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塑胶粒挤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17022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塑胶粒挤出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胶粒生产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塑胶粒挤出设备。



背景技术:

挤出机,主机是挤塑机,它由挤压系统、传动系统和加热冷却系统组成,挤压系统包括螺杆、机筒、料斗、机头和模具,塑料通过挤压系统而塑化成均匀的熔体,并在这一过程中所建立压力下,被螺杆连续的挤出机头,最终达到塑料的成型,形成人们所需的一定形状的产品,因此,挤出机的使用非常广泛。

但是一般挤出机所需的进料系统都是只有简单的混料作用,需要使用不同的物料混合再进行挤出成型的时候,需要预先将不同比例的物料配好再进行混料,这样降低了生产效率;且很多挤出设备的加热系统较简单,骤热的方式很容易使物料变性,物料挤出的稳定性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能根据需要调节不同物料的进料速度,达到不同物料混料的配比,操作简单,且能提高塑料生产稳定性的一种多功能塑胶粒挤出设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塑胶粒挤出设备,包括安装架、磁感应线圈、混料装置和挤料装置,还包括若干个物料配比装置,所述物料配比装置包括料桶、螺旋送料管和振动机,所述螺旋送料管安装于料桶内,所述振动机安装于料桶,所述振动机电连接有PLC控制器,所述混料装置包括混料筒和第一电机,所述混料筒活动安装于安装架,所述第一电机与混料筒传动连接,所述挤料装置包括挤出筒,所述磁感应线圈绕设于挤出筒外侧面,磁感应线圈沿着挤出筒的挤出方向线圈密度逐渐增大,所述混料筒和挤出筒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挤料装置还包括第二电机和挤出杆,所述挤出杆穿设于混料筒和挤出筒。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挤出杆包括送料段、混炼段、捏合段和挤出段。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料桶的底部设有红外感应装置,该红外感应装置电连接有报警装置。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PLC控制器还与第二电机电连接。

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磁感应线圈的外侧包覆有绝缘隔热层,该绝缘隔热层的厚度为10~15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多个物料配比装置,通过PLC控制器调节振动机的振动频率,调节不同物料配比装置的进料速率,使不同的物料能按照不同的配比进行混料熔融挤出,无须提前机型物料的配比,减少操作步骤,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投入;挤出装置的磁感应线圈沿着挤出筒的挤出方向线圈密度逐渐增大,使物料的温度逐渐增大,防止物料的温度骤变导致物料的性能改变,提高塑料生产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挤出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物料配比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3所示,一种多功能塑胶粒挤出设备,包括安装架1、磁感应线圈2、混料装置3和挤料装置4,还包括若干个物料配比装置5,物料配比装置5包括料桶51、螺旋送料管52和振动机53,螺旋送料管52安装于料桶51内,振动机53安装于料桶51,振动机53电连接有PLC控制器6,混料装置3包括混料筒31和第一电机32,混料筒31活动安装于安装架1,第一电机32与混料筒31传动连接,挤料装置4包括挤出筒41,磁感应线圈2绕设于挤出筒41外侧面,混料筒31和挤出筒41连接。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多个物料配比装置5,通过PLC控制器6调节振动机53的振动频率,调节不同物料配比装置5的进料速率,使不同的物料能按照不同的配比进行混料熔融挤出,无须提前机型物料的配比,减少操作步骤,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投入;挤出装置的磁感应线圈2沿着挤出筒41的挤出方向线圈密度逐渐增大,使物料的温度逐渐增大,防止物料的温度骤变导致物料的性能改变,提高塑料生产的稳定性。

挤料装置4还包括第二电机42和挤出杆43,挤出杆43穿设于混料筒31和挤出筒41,挤出杆43同时进行进料和挤料,使用同一个电机进行驱动,节省能源。

挤出杆43包括送料段431、混炼段432、捏合段433和挤出段434,送料段431设有的送料叶片能有序进行送料,通过混炼段432能通过混炼段432的销钉对物料进行切割和分流,提升物料的混料和均化效果,捏合段433能对物料进行塑化,防止高温造成物料的变性,挤出段434密度逐渐增大的螺纹使物料能均匀的进行增压挤出,稳定性好。

料桶51的底部设有红外感应装置,该红外感应装置电连接有报警装置,能随时监控料桶51内物料的量,当量减少的时候发出警报提醒加料,使用更方便,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PLC控制器6与第二电机42电连接,通过PLC控制器6控制第二电机42的转速,进而控制挤料的速度。

磁感应线圈2的外侧包覆有绝缘隔热层7,该绝缘隔热层7的厚度为10mm,能有效隔绝热量,防止误触事故发生,提高设备使用安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