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暖风机壳体注塑模具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1158发布日期:2019-01-15 22:17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汽车暖风机壳体注塑模具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模具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汽车暖风机壳体注塑模具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塑料件产品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成型模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注塑模具由动模具和定模具两部分组成,动模具安装在注射成型机的移动模板上,定模具安装在注射成型机的固定模板上。在注射成型时动模具与定模具闭合构成浇注系统和腔室,将热熔后的塑料经过浇注系统注入腔室内,经过冷却成型形成所需的产品。开模时动模具和定模具分离,利用顶出机构将产品从腔室中顶出,避免因人工强行取产品而造成损害。

为解决上述问题,专利号为CN102601942A的发明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顶出机构,包括模具动模板及动模仁上开设有相互对应的第一顶出导向孔;顶出机构位于模具动模板及动模仁的下方,包括顶针底板、设于顶针底板上的顶针面板、一端设于顶针底板上而另一端贯穿顶针面板并插入所述第一顶出导向孔的第一顶针、以及作用于顶针底板的驱动装置,还包括第二顶针、驱动杆以及枢设于顶针面板或顶板底板或顶针面板与顶板底板之间的可转动顶出块;所述模具动模板及动模仁上还开设有相互对应的第二顶出导向孔;所述顶出块具有一驱动部和顶推部。该发明简化模具了结构,降低模具制造成本,提高了模具的自动化生产程度。

但上述发明中的顶出机构是一个独立于模具的上下往复运动过程,在工人未能及时取下产品时,顶出机构带动产品向下运动,运动的过程中,产品与腔室之间发生碰撞,产品可能掉落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暖风机壳体注塑模具顶出机构,目的在于解决顶出机构在工人未取下产品时,带动产品向下运动与腔室发生碰撞,产品可能掉落损坏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方案为:汽车暖风机壳体注塑模具顶出机构,包括竖直滑动连接在基座与定模具之间的承接板,承接板的上表面固定有若干顶杆,顶杆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定模具上开有供顶杆上下滑动的通孔,伸缩杆的直径小于通孔的孔径,伸缩杆的上表面固定有密封板,密封板用于密封通孔;定模具腔室的四周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夹持块、第二夹持块和第三夹持块,夹持块均水平滑动连接在定模具上,夹持块与第一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二夹持块与第二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三夹持块与第三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气缸的缸体均固定连接在定模具上;第一气缸的无杆腔通过管道分别与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的有杆腔连通,第二气缸与第三气缸的无杆腔上均设有通气孔;第一夹持块上固定有第一齿条,第一齿条啮合有齿轮,齿轮转动连接在定模具上,齿轮啮合有竖直放置的第二齿条,第二齿条的底端与承接板固定连接。

本方案的基本原理为:初始状态下第一夹持块、第二夹持块与第三夹持块均与腔室贴合,密封板封闭通孔,防止伸缩杆在产品冷却成型之前受力收缩。

汽车暖风机壳体定形后,上述的夹持块均处于夹持汽车暖风机壳体的状态,将动模具脱离与定模具的贴合状态,工人手持握把将第一夹持块向远离腔室的方向拔出,第一夹持块脱离夹持汽车暖风机壳体的状态。

第一夹持块朝远离腔室的方向运动时,由于第一气缸的缸体固定在定模具上,因此第一夹持块此时的运动过程中,第一夹持块推动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朝远离腔室的方向运动;第一气缸的活塞杆推动活塞板朝无杆腔运动,第一气缸中无杆腔内的气体受到挤压,使无杆腔内的压强增大,第一气缸中无杆腔内的气体受到压强的作用从通过管道中流出,气体通过管道分别流向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的有杆腔内。

第二气缸有杆腔内的气体增加,有杆腔内的压强增大,有杆腔内的气体开始挤压第二气缸的活塞板,推动活塞板朝第二气缸的无杆腔运动,活塞板的运动带动活塞杆朝向无杆腔运动,此时活塞杆带动第二夹持块朝远离腔室的方向运动,第二夹持块脱离夹持汽车暖风机壳体的状态;同时,活塞板向无杆腔处运动时,无杆腔内的压强增大,无杆腔内的气体在压强作用下由通气孔中流出。

基于相同的原理,第三有杆腔内的气体增加,从而使第三夹持块朝远离腔室的方向运动,第三夹持块脱离夹持汽车暖风机壳体的状态,第三气缸中无杆腔内的气体经降温管道中流出,最终气体由通气孔中流出。

第一夹持块朝远离腔室的方向运动时,第一夹持块带动第一齿条运动,第一齿条的运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的转动带动第二齿条竖直向上运动;第二齿条向上运动带动承接板向上滑动,承接板带动所有顶杆向上运动,顶杆带动伸缩杆向上运动,由于伸缩杆的顶端与汽车暖风机壳体处于接触状态,伸缩杆向上运动时,夹持块还未完全脱离夹持暖风机壳体的状态,因此伸缩杆受到暖风机壳体施加的压力而收缩。

伸缩杆收缩后,夹持块均脱离夹持夹状态,顶杆带动伸缩杆继续向上运动,伸缩杆将暖风机壳体顶出腔室。

承接板向上运动时,承接板与定模具相互配合挤压气囊。

工人停止拔出第一夹持块时,上述联动均停止,顶杆与伸缩杆停止运动,伸缩杆保持将暖风机壳体顶起的状态,便于工人取件。

工人取件完成后,在通过握把将第一夹持块推回至初始状态,第一夹持块运动时带动活塞杆反向运动,活塞杆拉动活塞板朝腔室处运动,此时无杆腔失去活塞板的挤压,无杆腔内的压强减小,由于无杆腔通过管道分别与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的有杆腔连通,无杆腔内的压强减少,因此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的有杆腔内的气体被吸回至第一气缸的无杆腔内。

第二气缸中有杆腔内的气体减少,有杆腔内的压强减小,无杆腔内的压强未发生改变,由于无杆腔与有杆腔之间存在压强差,因此无杆腔内的气体推动活塞板朝有杆腔的方向运动,以此来平衡压强;而活塞板的运动推动活塞杆,活塞杆推动第二夹持块,直至第二夹持块恢复至初始位置。

基于相同原理,第三气缸中有杆腔内的气体减少,从而使第三夹持块恢复至初始位置。

第一夹持块朝腔室的方向运动时,第一夹持块带动第一齿条反向运动,第一齿条的运动带动齿轮反向转动,齿轮的反向转动带动第二齿条竖直向下运动;第二齿条向下运动带动承接板向下滑动,承接板带动所有顶杆与伸缩杆向下运动,直至承接板恢复至初始位置。

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方案中设置有夹持块来配合腔室对产品进行加工,汽车暖风机壳体管口等部位的由夹持块的相互配合形成,简化了腔室的加工,降低对模具腔室的加工难度;并且上述多个夹持块实现了同步拔出和复位,提高了加工效率;同时,将夹持块的运动与顶出机构的运动进行联动,避免了工人未取下产品时,顶出机构带动产品向下运动与腔室发生碰撞,产品可能掉落损坏的问题。

进一步,第二气缸与第三气缸的无杆腔上的通气孔均连通有第一降温管道,第一降温管道的管口正对腔室。

利用第二气缸与第三气缸中的压强变化来产生气流,将气流导出,对产品再次进行降温,避免工人取件时因产品残留的余温烫伤。

进一步,承接板与定模具之间固定有气囊,气囊固定在顶杆上,气囊上连通有第二降温管道,第二降温管道的管口正对腔室。

利用气囊来缓冲承接板的运动,避免工人持续拔出夹持块,承接板持续向上运动挤压定模具,容易造成定模具与承接板的损坏;同时,防止顶杆已经完全顶出时,承接板仍向上运动,避免定模具与承接板的损坏;并且利用气囊的形变产生气流,对产品再次进行降温处理。

进一步,第一夹持块上设有握把。便于工人拔出和复位第一夹持块。

进一步,第一降温管道的管口上均设有散风口。利用散风口将第一降温管道中的气体流动面积扩大,增加气流与产品的接触面,加强对产品的二次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为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图4为图1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定模具1、腔室2、第一夹持块3、第二夹持块4、第三夹持块5、第一气缸6、第二气缸7、第三气缸8、管道9、降温管道10、伸缩杆11、第一齿条12、齿轮13、第二齿条14、顶杆15、承接板16、第一活塞杆20、第二活塞杆21、第三活塞杆22、气囊23、第一活塞板61、第一有杆腔62、第一无杆腔63、第二活塞板71、第二有杆腔72、第二无杆腔73、第三活塞板81、第三有杆腔82、第三无杆腔83。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汽车暖风机壳体注塑模具顶出机构,包括竖直滑动连接在基座与定模具1之间的承接板16,承接板16的上表面固定有四根顶杆15,顶杆15的上端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11;定模具1上开有供顶杆15上下滑动的通孔,伸缩杆 11顶部的直径小于通孔的孔径,伸缩杆11的上表面固定有密封板,密封板用于密封通孔,同时防止密封板向下伸缩。

定模具1的腔室2的四周侧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夹持块3、第二夹持块4和第三夹持块 5,三块夹持块配合腔室2用于形成暖风机壳体上的管口部位,夹持块均水平滑动连接在定模具1上,第一夹持块3与第一气缸6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即第一活塞杆20;第二夹持块4 与第二气缸7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即第二活塞杆21;第三夹持块5与第三气缸8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即第三活塞杆22;上述气缸的缸体均固定连接在定模具1上。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第一夹持块3上设有握把,第二有杆腔72和第三有杆腔82 通过管道9分别与第一无杆腔63连通,且第二无杆腔73与第三无杆腔83上均连通有降温管道10,降温管道10的管口正对腔室2。

第一夹持块3上固定有第一齿条12,第一齿条12啮合有齿轮13,齿轮13转动连接在定模具1上,齿轮13啮合有竖直放置的第二齿条14,第二齿条14的底端与承接板16固定连接。

承接板16上粘接有气囊23,且气囊23与顶杆15的接触部位粘接;气囊23上连通有降温管道,降温管道的管口正对腔室2。

上述降温管道10的管口处均卡接有扩散气体流动范围的散风口。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初始状态下第一夹持块3、第二夹持块4与第三夹持块5均与腔室 2贴合,配合动模具形成一个完整的腔室2,用于注塑定形生成汽车暖风机壳体。

汽车暖风机壳体定形后,上述的夹持块均处于夹持汽车暖风机壳体的状态,将动模具脱离与定模具1的贴合状态,工人手持握把将第一夹持块3向远离腔室2的方向拔出,第一夹持块3脱离夹持汽车暖风机壳体的状态,第一夹持块3朝远离腔室2的方向运动时,由于第一气缸6的缸体固定在定模具1上,因此第一夹持块3此时的运动过程中,第一夹持块3推动第一活塞杆20朝远离腔室2的方向运动;第一活塞杆20推动第一活塞板61朝第一无杆腔63运动,第一无杆腔63内的气体受到挤压,使第一无杆腔63内的压强增大,第一无杆腔63内的气体受到压强的作用从通过管道9中流出,气体通过管道9分别流向第二有杆腔 72和第三有杆腔82内。

第二有杆腔72内的气体增加,第二有杆腔72内的压强增大,第二有杆腔72内的气体开始挤压第二活塞板71,使第二活塞板71朝第二气缸7的无杆腔运动,第二活塞板71的运动带动第二活塞杆21朝向第二无杆腔73运动,此时第二活塞杆21带动第二夹持块4朝远离腔室2的方向运动,第二夹持块4脱离夹持汽车暖风机壳体的状态;同时,第二活塞板71 向第二无杆腔73处运动时,第二无杆腔73内的压强增大,第二无杆腔73内的气体在压强作用下从降温管道10中流出,最终气体从降温管道10的管口喷出至暖风机壳体上,气体对暖风机壳体进行降温。

基于相同的原理,第三有杆腔82内的气体增加,从而使第三夹持块5朝远离腔室2的方向运动,第三夹持块5脱离夹持汽车暖风机壳体的状态,第三无杆腔83内的气体经降温管道10中流出,最终气体从降温管道10的管口喷出至暖风机壳体上,气体对暖风机壳体进行降温。

第一夹持块3朝远离腔室2的方向运动时,第一夹持块3带动第一齿条12运动,第一齿条12的运动带动齿轮13转动,齿轮13的转动带动第二齿条14竖直向上运动;第二齿条 14向上运动带动承接板16向上滑动,承接板16带动所有顶杆15向上运动,顶杆15带动伸缩杆11向上运动,由于伸缩杆11顶端密封板与汽车暖风机壳体处于接触状态,伸缩杆11 向上运动时,夹持块均未完全脱离夹持暖风机壳体的状态,因此伸缩杆11顶端的密封板受到暖风机壳体施加的向下的压力,从而使伸缩杆11收缩。

伸缩杆11收缩后,夹持块均脱离夹持夹状态,顶杆15带动伸缩杆11继续向上运动,伸缩杆11将暖风机壳体顶出腔室2。

承接板16向上运动时,承接板16与定模具1相互配合挤压气囊23,气囊23内压强增大,气囊23内的气体经降温管道流出,最终气体从降温管道的管口喷出至暖风机壳体上,气体对暖风机壳体进行降温。

工人停止拔出第一夹持块3时,上述联动均停止,顶杆15与伸缩杆11停止运动,伸缩杆11保持将暖风机壳体顶起的状态,便于工人取件。

工人取件完成后,在通过握把将第一夹持块3推回至初始状态,第一夹持块3运动时带动第一活塞杆20反向运动,第一活塞杆20拉动第一活塞板61朝第一有杆腔62处运动,此时第一无杆腔63失去第一活塞板61的挤压,第一无杆腔63内的压强逐渐减小,由于第二有杆腔72第三有杆腔82分别通过管道9与第一无杆腔63连通,第一无杆腔63内的压强减少,因此第二有杆腔72和第三有杆腔82内的气体被吸回至第一无杆腔63内。

第二有杆腔72内的气体减少,导致第二有杆腔72内的压强减小,而第二无杆腔73内的压强未发生改变,由于第二无杆腔73与第二有杆腔72之间存在压强差,因此第二无杆腔 73内的气体推动第二活塞板71朝第二有杆腔72的方向运动,以此来平衡压强;而第二活塞板71的运动推动第二活塞杆21,第二活塞杆21推动第二夹持块4,直至第二夹持块4恢复至初始位置。

基于相同原理,第三有杆腔82内的气体减少,由于气压差的原因,至使第三活塞板81 朝第三有杆腔82,从而使第三夹持块5恢复至初始位置。

第一夹持块3朝腔室2的方向运动时,第一夹持块3带动第一齿条12反向运动,第一齿条12的运动带动齿轮13反向转动,齿轮13的反向转动带动第二齿条14竖直向下运动;第二齿条14向下运动带动承接板16向下滑动,承接板16带动所有顶杆15与伸缩杆11向下运动,直至承接板16恢复至初始位置;同时气囊23开始回复形变。

当伸缩杆11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密封板与通孔的接触密封,由于密封板与通孔完全重合,因此密封板无法进入通孔向下运动,密封板受到向上的力,从而将伸缩杆11拉伸至初始状态。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