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汽车塑料件用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16673发布日期:2018-11-13 22:17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体式汽车塑料件用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精密模具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分体式汽车塑料件用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使用的模具的越来越多,而且产品的形状越来越复杂。对模具脱模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分型面复杂多变,模具外形较大,在设计模具结构时需尽量考虑到加工的便捷、快速、装配的方便及后续生产中更换零部件的可行性

传统整体式的模具具有结构紧凑,强度较高的优点,但存在很多不足,例如使用寿命短、制造周期长、维修困难、成本较高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分体式汽车塑料件用注塑模具,设计合理,具有脱模的操作简单、使用寿命长、上模体可旋转、通用性高等优点,并且导向更牢固,脱模顺畅无卡涩现象,为汽车注塑件的制造生产带来了更高的效益,适于推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分体式汽车塑料件用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底座以及安装在底座上端面一侧的旋转装置,旋转装置的上部安装有安装架,安装架上设置有竖向向下设置的升降装置;所述底座上端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注塑模具下模体,注塑模具下模体上设置有对应的注塑模具上模体;所述升降装置的下端连接注塑模具上模体;注塑模具下模体远离旋转装置的一侧设置有下连接板,注塑模具上模体远离旋转装置的一侧设置有上连接板,注塑模具下模体和注塑模具上模体固定闭合后下连接板和上连接板紧贴在一起;所述底座上安装有下压装置;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工控机。

作为一种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旋转装置包括安装在底座内的旋转电机以及轴连接在底座上的旋转轴,旋转轴的下端传动连接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连接工控机。

作为一种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架套接在旋转轴的上部,且安装架的一侧设置有螺纹通孔,螺纹通孔内螺纹连接有紧固杆,紧固杆的外侧端部设置有把手。

作为一种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竖向向下设置且安装在安装架下端的升降气缸,升降气缸上设置有活塞杆,活塞杆的下端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外侧固定在注塑模具上模体的一侧。

作为一种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垫板,垫板设置在下连接板下方的底座内。

作为一种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下压装置包括安装在底座上的下压支架,下压支架上安装有下压连接板,下压连接板的内侧安装有竖向向下设计的下压气缸,下压气缸上设置有向下的活塞杆,活塞杆的下端设置有下压橡胶垫片。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具有脱模的操作简单、使用寿命长、上模体可旋转、通用性高等优点,并且导向更牢固,脱模顺畅无卡涩现象,为汽车注塑件的制造生产带来了更高的效益,适于推广。

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分体式汽车塑料件用注塑模具,底座1以及安装在底座1上端面一侧的旋转装置,旋转装置的上部安装有安装架9,安装架9上设置有竖向向下设置的升降装置。所述底座1上端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注塑模具下模体20,注塑模具下模体20上设置有对应的注塑模具上模体12。所述升降装置的下端连接注塑模具上模体12。注塑模具下模体20远离旋转装置的一侧设置有下连接板19,注塑模具上模体12远离旋转装置的一侧设置有上连接板18,注塑模具下模体20和注塑模具上模体12固定闭合后下连接板19和上连接板18紧贴在一起。所述底座1上安装有下压装置。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工控机4,一般工控机4可以通过支架3安装在底座1上。

所述旋转装置包括安装在底座内的旋转电机2以及轴连接在底座上的旋转轴5,旋转轴5的下端传动连接旋转电机2。所述旋转电机连接工控机。

所述安装架9套接在旋转轴5的上部,且安装架9的一侧设置有螺纹通孔,螺纹通孔内螺纹连接有紧固杆7,紧固杆7的外侧端部设置有把手6。

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竖向向下设置且安装在安装架下端的升降气缸,升降气缸上设置有活塞杆10,活塞杆10的下端连接有连接板11,连接板11的外侧固定在注塑模具上模体12的一侧。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垫板8,垫板8设置在下连接板下方的底座内。

所述下压装置包括安装在底座上的下压支架17,下压支架17上安装有下压连接板14,下压连接板14的内侧安装有竖向向下设计的下压气缸13,下压气缸13上设置有向下的活塞杆15,活塞杆15的下端设置有下压橡胶垫片16。

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具有脱模的操作简单、使用寿命长、上模体可旋转、通用性高等优点,并且导向更牢固,脱模顺畅无卡涩现象,为汽车注塑件的制造生产带来了更高的效益,适于推广。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