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PLC控制注塑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3424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PLC控制注塑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PLC控制注塑机。



背景技术:

注塑机通常由注射系统、合模系统、液压传达动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润滑系统、加热及冷却系统、安全监测系统等组成。(1)注射系统注射系统的作用:注射系统是注塑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一般有柱塞式、螺杆式、螺杆预塑柱塞注射式3种主要形式。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螺杆式。其作用是,在注塑料机的一个循环中,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一定数量的塑料加热塑化后,在一定的压力和速度下,通过螺杆将熔融塑料注入模具型腔中。

现存在的立式注塑机一般采用上模具移动,下模具固定的方式,但是上下模具在接触的时候会产生冲击力,冲击力直接通过下模具作用于注塑机本体上,容易造成注塑机本体受损,减少注塑机本体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成本,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立式PLC控制注塑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立式PLC控制注塑机,包括注塑机本体,所述注塑机本体上设有固定凹槽,所述固定凹槽内活动设有下模具,且下模具延伸至固定凹槽外,所述下模具的顶端活动设有上模具,所述固定凹槽的内壁底端对称设有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为中空结构,所述第一支架内活动设有第二支架,且第二支架延伸至第一支架外,所述第二支架的两侧对称设有滑块,所述第一支架的两侧对称设有滑道,且滑块活动设于滑道内,所述第二支架的底端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远离第二支架的一端设于第一支架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支架远离复位弹簧的一端设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远离第二支架的一端设有海绵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第一槽口,且第二支架活动设于第一槽口内。

优选的,所述海绵层通过双面胶粘贴于固定板上。

优选的,所述固定凹槽的内壁底端对称设有固定槽,且第一支架嵌装于固定槽内。

优选的,所述注塑机本体内设有PLC控制器。

优选的,所述复位弹簧上套设有软性保护套,所述软性保护套的一端设于第二支架上,且软性保护套的另一端设于第一支架的内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增加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滑块、滑道、复位弹簧、固定板和海绵层,能够利用复位弹簧和海绵层缓冲上模具的冲击力,避免上模具的冲击力对注塑机本体的损坏,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缓冲上模具对注塑机本体的冲击力,避免注塑机本体受到损坏,增加注塑机本体的使用寿命,节约生产成本,满足人们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立式PLC控制注塑机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立式PLC控制注塑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注塑机本体、2固定凹槽、3下模具、4上模具、5第一支架、6第二支架、7滑块、8滑道、9复位弹簧、10固定板、11海绵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立式PLC控制注塑机,包括注塑机本体1,注塑机本体1上设有固定凹槽2,固定凹槽2内活动设有下模具3,且下模具3延伸至固定凹槽2外,下模具3的顶端活动设有上模具4,固定凹槽2的内壁底端对称设有第一支架5,第一支架5为中空结构,第一支架5内活动设有第二支架6,且第二支架6延伸至第一支架5外,第二支架6的两侧对称设有滑块7,第一支架5的两侧对称设有滑道8,且滑块7活动设于滑道8内,第二支架6的底端设有复位弹簧9,复位弹簧9远离第二支架6的一端设于第一支架5的内壁上,第二支架6远离复位弹簧9的一端设有固定板10,固定板10远离第二支架6的一端设有海绵层11,第一支架5上设有第一槽口,且第二支架6活动设于第一槽口内,海绵层11通过双面胶粘贴于固定板10上,固定凹槽2的内壁底端对称设有固定槽,且第一支架5嵌装于固定槽内,注塑机本体1内设有PLC控制器,复位弹簧9上套设有软性保护套,软性保护套的一端设于第二支架6上,且软性保护套的另一端设于第一支架5的内壁上。

使用注塑机本体1的时候,将上模具4放置到下模具3的时候,上模具4的冲击力挤压下模具3,下模具3挤压海绵层11,海绵层11缓冲作用力,同时海绵层11挤压固定板10,固定板10挤压第二支架6,第二支架6在第一支架5内活动,第二支架6挤压复位弹簧9,复位弹簧9缓冲上模具4的冲击力,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缓冲上模具4对注塑机本体1的冲击力,避免注塑机本体1受到损坏,增加注塑机本体1的使用寿命,节约生产成本,满足人们的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