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体传感器连接装置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3825发布日期:2018-11-20 21:10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体传感器连接装置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气体传感器连接装置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成型是将热熔态的注塑液高速注入模具内具有所需形状的密闭型腔中,待注塑液冷却固化,打开模具将固化的塑胶产品顶出,以获得成型产品的加工方法。由于注塑成型加工方法具有成型费用低、成型周期短、成型过程简单和易于成型形状复杂的塑胶产品等特点,因此在塑胶产品应用领域应用极为广泛。

气体传感器连接装置通常包括导线以及成品块,在制作气体传感器连接装置时,通常先利用匹配的模具完成对成品块的注塑,然后在成品块上开设贯穿的通孔,继而使导线穿过通孔并在通孔内填充胶水以得到该气体传感器连接装置。

但是上述的方法在实际操作时,在完成注塑工作后还需要穿孔以及连接导线和成品块,导致工序繁琐且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传感器连接装置的注塑模具,具有操作简单且效率高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体传感器连接装置的注塑模具,包括机体,还包括固定于机体上的上模以及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于机体的下模,上模位于下模正上方且上模和下模相拼接后内部形成一模腔,上模连接有与模腔相通且向模腔内输入液态的注塑液的输入管,机体沿模腔的水平中心线设置有两个用于夹持导线的夹持组件,夹持组件分别位于模腔的两侧,机体上设置有驱动下模沿竖直方向移动的驱动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导线的两端分别与夹持组件连接从而固定于机体上,再通过驱动件使上模和下模对应拼接并形成一空腔,此时导线位于模腔的水平中心线上,然后通过输入管朝向模腔内添加注塑液,在注塑液冷却后,通过驱动件使下模脱离上模,从而得到成品块;通过先安装连接导线,然后浇筑注塑液,从而实现导线固定于成品块上,且一次成型,减少了打孔以及填充的步骤,具有操作简单且效率高的优点。

进一步的,夹持组件包括固定机体上且位于模腔水平中心线上的磁铁以及与磁铁抵接吸引的磁性件,导线夹持于磁性件和磁铁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先将导线放置在磁性件上,然后将磁铁放置在磁性件的上方,在磁铁和磁性件的作用下将导线限位于磁性件上,从而实现了对导线位置的稳定放置,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

进一步的,磁铁的顶面呈弧形设置,磁铁的轴线与模腔的水平中心线重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磁铁弧形设置,从而减小导线偏离模腔中心线的概率,提高导线与连接块连接的精确度。

进一步的,磁铁的顶面以及磁性件的底面分别固定有耐磨层。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耐磨层,减少对导线的摩擦伤害。

进一步的,夹持组件包括固定于机体上的固定块、固定于机体上且沿竖直方向设置的安装杆、位于固定块正上方的抵接块以及带动抵接块竖直向下移动的复位弹簧,抵接块开设有供安装杆穿过的连接口,复位弹簧套设于安装杆上且两端分别与机体以及抵接块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夹持导线时,拉动抵接块沿安装杆的长度方向使抵接块脱离固定块,同时复位弹簧处于拉伸状态,然后将导线放置在固定块上,松开抵接块,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导线夹持于固定块和抵接块之间,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

进一步的,驱动件包括与下模固定连接的限位块、转动连接于机体上且沿竖直方向设置的丝杆、固定于机体上且沿竖直方向设置的限位杆,限位块开设有供限位杆穿过的限位孔以及供丝杆穿过并与丝杆螺纹连接的螺纹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导线夹持于机体上,转动丝杆,从而带动限位块以及下模向上移动并与上模拼接;反转丝杆,从而带动限位块以及下模竖直向下移动;通过设置丝杆,从而实现在竖直方向对下模的限位。

进一步的,还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的第一顶杆,上模开设有与第一顶杆滑移卡接的第一滑移槽,丝杆上套设有连接块,连接块与丝杆螺纹连接且与第一顶杆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向转动丝杆即下模竖直向下移动的同时,在连接块的作用下,第一顶杆竖直向下移动以将成品块顶出上模,从而使成品块随着下模向下移动,不仅节省了单独顶出成品块的时间以提高整体效率,还减小了成品块在连接于上模并顶出成品块后使成品块下落并损伤的概率。

进一步的,下模开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的第二滑移槽,第二滑移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二顶杆,下模朝向上模的侧面开设有与第二滑移槽相通的卡槽,第二顶杆的顶端固定有与卡槽卡接的卡块,机体上固定有位于第二顶杆正下方的安装块。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向转动丝杆,从而带动下模竖直向下移动,然后当下模与固定块抵接之前,第二顶杆与安装块抵接,持续转动丝杆,从而使第二顶杆将成品块顶出下模至下模与安装块抵接,从而解除成品块与下模之间的连接关系,具有操作简单且提高效率的优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通过先安装连接导线,然后浇筑注塑液,从而实现导线固定于成品块上,且一次成型,减少了打孔以及填充的步骤,具有操作简单且效率高的优点;

(2)通过设置丝杆,在下模竖直向下移动的同时,第一顶杆竖直向下移动以将成品块顶出上模,不仅节省了单独顶出成品块的时间以提高整体效率,还减小了成品块在连接于上模并顶出成品块后使成品块下落并损伤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示出注塑模具以及导线的整体结构;

图2为图1中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示出了夹持组件;

图4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示出注塑模具以及导线的整体结构;

图5为图4中B部的放大图,示出了夹持组件。

附图标记:1、机体;2、输入管;3、上模;4、下模;5、夹持组件;51、磁铁;52、磁性件;53、固定块;54、安装杆;55、抵接块;56、复位弹簧;6、驱动件;61、丝杆;62、限位杆;63、限位块;7、模腔;8、耐磨层;9、第一顶杆;10、连接块;11、第二顶杆;12、安装块;13、导线;14、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一种气体传感器连接装置的注塑模具,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机体1,机体1上设置有夹持组件5、输入管2、上模3、下模4以及驱动件6,上模3固定于机体1上,导线13通过夹持组件5连接于机体1上,通过驱动件6带动下模4移动,使上模3和下模4拼接并形成一模腔7,模腔7的水平中心线与导线13的长度方向重合,输入管2与模腔7相通。

如图2和图3所示,夹持组件5设置有两组并沿模腔7的水平中心线方向均匀分布于上模3的两侧,夹持组件5包括磁铁51以及磁性件52,磁性件52呈长方体设置,磁性件52的上平面开设有弧形槽,弧形槽的轴线与模腔7的水平中心线重合,磁铁51的底面与弧形槽匹配;磁铁51的底面与磁性件52的顶面固定有耐磨层8。将导线13放置于弧形槽内,将磁铁51与磁性件52吸引抵接,从而给实现对导线13的稳定夹持。

如图1和图2所示,驱动件6包括丝杆61、限位杆62以及限位块63,丝杆61转动连接于机体1上,在模腔7的水平中心线的上方设置有螺纹一,丝杆61在模腔7的水平中心线的下方设置有螺纹二,螺纹二的螺距大于螺纹一的螺距,螺纹一和螺纹二的方向相同;限位杆62固定于机体1上且与丝杆61平行;限位块63的一端与下模4固定,限位块63设置有沿竖直方向贯穿的限位孔以及螺纹孔,螺纹孔的内壁设置有与螺纹二匹配的内螺纹二,限位孔供限位杆62穿过,通过转动丝杆61,从而带动下模4向下移动。

如图2所示所示,机体1上还设置有第一顶杆9以及连接块10,上模3开设有第一滑移槽,第一滑移槽沿竖直方向,第一顶杆9穿过第一滑移槽且第一顶杆9的一端延伸出第一滑移槽;连接块10与第一顶杆9固定连接,连接块10开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的连接孔,连接孔的侧壁设置有与螺纹一匹配的内螺纹一。且当上模3和下模4拼接时,第一顶杆9的一端与上模3的底面配合,通过转动丝杆61,从而带动第一顶杆9竖直向下移动并将成品块顶出上模3。

如图2所示,机体1上还设置有第二顶杆11以及安装块12,下模4开设有第二滑移槽,第二滑移槽沿竖直方向,第二顶杆11穿过第二滑移槽且第二顶杆11的一端延伸出第二滑移槽,下模4朝向上模3的侧面开设有与第二滑移槽相通的卡槽;安装块12固定于机体1上,安装块12位于第二顶杆11的正下方,第二顶杆11延伸出第二滑移槽外侧,第二顶杆11的顶端固定有与卡槽卡接的卡块14。在转动丝杆61时,下模4向下移动且在与安装块12抵接之前,第二顶杆11与安装块12抵接,从而在下模4继续向下移动时将成品块顶出下模4。

实施例一的具体实施方法:将导线13的两端分别夹持于磁铁51和磁性件52之间,转动丝杆61使上模3和下模4对应拼接,然后通过输入管2朝向模腔7内添加注塑液,在注塑液冷却后,反转丝杆61,驱动下模4脱离上模3,同时第一顶杆9将成品块顶出上模3,第二顶杆11将成品块顶出下模4,从而得到成品块。

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与,如图4和图5所示,夹持组件5包括固定块53、安装杆54、抵接块55、以及复位弹簧56,固定块53长方体设置并固定于机体1上;安装杆54呈圆柱形设置且竖直向上并固定于机体1上;抵接块55呈长方体设置且位于固定块53的正上方,抵接块55开设有贯穿的连接口以供安装杆54穿过;复位弹簧56套设于安装杆54上且位于固定块53和抵接块55之间,复位弹簧56的两端分别与固定块53和抵接块55固定连接,当固定块53和抵接块55抵接时,复位弹簧56处于拉伸状态。

当需要夹持导线13时,向上拉动抵接块55使抵接块55脱离固定块53,将导线13放置在固定块53上,松开抵接块55,在复位弹簧56的弹力作用下使导线13夹持于固定块53和抵接块55之间。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