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内切水口注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7581阅读:8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内切水口注塑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更进一步涉及一种模内切水口注塑装置。



背景技术:

水口是指在浇制模型时框架与零件的之间的结合部位,是热化液态的塑料与流道之间的连通口。在液态塑料冷却凝固后,流道形成了框架,框架与产品连通口处的塑料就形成了水口,在使用产品时需要将成型的产品从水口上切下。

目前常用的做法是在产品注塑成型后,将产品连同框架一同脱模,脱模时框架与产品之间通过水口连接,再通过手工操作的方式将产品的水口切断。但手工切水口不仅效率低下,而且还可能因操作不正确损坏产品,降低良品率。

因此,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如何设计一种能够在模具内部切断水口的装置,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内切水口注塑装置,能够完成模内自动切水口操作。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模内切水口注塑装置,包括第一模段和第二模段,所述第一模段和/或所述第二模段上设置正对水口的剪切通道,所述剪切通道内滑动设置切断顶针,所述切断顶针的端部固定在驱动块上,所述驱动块在外力的推动下带动所述切断顶针切断水口;所述第一模段和/或所述第二模段上还开设顶出通道,所述顶出通道内滑动设置能够将产品顶出模具的顶出顶针,所述顶出顶针通过所述驱动块带动。

可选地,所述顶出顶针贯穿设置在所述驱动块内,所述驱动块内部设置延时腔,所述顶出顶针上设置的受力凸块位于所述延时腔中,且所述受力凸块的长度小于所述延时腔,所述延时腔的内壁对所述受力凸块施力使所述顶出顶针运动。

可选地,所述受力凸块为柱状结构,在所述顶出顶针上形成台阶面;所述延时腔与所述受力凸块相互匹配限位。

可选地,所述驱动块上还设置复位装置,所述复位装置能够将所述驱动块回复到初始位置。

可选地,所述复位装置为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与所述驱动块固定,另一端固定在其所在模段上。

可选地,所述复位装置为复位顶针,所述复位顶针一端固定在所述驱动块上,另一端能够向上伸出到模具之外,通过其所在模段相对另一模段的压力使所述驱动块复位。

可选地,所述驱动块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块与下块,所述切断顶针固定在所述上块与所述下块之间。

可选地,模具上还设置用于避让所述切断顶针的料位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内切水口注塑装置,包括第一模段和第二模段,两个模段相互配合进行开模与合模。第一模段和/或第二模段上设置正对水口的位置设置剪切通道,剪切通道内滑动设置切断顶针,剪切通道对切断顶针起到限位的作用,切断顶针在剪切通道内滑动。切断顶针的端部固定在驱动块上,驱动块在外力的推动下带动切断顶针向水口方向移动,将水口切断,水口切断近程完全自动完成,且在模具内部完成,产品在脱模时已经完成了切水口的操作。

第一模段和/或第二模段上还开设顶出通道,顶出通道内滑动设置能够将产品顶出模具的顶出顶针,顶出顶针通过驱动块带动。在切断顶针将水口切断后,同样由驱动块带动,将成型产品从模具中顶出,从而完成脱模操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内切水口注塑装置,通过设置切断顶针自动将水口切断,整个过程中模具内部完成,在通过脱模顶针脱模时已经完成了切水口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内切水口注塑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图1中A-A截面的剖面图;

图3为图1中B-B截面的剖面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包括:

第一模段1、第二模段2、剪切通道3、切断顶针4、驱动块5、延时腔51、顶出通道6、顶出顶针7、受力凸块71、压缩弹簧81、复位顶针82、模具9。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在于提供一种模内切水口注塑装置,能够完成模内自动切水口操作。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模内切水口注塑装置进行详细的介绍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内切水口注塑装置一种具体实施结构的俯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分别表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内切水口注塑装置两个平行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表示切断顶针处的截面结构,图3表示顶出顶针处的截面结构;图中的箭头表示外部对驱动块施加的作用力方向。该模内切水口注塑装置包括第一模段1和第二模段2,两者相互配合能够完成合模与开模操作。第一模段1和/或第二模段2上正对水口的位置设置剪切通道3,在剪切通道3内滑动设置切断顶针4,剪切通道3对切断顶针4起限位的作用,切断顶针4能够在剪切通道3内作往复滑动。切断顶针4的端部固定在驱动块5上,驱动块5在外力的推动下带动所述切断顶针4切断水口,如图1所示,驱动块5设置于底部,能够将切断顶针4向上顶起。切断顶针4插入模具9上的通道中,模具9上的通道与第一模段1和/或第二模段2上的剪切通道3相互对应连通,正对水口。剪切通道3可在第一模段1或第二模段2中任一个上设置,若注塑装置包括多个模段就根据水口所在的位置进行设定。

第一模段1和/或所述第二模段2上还开设顶出通道6,顶出通道6内滑动设置能够将产品顶出模具的顶出顶针7,顶出顶针7同样通过驱动块5带动。在使用时,驱动块5在外部驱动装置的带动下移动,带动切断顶针4和顶出顶针7运动,切断顶针4将水口切断,在水口被切断后由顶出顶针7将整个产品从模具9中推出,完成脱模操作。整个过程中模具内部完成,在通过脱模顶针脱模时已经完成了切水口操作。脱模后无需再由人工切断水口,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机械往复运动每次切割的幅度及位置相同,可以保证切断处的质量。

如图4所示,为延时腔51及受力凸块71的局部放大图。顶出顶针7贯穿设置在驱动块5内,驱动块5中设置用于容纳并限位顶出顶针7的贯通孔,贯通孔整体为细条状,与顶出顶针7的形状配合,顶出顶针7无法左右晃动,只能作一个维度的平移。在驱动块5内部设置延时腔51,延时腔51的尺寸大于驱动块5上的贯通孔。在顶出顶针7上设置受力凸块71,受力凸块71位于延时腔51中。受力凸块71的长度小于延时腔51,延时腔51的内壁能够与受力凸块71接触,在驱动块5移动时会通过延时腔51的内壁推动顶出顶针7。

由于受力凸块71的长度小于延时腔51,在初始状态下,受力凸块71与延时腔51的两侧均有一小空隙,驱动块5需要先移动此空隙的距离才能与受力凸块71接触,推动顶出顶针7工作。而切断顶针4时刻与驱动块5保持同步运动,因此顶出顶针7的运动具有延时效果,因此就可以先完成切断运动,再将产品从模具9中顶出,脱模过程具有一定的延时。

具体来说,受力凸块71为柱状结构,可以为圆柱或者棱柱,受力凸块71在顶出顶针7上形成向四周凸出的台阶面,通过此台阶面与延时腔51的内壁接触抵靠。延时腔51的内壁形状与受力凸块71相同,不仅起推动作用,也起到辅助限位的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及其相互组合的基础上,驱动块5上还设置复位装置,通过复位装置将驱动块5回复到初始位置,以供下一次切断操作。如图1或图2所示,复位装置是将驱动块向下压回到底部,切断操作时向上移动。

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复位装置的两种具体设置结构,一种是压缩弹簧81,另一种是复位顶针82。

复位装置为压缩弹簧81:

压缩弹簧81的一端与驱动块5固定,另一端固定在压缩弹簧81所在模段上,压缩弹簧8所处的位置是一个空腔,空腔由驱动块5和该模段的其他部分围成。在解除对驱动块5向上的推力后,驱动块5在压缩弹簧81的弹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回到最底部的初始位置。

复位装置为复位顶针82:

复位顶针82一端固定在驱动块5上,与驱动块5保持同步运动,另一端能够向上伸出到自身所处的模段之外,并伸出该模段上的模具9,当驱动块5运动到最高位置时复位顶针82伸出到外部,在合模时受到其所在模段相对另一模段的压力向下移动,使驱动块5复位。

压缩弹簧81和复位顶针82是两种不同的复位结构,但都能实现驱动块5回复到初始位置的作用,两种结构在实际使用时可选择其一。无论采用压缩弹簧81还是复位顶针82,优选地都应设置四个或者更多,以此保证回复力均匀,驱动块5不会出现倾斜。

为了方便安装,驱动块5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块与下块,两者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切断顶针4的一端设置凸块,卡止固定在上块与所述下块之间,当驱动块5的上块与下块相互固定后与切断顶针4连接为一体。

由于切断顶针4会伸出到一侧模具之外,为了防止对损坏另一侧的模具,在模具9上还设置用于避让切断顶针4的料位槽,料位槽的高度大于切断顶针4伸出后的长度,使切断顶针4与另一侧的模具保持安全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内切水口注塑装置,通过驱动块5带动切断顶针4同步移动,将水口切断;由驱动块5带动顶出顶针7作延时运动,当水口切断之后再通过顶出顶针7将产品从打开的模具9中顶出,切水口的过程中模具内部完成,并且无需人工裁剪,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机械切割每次过程的力度和运动距离都一样,保证了切割的效果,不会对产品造成损伤。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