有例如能将制成丸状的材料供给到缸部8内的供给口9、用于对该树脂进行熔融的加热器(未图示)、以及能将熔融后的树脂排出的排出口6a。

螺杆7能以轴线o2为中心旋转,在其外周面形成有扭曲成螺旋状的刮板122。刮板122构成为能将从供给口9供给来的树脂朝向排出口6a连续地搬运。因而,刮板122向与从供给口9一侧观察时的螺杆7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扭曲。在附图中,作为一例,示出了使螺杆7向左旋转来对树脂进行搬运时的刮板122。在这种情况下,刮板122的扭曲方向以与向右螺钉相同的方式设定成顺时针。

另外,在螺杆7的外周面,从供给口9一侧朝向排出口6a依次连续地构成有供给部p1、压缩部p2、搬运部p3。供给部p1具有圆柱形状,供给部p1的外周面7-p1与缸部8之间的间隙设定得很大。搬运部p3具有圆柱形状,搬运部p3的外周面7-p3与缸部8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较窄。换言之,在搬运部p3中,通过缩窄外周面7-p3与缸部8间的间隙,而使刮板122的高度设定得较低。藉此,能实现排出口6a中的排出稳定性的提高。压缩部p2具有从供给部p1朝向搬运部p3而使末端变宽的形状,压缩部p2的外周面7-p2与缸部8之间的间隙设定成从供给部p1朝向搬运部p3连续地变窄。

在此,在使螺杆7向左旋转的状态下,从供给口9供给到缸部8的丸状的树脂在通过刮板122从供给部p1依次搬运至压缩部p2、搬运部p3之后,从排出口6a排出。在供给部p1中,树脂的温度低,呈固体的状态。在压缩部p2中,树脂主要一边通过加热器进行加热,一边受到来自连续变窄的间隙的压缩。在搬运部p3中,树脂构成被熔融而发生混合的原料。此外,从桶6的排出口6a排出的原料如图1中用箭头a所示那样被连续地供给到第二压出机3。

以上,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即便在将第一压出机2设置成单轴压出机的情况下,也能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双轴搅匀机的情况同样地,生成最适合由第二压出机3进行搅匀处理的粘度的原料。藉此,能减轻第二压出机3的负担。

例如,在假定对已经初步搅匀后的材料、即在树脂中混入填料(添加物)并制成丸状的材料交替施加剪切作用和伸长作用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单轴压出机,从而能不发生添加物的物理性质的劣化及纤维的切断,便将上述材料搅匀。

此外,在将添加剂添加到原料的情况下,若将上述添加剂投入第一压出机2或第二压出机3,则有时会因在第二压出机3中的高速旋转,而发生添加剂的物理性质的劣化及分解。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第三压出机4设置成双轴压出机,从而不仅能实现脱气,还能实现添加剂向原料的混入(搅匀)。

(第五实施方式)

图28示出了第五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在用于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结构上与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除此之外的螺杆2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28所示,在筒体39的内周面形成有一对槽131a、131b。槽131a、131b沿螺杆主体37的轴向延伸,并且在螺杆主体37的径向上相互分开。另外,槽131a、131b开口于筒体39的内周面。

槽131a、131b的开口端在将筒体39套在转轴38的第二轴部41上时,被第二轴部41的外周面封闭。因而,槽131a、131b与第二轴部41的外周面互动而限定出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通路13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路132位于转轴38与筒体39之间的边界部分。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通路132设置在螺杆主体37的内部中的、相对于转轴38的轴线o1偏心的位置处。因而,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路132落在轴线o1之外,当螺杆主体37旋转时,在轴线o1周围公转。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当将筒体39套在转轴38的第二轴部41上时,在螺杆主体37的内部形成通路132。由于限定出通路132的槽131a、131b开口于筒体39的内周面,因此,能容易地进行形成槽131a、131b的作业。

因而,在例如产生改变通路132的截面形状的需要时,也能容易地进行应对。

(第六实施方式)

图29示出了第六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在用于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结构上与第五实施方式有所不同。除此之外的螺杆21的结构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29所示,在转轴38的第二轴部41的外周面形成有一对槽141a、141b。槽141a、141b沿第二轴部41的轴向延伸,并且在第二轴部41的径向上相互分开。另外,槽141a、141b开口于第二轴部41的外周面。

槽141a、141b的开口端在将筒体39套在转轴38的第二轴部41上时,被筒体39的内周面封闭。因而,槽141a、141b与筒体39的内周面互动而限定出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通路14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路142位于转轴38与筒体39之间的边界部分。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通路142设置在螺杆主体37的内部中的、相对于转轴38的轴线o1偏心的位置处。因而,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路142落在轴线o1之外,当螺杆主体37旋转时,在轴线o1周围公转。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当将筒体39套在转轴38的第二轴部41上时,在螺杆主体37的内部形成通路142。由于限定出通路142的槽141a、141b开口于转轴38的外周面,因此,能容易地进行形成槽141a、141b的作业。

因而,在例如产生改变通路142的截面形状的需要时,也能容易地进行应对。

(第七实施方式)

图30示出了第七实施方式。第七实施方式在用于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结构上与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除此之外的螺杆2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如图30所示,在从第二轴部41的外周面突出的键45a、45b的前端面形成有凹坑151a、151b。凹坑151a、151b沿着第二轴部41的轴向延伸,并且开口于键45a、45b的前端面。凹坑151a、151b的开口端在将键45a、45b与筒体39的键槽49a、49b嵌合时,通过键槽49a、49b的内周面封闭。

因而,凹坑151a、151b与键槽49a、49b的内周面互动而限定出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通路15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路152位于键45a、45b与筒体39的边界部分处。

根据第七实施方式,通路152设置在螺杆主体37的内部中的、相对于转轴38的轴线o1偏心的位置处。因而,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路152落在轴线o1之外,当螺杆主体37旋转时,在轴线o1周围公转。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当将转轴38的键45a、45b与筒体39的键槽49a、49b嵌合时,在螺杆主体37的内部形成有通路152。由于限定出通路152的凹坑151a、151b开口于键45a、45b的前端面,因此,能容易地进行形成凹坑151a、151b的作业。

因而,在例如产生改变通路152的截面形状的需要时,也能容易地进行应对。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键槽49a、49b的内周面设置沿第二轴部41的轴向延伸的另一凹坑,通过使上述另一凹坑与上述凹坑151a、151b对齐来限定出上述通路152。

(第八实施方式)

图31示出了第八实施方式。第八实施方式在螺杆21的结构以及用于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结构上与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

如图31所示,螺杆21包括实心的螺杆主体161。螺杆主体161由笔直的一根轴状构件162构成。轴状构件162具有同轴状地贯穿轴状构件162的中心部的轴线o1,并且被同轴状地收容于桶20的缸部33。

另外,轴状构件162具有在周向上连续的外周面162a,该外周面162a与桶20的缸部33的内周面面对。在轴状构件162的外周面形成有对原料进行搬运的刮板(未图示)。

另外,在轴状构件162的内部形成有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一对通路164。通路164沿轴状构件162的轴向延伸,并且将轴线o1夹在中间而相互平行地配置。因而,通路164设置在螺杆主体161的内部中的、相对于转轴162的轴线o1偏心的位置处。藉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通路164落在轴线o1之外,当螺杆主体161旋转时,在轴线o1周围公转。

即便在螺杆主体161由一根棒状构件162构成的情况下,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通路164也能形成于螺杆主体161。因而,螺杆主体不特定为使转轴与筒体组合后而形成的结构。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仅作为例示,其并不旨在对发明的范围进行了限定。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通过其它各种方式加以实施,其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改变。

例如,对原料施加伸长作用的通路不局限于截面形状呈圆形的孔。该通路例如也可以由截面形状为椭圆形或多边形的孔构成,通路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制。

除此之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在从转轴38基端的方向观察螺杆主体时,螺杆21沿逆时针方向向左旋转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例如,螺杆21也可以从该螺杆21基端一侧观察而沿顺时针方向向右旋转。

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螺杆21的搬运部54所具有的刮板56只要与右旋螺钉同样地向右扭曲,以将原料从螺杆主体37的前端朝向基端搬运即可。同样地,阻隔壁部55所具有的刮板57只要与左旋螺钉同样地向左扭曲,以将原料从螺杆主体37的基端朝向前端搬运即可。

另外,螺杆主体的阻隔壁部也不局限于由扭曲成螺旋状的刮板构成。例如,阻隔壁部也可以由具有在螺杆主体的周向上连续的外周面的圆环状的大径部构成。较为理想的是,大径部具有沿着螺杆主体的轴向的宽度,并且设计成在其外周面不具有凹坑或缺口等的光滑的圆环状。

与此同时,将从第二压出机3压出的搅匀物所含的气体成分去除的第三压出机4不特定于单轴压出机,也可以使用双轴压出机。将第三压出机4构成为双轴压出机的情况下,只要使两根图4所示的通气螺杆23并排,并且使两者的刮板29以相位错开90°的状态相互啮合即可。通过使两根螺杆23朝相同方向旋转,从而能促进搅匀物的表面更新,因此,能提高上述搅匀物所含的气体成分的抽吸、去除效率。另外,气体成分被抽吸、去除后的搅匀物从头部27的排出口28被连续地排出到高剪切加工装置1外。

本发明的连续式高剪切加工装置只要至少包括将原料初步搅匀的第一压出机和将原料真正搅匀的第二压出机即可,也可以省略对气体状物质及挥发成分进行去除的第三压出机。在省略第三压出机的情况下,最好在第二压出机的中间部设置至少一个通气口,该通气口将气体状物质及挥发成分从处于搅匀过程的原料中除去。

另外,作为第一压出机(处理机)2,不限定于上述双轴搅匀机(参照图2及图3)或单轴压出机(参照图27),能使用例如多轴螺杆压出机、密炼机(日文:バンバリーミキサ)、捏合机(日文:ニーダ)、开式辊等各种搅匀机。

(符号说明)

2第一压出机(处理机)

3第二压出机

4第三压出机(脱泡机)

20桶

21螺杆

31a、31b、31c桶区块

33缸部

34供给口

36a排出口

37、161螺杆主体

54、81、101搬运部

60、88、115、132、142、152、164通路

o1、o2轴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