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注塑恒温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31011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具体涉及一种精密注塑恒温模具。



背景技术:

薄壁注塑成形技术具有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减少制品重量和外形尺寸等优点,可促进移动电话等电子产品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超薄塑件的注塑成形技术在微机电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随着制品厚度的减小也使注射成形难度加大,填充过程更为复杂,相应的塑料在充填进模腔内就更容易固化,在注塑中要尽可能的在塑料在模腔中还没有固化或完全固化前就将整个模腔充填饱满,否则会出现厚薄不均匀和产品在薄壁筋位末端或是熔接线末端极易出现缺胶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将塑料完全的填充在注塑型腔内的精密注塑恒温模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精密注塑恒温模具,包括上模、下模、上模仁、下模仁以及恒温冷却系统,上模仁顶面固定设有上螺母,上模通过上螺栓与上模仁连接,上螺栓的下端螺纹连接在上螺母内,上模底面与上模仁顶面之间形成上通道,上螺母位于上通道内;下模仁底面固定设有下螺母,下模通过下螺栓与下模仁连接,下螺栓的上端螺纹连接在下螺母内,下模仁底面与下模顶面之间形成下通道,下螺母位于下通道内,上通道和下通道内均盘设有盘管,盘管的外径大于上螺母、下螺母的厚度;上模仁位于下模仁上方且二者通过止口结构密封配合,上模仁底部和下模仁顶部之间形成注塑型腔,上模与上模仁的中部沿垂直方向对应开设有通孔,通孔与注塑型腔连通,通孔内插设有浇注管道,浇注管道上部为喇叭状结构,浇注管道下端与注塑型腔连通 ;

恒温冷却系统包括恒温管和冷却管,恒温管的出液口分别通过两根右支管与两根盘管的进液口连接,恒温管的进液口分别通过两根左支管与两根盘管的出液口连接,右支管和左支管均为软管,恒温管上沿液体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一控制阀、加热油箱、第一油泵和第二控制阀,加热油箱内设有用于加热油液的电热丝,以液体流动方向为前后方向,冷却管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控制阀的前侧的恒温管上,冷却管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控制阀的后侧的恒温管上,冷却管上沿液体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三控制阀、冷却油箱、第二油泵和第四控制阀。

上模仁和下模仁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垫。

上模的底面和下模的顶面均设有一层隔热垫。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在对薄壁塑件进行注塑前,所有阀门处于关闭状态,然后启动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并启动电热丝对加热油箱内的油液进行加热,加热过后启动第一油泵,利用第一油泵将加热油箱内的油液通过恒温管抽进两根盘管内,高温油液可以充分将上模仁和下模仁加热,之后通过注塑机向浇注管道注入注塑液,注塑液通过浇注管道流入注塑型腔并最终填满注塑型腔,由于上模仁和下模仁经过油液加热,所以塑液不会固化并填充满型腔,从而解决了技术问题,待塑液充满注塑型腔后,断开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和第一油泵,并启动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以及第二油泵,第二油泵将冷却油箱内的冷却油抽进两根盘管内,冷却油对上模仁和下模仁进行降温,从而冷却注塑件,最后打开上模仁即可取出成型的薄壁注塑件;其中上模仁和下模仁之间的连接处为止口结构,止口结构用于密封上模仁和下模仁之间的连接处,防止塑液外漏;两根盘管可以使高温油液缓慢的经过通道,从而充分加热上模仁和下模仁;上模的底面和下模的顶面均设有一层隔热垫,隔热垫用于防止高温油液的热量散失;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在注塑时通过高温油液对上模仁和下模仁进行加热,从而使塑料在固化前填充满注塑型腔,解决了现有的技术问题,另外提供了一种高效地冷却系统,提高注塑成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精密注塑恒温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上模仁3、下模仁4以及恒温冷却系统,上模仁3顶面固定设有上螺母5,上模1通过上螺栓6与上模仁3连接,上螺栓6的下端螺纹连接在上螺母5内,上模1底面与上模仁3顶面之间形成上通道7,上螺母5位于上通道7内;下模仁4底面固定设有下螺母8,下模2通过下螺栓9与下模仁4连接,下螺栓9的上端螺纹连接在下螺母8内,下模仁4底面与下模2顶面之间形成下通道10,下螺母8位于下通道10内,上通道7和下通道10内均盘设有盘管11,盘管11的外径大于上螺母5、下螺母8的厚度;上模仁3位于下模仁4上方且二者通过止口结构12密封配合,上模仁3底部和下模仁4顶部之间形成注塑型腔13,上模1与上模仁3的中部沿垂直方向对应开设有通孔,通孔与注塑型腔13连通,通孔内插设有浇注管道14,浇注管道14上部为喇叭状结构,浇注管道14下端与注塑型腔13连通 ;上模仁3、下模仁4和盘管11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起到良好的热传导作用。

恒温冷却系统包括恒温管15和冷却管16,恒温管15的出液口分别通过两根右支管17与两根盘管11的进液口连接,恒温管15的进液口分别通过两根左支管18与两根盘管11的出液口连接,右支管17和左支管18均为软管,上模1与下模2上下移动时,避免管道产生应力出现漏水;恒温管15上沿液体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一控制阀19、加热油箱20、第一油泵21和第二控制阀22,加热油箱20内设有用于加热油液的电热丝,以液体流动方向为前后方向,冷却管16的一端连接在第一控制阀19的前侧的恒温管15上,冷却管16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二控制阀22的后侧的恒温管15上,冷却管16上沿液体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三控制阀23、冷却油箱24、第二油泵25和第四控制阀26。

上模仁3和下模仁4之间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垫。

上模1的底面和下模2的顶面均设有一层隔热垫27。

本实用新型在对薄壁塑件进行注塑前,所有阀门处于关闭状态,然后启动第一控制阀19和第二控制阀22,并启动电热丝对加热油箱20内的油液进行加热,加热过后启动第一油泵21,利用第一油泵21将加热油箱20内的油液通过恒温管15抽进两根盘管11内,高温油液可以充分将上模仁3和下模仁4加热,之后通过注塑机向浇注管道14注入注塑液,注塑液通过浇注管道14流入注塑型腔13并最终填满注塑型腔13,由于上模仁3和下模仁4经过油液加热,所以塑液不会固化并填充满型腔,从而解决了技术问题,待塑液充满注塑型腔13后,断开第一控制阀19、第二控制阀22和第一油泵21,并启动第三控制阀23、第四控制阀26以及第二油泵25,第二油泵25将冷却油箱24内的冷却油抽进两根盘管11内,冷却油对上模仁3和下模仁4进行降温,从而冷却注塑件,最后打开上模仁3即可取出成型的薄壁注塑件。

本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