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厚板高效焊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0814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焊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高强度厚板高效焊接装置。



背景技术:

在带有软管部件的空调器的生产过程中,蒸发器部件与底壳装配后需要将软管部件与蒸发器部件进行焊接,焊点距离底壳近,由于底壳是注塑件,为了避免焊接过程烧伤底壳,通常采用在焊点与底壳间增加挡板,用于隔离焊枪火焰焊接是通过加热、加压,或两者并用,使两工件产生原子间结合的加工工艺和联接方式。焊接应用广泛,既可用于金属,也可用于非金属。焊接技术是现代工业制造中的关键工艺技术之一,焊接装置和性能对产品的质量的影响非常大。目前比较先进的焊接方法包括氩弧焊、等离子体焊以及激光焊等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连接紧凑、自身需要的构件少、组装起来也相对简单的高强度厚板高效焊接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本实用新型的高强度厚板高效焊接装置,包括承载板,承载板厚度在三至五厘米之间,其呈中空结构,其两侧均开设有注入孔,注入孔内设有注入管,注入管与注入孔连接处设有密封胶圈,承载板顶部设有容置腔,容置腔一体连接在承载板上,其与承载板之间连通,其内设有漏斗,漏斗可拆卸连接在容置腔上,容置腔顶部设有盖板,盖板卡接在容置腔上,承载板内对应漏斗处设有竖管,竖管上开设有数个通孔,承载板底部且对应竖管处设有冷液腔,冷液腔与竖管连通,其内设有滤网,滤网固定在冷液腔上,冷液腔外接一回液管,回液管可拆卸连接在冷液腔上。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所述回液管采用塑胶材质结构。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所述承载板一侧还开设有排出孔。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所述冷液腔内置冷却泵,冷却泵外接电源。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所述回液管直径至少为三十毫米。

进一步的,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本实用新型所述注入管采用耐热管材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高强度厚板高效焊接装置结构连接紧凑、自身需要的构件少、组装起来也相对简单,焊接后的焊缝质量高,不存在气孔、裂纹等缺陷,使用方便且安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承载板;2.注入管;3.容置腔;4.盖板;5.漏斗;6.竖管;7.排出孔;8.冷液腔;9.滤网;10.回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的本实用新型高强度厚板高效焊接装置的优选实施例,包括承载板1,承载板1厚度在三至五厘米之间,其呈中空结构,其两侧均开设有注入孔,注入孔内设有注入管2,注入管2与注入孔连接处设有密封胶圈,承载板1顶部设有容置腔3,容置腔3一体连接在承载板1上,其与承载板1之间连通,其内设有漏斗5,漏斗5可拆卸连接在容置腔3上,容置腔3顶部设有盖板4,盖板4卡接在容置腔3上,承载板1内对应漏斗5处设有竖管6,竖管6上开设有数个通孔,承载板1底部且对应竖管6处设有冷液腔8,冷液腔8与竖管6连通,其内设有滤网9,滤网9固定在冷液腔8上,冷液腔8外接一回液管10,回液管10可拆卸连接在冷液腔8上。

所述回液管10采用塑胶材质结构。不易因弯折造成破损问题。

所述承载板1一侧还开设有排出孔7。方便进行排放。

所述冷液腔8内置冷却泵,冷却泵外接电源。可以更好的将进入的液体进行冷却。

所述回液管10直径至少为三十毫米。流动速度更大。

所述注入管2采用耐热管材制成。避免因热量过高导致管体受损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高强度厚板高效焊接装置结构连接紧凑、自身需要的构件少、组装起来也相对简单,焊接后的焊缝质量高,不存在气孔、裂纹等缺陷,使用方便且安全。承载板1厚度在三至五厘米之间,其呈中空结构,其两侧均开设有注入孔,注入孔内设有注入管2,注入管2与注入孔连接处设有密封胶圈,可以往里注入高温液体,进行焊接,且密封效果非常好;承载板1顶部设有容置腔3,容置腔3一体连接在承载板1上,其与承载板1之间连通,其内设有漏斗5,漏斗5可拆卸连接在容置腔3上,容置腔3顶部设有盖板4,盖板4卡接在容置腔3上,还可以通过容置腔3往里注入其他混合液体;承载板1内对应漏斗5处设有竖管6,竖管6上开设有数个通孔,承载板1底部且对应竖管6处设有冷液腔8,冷液腔8与竖管6连通,其内设有滤网9,滤网9固定在冷液腔8上,冷液腔8外接一回液管10,回液管10可拆卸连接在冷液腔8上,可以进行冷却再使用,也可以将其排放出去。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