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电磁加热机的加热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2543阅读:5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电磁加热机的加热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磁加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磁加热机的加热板。



背景技术:

电磁加热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电流,交变电流通过线圈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容器放置上面时,容器表面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容器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容器底部的铁原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从而起到加热物品的效果。因为是铁制容器自身发热,所以热转化率特别高,最高可达到95%是一种直接加热的方式。此外,电磁加热还具有热震荡小、加热速度快、使用寿命长、维护费用低等众多优点。

硫化机是橡塑制品硫化成型工艺过程所使用的生产设备,在硫化过程中需要对制品进行加热,通常通过电磁加热机进行加热,相应的加热板的温度要求在160℃至200℃。其中,加热板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的部分产生交变电流,交变电流通过线圈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的容器放置在电子线路板上面时,容器表面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容器底部的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容器底部的铁原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从而起到加热物品的效果。

现有的硫化机在加热时通常使用电阻电热,其加热板的温度不均匀,达不到硫化的温度均匀性要求,在加热板的中部位置温度最高,对角线方向,特别是四个角位置温度很低,加热板上的温差通常可达20℃,无法满足更高的工艺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电磁加热机的加热板,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电磁加热机的加热板,所述加热板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所述第一隔热板相对于所述第二隔热板的一侧开设有第一线槽,所述第一线槽内铺设有第一线圈,所述第二隔热板相对于所述第一隔热板的一侧开设有第二线槽,所述第二线槽内铺设有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的一端为第一引入端,另一端为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线圈的一端为第二引入端,另一端为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引入端连接,还包括:

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套设在所述第一输出端外侧;

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套设在所述第二输出端外侧,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引入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二接头内,所述第一接头插接在所述第二接头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连接处放置在第二接头内,再将第一接头插接在第二接头内,既实现了对连接处的保护,避免了在加热过程中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连接处过热而影响加热功能,也实现了第一隔热板与第二隔热板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头包括:

第一套管,所述第一套管的一侧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输出端嵌设在所述第一套管内;

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为第一过渡端,另一端为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过渡端与所述第一套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径由所述第一过渡端至所述第一连接端逐渐增大。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第一套管的一侧开设出第一开口,在使用时,可以将线圈通过第一开口嵌设到第一套管内,便于第一线圈与第一套管的安装,节省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将第一连接管设计为内径由第一连接端至第一过渡端逐渐减小的结构,便于第二接头插入第一接头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内部空腔沿其长度方向的截面为梯形,所述梯形的底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所述梯形的顶边位于所述第一过渡端。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管与所述第一套管垂直,且所述第一过渡端与所述第一套管的一端采用圆弧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开口呈长条状,所述第一开口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套管直径的60%-90%。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第一开口的宽度限制为其直径的60-90%,既有利于第一线圈的安装,也保证了将第一线圈稳定的卡在第一接头内。

进一步,所述第二接头包括:

第二套管,所述第二套管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引入端嵌设在所述第二套管内;

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为第二过渡端,另一端为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过渡端与所述第二套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内部为柱状的空腔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径由所述第二过渡端至所述第二连接端逐渐减小。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第二套管的一侧开设出第二开口,在使用时,可以将第二线圈通过第二开口嵌设到第二套管内,便于第二线圈与第二套管的安装,节省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将第二连接管设计为外径由第二连接端至第二过渡端逐渐增大的结构,与第一连接管的结构相适配,便于第二接头插入到第一接头内,从而实现了第一接头与第二接头的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管与所述第二套管垂直,且所述第二过渡端与所述第二套管的一端采用圆弧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开口呈长条状,所述第二开口的宽度为所述第二套管直径的60%-90%。

进一步,所述第二连接管套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内,所述第二连接端抵接在所述第一过渡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电加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第一接头的纵向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第二接头的纵向剖面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10、第一隔热板;120、第二隔热板;200、第一接头;210、第一套管;211、第一开口;220、第一连接管;221、第一过渡端;222、第一连接端;300、第二接头;310、第二套管;311、第二开口;320、第二连接管;321、第二过渡端;322、第二连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为一种用于电磁加热机的加热板,所述加热板包括相对布置的第一隔热板110和第二隔热板120,所述第一隔热板110相对于所述第二隔热板120的一侧开设有第一线槽,所述第一线槽内铺设有第一线圈,所述第二隔热板120相对于所述第一隔热板110的一侧开设有第二线槽,所述第二线槽内铺设有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的一端为第一引入端,另一端为第一输出端,所述第二线圈的一端为第二引入端,另一端为第二输出端,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引入端连接,所述电热板还包括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隔热板110与第二隔热板120的第一接头200和第二接头300,所述第一接头200套设在所述第一输出端外侧;所述第二接头300套设在所述第二输出端外侧,所述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引入端的连接处位于所述第一接头200内,所述第二接头300插接在所述第一接头200内。

在现有技术中,加热板由铁板、上隔热板、下隔热板、铝板构成。铝板厚度10mm,作用一是强度支撑,二是屏蔽交变磁场。上下隔热板厚度分别为10mm、30mm,铣床加工后,放入线圈,主要作用是固定线圈与隔热保温。铁板厚度20mm,是发热元件,材料为45号钢。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第一隔热板110为上隔热板,第二隔热板120为下隔热板,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均通过铣床加工而成,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铺设在所述第一线槽和第二线槽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将第一套管210的一侧开设出第一开口211,在使用时,可以将线圈通过第一开口211嵌设到第一套管210内,便于第一线圈与第一套管210的安装,节省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将第一连接管220设计为内径由第一连接端222至第一过渡端221逐渐减小的结构,便于第二接头300插入到其内。

电磁加热整个铁板都可以视为热源,合理布置线圈是调节铁板上温度均匀性的唯一方式。影响稳定后温度分布的因素除了磁场外,还有铁板自身散热的温度梯度。浙江大学刘振涛团队曾经采用顺序耦合的方法,分析了单层电磁线圈加热矩形板时的温度场。发现,在线圈中部位置,温度最高,而第一线圈与第二线圈的连接处往往设置于此,因此需要为其特殊保护,也要实现第一隔热板110和第二隔热板120的连接。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所述第一接头200包括:第一套管210和第一连接管220;其中,

所述第一套管210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开口211,所述第一输出端嵌设在所述第一套管210内;所述第一连接管220的一端为第一过渡端221,另一端为第一连接端222,所述第一过渡端221与所述第一套管21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220的内径由所述第一过渡端221至所述第一连接端222逐渐增大。在生产过程中,通常为将第一连接管220的第一套管210的一侧开设出第一开口211,在使用时,可以将线圈通过第一开口211嵌设到第一套管210内,便于第一线圈与第一套管210的安装,节省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将第一连接管220设计为内径由第一连接端222至第一过渡端221逐渐减小的结构,便于第二接头300插入第一接头200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220的内部空腔沿其长度方向的截面为梯形,所述梯形的底边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端222,所述梯形的顶边位于所述第一过渡端221。也就是说,由所述第一连接端222至所述第一过渡端221,第一连接管220的内部空腔的横截面逐渐减小。所述第一连接管220与所述第一套管210垂直,且所述第一过渡端221与所述第一套管210的一端采用圆弧连接。所述第一开口211呈长条状,所述第一开口211的宽度为所述第一套管210直径的60%-90%。

在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套管210的直径为10mm,将第一套管210沿其长度方向去除高度为3mm的部分,既有利于第一线圈的安装,也保证了将第一线圈稳定的卡在第一接头200内。

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所述第二接头300包括第二套管310和第二连接管320,其中,

所述第二套管310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开口311,所述第二引入端嵌设在所述第二套管310内;所述第二连接管320的一端为第二过渡端321,另一端为第二连接端322,所述第二过渡端321与所述第二套管310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320内部为柱状的空腔结构,所述第二连接管320的外径由所述第二过渡端321至所述第二连接端322逐渐增大。将第二套管310的一侧开设出第二开口311,在使用时,可以将第二线圈通过第二开口311嵌设到第二套管310内,便于第二线圈与第二套管310的安装,节省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将第二连接管320设计为外径由第二连接端322至第二过渡端321逐渐增大的结构,与第一连接管220的结构相适配,便于第二接头300插入到第一接头200内,从而实现了第一接头200与第二接头300的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320与所述第二套管310垂直,且所述第二过渡端321与所述第二套管310的一端采用圆弧连接。第二开口311于第一开口211结构相同,所述第二开口311呈长条状,所述第二开口311的宽度为所述第二套管310直径的60%-90%。

此外,所述第二连接管320套接在所述第一连接管220内,所述第二连接端322抵接在所述第一过渡端221。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