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面壳模具的排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2317发布日期:2018-09-25 21:52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排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面壳模具的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注塑机向面壳模具中注入浆体时,常常会遇到塑料制件出现顶白、黑点、收缩、气泡、银丝、飞边、等等问题,若在调整好注塑成型工艺参数后,塑料制品仍存在填充不足,内应力高,存在气泡等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在注入浆体之前,没有对面壳模具内部进行排气处理的缘故,排气的过程需要借助排气装置完成。

但是目前常使用的排气装置,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功能单一,并不适用于面壳模具的铸模工作,在排气时,使用真空泵排气的方法属于强制排气类,该方法排气效果较其他方法较为效率,可靠,但是使用者在使用真空泵进行排气时,并没有将从面壳模具中抽出的气体进行有效利用,增加了铸模的成本;由于排气装置的体积较大,且质量较重,为了便于移动,排气装置的底部都安装有万向轮,但是由于万向轮的自身结构无法满足处于正常工作下的排气装置所需要的稳定性能,使得排气装置在正常使用时,由于真空泵的正常工作会产生震动,进而导致排气装置发生晃动,影响排气装置的正常工作,降低了排气装置的实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排气装置,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功能单一,并不适用于面壳模具的铸模工作,在排气时,使用真空泵排气的方法属于强制排气类,该方法排气效果较其他方法较为效率,可靠,但是使用者在使用真空泵进行排气时,并没有将从面壳模具中抽出的气体进行有效利用,增加了铸模的成本;由于排气装置的体积较大,且质量较重,为了便于移动,排气装置的底部都安装有万向轮,但是由于万向轮的自身结构无法满足处于正常工作下的排气装置所需要的稳定性能,使得排气装置在正常使用时,由于真空泵的正常工作会产生震动,进而导致排气装置发生晃动,影响排气装置的正常工作,降低了排气装置的实用性能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应用于面壳模具的排气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面壳模具的排气装置,包括承压台,所述承压台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控制开关,且承压台的下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内部顶端固定安装有电动液压杆,所述电动液压杆的下端固定安装有万向轮,所述承压台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真空泵,所述真空泵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导气管,所述第一导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面壳模具,所述承压台的上表面靠近真空泵的一侧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储气罐,所述真空泵与储气罐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导气管,所述储气罐的上表面嵌入安装有减压装置,所述控制开关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动液压杆和真空泵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减压装置包括壳体、进气口、出气管、销轴、挡板、传动杆、弹簧、第一承压板、第二承压板、卡位块和压力推杆,所述减压装置的外部设置有壳体,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开设有进气口,且壳体的上表面嵌入安装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销轴,所述销轴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底部一侧转动连接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承压板,且弹簧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承压板,所述壳体的顶部靠近出气管的一侧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卡位块,所述第二承压板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压力推杆。

优选的,所述第二承压板与压力推杆之间和压力推杆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密封垫,密封垫为一种橡胶材质的构件。

优选的,所述真空泵的上表面靠近第二导气管的一侧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把手,把手的外部套接有防护套。

优选的,所述储气罐的一侧嵌入安装有出气管,出气管的一端套接有出气阀。

优选的,所述承压台的下表面靠近限位槽的一侧位置处固定安装有缓冲垫,所述承压台与缓冲垫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螺栓呈矩形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面壳模具的排气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应用于面壳模具的排气装置,通过储气罐,可将真空泵从面壳模具中抽出的气体进行收集处理,避免了因使用者在使用真空泵进行排气时,并没有将从面壳模具中抽出的气体进行有效利用,增加了铸模的成本的问题。

2、该应用于面壳模具的排气装置,通过电动液压杆,可在不影响排气装置正常移动的前提下,对排气装置在正常工作时所需要的稳定性能做进一步提升,避免了因万向轮的自身结构无法满足处于正常工作下的排气装置所需要的稳定性能,使得排气装置在正常使用时,由于真空泵的正常工作会产生震动,进而导致排气装置发生晃动,影响排气装置的正常工作的问题。

3、该应用于面壳模具的排气装置,通过减压装置,当储气罐中的气体压强较大时,可减少储气罐中的压强,避免了因储气罐中的压强过大,造成储气罐发生损坏的问题。

4、该具有自动清洗功能的供水设备箱,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提高了排气装置的实用性能,让排气装置更加适用于面壳模具的铸模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减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动液压杆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承压台;2、控制开关;3、限位槽;4、电动液压杆;5、万向轮;6、真空泵;7、第一导气管;8、面壳模具;9、储气罐;10、第二导气管;11、减压装置;111、壳体;112、进气口;113、出气管;114、销轴;115、挡板;116、传动杆;117、弹簧;118、第一承压板;119、第二承压板;1110、卡位块;1111、压力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4,一种应用于面壳模具的排气装置,包括承压台1,承压台1的前表面固定安装有控制开关2,且承压台1的下表面开设有限位槽3,限位槽3的内部顶端固定安装有电动液压杆4,电动液压杆4的下端固定安装有万向轮5,承压台1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真空泵6,真空泵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导气管7,第一导气管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面壳模具8,承压台1的上表面靠近真空泵6的一侧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储气罐9,真空泵6与储气罐9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导气管10,储气罐9的上表面嵌入安装有减压装置11,控制开关2的输出端分别与电动液压杆4和真空泵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为了,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减压装置11包括壳体111、进气口112、出气管113、销轴114、挡板115、传动杆116、弹簧117、第一承压板118、第二承压板119、卡位块1110和压力推杆1111,减压装置11的外部设置有壳体111,壳体111的下表面开设有进气口112,且壳体111的上表面嵌入安装有出气管113,出气管11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销轴114,销轴114的内部转动连接有挡板115,挡板115的底部一侧转动连接有传动杆116,传动杆11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弹簧117,弹簧117的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承压板118,且弹簧117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承压板119,壳体111的顶部靠近出气管113的一侧位置处固定安装有卡位块1110,第二承压板119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压力推杆1111。

为了提高减压装置11在不排气时的密封性能,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二承压板119与压力推杆1111之间和压力推杆1111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密封垫,密封垫为一种橡胶材质的构件。

为了提高真空泵6的便携性能,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真空泵6的上表面靠近第二导气管10的一侧位置处固定安装有把手,把手的外部套接有防护套。

为了便于出气,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储气罐9的一侧嵌入安装有出气管,出气管的一端套接有出气阀。

为了便于减少对承压台1的损伤,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承压台1的下表面靠近限位槽3的一侧位置处固定安装有缓冲垫,承压台1与缓冲垫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螺栓呈矩形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通过控制开关2,可让真空泵6正常工作,真空泵6将面壳模具8中的空气依次通过第一导气管7和第二导气管10注入到储气罐9中,随着储气罐9中气体的注入,储气罐9内部的压强也随之增大,当压强所产生的推力大于弹簧117收缩时的力时,弹簧117收缩,进而带动压力推杆1111上移的同时,也会带动传动杆116移动,压力推杆1111上移会打开一个缺口,在销轴114的作用下,挡板115转动,进而可在出气管113上打开一个缺口,使得储气罐9中的气体依次通过上述两个缺口,排放到储气罐9的外部,同理,压强所产生的推力小于弹簧117收缩时的力时,弹簧117伸长,进而带动压力推杆1111下移的同时,也会让传动杆116恢复初始位置,进而让挡板115与出气管113之间的缺口闭合,从而保证气体不会排除,进而实现储气罐9内部减压的全过程,通过控制开关2,可让电动液压杆4伸长,电动液压杆4带动万向轮5伸至限位槽3的外部,此时,整个装置升起,只有万向轮5与地面相接触,从而便于移动,同理,电动液压杆4缩短,电动液压杆4带动万向轮5缩至限位槽3的内部,此时,整个装置下降,让承压台1与地面相接触,由于承压台1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于万向轮5与地面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可以提高稳定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