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顶出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46371发布日期:2019-07-24 09:22阅读:456来源:国知局
模具顶出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



背景技术:

水杯模具为嵌入式洗碗机的极具创新的亮点零部件之一,其创新性与前瞻性将会产生显著吸睛的效果。该模具结构存在倒扣出模困难,形状复杂,局部特征需同时满足脱扣和顶出的需求,且无法在开模方向上脱模,需要斜抽芯。

对于水杯这个产品来说,中间的管位结构是产品重要的功能位,现有技术,为满足该脱扣需求,有两种方案:

(1)采用弹簧斜顶,使用推板顶出。此种方案因内弹强度不足,无法实施。

(2)采用斜顶完成内抽,但采用斜顶内抽的模具需要较大空间,模具结构复杂。

后来,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种模具斜抽芯结构,通过斜顶杆与复位杆固定连接,复位杆由导向块上的导向槽导向,导向槽的方向与抽芯方向相同,后模上设有拉钩,拉钩扣住复位杆上的扣面,开模时拉钩逐渐脱离扣面。

但是本申请人发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现有的模具结构复杂,且无法满足水杯产品的顶出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及具有其的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模具结构模具结构复杂无法满足水杯产品的顶出需求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包括第一推管、第二推管和推管内针,其中:所述第二推管设置于所述第一推管与所述推管内针之间且所述推管内针与所述第一推管能相对所述第二推管沿开模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推管与针板相连接且设置于所述第二推管的外围,所述针板能通过所述第一推管推动所述产品沿开模方向移动至产品脱模,所述产品与所述推管内针相连且所述产品带动所述推管内针沿开模方向的移动直至移动距离超过产品扣位高度后,动模固定板能阻止所述推管内针继续移动。

优选地,所述动模固定板上设置有推管内针容纳腔,所述推管内针的部分区段位于所述推管内针容纳腔内。

优选地,所述推管内针呈“T”型结构,所述推管内针包括内针本体和位于所述推管内针容纳腔内的内针凸台,其中,所述内针本体的外径小于所述内针凸台的外径,所述推管内针容纳腔内设置有能阻止所述推管内针沿开模方向移动的限位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推管和所述推管内针顶出动作之前,沿所述推管内针的轴线方向所述内针凸台上靠近所述产品的一侧距离所述限位部的距离大于所述产品的扣位高度。

优选地,沿所述推管内针的轴线方向所述内针凸台上靠近所述产品的一侧距离所述限位部的距离比所述产品的扣位高度大1~2mm。

优选地,所述推管内针上远离所述动模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产品的扣位卡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推管通过压块固设于所述动模固定板上。

优选地,所述推管内针为中空管状结构。

优选地,所述动模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注塑机上,所述针板与注塑机相抵接且所述注塑机能带动所述针板沿开模方向移动。

一种模具,包括所述的模具顶出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顶出结构,包括第一推管、第二推管和推管内针,其中,第二推管设置于第一推管与推管内针之间且推管内针与第一推管能相对第二推管沿开模方向移动,第一推管与针板相连且设置于第二推管的外围,针板能通过第一推管推动产品沿开模方向移动,产品与推管内针相连且产品带动推管内针沿开模方向的移动直至移动距离超过产品扣位高度后,动模固定板能阻止推管内针继续移动,此时第一推管能继续沿开模方向移动直至产品脱模,达到脱扣效果,同时实现产品的顶出,从而完成水杯产品的脱扣和顶出动作,极大程度减小模具体积、提高空间利用率、简化模具结构,降低模具成本、提高模具生产效率,同时保证产品的成型质量,避免传统生产方式模具结构复杂,制造组装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具顶出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推管内针停止移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推管内针停止移动后第一推管继续移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推管;2、第二推管;3、推管内针;31、内针本体;32、内针凸台;4、压块;5、动模固定板;6、针板;7、动模镶件;8、产品;9、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包括第一推管1、第二推管2和推管内针3,其中:第二推管2设置于第一推管1与推管内针3之间且推管内针3与第一推管1能相对第二推管2沿开模方向移动,第一推管1与针板6相连接且设置于第二推管2的外围,针板6能通过第一推管1推动产品8沿开模方向移动至产品8脱模,产品8与推管内针3相连且产品8带动推管内针3沿开模方向的移动直至移动距离超过产品8扣位高度后,动模固定板5能阻止推管内针3继续移动。但是第一推管1仍能继续沿开模方向移动直至产品8脱模,达到脱扣效果,同时实现产品8的顶出,从而完成水杯产品8的脱扣和顶出动作,极大程度减小模具体积、提高空间利用率、简化模具结构,降低模具成本、提高模具生产效率,同时保证产品8的成型质量,避免传统生产方式模具结构复杂,制造组装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具体的,如图3所示,动模固定板5上设置有推管内针容纳腔,推管内针3的部分区段位于推管内针容纳腔内;优选地,推管内针3为中空管状结构,推管内针3的内部空间可供冷却液循环流动,起到冷却模具的作用的。

本实用新型中的推管内针3呈“T”型结构,推管内针3包括内针本体31和位于推管内针容纳腔内的内针凸台32,其中,内针本体31的外径小于内针凸台32的外径,推管内针容纳腔内设置有能阻止推管内针3沿开模方向移动的限位部9;第一推管1和推管内针3顶出动作之前,沿推管内针3的轴线方向内针凸台32上靠近产品8的一侧距离限位部9的距离大于产品8的扣位高度(产品8的扣位高度如图2中所示的h)。推管内针3上远离动模固定板5的一端与产品8的扣位相卡接,第二推管2通过压块4能固设于模具的动模固定板5上,第二推管2是处于保持不动的状态,其动模固定板5固定设置在注塑机上,针板6与注塑机相抵接且注塑机能带动针板6沿开模方向(开模方向指的是产品顶出方向)移动,针板6与第一推管1相连接,如图3所示,针板6被注塑机顶着向上运动(开模方向)时,针板6会带动第一推管1一起向上(沿开模方向)顶出,由于第一推管1与产品8是相抵接的,所以第一推管1向上顶出时会带动产品8向上顶出,推管内针3与产品8的扣位是卡接的,所以产品8向上运动时会带动推管内针3也向上顶出,但是当推管内针3向上移动的距离超过产品8的扣位高度(图2中的h指的是产品8的扣位高度)时,推管内针3会被动模固定板5上的限位部9所阻挡以致不能继续向上(沿开模方向)移动,如图4所示。

在此需要说明的,第一推管1和推管内针3顶出动作之前,沿推管内针3的轴线方向内针凸台32上靠近产品8的一侧距离限位部9的距离比产品8的扣位高度大1~2mm,比如说水杯产品8的扣位高度是18mm,则推管内针3能够向上(沿开模方向)移动的距离一般为19mm~20mm,也就是说当推管内针3向上(沿开模方向)顶出距离达到19~20mm时,动模固定板5上的限位部9会阻挡推管内针3继续向上(沿开模方向)移动,给产品8内部的扣位提供了弹性变形空间。

当推管内针3不能继续移动时,针板6在注塑机的作用力下仍会带动第一推管1继续向上(沿开模方向)顶出,第一推管1运动过程中仍会带动产品8继续向上顶出,在顶出的同时,产品8的扣位向外侧发生弹性变形,使得产品8的扣位得以脱模(产品8的内部扣位脱离动模镶件7,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脱扣动作完成),此时的第一推管1在针板6的带动下仍会继续向上(沿开模方向)顶出直至产品8完全脱模,从而完成产品8模具的脱扣和顶出动作,如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模具,包括上述的模具顶出结构,简化了模具结构,提高了模具的稳定性,运用第一推管1、第二推管2和推管内针3的结构设计方案提高了产品8的质量。适用于需同时满足脱扣和顶出需求,无法在开模方向上脱模,需要斜抽芯的产品8成型,尤其适用于内部含有倒扣的深筋型模具。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