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盖子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6682发布日期:2018-11-13 22:17阅读:7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盖子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盖子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现今大多数塑料器具的瓶盖都是通过注塑形成的。注塑模具一般包括一个动模和一个定模,在动模和定模上分别设置有与瓶盖形状相同的凹槽和凸起。动模与定模组合之后,在凹槽与凸起之间形成有模腔,通过注塑加工出瓶盖。

如图1所示,某种玻璃喷剂的喷嘴的盖子10,盖子10上设置有安装板20,安装板20为盖子10其他的部件的安装提供安装位置,安装板20将盖子10分成了安装部60与固定部50两大部分。安装部60上设置有连接口30、安装孔40和设置于连接口30周围的加强筋。加工这种盖子10现有的模具是动模设置有凹槽、定模设置有凸起,但是在注塑之后,加工好的部件难以取下,而且定模与盖子10的安装板20对应的位置处积留和卡住的塑料渣屑难以取出,给下次使用带来很大的不便。

因此,亟需一种盖子的注塑模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盖子的注塑模具,经其注塑完成的盖子容易取下,且易于清理模具与盖子的安装板对应位置的渣屑。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盖子的注塑模具,包括:

上模,所述上模上设置有与盖子的外侧形状相对应的凹槽;

下模,所述下模上设置有盖子的安装部内侧相对应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上设置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第一镶件,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下模上,所述第一镶件上设置有与盖子的固定部内侧相对应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一凸起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凸起和所述第一凸起之间的间隙形成与盖子的安装板相对应的形腔;

第二镶件,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上;

第三镶件,其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上;

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配合形成盖子的注塑模腔。

上模与下模相配合形成盖子的注塑模腔,注塑结束之后,上模与下模分离,同时将第一镶件、第二镶件和第三镶件从下模上拆下来,然后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上使用顶销一顶便可将注塑好的盖子拆下来,没有第一镶件、第二镶件和第三镶件的限位,盖子很容易从下模上取下来;安装板的形腔是由第二凸起与第一凸起配合形成的,在拆下第一镶件之后再将盖子拆下,不会在安装板的形腔内留下渣屑,就算在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上残留有渣屑,第一镶件与下模分离开之后也便于清洗。

作为一种盖子的注塑模具的优选方案,所述上模上设置有注塑口,所述注塑口与所述注塑模腔相连通。

作为一种盖子的注塑模具的优选方案,所述上模内设置有多条第一冷却液通道,多条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互相连通。

作为一种盖子的注塑模具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的数量为五条。

作为一种盖子的注塑模具的优选方案,所述下模内设置有多条第二冷却液通道。

作为一种盖子的注塑模具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的数量为四条。

作为一种盖子的注塑模具的优选方案,四条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分别为第三冷却液通道、第四冷却液通道、第五冷却液通道和第六冷却液通道,所述第三冷却液通道和第四冷却液通道并排设置,所述第五冷却液通道和所述第六冷却液通道对称设置。

作为一种盖子的注塑模具的优选方案,所述下模上设置有第一镶件安装孔,所述第一镶件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第一镶件安装孔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上模与下模相配合形成盖子的注塑模腔,注塑结束之后,上模与下模分离,同时将第一镶件、第二镶件和第三镶件从下模上拆下来,然后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上使用顶销一顶便可将注塑好的盖子拆下来,没有第一镶件、第二镶件和第三镶件的限位,盖子很容易从下模上取下来;安装板的形腔是由第二凸起与第一凸起配合形成的,在拆下第一镶件之后再将盖子拆下,不会在安装板的形腔内留下渣屑,就算在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上残留有渣屑,第一镶件与下模分离开之后也便于清洗。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盖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模安装有第一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模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模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模内的第一冷却液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模内的第二冷却液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盖子;20、安装板、30、连接口;40、安装孔;50、固定部;60、安装部;

1、下模;11、第一凸起;111、第一通孔;112、第二通孔;12、第一镶件安装孔;13、第三冷却液通道;14、第四冷却液通道;15、第五冷却液通道;16、第六冷却液通道;

2、上模;21、凹槽;22、注塑口;23、第七冷却液通道;24、第八冷却液通道;25、第九冷却液通道;26、第十冷却液通道;27、第十一冷却液通道;

3、第一镶件;31、第二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2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盖子的注塑模具,包括:上模2、下模1和设置于下模1上的第一镶件3、第二镶件(图中未示出)以及第三镶件(图中未示出)。上模2上设置有与盖子10的外侧形状相对应的凹槽21(具体的,如图4所示)。下模1上设置有盖子10的安装部60内侧相对应的第一凸起11,第一凸起1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12。第一镶件3上设置有与盖子10的固定部50内侧相对应的第二凸起31(具体的,如图6所示),第二凸起31与第一凸起11间隔设置,且二者之间的间隙形成与盖子10的安装板20相对应的形腔,下模1上设置有第一镶件安装孔12,第一镶件3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镶件安装孔12上。第二镶件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通孔111上,第二镶件和第一凸起11与上模2共同组成盖子10的连接口30的形腔。第三镶件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二通孔112上,第三镶件和第一凸起11与上模2共同组成盖子10的安装孔40的形腔。上模2与下模1配合形成盖子10的注塑模腔。在注塑结束,盖子10冷却之后拆下第一镶件3、第二镶件和第三镶件,在第一通孔111与第二通孔112内插入顶销便于将盖子10从下模1上拆下来。

上模2与下模1相配合形成盖子10的注塑模腔,注塑结束之后,上模2与下模1分离,同时将第一镶件3、第二镶件和第三镶件从下模2上拆下来,然后在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12上使用顶销一顶便可将注塑好的盖子拆下来,没有第一镶件3、第二镶件和第三镶件的限位,盖子10很容易从下模2上取下来;安装板20的形腔是由第二凸起31与第一凸起11配合形成的,在拆下第一镶件3之后再将盖子10拆下,不会在安装板20的形腔内留下渣屑,就算在第一凸起31和第二凸起11上残留有渣屑,第一镶件3与下模2分离开之后也便于清洗。

如图5所示,上模2上设置有注塑口22,注塑口22与注塑模腔相连通。上模2与下模1配合形成盖子10的注塑模腔之后,由压力泵通过注塑口22向模腔内注入高温液体塑料,然后冷却形成盖子10。

如图7所示,上模2内设置有多条互相连通的第一冷却液通道,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液通道的数量优选为五条,这五条第一冷却液通道分别为第七冷却液通道23、第八冷却液通道24、第九冷却液通道25、第十冷却液通道26和第十一冷却液通道27。第七冷却液通道23、第八冷却液通道24、第九冷却液通道25和第十冷却液通道26沿上模2的长度方向设置,且进水口均设置在上模2的同一端面上。第七冷却液通道23和第八冷却液通道24的出水口相连通共用一个出水口,出水口设置于上模2的上表面。第九冷却液通道25和第十冷却液通道26的出水口相连通共用一个出水口,出水口设置于上模2的上表面。第十一冷却液通道27垂直于第七冷却液通道23和第九冷却液通道25设置且与第八冷却液通道24和第十冷却液通道26相连通,其进水口设置于上模2的一个侧面上。

如图8所示,下模1内设置有多条第二冷却液通道,本实施例中第二冷却液通道的数量优选为四条。四条第二冷却液通道分别为第三冷却液通道13、第四冷却液通道14、第五冷却液通道15和第六冷却液通道16,第三冷却液通道13和第四冷却液通道14并排设置,且进水口设置于下模1的一个端面上,出水口设置于下模1的底面上。第五冷却液通道15和第六冷却液通道16对称设置,第五冷却液通道15和第六冷却液通道16的进水口分别设置于下模1的两个侧面上,出水口设置于下模1的底面上。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