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挡模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80957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挡模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挤出成型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内挡模头。



背景技术:

现在所用的生产板片、薄膜等挤出生产线,是由挤出机和膜头成形设备组成,现有的内挡摸头通常包括上、下模体,上下模体合模后,其模唇口留有出料的间隙即挤出腔,模体内置有加热棒,虽然加热棒与内流道的距离更近,加热效果好,但上、下模体加热后,部分热量容易从上、下模体的外壁散发,产生热量浪费,且安全性能差,此外最重要的是,现有内挡摸头在不停机的情况下,通常只能调节挤出片材的厚度,无法调节片材的宽度,当需要调节调节片材的宽度时,需要停机,则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挤出效果好且可在线不停机调节挤出宽度的内挡模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内挡模头,包括模头本体,模头本体包括上模体和下模体,上模体和下模体之间设有内流道,上模体上设有上模唇,下模体上设有下模唇,上模唇和下模唇之间形成挤出腔,其特征是:所述模头本体两侧均设有用于固定上模体和下模体的固定板,模头本体两侧还设有用于调节挤出宽度的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定位框架、滑杆、滑座和调节板,定位框架与固定板连接,滑杆置于定位框架内,滑座一端置于定位框架内且与滑杆滑动连接,滑座另一端与调节板的一端连接,调节板另一端置于挤出腔内,上模体内设有置于内流道上方的第一加热棒,下模体内设有置于内流道下方的第二加热棒,第一加热棒和第二加热棒均为多根且呈水平阵列排布,上模体内还设有置于第一加热棒上方的第一隔热板,下模体内还设有置于第二加热棒下方的第二隔热板,固定板与摸头本体之间还设有第三隔热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滑座可与滑杆产生相对滑动,从而带动调节板在挤出腔内滑动,即通过调节两侧调节板之间的间距实现调节挤出腔的最大宽度,且可在不停机的情况下进行调节,更加便捷高效,滑座置于定位框架内,可以增加滑座滑动时的稳定性,第一加热棒和第二加强棒均可对内流道内的料体进行加热,第一加热棒和第二加强棒均为多根且呈平行等距排布,提高加热的均匀性,第一隔热板和第二隔热板可以选用隔热板材,卡接于模具本体内,对上模体和下模体之间的内流道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避免热量从上模体和下模体的外壁散发,加热棒可以降低功率,而保证温度,更加节能,且使上模体和下模体的外壁的温度降低,避免了接触式烫伤,第三隔热板也能起到上述作用,同时降低热量传递至调节装置上,避免调节装置温度过高而影响调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流道包括相连接的主流道和分流道,分流道包括内凹弧形结构的进料壁和倾斜结构的出料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主流道和分流道连接呈衣架式结构,确保料体在分流道内更加均匀,挤出效果更好,进料壁呈内凹弧形结构,可以防止料体堆积在进料壁上,出料壁呈倾斜结构,出料速度更加平缓,便于上模唇和下模唇的挤压成型,提高成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模唇上设有置于挤出腔内的缓流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流槽对料体起到缓流的作用,避免料体流量过大而堵塞挤出口,便于挤出成型,提高成型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内挡模头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内挡模头实施例图1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内挡模头实施例中内流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3对本实用新型一种内挡模头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内挡模头,包括模头本体1,模头本体1包括上模体2和下模体3,上模体2和下模体3之间设有内流道4,上模体2上设有上模唇5,下模体3上设有上模唇6,上模唇5和上模唇6之间形成挤出腔7,其特征是:所述模头本体1两侧均设有用于固定上模体2和下模体3的固定板8,模头本体1两侧还设有用于调节挤出宽度的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定位框架9、滑杆10、滑座11和调节板12,定位框架9与固定板8连接,滑杆10置于定位框架9内,滑座11一端置于定位框架9内且与滑杆10滑动连接,滑座11另一端与调节板12的一端连接,调节板12另一端置于挤出腔7内,上模体2内设有置于内流道4上方的第一加热棒13,下模体3内设有置于内流道4下方的第二加热棒14,第一加热棒13和第二加热棒14均为多根且呈水平阵列排布,上模体2内还设有置于第一加热棒13上方的第一隔热板15,下模体3内还设有置于第二加热棒14下方的第二隔热板16,固定板8与摸头本体之间还设有第三隔热板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滑座11可与滑杆10产生相对滑动,从而带动调节板12在挤出腔7内滑动,即通过调节两侧调节板12之间的间距实现调节挤出腔7的最大宽度,且可在不停机的情况下进行调节,更加便捷高效,滑座11置于定位框架9内,可以增加滑座11滑动时的稳定性,第一加热棒13和第二加强棒均可对内流道4内的料体进行加热,第一加热棒13和第二加强棒均为多根且呈平行等距排布,提高加热的均匀性,第一隔热板15和第二隔热板16可以选用隔热板材,卡接于模具本体内,对上模体2和下模体3之间的内流道4起到更好的保温作用,避免热量从上模体2和下模体3的外壁散发,加热棒可以降低功率,而保证温度,更加节能,且使上模体2和下模体3的外壁的温度降低,避免了接触式烫伤,第三隔热板17也能起到上述作用,同时降低热量传递至调节装置上,避免调节装置温度过高而影响调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流道4包括相连接的主流道18和分流道19,分流道19包括内凹弧形结构的进料壁20和倾斜结构的出料壁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主流道18和分流道19连接呈衣架式结构,确保料体在分流道19内更加均匀,挤出效果更好,进料壁20呈内凹弧形结构,可以防止料体堆积在进料壁20上,出料壁21呈倾斜结构,出料速度更加平缓,便于上模唇5和上模唇6的挤压成型,提高成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模唇6上设有置于挤出腔7内的缓流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流槽对料体起到缓流的作用,避免料体流量过大而堵塞挤出口,便于挤出成型,提高成型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