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汽车启停开关的双色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45668发布日期:2019-03-30 08:48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汽车启停开关的双色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注塑汽车启停开关的双色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品味的提高,对数码、家电、汽车的内外饰设计的美观性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具有金属外观和质感的同时又有花纹、字符等透光图案尤为受设计者的青睐,且运用范围越来越广。

本技术方案的成品为汽车启停开关,如图1和图2 所示,所述开关主要由有注塑透明灰的内盖和注塑其余色的底座构成,所述底座上设有凹腔,所述内盖位于所述凹腔中,且内盖粘设在上述底座的内壁上。

现有注塑上述汽车启停开关的成型工艺,所使用的双色模具,包括有转盘、设置在所述转盘上的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所述第一模具包括有第一上模和第一下模,所述第二模具包括有第二上模和第二下模,所述的第一下模与第二下模均设置于转盘上且与转盘同步转动,所述的第一上模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一型腔,第一下模的上端面上设有第二型腔,所述第一上模的第一型腔与第一下模的第二型腔对应配合构成内盖成型腔,所述第二上模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三型腔,第二下模的上端面上设有第四型腔,第二上模的第三型腔与第二下模的第四型腔对应配合构成底座成型腔,所述第一下模的上端面上也设有第四型腔,所述第二下模的上端面上也设有第二型腔,第二下模的第二型腔与第三型腔导通。一次合模后,注塑透明灰色料填充内盖成型腔,成型透明灰内盖,注塑完毕后,第一上模与第二上模同时打开,内盖留在第一下模上,转盘旋转180度,第一模具的第一下模与第二模具的第二下模替换,然后进行二次合模,此时第一上模与第二下模配合注塑开关内盖,第二上模与第一下模配合注塑开关底座,注塑其余色料填充底座成型腔,成型非透明底座,透明灰内盖部分融入非透明底座,内盖上表面粘设在底座内壁上,保温冷却,成型开关,第一上模与第二上模同时打开,开关成品顶出。此工艺的主要缺点是,在实际生产中,因要保证在注塑时,避免注塑内盖的透明灰色料大部分或者全部与注塑底座的非透明色料融合,造成二次开模时,开关粘第二上模,难以顶出的问题;因此,注塑此类汽车启停开关时,透明灰内盖部分融入非透明底座,内盖上表面粘设在底座内壁上,内盖与底座的粘合处为一张面,但此类开关成品的粘合面相对较小,在开模过程中或者开模后开关会因为两色融合不足造成内盖与底座脱开,从而导致两者无法装配,影响开关的整体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启停开关的内盖与底座在开模过程中或者开模后不会因为两色融合不足造成脱开的注塑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汽车启停开关的双色模具,包括有转盘、设置在所述转盘上的第一模具和第二模具,所述第一模具包括有第一上模和第一下模,所述第二模具包括有第二上模和第二下模,所述的第一下模与第二下模均设置于转盘上且与转盘同步转动,所述的第一上模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一型腔,第一下模的上端面上设有第二型腔,所述第一上模的第一型腔与第一下模的第二型腔对应配合构成内盖成型腔,所述第二上模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三型腔,第二下模的上端面上设有第四型腔,第二上模的第三型腔与第二下模的第四型腔对应配合构成底座成型腔,所述第一下模的上端面上也设有第四型腔,所述第二下模的上端面上也设有第二型腔,第二下模的第二型腔与第二上模的第三型腔导通,所述第一下模上设有第一顶起回位机构,所述顶起回位机构包括第一回位顶针和设在内盖成型腔下方的第一固定座、第一顶板,所述第一顶板滑动设置在第一固定座上,所述第一回位顶针包括有第一顶针、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顶针两侧的第一回位针,所述第一顶针底部设有第一浮动部,所述第一浮动部铰接在所述第一固定座上,所述第一浮动部上设有用于顶起第一顶板的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回位针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上,所述第一顶针的上端面高于第一下模的上端面,所述第一上模上对应第一回位针位置设有供第一回位针插入的第一避空腔,所述第一顶起回位机构还包括有对应第一下模上第二型腔位置设置的第一后模镶针,所述第一后模镶针设置在第一顶板上,第一下模上对应第四型腔位置设有供第一后模镶针插入的第一通道,在所述第一上模上对应第一后模镶针位置设有前膜镶针,所述前模镶针的直径小于第一后模镶针的直径,所述第二下模上设有第二顶起回位机构,所述顶起回位机构包括第二回位顶针和设在底座成型腔下方的第二固定座、第二顶板,所述第二顶板滑动设置在第二固定座上,所述第二回位顶针包括有第二顶针、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顶针两侧的第二回位针,所述第二顶针底部设有第二浮动部,所述第二浮动部铰接在所述第二固定座上,所述第二浮动部上设有用于顶起第二顶板的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回位针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上,所述第二回位针的上端面高于第二下模的上端面,所述第二上模上对应第二顶针位置设有供第二顶针插入的第二避空腔,所述第二顶起回位机构还包括有对应第二下模上第二型腔位置设置的第二后模镶针,所述第二后模镶针设置在第二顶板上,第二下模上对应第四型腔位置设有供第二后模镶针插入的第二通道。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现有双色模具的基础上第一顶起回位机构和第二顶起回位机构,一次合模时,位于第一下模上的第一顶起回位机构作用,由于第一顶针高于第一下模的上端面,第一回位针上端面与低于第一下模的上端面或与之平齐,所述第一顶针受第一上模挤压,第一顶针受到第一上模向下的压力后实现下移,而又由于第一顶针底部设有铰接在第一固定座上的第一浮动部,所述第一浮动部上设有用于顶起第一顶板的第一凸起,同时所述第一浮动部的第一凸起向上顶起第一顶板,所述第一顶板的两边翘起,带动位于第一顶板两侧的第一回位针上移,所述第一回位针上移后插入第一上模的第一避空腔中,所述第一顶板上的第一后模镶针同时上移,第一后模镶针上端在第一通道内移动至贴紧第一下模上的第二型腔的下端面,前模镶针穿过内盖成型腔;同时位于第二下模上的第二顶起回位机构作用,由于第二回位针高于第二下模的上端面,第二顶针上端面与低于第二下模的上端面或与之平齐,所述第二回位针在一次合模时受第二上模挤压,而第二回位针受到第二上模向下的压力后实现下移,所述第二顶板上的第二后模镶针同时下移,又由于第二顶针底部设有铰接在第二固定座上的第二浮动部,所述第二浮动部上设有用于顶起第二顶板的第二凸起,与此同时所述第二浮动部的第二凸起向上顶起第二顶板,所述第二顶板中间翘起,带动位于中间第二顶针上移,所述第二顶针上移后插入第二上模的第二避空腔中,这时即可往第一模具的内盖成型腔中注塑透明色料,成型带通孔的透明内盖,注塑完毕后,第一上模与第二上模同时打开,内盖留在第一下模上,前模镶针留在第一上模上;转盘旋转180度,第一下模与第二下模替换然后进行二次合模,此时第一上模与第二下模配合注塑内盖,第二上模与第一下模配合注塑底座,由于在一次合模时,第一模具上的第一回位针上移高出第一下模的上端面,在二次合模后,第二上模将挤压第一回位针,第一回位针受到第二上模向下的压力后实现下移,所述第一顶板上的第一后模镶针同时下移,所述第一后模镶针上端在第二通道内下移一端距离后与第二模具上的第二型腔下底面形成反扣区,而由于前模镶针的直径小于第一后模镶针,所以内盖所形成的通孔直径小于反扣区的直径,与此同时所述第一浮动部的第一凸起向上顶起第一顶板,所述第一顶板中间翘起,带动位于中间第一顶针上移,所述第一顶针上移后插入第二上模的第二避空腔中,这时即可往第二上模与第一下模所成型的底座成型腔中注塑非透明色料,透明色料填充底座成型腔后自内盖的通孔中流出,流至第二通道中的反扣区,注塑完毕后,成型开关(所述开关包括有带反扣的底座和带通孔的内盖,所述底座上设有凹腔,所述内盖位于所述凹腔中,反扣穿过所述通孔,将内盖顶在底座内壁上),第一上模与第二上模同时打开,开关被顶出;同时在二次合模时,位于第一下模上的第二顶起回位机构作用,第一上模与第二下模配合注塑内盖,重复上述操作方式,可以得到所需量的产品。这种结构相比传统双色模具所产成型的产品来说,可使得注塑内盖的透明灰色料和注塑非底座的透明色料相互融合粘合在一起,且通过底座的反扣穿过内盖的通孔,将内盖顶在底座内壁上来保证两者相对位置不变,最大化的避免了融合不足造成内盖与底座脱开,从而导致两者无法装配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模具上形成有两个内盖成型腔,所述第一下模上对应内盖成型腔也形成有两个第四型腔,所述第一顶针设置于两内盖成型腔之间,所述第一回位针分布于两内盖成型腔外侧,所述第二模具上形成有两个底座成型腔,所述第二下模上对应底座成型腔也形成有两个第二型腔,所述第二顶针设置于两底座成型腔之间,所述第二回位针分布于底座成型腔外侧。

采用上述进一步设置,第一顶起回位机构与第二顶起回位针采用跷跷板原理,顶针顶板中间,回位针位于顶板的两端边缘处,此时作用力最大化,结构简单,设计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双色模具成型的产品结构图;

图2为现有双色模具加工成型的产品装配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模具与第二模具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上模与第一下模的内部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上模上的第一型腔的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下模上的第二型腔与第四型腔的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上模上的第三型腔的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下模上的第二型腔与第四型腔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一模具上的第一顶起回位机构一次合模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I部分截取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模具上的第一顶起回位机构二次合模后的状态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II部分截取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成型的产品的结构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成型的产品的装配图。

转盘1、第一模具2、第二模具3、第一上模21、第一下模22、第二上模31、第二下模32、第一型腔4、第二型腔5、内盖成型腔6、第三型腔7、第四型腔8、成底座成型腔9、第一顶起回位机构10、第一回位顶针11、第一固定座12、第一顶板13、第一顶针111、第一回位针112、第一浮动部14、第一凸起141、第一避空腔15、第一后模镶针16、第一通道17、前膜镶针18、第二顶起回位机构19、第二回位顶针20、第二固定座23、第二顶板24、第二顶针201、第二回位针202、第二浮动部25、第二凸起251、第二避空腔26、第二后模镶针27、第二通道28、通孔29、内盖30、反扣区33、反扣34、底座35。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1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注塑汽车启停开关的双色模具,包括有转盘1、设置在所述转盘1上的第一模具2和第二模具3,所述第一模具2包括有第一上模21和第一下模22,所述第二模具3包括有第二上模31和第二下模32,所述的第一下模22与第二下模32均设置于转盘1上且与转盘1同步转动,所述的第一上模21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一型腔4,第一下模22的上端面上设有第二型腔5,所述第一上模21的第一型腔4与第一下模22的第二型腔5对应配合构成内盖成型腔6,所述第二上模31的下端面上设有第三型腔7,第二下模32的上端面上设有第四型腔8,第二下模32的第三型腔7与第二上模31的第四型腔8对应配合构成底座成型腔9,所述第一下模22的上端面上也设有第四型腔8,所述第二下模32的上端面上也设有第二型腔5,第二下模32的第二型腔5与第二上模的第三型7腔导通,所述第一下模22上设有第一顶起回位机构10,所述第一顶起回位机构10包括第一回位顶针11和设在内盖成型腔6下方的第一固定座12、第一顶板13,所述第一顶板13滑动设置在第一固定座12上,所述第一回位顶针11包括有第一顶针111、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顶针111两侧的第一回位针112,所述第一顶针111底部设有第一浮动部14,所述第一浮动部14铰接在所述第一固定座12上,所述第一浮动部14上设有用于顶起第一顶板13的第一凸起141,所述第一回位针112设置在所述第一顶板13上,所述第一顶针111的上端面高于第一下模22的上端面,所述第一回位针112的上端面低于第一下模22的上端面,亦可与第一下模22的上端面平齐,所述第一上模21上对应第一回位针112位置设有供第一回位针112插入的第一避空腔15,所述第一顶起回位机构10还包括有对应第一下模22上第二型腔5设置的第一后模镶针16,所述第一后模镶针16设置在第一顶板13上,第一下模22上对应第四型腔8位置设有供第一后模镶针16插入的第一通道17,在所述第一上模21上对应第一后模镶针16位置设有前膜镶针18,所述前模镶针18的直径小于第一后模镶针16的直径,所述第二下模32上设有第二顶起回位机构19,所述顶起回位机构19包括第二回位顶针20和设在底座成型腔9下方的第二固定座23、第二顶板24,所述第二顶板24滑动设置在第二固定座23上,所述第二回位顶针20包括有第二顶针201、以及位于所述第二顶针201两侧的第二回位针202,所述第二顶针201部设有第二浮动部25,所述第二浮动部25铰接在所述第二固定座23上,所述第二浮动部25上设有用于顶起第二顶板24的第二凸起251,所述第二回位针202设置在所述第二顶板24上,所述第二回位针202的上端面高于第二下模32的上端面,所述第二上模31上对应第二顶针201位置设有供第二顶针201插入的第二避空腔26,所述第二顶起回位机构19还包括有对应第二下模32上第二型腔5位置设置的第二后模镶针27,所述第二后模镶针27设置在第二顶板24上,第二下模32上对应第四型腔8位置设有供第二后模镶针27插入的第二通道28,所述第一模具2上形成有两个内盖成型腔6,所述第一下模22上对应内盖成型腔6也形成有两个第四型腔8,所述第一顶针111设置于两内盖成型腔6之间,所述第一回位针112分布于两内盖成型腔6外侧,所述第二模具3上形成有两个底座成型腔9,所述第二下模32上对应底座成型腔9也形成有两个第二型腔5,所述第二顶针201设置于两底座成型腔9之间,所述第二回位针202分布于底座成型腔9外侧。

本双色模具作业时,一次合模,位于第一下模22上的第一顶起回位机构10作用,由于第一顶针111高于第一下模22的上端面,第一回位针112上端面与低于第一下模22的上端面或与之平齐,所述第一顶针111受第一上模21挤压,第一顶针111受到第一上模21向下的压力后实现下移,而又由于第一顶针111底部设有铰接在第一固定座12上的第一浮动部14,所述第一浮动部14上设有用于顶起第一顶板的第一凸起141,同时所述第一浮动部14的第一凸起141向上顶起第一顶板13,所述第一顶板13的两边翘起,带动位于第一顶板13两侧的第一回位针112上移,所述第一回位针112上移后插入第一上模21的第一避空腔15中,所述第一顶板13上的第一后模镶针16同时上移,第一后模镶针16上端在第一通道17内移动至贴紧第一下模22上的第二型腔5的下端面,前模镶针18穿过内盖成型腔6;同时位于第二下模32上的第二顶起回位机构19作用,由于第二回位针202高于第二下模32的上端面,第二顶针201上端面与低于第二下模32的上端面或与之平齐,所述第二回位针202在一次合模时受第二上模31挤压,第二回位针202受到第二上模31向下的压力后实现下移,所述第二顶板24上的第二后模镶针27同时下移,而又由于第二顶针201底部设有铰接在第二固定座23上的第二浮动部25,所述第二浮动部25上设有用于顶起第二顶板24的第二凸起251,与此同时所述第二浮动部25的第二凸起251向上顶起第二顶板24,所述第二顶板24中间翘起,带动位于中间第二顶针201上移,所述第二顶针201上移后插入第二上模31的第二避空腔26中,这时即可往第一模具2的内盖成型腔6中注塑透明色料,成型带通孔29的透明内盖30,注塑完毕后,第一上模21与第二上模31同时打开,内盖30留在第一下模22上,前模镶针18留在第一上模21上;转盘1旋转180度,第一下模22与第二下模32替换,然后进行二次合模,此时第一上模21与第二下模32配合注塑内盖,第二上模31与第一下模22配合注塑底座,由于在一次合模时,第一模具2上的第一回位针112上移高出第一下模22的上端面,在二次合模后,第二上模31将挤压第一回位针112,第一回位针112受到第二上模31向下的压力后实现下移,所述第一顶板13上的第一后模镶针16同时下移,所述第一后模镶针16上端在第二通道28内下移一端距离后与第二模具3上的第二型腔5下底面形成反扣区33,而由于前模镶针18的直径小于第一后模镶针16,所以内盖30所形成的通孔29直径小于反扣区33的直径,与此同时所述第一浮动部14的第一凸起141向上顶起第一顶板13,所述第一顶板13中间翘起,带动位于中间第一顶针111上移,所述第一顶针111上移后插入第二上模31的第二避空腔26中,这时即可往第二上模31与第一下模22配合成型的的底座成型腔9中注塑非透明色料,透明色料填充底座成型腔9后自内盖30的通孔29中流出,流至第二通道28中的反扣区33,注塑完毕后,成型开关(所述开关包括有带反扣34的底座35和带通孔29的内盖30,所述底座35上设有凹腔,所述内盖30位于所述凹腔中,反扣34穿过所述通孔29,将内盖30顶在底座35内壁上),第一上模21与第二上模31同时打开,开关被顶出;同时在二次合模时,位于第一下模22上的第二顶起回位机构19作用,第一上模21与第二下模32配合注塑内盖30,重复上述操作方式,可以得到所需量的产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