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中底二次发泡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2256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中底二次发泡成型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底成型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中底二次发泡成型机。



背景技术:

EVA材料因其材料较轻、可生物降解、可重复利用、燃烧时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在鞋类的中底。目前的鞋中底的制作生产主要是通过将颗粒状EVA材料放入由下模具的模腔内,上模具压下时,并对上、下模具同时加热,待颗粒状EVA材料在模具中发泡成型后,将上、下模具中发泡成型的鞋中底取出,鞋中底则呈现其被加工出的形状,该形状之截面呈现下窄上宽之造型。但由于人们的脚底结构为下宽上窄之形状,亦即脚掌部位的横截面为最宽,往上(脚背处)则逐渐收窄,因此上述造型之鞋中底仍须进行二次加工,以期符合人体工学之造型;加工成型之所以使用二次发泡成型,究其原因,皆因EVA材料在加热成型的过程是一个体积膨大的过程,若将下模具内腔的底部大于下模具内腔的上部,即一次加工成型满足人体工学之足部造型,则会出现鞋中底无法从下模具内腔取出的问题;再则,由于EVA材料体积膨大,在下模具内腔的底部则会由于膨大不均,造成产品的不良品率增加。

中国专利号:201220537207.9公开了一种二次发泡成型机,包括机架及供水箱,所述供水箱设置于所述机架一侧,所述机架上设有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上设置有滑架、上模座、下模座及油压装置,所述上模座固设于所述支架本体上端部,所述下模座卡设于所述滑架上,所述油压装置匹配设置于所述下模座下方,所述上模座上设有上模板,所述上模板上固设有上模板进管路及上模板出管路,所述上模板进管路及上模板出管路分别通过管道与供水箱连接;所述下模座上设有下模板,所述下模板上固设有下模板进管路及下模板出管路,所述下模板进管路及下模板出管路分别通过管道与供水箱连接。该装置通过在上模座和下模座分别设置上模板和下模板,且上模板和下模板上分别设置有进管路和出管路,在二次压膜成型中,通过水箱供给上模板和下模板热水进行加热发泡后,在通入冷水进行冷却降温,在同一工位上完成被加工物的二次发泡成型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降低了人工成本。

中国专利号:201420197244.9公开了一种EVA二次发泡成型机,其结构包括三台以上水平紧靠并排的工作装置和货物输送装置,所述工作装置包过机架和由上至下设置在机架上的顶盖、活动板和液压升降装置,所述顶盖下方设有顶板,所述顶盖与顶板之间设有弹簧,所述货物输送装置包括设置在工作装置前方的输送机架和活动设置在输送机架上的货物小车,所述货物小车设有两个高度不同的货物平台,所述货物平台表面由多根规格相同的滚轴依次排列而成的。该装置通过不同高度的货物平台上分别设置货物小车方便装置的上料和卸料。

中国专利号:201610442655.3公开了一种全自动二次发泡成型机,其结构包括主控制箱、液压站、加热机站、冷却机站和机架,所述主控制箱和机架均放置在地面上,液压站、加热机站和冷却机站分别架设在机架上,还包括主滑轨、自动换模装置和操作台,所述主滑轨固设于机架上与加热机站和冷却机站相对一侧,所述夹模装置卡设在主滑轨上,所述操作台固定连接于机架上方,位于与加热机站和冷却机站相同一侧,靠近液压站一端。该装置通过使用自动换模装置来实现自动送模、取模的功能,自动换模装置通过行走装置上的伺服电机带动齿轮转动,使整个自动换模装置能在主滑轨上做直线行走;通过夹模装置上的大油缸来调整机械爪的位置,通过小油缸来控制机械爪的开合从而实现了送模和取模的自动化。

在现有的中底二次发泡成型机的技术中,模具在成型机上想要一次性完成加热、发泡、冷却、取料的时间较长,传统的先在成型机上初步冷却后,在推出模具进入下一道工序进行彻底冷却取料,想要实现自动化首先需要实现模具的全自动换模,上述的中国专利:201420197244.9通过液压缸将模具推出成型机后需要通过人工搬运到下一个工序,加工效率差;中国专利号:201610442655.3通过夹模装置上的大油缸来调整机械爪的位置,通过小油缸来控制机械爪从而将模具自动输送到下一工序,但是,夹模装置需要先送模到下一工序后,再取模进行加工,占用时间长,加工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自动中底二次发泡成型机,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二次发泡成型机的自动化水平低,送模、取模占用时间长,加工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中底二次发泡成型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液压缸、硫化加热装置、冷却装置以及冷却水收集回收装置,所述机架上位于冷却水收集回收装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模具转运装置,所述模具转运装置可在机架上上、下滑动,所述模具转运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上设置有升降平台,所述升降平台上可滑动地设置有模具框架,所述模具框架上设置有定位通孔,所述升降平台上设置有驱动模具框架水平运动的模具推拉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模具推拉装置包括固定设置在升降平台上的第二驱动装置,所述升降平台上可转动的设置有传动齿轮轴,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驱动传动齿轮轴转动,所述传动齿轮轴上设置有传动齿轮,所述升降平台的对面两侧分别可滑动地设置有传动齿条,所述传动齿条与传动齿轮啮合,两所述传动齿条上设置有一连接横杆,所述连接横杆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定位气缸;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平台上设置有垫块,所述模具框架设置在垫块的上侧且与垫块可相对滑动。

进一步的,所述模具框架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模具的定位的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装置包括上冷却板以及设置在上冷却板下侧的下冷却板,所述上冷却板与下冷却板间隔设置用于放置模具,所述上冷却板内设置有第一流通道,所述上冷却板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第一流通道连通的第一进水口,所述上冷却板的下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流通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上冷却板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一通孔位于第一排水槽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下冷却板内设置有第二流通道,所述下冷却板的侧壁设置有与第一流通道连通的第二进水口,所述下冷却板的下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二流通道连通,所述下冷却板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一排水槽横向设置,所述第二排水槽纵向设置。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全自动中底二次发泡成型机,待二次加热成型的模具放置在模具框架上,模具框架放置在位于冷却水收集回收装置左侧的升降平台的垫块上,定位气缸的活塞杆向外运动扣住模具框架的定位通孔,升降油缸运动,推动升降平台(左侧)向上运动到达硫化加热装置的左侧,液压马达工作,驱动传动齿轮轴转动,从而带动传动齿条向硫化加热装置运动,模具到达硫化加热装置后,定位气缸的活塞杆收回,液压马达反转驱动传动齿轮返回运动,硫化加热装置运行对模具内的产品进行二次发泡成型,同时,位于冷却水收集回收装置右侧的升降平台向上运动,待硫化加热装置完成后,升降平台(右侧)的液压马达驱动传动齿条向硫化装置运动,定位气缸运动扣住模具框架的定位通孔后收回,升降平台(右侧)向下运动到冷区装置进行冷却,通过机架上位于冷却水收集回收装置的左右两侧均设置升降平台,两个升降平台分工合作,在硫化加热装置和冷却装置工作时间,同时转运模具,减少模具转运过程中的等待时间,使得装置的运行效率增加;进一步的,升降平台上设置的垫块使得模具框架得到支撑,同时增加升降平台的稳定结构性能;进一步的,模具框架上设置有凹槽用于模具放置时卡住定位;模具放置于上冷却板与下冷却板之间,冷却水通过上冷却板上的第一进水口进入到第一流通道内,再通过下表面上的第一通孔流出,喷射在模具上,对模具进行降温,方便取出模具内的产品,模具放置在上冷却板和下冷却板之间,使得模具的通风性好,有助于散热,冷却水喷射在模具上,一部分水与模具接触后蒸发带走热量,另一部分吸收模具上的热量后向下流出并循环使用,有利于冷却液的散热,减少外部冷却装置对冷却水的冷却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模具转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模具转运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模具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冷却板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冷却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冷却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

参考图1,一种全自动中底二次发泡成型机,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液压缸2、硫化加热装置3、冷却装置4以及冷却水收集回收装置5,所述液压缸2上的活塞杆推动硫化加热装置3合模加热发泡,所述机架1上位于冷却水收集回收装置5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模具转运装置6,所述模具转运装置6可在机架1上上、下滑动;

参考图1至图4,所述模具转运装置6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为升降油缸61,所述升降油缸61的活塞杆上设置有升降平台62,所述升降平台62上设置有垫块63,所述垫块63上可滑动地设置有模具框架7,所述模具框架7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模具的定位的凹槽71,所述模具框架7上设置有定位通孔72,所述升降平台62上设置有驱动模具框架7水平运动的模具推拉装置8;

参考图1至图4,所述模具推拉装置8包括固定设置在升降平台62上的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液压马达81,所述升降平台62上可转动的设置有传动齿轮轴82,所述液压马达81驱动传动齿轮轴82转动,所述传动齿轮轴82上设置有传动齿轮83,所述升降平台62的对面两侧分别可滑动地设置有传动齿条84,所述传动齿条84与传动齿轮83啮合,两所述传动齿条84上设置有一连接横杆85,所述连接横杆85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两定位气缸86;

参考图5至图8,所述冷却装置4包括上冷却板41以及设置在上冷却板41下侧的下冷却板42,所述上冷却板41与下冷却板42间隔设置用于放置模具,所述上冷却板41内设置有流通道411,所述上冷却板41上的流通411为道蛇形设置,所述上冷却板41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流通道连通411的进水口412,所述上冷却板41的下表面设置有排水槽413,所述排水槽413的底部设置有通孔414,所述通孔414与流通道411连通,所述下冷却板42内设置有流通道421,所述下冷却板42的侧壁设置有与流通道421连通的进水口422,所述下冷却板42的下表面设置有通孔423,所述通孔423与流通道421连通,所述下冷却板42的上表面设置有排水槽424,所述排水槽413横向设置,所述排水槽424纵向设置。

上述所述的硫化加热装置3为公知现有技术,公开于中国专利号:200510020626.X所公开的一种硫化机电加热装置,也可以是专利号:201420353802.6所公开的一种平板硫化机的加热装置。

上述所述的冷却水收集回收装置5为公知现有技术,公开了中国专利号:201320319594.3所公开的一种真空泵冷却水回收装置。

上述所述的通孔414与所述通孔423也均可为一个,但其喷水效果和收集效果相对较差。

上述所述的流通道413和流通道424均为蛇形设置,也可设置环形设置;上述所述的上冷却板41和下冷却板42也可设置出水口且分别与流通道413和流通道424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式是:本全自动中底二次发泡成型机,待二次加热成型的模具放置在模具框架7上,模具框架7上设置有凹槽71用于模具放置时卡住定位,模具框架7放置在位于冷却水收集回收装置5左侧的升降平台62的垫块63上,定位气缸86的活塞杆向外运动扣住模具框架7的定位通孔72,升降油缸61运动,推动升降平台62(左侧)向上运动到达硫化加热装置3的左侧,液压马达81工作,驱动传动齿轮轴82转动,从而带动传动齿条84向硫化加热装置3运动,模具到达硫化加热装置3后,定位气缸86的活塞杆收回,液压马达81反转驱动传动齿轮83返回运动,硫化加热装置3运行对模具内的产品进行二次发泡成型,同时,位于冷却水收集回收装置5右侧的升降平台62向上运动,待硫化加热装置3完成后,升降平台62(右侧)的液压马达81驱动传动齿条84向硫化加热装置3运动,定位气缸86运动扣住模具框架7的定位通孔72后收回,升降平台62(右侧)向下运动到冷却装置4进行冷却,通过机架1上位于冷却水收集回收装置5的左右两侧均设置升降平台62,两个升降平台62分工合作,在硫化加热装置3和冷却装置4工作时间,同时转运模具,减少模具转运过程中的等待时间,使得装置的运行效率增加;模具放置于上冷却板41与下冷却板42之间,冷却水通过上冷却板41上的进水口412进入到流通道411内,再通过下表面上的通孔414流出,喷射在模具上,对模具进行降温,方便取出模具内的产品,模具放置在上冷却板41和下冷却板42之间,使得模具的通风性好,有助于散热,冷却水喷射在模具上,一部分水与模具接触后蒸发带走热量,另一部分吸收模具上的热量后向下流出并循环使用,有利于冷却液的散热,减少外部冷却装置对冷却水的冷却处理。

上述所述的第一驱动装置为升降气缸,第二驱动装置为液压马达,所述的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为气缸、液压缸、电动缸、电动机均可实现。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