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熔焊机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7201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熔焊机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具体是一种热熔焊机模具。



背景技术:

热熔焊机是一种应用热熔对接技术,对热塑性管材管件进行焊接的专用焊接设备,主要用于PE/PP等塑料管和管件的焊接,广泛用于高压输送水、气、化工和其他液体管道的焊接。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塑料管件焊接前需要对工件进行铣削和加热,工厂工人都是手动安装铣削盘和加热盘,这样不仅费力还影响工作的效率,有时候还会因为时间的延迟造成焊接处温度降低过快导致焊接不良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设计出一种能够自动切换铣削盘和加热盘的热熔焊机模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熔焊机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熔焊机模具,包括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之间设有滑杠,所述滑杠上设有第一夹持装置和第二夹持装置,所述第一夹持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板、工件和夹持盘,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上方设有夹持盘,所述夹持盘的圆周内部固定有工件,所述第一夹持装置和第二夹持装置的结构相同,所述工作台上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有滑杆,所述滑杆的两端均设有第三支撑板,所述第三支撑板远离滑杆的一端均设有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的侧边设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三支撑板远离旋转电机的侧边设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远离第三支撑板的一端设有锁紧件,所述锁紧件之间设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设有加热盘和铣削盘。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旋转电机的一端穿过锁紧件并与第二连杆垂直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均设有四个圆孔,所述滑杠穿过第二支撑板的圆孔,且两端安装在第一支撑板的圆孔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装置和第二夹持装置均设有电气控制装置。

优选的,所述加热盘和铣削盘与工件圆周同轴心。

优选的,所述锁紧件为带有半圆弧凹槽的矩形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结构新颖,通过将铣削盘和加热盘固定在第二连杆的两端,并通过旋转电机直接控制铣削盘和加热盘,需要铣削时,将铣削盘转动至第一夹持装置与第二夹持装置之间并控制移动第二夹持装置,对工件进行铣削,完成后,再将加热盘旋转至第一夹持装置与第二夹持装置之间并控制移动第二夹持装置,对工件进行加热,完成后,将第一夹持装置与第二夹持装置上的工件夹紧,这样就达到了快速焊接的效果。操作简单方便,具有很好的实用性,适合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热熔焊机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热熔焊机模具的侧视图;

图3为一种热熔焊机模具的铣削盘和加热盘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工作台、2第一支撑板、3第二支撑板、4工件、5夹持盘、6第一夹持装置、7第三支撑板、8伸缩杆、9锁紧件、10加热盘、11第一连杆、12旋转电机、13第二夹持装置、14滑杆、15凹槽、16滑杠、17铣削盘、18第二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3,一种热熔焊机模具,包括工作台1,工作台1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第一支撑板2,第一支撑板2之间设有滑杠16,滑杠16上设有第一夹持装置6和第二夹持装置13,第一夹持装置6包括第二支撑板3、工件4和夹持盘5,第二支撑板3的上方设有夹持盘5,夹持盘5的圆周内部固定有工件4,第一夹持装置6和第二夹持装置13的结构相同,工作台1上设有凹槽 15,凹槽15内设有滑杆14,滑杆14的两端均设有第三支撑板7,第三支撑板7远离滑杆14的一端均设有旋转电机12,旋转电机12的侧边设有第一连杆11,第三支撑板7远离旋转电机12的侧边设有伸缩杆8,伸缩杆8远离第三支撑板7的一端设有锁紧件9,锁紧件9之间设有第二连杆18,第二连杆 18的两端分别设有加热盘10和铣削盘17,第一连杆11远离旋转电机12的一端穿过锁紧件9并与第二连杆18垂直连接,第一支撑板2和第二支撑板3 上均设有四个圆孔,滑杠16穿过第二支撑板3的圆孔,且两端安装在第一支撑板2的圆孔内,第一夹持装置6和第二夹持装置13均设有电气控制装置,加热盘10和铣削盘17与工件4圆周同轴心,锁紧件9为带有半圆弧凹槽的矩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在工作时,首先夹紧工件4,然后将铣削盘17调整到与工件4同轴心的位置,控制并移动第二夹持装置13,对工件进行铣削,完成后,控制旋转电机12将加热盘10调整到与工件4同轴心的位置,然后控制并移动第二夹持装置13,对工件4进行加热,完成后,移除加热盘10,将第一夹持装置6与第二夹持装置13上的工件4夹紧,在一定时间后,第一夹持装置6与第二夹持装置13上的工件4就被焊接在一起了,从而达到快速焊接的目的,相比于手工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