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脱模的高效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06102发布日期:2019-08-10 00:24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脱模的高效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注塑模具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便于脱模的高效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塑料制品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量越来越高,由于其价格便宜、加工方便、重量轻以及性能好等优点,使得越来越多的产品采用塑料材质。塑料制品大多由注塑工艺加工而成,即将熔融状态下的塑料通过注塑机注入到住宿模具的模腔中,塑料在模腔内冷却,进而成型,然后打开模腔,取出塑料产品。

现有技术中,为方便成型后的脱模,需要在模具内壁喷涂一层脱模剂,随着生产节拍的增加,脱模剂的喷涂次数也会增加,从而降低生产节拍,严重影响了塑料制品的生产效率;还有一种脱模方式为增加脱模机构,例如顶杆或顶板等,利用顶杆或顶板的推动促使成品脱离模具,该方式会对塑料制品表面造成压痕,影响产品的良品率。

因此,需要一种新型注塑模具,在不损伤产品的情况下,能够高效的完成脱模作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的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便于脱模的高效注塑模具,包括定模和动模,所述定模上设置有若干喷涂机构,用于喷涂脱模剂,所述喷涂机构的喷头均朝向所述定模的内腔中;所述动模设置于所述定模下方,所述动模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若干吹气孔,用于向塑料制品的内表面吹气进行辅助脱模,所述吹气孔上均设置有第一挡孔柱,所述第一挡孔柱的端面与所述动模的外表面齐平;所述第一挡孔柱由第一驱动缸驱动,使所述第一挡孔柱能够控制所述吹气孔的吹气与密封。

优选地,所述喷涂机构包括所述喷头以及第二挡孔柱,所述定模上设置有若干喷涂孔,所述喷头通过所述喷涂孔向所述动模表面喷涂脱模剂;所述第二挡孔柱由第二驱动缸驱动,用于控制所述喷涂孔的开启与密封。

优选地,所述第二挡孔柱滑动连接于第二滑动孔中,所述第二滑动孔与所述喷涂孔呈一定角度布置,所述第二滑动孔的底部出口与所述喷涂孔的朝向所述定模的内腔的一端重合。

优选地,,所述喷涂孔均垂直于所述定模的内表面。

优选地,所述喷涂机构还包括提升柱,所述提升柱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定模外表面呈一定角度;所述第二挡孔柱顶部固定有平行于所述定模外表面的档杆,所述档杆顶部插入所述滑槽中并与之滑动连接;所述滑槽垂直于所述第二挡孔柱的运动方向;所述第二驱动缸驱动所述提升柱上下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二挡孔柱的两侧均设置有提升柱;所述定模上设置有定位孔或定位杆,所述提升柱与所述定位孔或定位杆滑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喷涂孔的顶部设置有挡块,所述喷头的尾部通过弹簧与所述挡块弹性连接,所述弹簧推动所述喷头朝所述喷涂孔的出口方移动;所述喷头的头部设置有斜坡;所述第二挡孔柱的上端面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与所述第二挡孔柱底部具有一定距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孔柱设置于第一滑动孔中,所述吹气孔连通至所述第一滑动孔的靠近所述动模外表面的位置;所述第一滑动孔贯穿所述动模。

优选地,所述吹气孔的连通至所述第一滑动孔的一端设置有橡胶塞,所述橡胶塞的底端与所述吹气孔内壁连接,连接端位于所述吹气孔的远离所述第一滑动孔出口的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挡孔柱均连接至第一驱动板上,所述提升柱均连接至第二驱动板上,所述第一驱动缸与所述第二驱动缸分别推动所述第一驱动板或第二驱动板动作。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使用本注塑模具,能够在动模与定模合上的动作时自动进行喷涂脱模剂的动作,更加节省节拍,并且注塑完成后,在气流的吹动下辅助脱模,进一步地使脱模更加方便,提高了生产节拍;动模与定模表面的吹气孔或喷涂孔在注塑时均被堵平,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高效注塑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高效注塑模具中定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高效注塑模具中喷头喷涂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高效注塑模具中提升柱与定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高效注塑模具中提升柱与第二挡孔柱的结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高效注塑模具中动模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高效注塑模具中动模吹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第一驱动板与定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第二驱动板与动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高效注塑模具中动模吹气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便于脱模的高效注塑模具,包括定模1100和动模1200,所述定模1100上设置有若干喷涂机构,用于喷涂脱模剂,所述喷涂机构的喷头1110均朝向所述定模1100的内腔中;所述动模1200设置于所述定模1100下方,所述动模120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若干吹气孔1210,用于向塑料制品的内表面吹气进行辅助脱模,所述吹气孔1210上均设置有第一挡孔柱1220,所述第一挡孔柱1220的端面与所述动模1200的外表面齐平,该齐平指第一挡孔柱1220的端面与模具表面形状一致,从而保证了产品表面的平整;所述第一挡孔柱1220由第一驱动缸1300驱动,使所述第一挡孔柱1220能够控制所述吹气孔1210的吹气与密封。

通过本实施例该方案,在定模1100和动模1200合模的动作过程中,即可通过喷涂机构自动喷涂脱模剂,无需人工或采用其他机构进行喷涂作业,节省了工作节拍;在注塑作业时,第一挡孔柱1220堵塞吹气孔1210,即防止吹气孔1210吹气造成造型失败,又能够保证模具表面的光滑性,提高产品的合格率。本实施例中的喷头1110为雾化喷头,将脱模剂雾化喷涂。

本实施例中的喷涂机构根据定模1100的形状而设置有多个,不仅处于定模1100的顶面,还可以设置于定模1100的侧面,使其能够对动模1200的顶部及侧面进行喷涂作业。吹气孔1210不仅在动模1200的顶面的平面设置,在拐角处等不易脱模处均设置有吹气孔1210,便于后期的吹气辅助脱模。吹气孔1210的气管以及喷涂机构的输送管均为软管,分别连接至气泵或高压储液罐中。

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喷涂机构包括所述喷头1110以及第二挡孔柱1130,所述定模1100上设置有若干喷涂孔1120,所述喷头1110通过所述喷涂孔1120向所述动模1200表面喷涂脱模剂;所述第二挡孔柱1130由第二驱动缸1400驱动,所述第二挡孔柱1130的动作用于控制所述喷涂孔1120的开启与密封。在喷涂过程中,第二挡孔柱1130打开,将喷涂孔1120打开,喷头1110进行喷涂作业;喷涂完成后,第二挡孔柱1130将喷涂孔1120堵住,保证模具表面的光滑性,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挡孔柱1130滑动连接于第二滑动孔1170中,所述第二滑动孔1170与所述喷涂孔1120呈一定角度布置,所述第二滑动孔1170的底部出口与所述喷涂孔1120的朝向所述定模1100内腔的一端重合。将第二挡孔柱1130沿第二滑动孔1170斜向上移动,使喷涂孔1120开启,喷头1110开始喷涂,该设置使得喷涂1110始终位于喷涂孔1120中,无需位移便可进行喷涂,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第二挡孔柱1130完全在模具内进行移动,无需对模具内表面开设移动槽等,使第二挡孔柱1130能够完美的对喷涂孔1120进行遮挡,并与模具表面齐平,保证了模具表面的光滑性。

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喷涂孔1120均垂直于所述定模1100的内表面,提高喷涂效果,保证喷涂更加均匀。

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喷涂机构还包括提升柱1140,所述提升柱1140上设置有滑槽1141,所述滑槽1141与所述定模1100外表面呈一定角度;所述第二挡孔柱1130顶部固定有平行于所述定模1100外表面的档杆1132,所述档杆1132顶部插入所述滑槽1141中并与之滑动连接;所述滑槽1141垂直于所述第二挡孔柱1130的运动方向;所述第二驱动缸1140驱动所述提升柱1140上下移动。当提升柱1140向上移动时,滑槽1141的上移会带动档杆1132沿滑槽1141滑动,由于滑槽1141与第二挡孔柱1130的移动方向垂直,因此滑槽1141的下表面会施加档杆1132以推力,该推力平行于第二滑动孔1170,使第二挡孔柱1130沿第二滑动孔1170向上滑动。该设置使得第二驱动缸1400垂直上下移动即可,无需与第二滑动孔1170平行设置,从而为设备的生产以及后续的调试节省了时间。

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挡孔柱1130的两侧均设置有提升柱1140;所述定模1100上设置有定位孔1142,所述提升柱1140与所述定位孔1142滑动连接,保证喷涂机构运行的稳定性,其中定位孔1142起到提升柱1140的导向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定位孔1142为定位杆,提升柱1140插入定位杆中进行导向。

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喷涂孔1120的顶部设置有挡块1150,所述喷头1110的尾部通过弹簧1160与所述挡块1150弹性连接,所述弹簧1160推动所述喷头1110朝所述喷涂孔1120的出口方移动;所述喷头1110的头部设置有斜坡;所述第二挡孔柱1130的上端面设置有凸块1131,所述凸块1131与所述第二挡孔柱1130底部具有一定距离。无需喷涂作业时,第二挡孔柱1130阻挡喷涂孔1120,喷头1110与凸块1131接触,压紧弹簧1160,在喷涂作业时,如图4所示,第二挡孔柱1130的上移,使喷头1110脱离与凸块1131的接触,进而在弹簧1160的弹力下朝向喷涂孔1120的出口移动一段距离,直至抵在第二挡孔柱1130底部;喷涂完成后,第二挡孔柱1130的下移使得凸块1131挤压喷头1110的斜坡,使喷头1110向上移动。该设置能够使喷头1110在喷涂过程中更加接近喷涂孔1120的出口处,提高喷涂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孔柱1220设置于第一滑动孔1230中,所述吹气孔1210连通至所述第一滑动孔1230的靠近所述动模1200外表面的位置;所述第一滑动孔1230贯穿所述动模1200。当需要吹气脱模时,第一挡孔柱1220向下移动,使得吹气孔1210与模具内腔连通,进行吹气脱模;在注塑作业过程中,第一挡孔柱1220将吹气孔1210堵死,防止吹气,并使第一滑动孔1230的表面与模具表面齐平,保证模具的光滑性和密闭性,从而保证了产品的合格率。

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吹气孔1210的连通至所述第一滑动孔1230的一端设置有橡胶塞1211,所述橡胶塞1211的底端与所述吹气孔1210内壁连接,连接端位于所述吹气孔1210的远离所述第一滑动孔1230出口的内壁上。如图9所示,需要吹气时,第一挡孔柱1220下移,橡胶塞1211在气压的作用下打开,使吹气孔1210与第一滑动孔1230连通;吹气完成后,第一挡孔柱1220的上移推动橡胶塞1211重新塞入吹气孔1210,从而堵死吹气孔1210,防止气体通过第一挡孔柱1220与第一滑动孔1230之间的缝隙进入内腔中,造成注塑成型时有气泡。

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孔柱1220均连接至第一驱动板1310上,所述提升柱1140均连接至第二驱动板1410上,所述第一驱动缸1300驱动第一驱动板1310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所有的第一挡孔柱1220移动。所述第二驱动缸推动第二驱动板1410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所有的提升柱1140上下移动。第一驱动缸1300底部固定至动模1200上,活塞杆固定至第一驱动板1310上;第二驱动缸1400底部固定至定模1100上,活塞杆固定至第二驱动板1410上。动模1200的驱动缸1500的活塞杆穿过第一驱动板1310与动模1200固定连接,驱动缸1500的活塞杆与第一驱动板1310滑动连接,保证驱动缸1500与动模1200连接的稳定性和牢固性。

本装置的使用时,动模1200向上移动的过程中,第二驱动缸1400推动第二驱动板1410向上移动,带动提升柱1140上移,从而使第二挡孔柱1130移开对喷涂孔1120的堵塞,喷头1110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开始喷涂脱模剂至动模1200上。当喷涂完成后,第二驱动缸1400缩回,使得第二挡孔柱1130重新堵住喷涂孔1120,并且第二挡孔柱1130的端面与模具内表面齐平,防止注塑时产品的外表面凸出或凹陷。

注塑过程中,第一挡孔柱1220与第二挡孔柱1130始终处于堵塞状态,即与模具表面齐平,防止注塑时产品的外表面凸出或凹陷。

注塑完成后,动模1200下移,同时第一挡孔柱1220沿第一滑动孔1230移动,使吹气孔1210露出,开始吹气辅助脱模,塑料制品在气流的作用下降温成型,并脱离动模1200,拿出即可。

实施例二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便于脱模的高效注塑模具相较于上述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吹气孔1210的与第一滑动孔1230的连接处并未设置橡胶塞1211。在注塑过程中,控制吹气孔1210的电磁阀,使其无需吹气或者在吹气孔1210中产生负压,随着熔融状态的原料进入模腔中,吹气孔1210会将模腔中的空气排出,防止产生气泡,在注塑完毕后,将第一挡孔柱1220移动,将进入第一滑动孔1230中的原料压入模腔中,保证模具内塑料制品的紧实性。

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使得模具无需额外设置排气孔,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模具表面的平整,有利于提高塑料制品的成品率。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