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浸料模压加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8119发布日期:2019-03-15 19:22阅读:283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浸料模压加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压成型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预浸料模压加紧装置。



背景技术:

帽型长桁的扭转刚度及弯曲稳定性能大大优于常用的“T”、“I”形剖面长桁,因此,帽型长桁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航空、军事以及工业领域。

模压是一种无切削的塑性加工方法,在帽型长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将预浸料进行软化模压,将预浸料加工成帽型长桁,但是在模压的过程中,由于预浸料两边会发生相对位移,在驱动装置将上模具下压时,由于预浸料中部的下压力较大且集中,软化的预浸料容易向中部集中,使加工形成的帽型长桁的中部较厚且宽度缩短,严重影响了帽型长桁的成型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浸料模压加紧装置,具有在上模具下压时能够对预浸料两端进行加紧,使预浸料不易向中部集中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预浸料模压加紧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上模具和下模具,所述上模具上方连接有驱动上模具上下移动的驱动装置,所述下模具固定于机架上;

所述上模具上端面和下模具下端面均覆盖有加热件;

所述上模具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两侧设有型材一,所述型材一与上模具竖直滑移连接,所述下模具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两侧固设有型材二,所述型材二与型材一对称设置以夹持预浸料;

所述型材一上方设有限制型材一位移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上设有加紧预浸料的加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装置驱动上模具上下移动对预浸料进行模压,形成帽型长桁,型材一通过限位件与上模具滑移连接,在对预浸料进行模压之前,依靠型材一的自重将预浸料压紧,加热件对预浸料进行加热软化,当上模具凸出本部分的下端面与预浸料刚抵触时,预浸料所承受的压力为型材一的自重,当上模具凸出部分开始嵌入下模具凹陷部分时,预浸料所承受的压力为型材一的自重以及加紧件对型材一向下的作用力的合力。在上模具下压时,加紧件能够对预浸料两端进行加紧,使预浸料不易向中部集中,使模压形成的帽型长桁厚度均匀,提高了帽型长桁的成型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包括至少一个限位柱;

所述限位柱靠近下模具的一端与型材一固定连接;

所述上模具远离下模具的一侧两端向上延伸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水平段上开设有供限位柱远离下模具的一端穿过的限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柱和限位孔的配合,使上模具能够沿着限位柱上下移动,使上模具凸出部分能与下模具凹陷部分不易发生偏移,以保证模压成型的帽型长桁的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块位于限位孔周向设有石墨铜套,所述石墨铜套与限位孔同轴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石墨铜套一方面起导向耐磨作用,另一方面起自润滑作用,减小其与限位柱的摩擦力。

进一步的,所述加紧件为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限位柱上,所述弹簧远离下模具的一端与连接块固接,另一端悬空设置;

当上模具凸出本部分的下端面与预浸料刚抵触时,所述弹簧处于原长状态;

当上模具凸出部分嵌入下模具凹陷部分时,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弹簧的自身特性,在模压时弹簧压缩,因此,弹簧向下的回复力作用于型材一,预浸料所承受的压力为型材一的自重以及弹簧对型材一向下的回复力的合力,对预浸料两端进行进一步加紧,使预浸料不易向中部集中,使模压形成的帽型长桁厚度均匀,提高了帽型长桁的成型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件为红外加热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红外加热板不需要介质传热、温控容易且升温迅速,具有穿透力,利用红外加热板对预浸料进行加热,使预浸料受热更加均匀,且加热效率高。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具远离下模具的一侧沿上模具宽度方向的两端向上延伸有锁紧块,所述型材一上固定有与锁紧块对应的安装块,所述锁紧块和安装块通过锁紧件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模具不工作时,型材一通过锁紧件与上模具固定,方便预浸料的装卸。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为气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气缸能够实现上模具的自动控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采用了弹簧作为加紧件,利用弹簧的自身特性,在模压时弹簧压缩,因此,弹簧向下的回复力作用于型材一,预浸料所承受的压力为型材一的自重以及弹簧对型材一向下的回复力的合力,对预浸料两端进行进一步加紧,使预浸料不易向中部集中,使模压形成的帽型长桁厚度均匀,提高了帽型长桁的成型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整体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1、上模具;11、型材一;111、安装块;12、连接块;121、限位孔;122、石墨铜套;13、锁紧块;14、气缸;2、下模具;21、型材二;22、限位柱;3、弹簧;4、红外加热板;5、帽型长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一种预浸料模压加紧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模具1和下模具2,上模具1上方连接有驱动上模具1上下移动的驱动装置,本实施例中,驱动装置为气缸14,气缸14的活塞杆与上模具1的上端面固定连接。下模具2固定于机架上,下模具2上放置由碳纤维制成的预浸料。

如图1所示,为了对预浸料进行加热软化,上模具1上端面和下模具2下端面均覆盖有加热件,本实施例中,加热件为红外加热板4, 红外加热板4不需要介质传热、温控容易且升温迅速,具有穿透力,利用红外加热板4对预浸料进行加热,使预浸料受热更加均匀,且加热效率高。

如图1所示,上模具1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两侧设有型材一11,其与上模具1竖直滑移连接,型材一11上方设有限制型材一11位移的限位件,限位件上设有加紧预浸料的加紧件。下模具2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两侧固设有型材二21,型材二21与型材一11对称设置以夹持预浸料。

如图1所示,限位件包括至少一个限位柱22,限位柱22靠近下模具2的一端与型材一11固定连接。上模具1远离下模具2的一侧两端向上延伸有连接块12,连接块12的水平段上开设有供限位柱22远离下模具2的一端穿过的限位孔121,且连接块12位于限位孔121周向设有石墨铜套122,石墨铜套122与限位孔121同轴设置。限位柱22和限位孔121的配合,使上模具1能够沿着限位柱22上下移动,使上模具1凸出部分能与下模具2凹陷部分不易发生偏移,以保证模压成型的帽型长桁5的质量。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加紧件采用弹簧3,弹簧3套设于限位柱22上,弹簧3上端与连接块12固接,下端悬空设置。当上模具1凸出本部分的下端面与预浸料刚抵触时,弹簧3处于原长状态;当上模具1凸出部分嵌入下模具2凹陷部分时,弹簧3处于压缩状态。利用弹簧3的自身特性,在模压时弹簧3压缩,因此,弹簧3向下的回复力作用于型材一11,预浸料所承受的压力为型材一11的自重以及弹簧3对型材一11向下的回复力的合力,对预浸料两端进行进一步加紧,使预浸料不易向中部集中,使模压形成的帽型长桁5厚度均匀,提高了帽型长桁5的成型质量。

如图1所示,上模具1上端面沿其宽度方向的两端向上延伸有锁紧块13,锁紧块13沿上模具1长度方向可设为若干组,本实施例中,锁紧块13设有两组,分别位于上模具1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型材一11上固定有与锁紧块13对应的安装块111,锁紧块13和安装块111通过锁紧件连接。在上模具1不工作时,型材一11通过锁紧件与上模具1固定,方便预浸料的装卸。

具体实施过程:将安装块111通过锁紧件与锁紧块13固定,在下模具2上放置预浸料,将锁紧件松开,型材一11下降,依靠型材一11的自重将预浸料压紧,红外加热板4对预浸料进行加热软化,驱动气缸14,气缸14的活塞杆伸出,使上模具1向下移动,对预浸料进行模压,当上模具1凸出本部分的下端面与预浸料刚抵触时,预浸料所承受的压力为型材一11的自重,当上模具1凸出部分开始嵌入下模具2凹陷部分时,预浸料所承受的压力为型材一11的自重以及加紧件对型材一11向下的作用力的合力。在上模具1下压时,加紧件能够对预浸料两端进行加紧,使预浸料不易向中部集中,使模压形成的帽型长桁5厚度均匀。在模压结束后,气缸14的活塞杆回缩,使上模具1向上移动至初始状态,将型材一11抬起,通过锁紧件将型材一11与上模具1固定,并从下模具2上取出帽型长桁5。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